第709節 誰可爲帝?

南京城,禮部大堂!

在經過爲崇禎皇帝舉哀後,南京勳貴、鎮守TJ、六部官員、各省部院高官及大儒們濟濟一堂,商量一件大事。

皇帝沒了,誰來作主?

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姓朱的。

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明室中的藩王,延續明朝,然後揮師北上恢復國土,但具體擁立何人則發生爭議。

重臣中包括了閣臣高弘圖(南京戶部尚書)、樞臣史可法(南京兵部尚書)、(鳳陽)督臣馬士英、兵部左侍郎楊鋮新、內監韓贊周、科臣李沾、臺臣左光先、及錢謙益等東林黨人,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即鎮軍TJ盧九德。

說實在話,文臣們對於議立這等大事有TJ參與是滿臉的膩味,但是他們有印鑑,皇帝都沒了,沒人可以罷免他們,所以他們堂爾皇之地與文臣們坐而論道。

各方爭持,大臣們多數以爲,根據“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在當時明神宗長子光宗一脈已無人能繼位,而次子朱常漵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雖已亡故,但長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況下,按照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順序,第一人選爲福王朱由崧(前有嘉靖帝繼位爲例)。

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由於之前的“國本之爭”事件,心存芥蒂,違背了東林黨在國本之爭中的立場,以立賢爲名擁神宗弟弟朱翊鏐之子潞王朱常淓。

國本之爭----神宗皇帝之子爲皇長子朱常洵和福王朱常洵,神宗皇帝欲違反“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之制,另立福王朱常洵爲太子接任皇位,結果大臣們反對,是爲國本之爭,而當時反對的大臣中,多以東林黨爲主,因此東林黨惡了福王一系。

風水輪流轉,最支持“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東林黨,改弦易轍,變成了支持潞王,結果挨督臣馬士英大聲嘲笑道:“汝等東林黨人不知日後何以見前輩!”

諸東林黨人不能答,只好顧左右而言它。

他們羞愧無比,立潞王之議消除,

史可法則可笑之極,主張既要立賢也要立親,擁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

這位大臣在平行空間的史書上被稱爲抗清英雄,實際上從議立之事上就看出他的水平,讓他領軍,大明不亡纔怪!

卻有來自福建海澄的兵部左侍郎楊鋮新提議道:“真正有資格爲帝位不是諸王,而是太子!如今京師消息不通,萬一太子爺南渡,我等另立新君,諸位何以自處?”

一番話讓大夥兒臉上都訕訕的,楊大人真是哪壺不開就提哪壺,大夥兒興頭沖沖地根據自己的親疏來立君,他這麼說法,豈不是指責大家都不忠心於崇禎皇帝!

果然是福建南蠻子,一點都不會做官!

他說得有道理,於是錢謙益婉轉地道:“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不立新君,可先立監國,立君之事待定。”

這主意好!

大家暗贊讀書人的頭腦確實靈活,只要已方提議的藩王人選成爲監國,管他什麼太子來,統統成爲死太子!

大夥兒又熱烈地議立哪王可爲監國,而楊鋮新的臉上並無失落,還是笑吟吟的。

爭來爭去,鎮軍TJ盧九德力主福王登位,他叫動了數人上殿,大家無不臉上變色!

哪幾個?

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

高傑,陝西米脂人,與李自成同邑,同起爲盜,原爲李自成的部將,綽號翻山鷂,這傢伙牛啊,居然搞了李自成的老婆!

高傑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因與自成是同鄉,出入內堂自成都不曾提防他。誰料李自成不愛女色,只與兄弟們廝混,他的老婆尹氏空虛寂寞,看上了高傑,那高傑也是膽大,就麼這與李自然的老婆私通款曲起來,綠油油的子,就那麼戴在未來的大順皇帝頭上。

後來因怕自成發覺,乾脆便投降了明軍。他人品雖是不堪,作戰到是勇猛非常,曾跟隨孫傳庭一起打李自成,累次立功,官兒越做越大,到明末時已是做到了總兵。

黃得功,號虎山,明末開原衛人,其先自合肥徙。軍中號黃闖子。

他行伍出身,積功至副總兵,爲京營名將。在於農民軍的戰爭中,黃得功迫降五營兵,擒馬武,殺王興國,破張獻忠,戰功赫赫。

劉良佐,字明輔,山西大同左衛人。貳臣,因常騎一匹雜色馬,人稱花馬劉,明末總兵。崇禎年間統兵在宿松、廬州一帶統兵對農民軍作戰,升任總兵官,曾與黃得功大破張獻忠。

劉澤清,字鶴洲,山東曹縣人,出身行伍,崇禎末年升至山東總兵。大順軍迫近北京時,崇禎帝命他率部火速入衛京師,他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奉詔。不久大順軍進入山東,他帶領主力向南逃至淮安。

這傢伙是有名的“長腿將軍”,擅長遇敵先逃。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二月,農民軍把開封圍困很久了,劉澤清奉命赴援。因爲朱家寨離開封城只有八里,他便領兵五千渡過黃河,沿河邊在那裡紮下營寨,又開挖溝渠引黃河水環繞在軍營四周,想依次紮下八個兵營直抵大堤,然後修建一條兩側壘砌牆壁的通道,向城裡運送糧食。牆壁尚未砌好,農民軍過來爭奪,雙方相持了三天,各有傷亡。

劉澤清就命令自己的隊伍拔營離開,一時間明軍倉皇奔逃,士兵們爲了爭船,很多人掉在水裡淹死了。

眼下四人都是軍隊實力派,各掌一軍,有三萬到五萬人,他們一進大堂,即時高呼道:“如不立福王,我等皆不奉詔也!”

他們相貌兇橫,大聲夾惡,令人雙股戰慄,他們帶兵,如果不聽令,且不說日後對付北虜與大順政權,要是他們一個不爽,帶兵進南京城,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個結局!

換作以前,什麼時候輪到武將喧譁出頭?文臣們不把他們揍得滿頭包成一尊尊的阿彌陀佛纔怪。

今時不同往日,皇帝死了,天下大亂,對於將領,文官們不得不以安撫爲上,連史可法都對他們好言勸慰,其餘文臣亦在和稀泥,只有兵部左侍郎楊鋮新冷笑道:“此乃禮部大堂,軍漢上大堂講禮,如牝雞司晨,速退!”

他的位置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管慣大頭兵,四總兵在他面前,氣焰大減,卻有馬士英出來爲他們助拳道:“議立乃大事,唯有文武一心,方可成功!”

馬士英不理會楊鋮新,向史可法道:“史兵部,你的兵都不願聽你的,你還能議立桂王?!”

史可法悶悶地搖頭,再不作聲。

見他退縮,馬士英朗聲道:“今福王殿下登位,已成大局!”

“是嗎?”堂外傳來一聲長笑道:“我這裡有更好的人選!”

第573節 各有算計第498節 王巡撫的動作第699節 先說服第1583節 包頭佬轉性了第2節城下之盟第1944節 爲伙食而拼命第535節 媚媚犯事第368節 給大少的回報第2173章 艱苦奮鬥的作風永不能丟第1776節 土地真香第308節 惡棍也會心痛第1659節 留下來未必是壞事第1996節 南京,向龜茲轉賬!第954節 上桅樓第1045節 抓壯丁第1358節 漠南蒙人不好過第81節洪熙官出使官軍第494節 百萬華人下南洋(一)第1591節 好籤第579節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第379節 戰艦上的歷程第1021節 開羅城裡的暗流第1589節 撒拉丁不如你第584節 大明殤始之老熊來歸(二)第725節 軍政之事第1984節 遇神都敢打第205節榮辱雙重天第1926節 求援之倭倭之心序成爲大海盜之子第1471節 新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第214節一籌莫展的鄒巡撫第598節 航行中的美食關於最近書友們對於本書中袁崇煥毛文龍的爭議的說明。第1613節 銀元砸屎部族去(二)第1453節 王子的覺悟第361節 甘輝力諫某大少不可光看戲第727節 立威好辦事第1611節 外蒙古攻略第872節 反轉第1958節 攻心爲上第1333節 倭人一貫之心第373節 白水平有水平第947節 亞丁灣之光第178節戰列線交戰第575節 打亞齊(二)第63節風向改了?第692節 艦隊出動!第202節臺灣金色產業第1171節 改革時代之漕運改海運第530節 開發巴厘島第751節 北伐之創造新歷史第1363節 出乎意料的事多了第1410節 兵不厭詐第365節 血崗!第515節 戰文萊軍第2035節 初戰伊斯坦布爾第306節 地域黑第2037節 包頭佬不甘示弱第503節 百萬華人下南洋(四)第858節 啓航新堯州第1459節 都在演戲第1039節 魔都果阿第1775節 畢加索伯爵大人第95節豐收的季節第1344節 千葉合戰之戰鬥歷程第1803節 劉國軒登龍門第485節 萬丹內亂(二)第14節 陳和彬的觀察第1783節 蘇丹不見了第128節家庭河蟹之道第612節 魔都開羅第902節 開國大典(二)第1770節 不得硬拼!第1242節 新明勝前明!第185節宜將餘勇追窮寇(三)第1388節 諸事順遂,公主不喜第1090節 夜襲第757節 入川之鬥將第1451節 綠綠還行第259節攻打土著營地第1867節 死星科技的巨炮入城嘍第1175節 大明大改第1220節 太祖也不頂用!第335節 太祖朝舊事重演第1657節 對岸有堅城第1256節 三天第1215節 不同尋常的下馬威第50節樂與苦第920節 七天下城之CS雷戰第1858節 敵我兩方動態第870節 林加島之戰(二)第738節 瘋狂的顏常武第630節 多爾袞慫了第1861節 城牆上的槍聲第1836節 攔截失敗第976節 攻埃及計劃第2098節 希臘人的攪局第156節當官的好處第904節 開心第756節 糧寨被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