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雖說兵役制度是針對大明每一個子民,甚至不限男女。

但朱由檢也表示,不是嚴格要求每一個子民都必須要履行兵役。

畢竟大明不是彈丸小國,也不需要上千萬的人軍隊,那樣對朝廷的財政也是一個負擔。

之所以,要表明每一個人都有參加軍隊的義務,不過是爲方便戰時直接徵用任何人力物力財力而已。

至於非戰時,則全看自願服役與否。

實則與募兵制也差不多,但不過是皇帝朱由檢募兵而非將領招募私兵。

當然,雖然朱由檢當着羣臣的面表示兵役不嚴格執行,但全民皆兵得嚴格執行,要同韃子一樣,要讓每一個百姓都能夠做到操作基本的火器,具備基本的軍事素養。

“此次廷議結束後,內閣要照會禮部和國子監,務必擬定出一個規章出來,要求國子監和各地官學以及各州縣兵房要每年定期進行軍事訓練,當地衛所憲兵有義務和責任對這些學生和當地成年百姓進行軍事訓練。”

朱由檢不知道後世的中學和大學軍訓真正的效果是怎麼樣的,畢竟後世華夏是和平年代。

但在他看來,這種全面普及的軍事訓練,至少可以讓百姓們在面對戰爭時不至於做到驚慌失措,或者說在大規模戰爭時,能在最短時間內將普通百姓變成能聽從指揮的主戰士兵。

它可以把一個政權控制的人口轉化爲實際的潛在軍事實力。

“剛纔你們說,大明軍隊指揮體系太複雜混亂,總督巡撫提督乃至總兵參將太多,令出多門,這一點朕也是知道的,從現在起,朕決定將我大明現有控制之地劃分爲十二戰區,下面讓兵部尚書馬士英給你們說說,這十二戰區具體劃分和軍事指揮體系。”

兵部尚書馬士英神采奕奕地站了出來:“諸位同僚,奉聖諭,現將湖廣、鳳陽、應天、淮揚、蘇淞、山東、河南、福建、浙江、江西、雲貴、兩廣劃分爲十二個戰區,每個戰區設總兵、總督;總兵負責指揮,總督負責軍紀宣傳,並同向陛下負責,不經兵部和內閣。”

馬士英剛說到這裡,其他官員都面露驚訝之色,誰也沒想到,居然總兵和總督共同直接向皇帝朱由檢負責。

這就意味着,皇帝將直接掌控軍權。

“除此之外總兵往下設副總兵、總僉事、副將、參將、遊擊等,其中總僉事負責謀略,向總兵負責;總督下面設巡撫,巡撫統領戰區民政,向總督負責,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各戰區文武並舉,分工不同,原則上,總督有最後決定權,陛下會直接下旨決定各省總督和總兵人選,之前督撫一律取締,準備接受新的任命!”

兵部尚書馬士英說完後,朱由檢又親自做了補充解釋。

雖說,朱由檢在前世不是一個嚴格的軍人,但他也算侵淫近現代各名家軍事思想許久的人,也知道什麼樣的軍隊纔會有戰鬥力。

如今他這樣做,無非就是要一改大明昔日重文抑武的風氣,消除文武之分,而是根據作戰需要分配權力。

自然總兵也不一定是武官做,他可以是以前的文官,而總督也不一定是文官,也可能是以前的文官做。

小農經濟時代的文武之分已然不再適應於這個熱兵器出現的時代。

具體任命自然是唯纔是舉,因材任命。

畢竟,現在的戰爭,武將的勇猛對整個戰爭的成敗影響程度越來越小,而更多的是如何誰更擅長指揮,誰更擅長統籌力量。

所以,朱由檢要讓大明的軍隊指揮者的任命機制徹底靈活起來,即誰厲害誰去指揮的意思。

朱由檢沒打算讓兵部再管天下軍隊的調兵權和指揮官的任免權,自然也是有益削減兵部權力,讓軍權落在自己手裡。

當然,朱由檢畢竟是一個人,不可能有很多的時間統籌各方面的軍事行動,他也需要一箇中樞機構爲自己的大明軍事行動負責總協調。

但朱由檢不想讓內閣承擔這個責任,畢竟這樣的話,雖然削弱了兵部權力,卻也讓內閣權限變大。

朱由檢可以讓內閣在民政這一塊擁有凌駕於六部之上,但不能掌控天下兵馬大權,畢竟那樣會對自己的獨裁造成影響。

朱由檢要重新成立一個軍事機構,這個機構相當於自己的軍事秘書處,替自己負責日常軍事事務處理。

當然這是後話。

至於兵部,也並非沒再有大權,至少軍事訓練以及軍隊招募是他負責的,另外全國各地衛所憲兵也由兵部負責。

從某種角度來講,可以這樣理解,未來野戰部隊即近衛軍全部只聽命於大明皇帝,而不聽命兵部。

而其他軍隊和以前基本一樣。

到此,朱由檢在淮安府進行的這一次軍事會議也算是基本結束。

在此次會議中,作爲皇帝的他以大明最高統帥的身份明確了主要的軍事戰略目的,即聯寇平虜。

然後利用募兵制和衛所制將軍事體系分成了野戰近衛軍和地方憲兵兩個體系,也利用軍事地理因素將大明控制區劃分十二個戰區,且重新明確指揮體系。

這樣一來,大明原本複雜紊亂的軍隊體系開始各自明確的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麼。

野戰近衛軍只負責對外作戰,只聽命於皇帝陛下,而不負責屯田和維持地方治安。

而地方憲兵則負責屯田、公路橋樑建設以及地方治安維持等任務。

確定了基本的軍事制度後。

接下來,朱由檢要做的便是對自己招募而來的野戰近衛軍新兵們進行訓練。

如何練兵,對於朱由檢而言,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

而且,擺在他面前的是五十多萬應徵者,甚至這個數字還會越來越大。

當然,兵在精不在多,朱由檢也不會將五十萬應徵者全部編入野戰軍。

更何況,大明還有其他尚有戰鬥力的軍隊需要整編入近衛軍。

所以,朱由檢只能擬定最苛刻的條件對應徵者進行篩選,並且只能分批次分地域的進行訓練。

朱由檢決定按照十二個戰區擬定十二支近衛軍的編制,每個軍的編制五萬人名額,擬定六十萬近衛軍的名額。

即每個戰區都有一支集團近衛軍負責這個戰區的野戰任務。

自然,這六十萬近衛軍一起放在淮安府訓練也是不可能的。

朱由檢讓十二個戰區同時負責五萬人的訓練,至於訓練效果,則自然要看當地總兵官的能力。

而在淮揚、鳳陽、應天這三個地方的軍隊則統一在淮安訓練,這是拱衛京畿的三支重要軍隊,算是近衛軍中的禁衛軍,自然要由朱由檢親自把控。

第四百三十二章 處決造反的文官們第六百一十九章 李明睿會見西洋諸國第四百九十三章 北伐前夕的蜀中亂象與李定國收復成0都第六十章 物議沸騰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明中央內閣出面第二百九十六章 明年軍事形勢預估第二百二十六章 孔有德敗退和全軍出擊第五百一十六章 收復瀋陽第二百五十四章 反攻清軍阿濟格部第三百零七章 製造事端與海盜欲鬧松江第三百八十六章 合圍 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宋應星反對議和第四百七十章 李定國軍隊內部人心渙散第五百四十章 北伐進擊之殘陽煙火第一百五十一章 九江防禦戰 二第八十五章 廷議軍情第五百五十七章 范文程被押上刑場第二百八十章 這下國庫有錢了第二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經濟更加活躍了起來第五百九十五章 怒扇徐昭華第五十七章 東林黨和閹黨第五百八十一章 馬士英的算計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革社學第三百六十四章 秦良玉掛帥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明官員在吳橋的新政第五百四十三章 帝臨通州第六百四十章 明軍登陸長崎第一百三十四章 間諜高弘圖第二百二十章 成立戰時指揮部第六百七十一章 逼迫牛頓去大明第五百二十五章 直接拉下去凌遲處死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帝國的殖民時代第四百七十三章 孫可望降清第一百九十章 你喜歡朕嗎第三百二十九章 朱由檢申斥劉孔昭第十六章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第四百一十一章 南京被圍第五十六章 鐵血統治開始第九十二章 秀才兵第三百五十章 一個不留第四百四十六章 造訪光華日報報社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革社學第一百二十三章 關於報社第二百一十七章 帝臨揚州第二百六十九章 你鄭家別威脅朕!第四百一十六章 叛軍孤注一擲第六百六十六章 帝國政體基本穩固下來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家資本與鄭氏資本第五百三十五章 抄沒晉商之介休範氏第四百七十一章 滿清介入西南戰事第六十六章 抄家所得第五百二十二章 收復廣寧城第三百零七章 製造事端與海盜欲鬧松江第三百二十八章 收復東番島 三 炮擊東洋第三百二十一章 軍隊也可以賺錢第九十章 小冰河時代第七十九章 多爾袞與李自成第六百四十章 明軍登陸長崎第三百八十七章 合圍 三第九十章 小冰河時代第四百二十章 大臣試探帝王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大明還有希望第二百九十九章 設樞密使一職第二百四十九章 運籌帷幄之軍師李巖第一百一十五章 朕即家國第一百五十章 對峙第一百九十七章 朕現在還不能走第二百八十一章 錢花不完?第三百九十二章 攻守易位第五百九十七章 朱慈烺謀反第三百零六章 暗殺松江府士紳第一百六十六章 左良玉意欲投清第六百三十五章 南北並進滅朝鮮第五百五十六章 處決多爾袞第二百八十七章 賜名鄭成功第四百四十六章 造訪光華日報報社第一百三十一章 暗殺第四百七十九章 北伐前夕之軍官生畢業典禮第三百六十三章 帝王權術第一百七十八章 誅殺逆賊左良玉第三百四十四章 貶黜史可法第七十七章 執法從嚴第十九章 凌遲叛臣第三百五十六章 廢黜太子第二百四十五章 怒批柳如是第六百三十章 步兵野戰榴彈炮第五百九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六百一十九章 李明睿會見西洋諸國第四百五十章 “仁孝”的好皇兒第二百二十七章 多鐸敗退第六百七十一章 逼迫牛頓去大明第六百一十六章 槍殺紅毛番第三百八十八章 合圍 四第六百五十三章 複雜的大明社會結構第二百八十七章 賜名鄭成功第四百四十七章 發動民衆第四百一十二章 我要等他回來第三十九章 內廷多一忠良第一百八十一章 新科進士第三百二十章 帝國海軍掠東洋震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