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抵達江南 一

時值六月初。【本章節首發、愛、有、聲、,請記住網址(.aiyousheng)】

天氣逐漸熱了起來。

一離開山東地界,大明皇帝朱由檢便感受到來自江淮的暑熱。

雖說是酷熱難當。

但無論是帝王朱由檢還是羣臣亦或是皇妃宮婢們。

緊繃已久的心絃都輕鬆了不少。

徐州總兵官高傑沒有讓朱由檢失望。

在見到李邦華和劉芳亮部後沒多久,高傑就立即起兵對壽州劉良佐部實行了圍剿。

шωш ●ttkan ●CO

也就是說,淮揚一帶將不會再有徐州和壽州兩個方向的威脅。

從離開山東進入江淮地界開始,朱由檢的南撤已無任何危機。

眼下只需等待順利抵達南京即可。

隨堂太監史可法和左副都御史陳純德已奉命提前趕赴南京,詔令南京留守的六部九卿和在京二品以上官員準備接駕。

淮揚巡撫李明睿開始奉朱由檢之命發令召集淮安、揚州地界的知府和道臺官,共議淮揚地界的守禦事。

朱由檢也傳諭於李明睿,南撤隊伍每到淮揚一縣,便貼天子募兵告示。

江淮即淮揚一帶因處於南北中間地帶,所以素來民風彪悍,天下精兵良將也多出於此地。

大明立國也多由江淮子弟所建。

而且,也正因爲此,這一帶的百姓對大明的情感便更深一層。

朱由檢要在此招募天子親軍自然很有必要的。

雖說他現在已經控制有二十餘萬大軍,但大多都是京營和闖軍組成的雜牌。

朱由檢要想訓練百萬虎狼之師,就得重新募兵。

天子募兵自然沒什麼限制,朱由檢不但要求庶民子弟入伍,也要求士子入伍,投筆從戎,挽國家於危難之際。

且朱由檢還明諭天下,從此文武不分,士子從軍亦可出將入相。

雖說舉世譁然,皆對大明皇帝陛下朱由檢此舉頗有微詞。

但朱由檢現在是龍威震天,乾綱獨斷,隨扈官員自然不敢違背,旨意便就這樣傳遞到了淮揚地界的平民百姓耳裡。

對於南方官員的反應,朱由檢懶得去理會。

眼下還沒到南京,還不趕緊宣佈幾條觸碰江南士紳利益的旨意,等到江南後再想實施就自然難上加難了。

淮揚地界就淮安和揚州兩座府城尚有生氣,其餘州縣早已被劉澤清的**害得慘不忍睹。

因而作爲淮揚巡撫的李明睿只需在淮安和揚州兩座城裡募兵和徵收商稅。

錦衣衛指揮使同知李若璉奉朱由檢命令協助李明睿,以應對這兩地商賈出現抗稅之事。

一路南下,錦衣衛和東廠都擴充了不少武藝優良的青年壯勇,光是李若璉麾下便有三千校尉,因而協助李明睿處理淮揚之事自然也不難。

而朱由檢等人則在御馬監何新的八萬近衛第二軍的護衛下在揚州登船走運河南下。

隨同朱由檢等南撤隊伍一同南下的自然還有八百萬兩現銀和數萬吊銅錢以及價值數千萬兩的金玉古玩和金銀首飾。

此時的揚州到鎮江的漕運上可以說是百舸爭流,千帆競發。

朱由檢獨立於船頭,看着窗外藍天和岸邊綠意蔥蘢地楊柳以及亭臺樓閣。

他有一種進入了一個花團錦簇的世界。

都說江南是溫柔富貴鄉,花柳繁華地。

朱由檢如今也是同樣的感受。

這裡是大明最富庶地區,商業經濟高度發達。

自從過了揚州後,他就能從溼潤的空氣中聞到沁人心脾的脂粉氣。

從北到南,很難把中原的糜亂與荒蕪同這裡的安謐繁榮聯繫起來。

朱由檢也難去想象,在未來,一旦建奴的鐵蹄南下,這個美如畫的江南地界將會被蹂躪成怎樣。

大理寺卿金炫是南直隸武進人,土生土長的江南人。

這幾日便由他聽命在朱由檢左右,給朱由檢講解江南各地風土人文。

金炫此時也是神光煥發,能跟隨帝王回鄉,且逃離了兵禍連連的北方,他內心也是很愉悅的。

儘管他現在得伴在君王左右,隨時得小心應對着朱由檢的雷霆之怒。

不過江南的煙雨則也讓他忘卻了危險,很自然地給朱由檢當起了講解員。

譬如江南各界官員的雅痞俗好,以及士大夫們常玩的項目,誰的畫好,誰的字好,誰的琴好之類,還有各地有名的特產。

然而,隨扈的官員大多數都是北方籍官員。

因而見到江南這錦繡山河後或多或少還是有些離愁別緒,再一想想自己那本也應該如這般美輪美奐的家鄉卻正遭受着流賊與韃子的荼毒,連帶自己的親族都不知生死如何,一個個倒也就不由得露出悽然之色。

戶部左侍郎黨崇雅、御馬監何新、太僕寺丞申佳允、御史成德等大多數隨朱由檢南撤的文武官員都向朱由檢遞了聯名摺子,懇求大明皇帝陛下早日重振山河,北復中原,還都京師,攘平天下。

朱由檢知道這些隨扈的北方籍官員是擔心自己只醉心於做宋高宗,一到江南就忘了北伐大業,想苟且偷安。

朱由檢沒有拒絕這羣離鄉背井的北方籍官員的請求,當即批覆,依舊以南京爲行在,不改爲京師,以此表示自己未有苟安於南方之心。

同時,朱由檢立即以敘南撤護駕之功的名義加封了這些北方籍官員,以此來提高他們在朝堂上的地位,爲未來抗衡南方籍官員尤其是東林黨做準備。

朱由檢甚至可以預料到在未來一旦建奴和流賊的威脅解除,很可能會出現主戰派和主和派。

毋庸置疑。

南方籍官員大多數肯定不會願意拿自己的利益去爲北方的官員實現重還故土的夢想,而成爲主和派。

也就是說,未來這羣北方籍官員將會成爲自己這個皇帝北伐的中堅力量。

左副都御史陳純德被加封爲左都御史,執掌都察院。

太僕寺丞申佳允升調爲禮部左侍郎,爲將來開科收攏南北士子做準備。

御史成德升爲應天府尹,以控扼京城。

戶部左侍郎黨崇雅則升爲戶部尚書。

大理寺卿金炫則提爲翰林院掌院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爲將來入閣拉攏南方官員做準備。

御馬監太監何新加太子太保銜兼領南京京營。

在到達南京之前,朱由檢便直接繞開南方官員將隨扈的官員安插進應天府、吏部、戶部、禮部、都察院等要害部門。

而留在南京的六部九卿大多數依舊得面臨繼續坐冷板凳或者被調到地方做地方官的命運。

多謝書友霹靂六禍蒼龍的100書幣打賞

第六百章 國力大增的盛世大明第二百四十五章 怒批柳如是第五百一十六章 收復瀋陽第三百八十八章 合圍 四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復東番島 二 又收三艘戰船第三百九十九章 炮擊第四十四章 抵達江南 一第六百零六章 給朕拉下去斬了!第二八五十八章 湖廣之戰結束第二百七十二章 戶部左侍郎黨崇雅之膽第四百二十八章 公開審判洪承疇第一百二十章 護短第四百九十六章 追擊豪格第五百七十九章 關於蒸汽輪船製造引發的爭議第六十四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五十章 對峙第五百七十五章 送禮第六百零二章 以功臣自居的朝鮮使臣第九十八章 去軍器局第五百四十五章 大明需要朝氣和狂妄第五百九十章 周後着急了第二百一十章 騎兵對騎兵,硬碰硬第一百四十八章 左良玉反了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復東番島 二 又收三艘戰船第五百八十三章 新式教育改革第二百八十七章 賜名鄭成功第四百一十五章 叛軍大敗第一百四十八章 左良玉反了第五百一十九章 征伐朝鮮第三百二十一章 軍隊也可以賺錢第五百二十五章 直接拉下去凌遲處死第五百五十八章 害怕被批鬥的寧完我第三百四十四章 貶黜史可法第三百一十七章 海戰 二 巨炮發威第二百三十一章 誰纔是朕信得過的鹽商第三百章 洪承疇的心思第六十四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九十六章 追擊豪格第四百九十五章 光復四川全境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衛軍的南北運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控制輿論第五百八十三章 新式教育改革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聲桓反水第二百一十二章 俘虜滿清王爺第二百五十六章 步兵營埋伏襲騎兵第九十五章 確定第一軍第一營番號第三百三十五章 藩王集團問題解決第五百九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二十章 精忠的朝鮮第三百零七章 製造事端與海盜欲鬧松江第三百二十一章 軍隊也可以賺錢第五百五十七章 范文程被押上刑場第一百六十章 臣等無能,何關陛下之罪!第四百零六章 殺死吳三桂與活捉洪承疇第五百五十七章 范文程被押上刑場第五百五十九章 處決寧完我第二十九章 有本事衝朕來第四百一十四章 爆炸第五十二章 錢謙益覲見第三百四十七章 有如此王師在,何懼江南士紳第二百一十三章 韃子掠魯南第三百六十二章 關於選妃的真實目的第六百三十五章 南北並進滅朝鮮第三百九十七章 陷阱第三百零十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百五十六章 步兵營埋伏襲騎兵第四百九十一章 剪掉腦後的辮子第二十九章 有本事衝朕來第一百二十二章 再訪丹徒聽說書第六百章 國力大增的盛世大明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戰前夕的盛世華章第八十一章 天下正朔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文秀投奔李定國第一百四十六章 民怨沸騰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明槍械製造的現狀第二百四十四章 未來的大敵會變第三章 文官集團的背離第五百三十三章 近衛軍經略山西第一百四十五章 第一次殺人的近衛軍第二百七十七章 貪官們的應變之策第十八章 閣老下跪第二百五十章 清軍阿濟格部兵臨武昌府第一百九十一章 去河南第十二章 遇襲第四百一十九章 吻我第四百七十八章 北伐前夕之帝王還京第十一章 南撤第二百一十章 一萬清軍攻定遠第六百三十章 步兵野戰榴彈炮第三百零一章 三足鼎立第四百一十一章 南京被圍第三百一十三章 兩派士紳的激烈交鋒第五百七十六章 表白與暗下陰謀第五十一章 萬人空巷第八十九章 瘋狂的張慎言第九章 加徵商稅第二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經濟更加活躍了起來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已準備重新開始第二百八十七章 賜名鄭成功第五百五十三章 你不是我大明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