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再遇吳三桂

進京面聖,就是完成了任務,也要等候聖旨,皇上准予你離開廄了,你才能夠離開的,自己是不能夠擅自離開的。

大朝之後,沒有什麼正事了,當天,蘇天成等人,和熊子健、鄧輝到廄的步步高酒樓去吃酒了,對兩人表示祝賀,兩人均被灌得大醉。

蘇天成回到官驛之後,以爲朱由檢馬上會要太監傳旨,叫自己離開廄,回到江寧縣去,可事與願違,張泰寧帶着渠清澤、孫元坤等人,回江寧縣去了,他依舊留在了廄。

江寧營的兩百軍士,也留下來了,等候蘇天成,一同回去。

陳於泰和吳偉業等人,都來拜訪了,無非是到酒樓去吃酒,也沒有多少的正事說,本想着去拜訪周延儒、溫體仁以及徐爾一、傅友亮等人,可廄的局勢如此的微妙,還是少惹是非的好,自己在太和殿的表態,以及引發了很大的議論,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低調。

到了正月二十,蘇天成有些坐不住了,留在廄,沒有任何的事情,就這樣乾耗着,什麼事情都不能夠做,雖然說讓渠清澤帶信回去了,一定要抓好春耕生產,但自己能夠回去,能夠親自指揮,總是放心一些的,畢竟江寧縣的諸多事情,都是剛剛起步。

再說了,兩百軍士留在廄,消耗是很大的,朱由檢是很節約的,可不會同意兩百軍士,全部都住在官驛。當初的驛站,都因爲消耗銀子多了。裁撤了。

這些銀子,都是必須要開銷的。

他想着找到董昌了,通過董昌,提醒一下王承恩,是不是給朱由檢說說,自己這樣耗着,不是事情,該回到江寧縣去了。

想着去找董昌。可惜渠清澤沒有在身邊了,還是要自己親自去聯繫。

剛剛走到官驛門口,遠遠的看見一羣騎馬過來的人。

在廄能夠騎馬的人,可不是一般的人,蘇天成感覺有些奇怪,不過廄裡面,水很深。有些事情,自己還是不要沾惹的好,如今最爲重要的事情,是埋頭髮展,壯大自身的實力,這次到英山縣剿滅流寇。已經夠出名了,人怕出名豬怕壯,太出名不是好事情。

正在準備避開的時候,最前面騎馬的人很快下馬了,快速走過來了。

“蘇大人。好久不見了,長伯佩服蘇大人啊。”

蘇天成看着來人。差點忘記還禮了。

沒有想到,在廄的官驛,再次遇到了吳三桂。

上次贈送摺扇,蘇天成還隱隱的有些後悔,吳三桂這樣的人,品行就是那個樣子,用後世的眼光來看,投機鑽營,貪圖享樂,沒有多大的錯誤,總之是爲了獲得更好的享受,但身處亂世,這樣的品行,就很是危險的,任何一個與他打交道的人,都有可能成爲被利用的對象,一切都是從利益出發。

“原來是吳將軍,步步高酒樓一別,轉一年時間了。”

“蘇大人萬萬不要這樣稱呼長伯,英山大捷,長伯欽佩不已啊,關寧的兄弟們都議論開了,蘇大人文曲星下凡,如今看來,亦是武曲星下凡啊。”

吳三桂是典型的軍人,文縐縐的說出來這邪語,蘇天成感覺有些好笑。

“文曲星和武曲星那一套,是老百姓的傳說了,在下是不相信那一套的,吳將軍領導的關寧鐵騎,威震關內外,每次征伐,都是正面迎敵,在下是真正的佩服啊。”

吳三桂看着蘇天成,臉上甚至出現了紅暈,看樣子是非常激動了,關寧鐵騎,實際上是袁崇煥創立的,也是大明朝少有的能夠與後金八旗軍正面對決的騎兵,關寧鐵騎的名字,是幾百年之後總結出來的,如今還沒有這個稱呼,袁崇煥被斬殺之後,關寧鐵騎隸屬於山海關,也就是吳三桂的老爸吳襄領導了。

因爲一些特殊的原因,關寧鐵騎的名聲一直沒有宣揚出去,後金推翻大明,執掌天下之後,因爲在以前的征戰中間,吃過關寧鐵騎的虧,所以說,對關寧鐵騎是有意見的,不會宣傳,至於大明的一些遺老,因爲關寧鐵騎協助吳三桂,推翻大明,更是對其深惡痛絕,根本不會宣傳關寧鐵騎的厲害。

這些原因,蘇天成不是很清楚。

吳三桂聽見這樣的話,就非常激動了。

他能夠升任遊擊將軍,依靠的就是關寧鐵騎,當然,這裡面還依靠了一些關係,但二十歲的年紀,到這樣的位置,沒有戰功,那是不可能的,正是因爲關寧鐵騎敢於和後金八旗軍硬碰硬,他又直接領導這支關寧鐵騎,所以才爲朝廷所注意。

現在,蘇天成說出來關寧鐵騎,在他看來,意義就非同一般了,江寧營的強悍,已經慢慢傳開,試想一下,廄和南京的大營,才稱之爲京營,江寧縣小小的京畿縣,巡檢司的軍士,居然能夠被御賜爲江寧營,那是何等的地位啊。

“蘇大人,關寧騎兵的兄弟,與長伯同生死,能夠得到如此的讚譽,長伯真的是不敢當啊,這樣,蘇大人若是不嫌棄,長伯背下酒宴,萬勿推辭啊。”

依舊是在步步高酒樓。

吳三桂的態度,顯得特別的恭謙,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完全不以言,雖然蘇天成是六品的京畿知縣,吳三桂是五品的遊擊將軍,可這次的朝會,蘇天成本來是能夠成爲正五品的兵部郎中的,那有可能決定他吳三桂的命運的,人家都推辭了,今後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蘇天成雖然有些不適應,但還是沒有說什麼,他的意識裡面,感覺到吳三桂有着這樣的品行,再說了,自己穿越了,已經開始改變歷史了,吳三桂今後的發展,究竟是什麼樣子,也說不清楚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籌謀大事的人,必須要掌握這樣的規律,能夠做到用人所長,纔是真的的本事。

雅間裡面,只有蘇天成和吳三桂兩人,王大治安排在旁邊的雅間,有專人陪着。

雖然說王大治不放心,一定要跟隨,但這樣的誠,蘇天成還是要求王大治,在旁邊的雅間吃飯喝酒,畢竟王大治不可能一輩子跟着自己,總有出頭的時間,還是要多多的磨礪。

吳三桂端起酒杯,站起來了。

“蘇兄,今日機會難得,長伯唐突了,敬你一杯酒,蘇兄運籌帷幄,活捉紫金樑,長伯欽佩不已,三十六營流寇之首,敗於蘇兄手下,這還不說,不足五千人,殲滅流寇萬餘人,沒有雄才大略,萬萬做不到的,這杯酒,蘇兄隨意,長伯一口乾了。”

吳三桂喝完了,蘇天成也必須喝完,他不可能隨意,本來就比吳三桂的年紀小,這樣的時候,託大,被別人知道了,還不知道怎麼議論。

吳三桂很快倒滿了第二杯酒。

“蘇兄如此的才俊,長伯望塵莫及,北方後金囂張,他日,蘇兄到北方,討伐後金之時,長伯願意跟隨蘇兄,效犬馬之勞。”

蘇天成眨了眨眼睛,吳三桂的這句話,說的有些意思了,自己根本還沒有想到,對付後金八旗軍的事情,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慢慢發展,集聚了足夠的勢力,最大限度的平定流寇的騷擾,可以說是徹底的剿滅流寇,下一步纔會想到,對付後金的事情。

吳三桂如此早的提出來了這樣的事情,難道是聽聞了什麼風聲嗎,難道說焦頭爛額的朱由檢,有可能抽調江寧營,去對付後金八旗軍嗎。

目前的條件,肯定是不成熟的,八旗軍正規軍,就有接近三十萬人了,以區區五千人去對付三十萬人,畢竟不是拿着衝鋒槍,對陣大刀長矛,再說了,八旗軍的戰鬥力,不是流寇所能夠比擬的,這樣的做法,只能夠是找死,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吳兄說笑了,坤元可沒有這樣的想法啊,吳兄和總兵大人,駐守山海關,固若金湯,乃是我大明最爲堅固的一道防線了,坤元還是想着,能夠在江寧縣慢慢發展,讓百姓豐衣足食,至於說剿滅紫金樑,純屬僥倖啊。”

吳三桂臉上的笑容,有些奇怪。

“蘇兄太過於謙虛了,這等的讚譽,長伯萬萬擔不起啊。”

蘇天成的身體微微抖動了一下,這個時候,他纔想起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中,臨陣逃脫,被撤銷職務,崇禎五年,因爲在山東登州,征伐孔有德,立功了,才官復原職,至於說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因爲大淩河兵敗,投降了後金,後來雖然回來了,但這個污點是存在的,自己說吳三桂鎮守山海關,固若金湯,確實有諷刺的意思了。

但話已經說出口了,解釋無益,還不如糊塗過去。

這一頓飯,兩人吃了大半個時辰,都喝了很多酒,吳三桂的嘴還是很緊的,兩人後來說着閒話,沒有繼續說到朝政的事情。

可吳三桂說到北邊的事情,已經引起了蘇天成的注意,抽調江寧營到北邊去的事情,不能夠出現,目前的情況下,絕對不行。(未完待續。

第355章 癡情的女孩子第902章 一瓢冷水第155章 京城變故第196章 初步的良性發展軌道(1)第174章 升堂的學問第1124章 最壞的決定第1177章 內訌的代價(3)第394章 孫承宗的計劃第759章 遼東的變化(3)第653章 預判第280章 溫體仁其人第750章 睿智的體現第232章 慘烈一戰(1)第1250章 遲來的部署(2)第196章 初步的良性發展軌道(1)第74章 迫不得已的抄襲第958章 草原之殤4第846章 慘敗(4)第1130章 眼見爲實(4)第757章 遼東的變化(1)第206章 再一次的血戰(2)第1156章 埋下禍根第443章 排兵佈陣第937章 賈吉涵其人第438章 加快步伐第647章 夜襲(2)第880章 對決(2)第920章 蘇天成的猶豫第994章 整合(2)第910章 索尼的權限第737章 真正的心服第1149章 法律的尊嚴第92章 會試第512章 運動的定義(1)第1181章 強將手下無弱兵(1)第861章 皇太極的感悟第124章 得瑟什麼第22章 青樓第361章 準備事宜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258章 暗中的較量第1293章 尊嚴之戰(12)第317章 大比武(2)第751章 意外的收穫第750章 睿智的體現第17章 窮則思變第272章 安插內線第948章 征伐的安排第1051章 戰役部署的調整第531章 變革的思想第1223章 天津決戰(2)第384章 說情團第824章 準備(3)第380章 暗中佈置第68章 落地第275章 開誠佈公第384章 說情團第586章 真真假假第1123章 內心冰涼第1241章 史可法的決斷(2)第560章 變通第94章 老人的身份第575章 白桿兵的慘敗(3)第164章 留點紀念第1247章 生死考驗(2)第964章 草原之殤10第913章 精密佈置第778章 收復臺灣(3)第338章 血色殘陽(3)第120章 東林四公子第287章 應對辦法(2)第619章 吳襄拜訪第184章 何爲金蟬脫殼第890章 輝煌一戰第1280章 變化(1)第956章 草原之殤2第1115章 老頑固第423章 炮兵營的威力(2)第1004章 精確的計劃第1087章 張溥歸心第671章 大淩河城的建設第686章 聖旨到了第748章 不詳的預感第592章 朱慈烺的固執第888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3)第917章 朱審烜的決定第1189章 稱帝(1)第469章 大清之痛第539章 孫承宗的智慧第844章 慘敗(2)第1198章 利益鏈條第90章 先手第79章 回家之後第441章 不詳的預感第1042章 新的情況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318章 大比武(3)第721章 當斷則斷第568章 秦良玉的埋怨第565章 太子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