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故知(上)

“不值得,這仗打得一點兒都不值得!”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斜對過的醉仙居二樓,一名身穿青衣的讀書人手持摺扇,侃侃而談。“且不說兵兇戰危,向來沒有必勝之仗。縱使每戰必克,大明所獲幾何?無非是朝鮮國王李昖幾句恭維話爾!爲了幾句不要錢的恭維話,置上萬將士於戰場,令上萬妻子苦盼夫歸,上萬頃良田無人耕種,可是智者所爲?!更何況,那朝鮮國王李昖,原本就昏庸糊塗,不得民心。據說倭寇登陸,無數朝鮮人竟相迎於道……”

“汪兄所言甚是!”另外一名黃臉讀書人拍案而起,對前者的意見大表贊同。“爲了區區虛名,害得上萬將士魂魄無法回鄉,絕非智者所爲!更何況,那朝鮮至今,一文錢,一粒米都沒有出。東征數萬大軍,糧草供應全出於大明。自古以來,運糧千里,百石損耗其四。那平壤距離北京又何止千里!”

“汪兄,陳兄言之有理。自東征開始以來,糧草輜重不知道耗費多少,大明府庫日漸空虛。而那朝鮮,除了不時寫一份奏表,對皇上歌功頌德之外,還做了什麼?”唯恐落於人後,又一名矮胖的讀書人雙手握拳,四下揮舞,激憤得彷彿自家糧倉剛剛遭了賊一般。

“不值得!”

“爲了區區虛名,掏空大明府庫,非智者所爲!”

“倭寇入侵朝鮮,關大明何事?”

“打贏了,大明也不能拿朝鮮一寸土地。打輸了,反而損傷大明國威。這東征,從一開始就不該成行!”

“不值得,不值得……”

周圍的讀書人們情緒受到感染,也緊跟着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聲音一浪超過一浪,震得腳下樓板上下顫動。

大明朝的春闈,每三年在北京舉行一次。所以全天下的舉人,貢生,只要沒有出仕,都會提前向北京城匯攏。一邊熟悉北京的氣候和環境,以免臨考之前水土不服。一邊還可以結交喜歡提攜後人的儒林前輩,爲將來自己出仕鋪路。(注1:春闈,會試在春天,所以稱爲春闈。)

如果當年能夠考上,這些提前做的努力,自然回收到豐厚回報。如果不幸名落孫山,一半兒以上舉人和貢生,也不會立刻掉頭返回故鄉。家裡有錢的,在國子監附近租一處,或者買一處宅院,爲三年之後再做準備。家境一般的,也可以到同鄉會館寄宿,同時接一些替人撰寫族譜,捉刀作詩,甚至出謀劃策的差事,養家餬口。

如此,一屆屆春闈積攢下來,北京城內的讀書人就越聚越多。特別是北京國子監,孔廟,安定門附近,儼然已經成爲處士樂土。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青衣飄飄。一年四季,隨時都能聞見墨香縷縷。(注2:處士,有才華卻沒做官的人,按照規矩只能穿青色袍服。)

讀書人多了,少不了要吟詩作畫。吟詩作畫,就少不了要以酒助興,甚至紅袖添香。所以北京安定附近,也是整個北直隸酒樓最多,妓院最密,賭場最豪華的地方。論繁榮昌盛,絲毫不亞於南京的秦淮河!

大明朝不禁讀書人議論朝政,也不禁止讀書人臧否人物。所以青衣讀書人們聚集在一起,經常議論一些熱門話題,以展示各自滿腹學問。而最近,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東征。特別是有謠傳明軍在“碧蹄館遭受倭寇埋伏,損兵折將”之後,原本就覺得懷才不遇的讀書人們,一個個更是如喝了十八碗公雞血般,義憤填膺。

朝鮮不是遼東,跟大明隔着大海。即便朝鮮被倭國吞併,也威脅不到大明讀書人的安全。而倭寇劫掠東南,一路殺到杭州城下,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以明人的平均壽命,三十已經可稱老夫,幾十年的慘劇,早就被大多數所遺忘。

是以,在某些有心人的推動之下,終止東征的呼聲,越來越高。大明朝的讀書人,近百年來,第一次開始關心武將和大頭兵生死,開始爲了武夫們能早日歸國,終日鼓譟不休。

這期間,雖然偶爾也有消息傳來,說“碧蹄館戰敗”乃是謠言。明軍死傷還不到兩千,並且很快就重整旗鼓,再度殺向了朝鮮王京。但是,在某些無形之手的操縱下,這些消息無一被迅速淹沒。從沒上過戰場,甚至連朝鮮在哪個方向都不知道的讀書人們,堅信如果東征繼續下去,只會折損大明的國力。必須及早結束,才能避免將來引火燒身!

“諸君且想,即便朝鮮被倭國吞併,除了些許虛名之外,與我大明何損?!”見周圍學子的情緒都被自己所調動了起來,汪姓青衣抖擻精神,再接再厲,“當年朝鮮開國之主李氏,起兵反叛,我大明就是陳兵於鴨綠江畔,不聞不問。結果李氏得國之後,立刻奉大明爲主。如今豐臣氏發兵朝鮮,不過李氏第二也。哪怕我大明不出一兵一卒,那豐臣氏爲了名正言順,日後一樣得上表,請求大明皇帝的冊封!”

“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才爲上策!”姓茅的黃臉讀書人,再度拍案,“朝鮮北部多山,南部水患連年,乃是不折不扣的蠻荒之地。所以太祖之時,明明可以一舉將其拿下,卻勒令大軍止步於鐵嶺。彼時,我大明兵精糧足,且棄之如蔽履,如今怎麼可能佔據朝鮮不走?損失自家數萬將士,過後卻不得寸土,與爲人做嫁衣何異?!”(注3:鐵嶺,古代鐵嶺是現在朝鮮的金剛山。)

“就是!”姓何的矮胖子再度揮拳砸向空氣,彷彿空氣中,站的是力主出兵的某位大臣,“朝鮮比塞外還要貧瘠,即便取來又有何用?所謂盡宗主之責,不過是某些佞幸之輩,強行編造出來的一個藉口。朝鮮是大明的藩屬,那倭寇又何嘗不是?!兩個藩屬之國起了衝突,皇上下一道聖旨,原本就可以勒令他們各自罷兵。何必非要派大軍入朝,趟那毫無意義的渾水?!”

“是石星好大喜功,矇蔽了皇上!”

“是趙志皋爲了窺探首輔之職,才力主用兵!”

“是李如鬆那個老兵痞,見塞上已經無寇可養,又不甘心交出兵權,才……”

“宋應昌勾結李如鬆,矇蔽皇上,爲了博取名望不擇手段……”

……

四下裡,叫嚷聲一浪高過一浪。每一名參與者,都認定了自己是在爲國而謀。渾然沒有看到,帶頭的汪某、茅某與何某三個,眼睛裡閃爍的得意。

“古聖有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東征對大明有百害而無一利。趁着眼下損失不大,及時收兵,也就罷了。”看看“火”已經點得差不多了,汪姓書生悄悄向茅、何二人使了個眼色,忽然大聲透漏,“可那兵部尚書石星,爲了掩蓋其昏庸無能,居然又向皇上提議,要調一隊將士押着被俘虜的倭寇和大軍斬獲的首級,到北京來獻捷。妄圖通過此等拙劣手段,煽動民意,逼迫皇上支持東征繼續……”

“荒唐,我大明乃天朝上國,以仁德教化四夷,豈可讓一羣丘八隨意炫耀武功?!”茅姓書生跟他配合默契,立刻啞着嗓子高聲質問。“仁德不修,卻窮兵黷武,又豈是天朝上國所爲?想當年,蒙古皇帝南征北討,武功何等顯赫。短短七十年,大元就分崩離析,宗廟絕祀。我大明,當以之爲戒!”

“對,北京乃首善之都,斷不可讓石賊領着一羣丘八,弄得烏煙瘴氣!”何姓書生緊隨其後,揮舞着胳膊大聲呼籲,“況且我聽說李如鬆麾下那羣武夫,最喜歡殺良冒功。這次獻給皇上的腦袋,不知道里頭有多少乃是無辜百姓的首級。若是讓他們帶着如此怨氣沖天之物,從夫子廟前招搖過市,我輩豈對得起肚子裡的聖賢書?!”

“何兄此言有理!”悄悄地向何姓書生點了下頭,汪姓青衣終於大聲喊出了心中真實訴求,“我等飽讀聖賢書,理應挺身而出,阻止姓石的矇蔽皇上,將大明領入歧途!”

“汪兄說得對,我等一定要阻止此事,不讓丘八來炫耀武功?!”

“汪兄說得對,大明以文御武,纔有這兩百餘年太平。若是讓一羣兵痞隨意炫耀,將置我等於何地?”

“東華門唱名,方爲好漢。那羣武夫不過是家丁護院之輩,並且剛剛吃了一場敗仗,有什麼資格回京城來自吹自擂?!”

……

三人暗中佈置下的同夥,爭先恐後跳了出來,將矛頭直接指向了兵部尚書石星,和朝廷正在籌備中的獻俘儀式。

同來吃酒的其他書生當中,有人敏感地察覺到話題越來越不對勁兒,然而,周圍羣情激奮,他們都”理智”地選擇了閉上嘴巴,隨波逐流。

如此一來,二樓中的氣氛,愈發熾烈。在汪生、茅生與何生等人暗中操縱下,一衆熱血上頭的讀書人,竟然擦拳磨掌,開始謀劃在東征軍獻俘之日,一起衝出國子監,結人牆堵住安定門。將那羣丘八掩敗爲勝,殺良冒功等諸多醜事,公之於衆。(注4:明代大軍出征,走德勝門。班師,則走安定門。安定門內側有國子監,距離很近。)

“嘔——”就在衆人露胳膊挽袖子,準備大幹一場之際。臨窗的位置,忽然有一位同樣身穿青衣,身材高挑,面色白淨的讀書人,彎下腰,大吐特吐。

衆人頓時被帶得胃腸一陣翻滾,顧不得繼續商討如何去堵凱旋之師的路,本能地轉過頭,對着嘔吐者怒目而視。

衆目睽睽之下,那個嘔吐的書生坐直了身邊,笑着向四下拱手,“抱歉,抱歉,在下素聞國子監這邊乃天下文運彙集之地,所以慕名前來增長見識。沒想到,忽然看到了幾條臭蛆!一時沒能忍住!抱歉,真的抱歉!”

“蛆?蛆在哪裡?”在場的書生,多是家境優厚之輩,豈能容得了蛆蟲在飯桌附近出現。紛紛瞪圓了眼前,朝高個子書生身旁巡視。

卻發現,對方桌上桌下都整整齊齊。非但沒有任何骯髒的蛆蟲,甚至連嘔吐物,都半滴未見。

“這麼大的幾條蛆,你們看不見麼?”彷彿唯恐大夥兒聽不明白自己的在罵人,那高個子書生敲了敲桌案,一邊笑,一邊撇嘴,“爲了討好背後的東主,不惜顛倒黑白。爲了賺幾個臭錢,不惜出賣良心。爲了肚子裡的那點兒小心思,不惜拿同伴當刀子使。這種歹毒醜陋玩意兒,不是蛆,又是什麼東西?!”

話說道這個份上,汪生、茅生、何生等人,若是還聽不出來對方是在罵自己,這輩子的書就全白讀了。當即,揮舞着拳頭向對方衝去。

“豎子,你罵誰?”

“豎子,你究竟是何人,爲何替一羣武夫說話?!”

“哪來的蠢貨,居然敢冒充讀書人。大夥一起上,扒了他的儒服,送他去見官!”

“啊——”茅生與何生被嚇了一大跳,雙雙來了個急剎車。跟在三人身後的同夥們來不及止步,你撞我,我推你,剎那間,亂做一團。

那高個子書生顯然是個打架的老手,見對方未戰先亂,果斷揮拳前衝。先給茅生來了一記捂眼青,又一擊沖天炮,將何生砸得雙手抱着鼻,大聲哀鳴。隨即,兩腳不斷向前邁動,雙臂不停揮舞,或者用拳,或者用肘,或者用膝蓋,把汪、茅、何三個身後的同夥,打了個人仰馬翻。

“你憑你們這幫蛆,也敢跟小爺動手!”前後不過是二十幾個彈指功夫,高個子書生已經穿人羣而過。貼着牆壁轉過身,對着一羣鼻青臉腫,戰戰兢兢的讀書人,大聲冷笑,“繼續,單挑,上來一個小爺打一個。羣毆,小爺自己打你們所有人!奶奶的,就爾等這種貨色,連小爺都擋不住,還想阻擋凱旋之師。小爺勸你們,趁早到井口旁照照自己是什麼德行,免得到時候被人家身上的殺氣一衝,自己嚇得尿了褲襠!”

第二十五章 向南 (上)第二十八章 緣由 (下)第三十章掀桌(上)第十九章 孤軍 (上)第十九章 獻俘(下)第二十章石出(中)第十一章 虎嘯 (中)第二十六章暴雨(中)第九章 壯士 (下)第十二章 爭奪 (中)第四章 碧蹄(下 )第十六章 光暗(上)第十一章 援軍(中)第十一章 虎嘯(下)第二十七章 消息 (上)第九章 交易 (上 )第十章黑白(下)第二十七章 長歌 (上)第二十四章 得歸 (下)第十七章 權謀(中)外篇二 劉繼業第十四章故知(上)第十九章水落(下)第十四章 野火 (中)第二十四章 得歸 (中)第十五章 狐與狸 (下)第二十六章 襲營 (下)第三十四章 雄風 (中)第二十一章 奇兵(下 )第二十五章 時代 (上)第二十七章冷槍(下)第十五章剝繭(上)第十八章 寒風(上 )第一章 潛流 (上)第二十一章 奇兵(中 )第五章 惡戰 (上)第二章 風雨 (上)第十四章玩火(中)第二十二章 借勢(中)第二十八章醬缸(中)第十三章 錦衣 (下)第八章 狂瀾 (上)第十六章 交鋒 (中 )第三章 曲直 (上)第二十一章 騙子 (中)第二十七章冷槍(上)第十四章故知(上)第十七章 權謀(上)第二十五章 大謊 (中 )第二十六章 辟易(下)第二十五章 又逢(下)第十三章 錦衣 (上 )第三十二章 大捷 (上)第九章雨夜(中)第十六章抽絲(下)第三十章 平壤 (下)第二十五章 大謊 (下 )第三十一章 芒刺(下)第二十一章 騙子 (上)第二十七章 長歌 (中)第十一章三國(中)第五章 惡戰 (下)第十三章 攻防 (上)第三十四章 雄風 (上)第三十一章同行(下)第十章 意外 (中)第十六章 交鋒 (中 )第五章拯救(下)第十二章 大明 (下)第一章 伏波 (中)第二十章 後生( 下)第十六章 交鋒 (下 )第十五章 清流 (下)第十一章 援軍 (上)第一章 真僞 (下)第二章 風雨 (中)第二十二章 歸航 (中)第九章雨夜(中)第一章 真僞 (上)第二十六章 辟易(上)第九章 壯士 (下)第六章絕境(上)第十八章 秋光 (上)第二十一章所圖(下)第十一章 虎嘯 (上)第三十一章同行(下)第十七章圖窮(中)第十一章 援軍 (下)第五章 風向(中)第十七章圖窮(中)第三十四章 雄風 (下)第六章 鴻門 (中)第二章互啄(下)第十二章 爭奪 (中)第二十三章 脫離 (中)第二十四章 橫掃 (下)第二十七章冷槍(中)第二十二章 不平 (下)第二十八章醬缸(上)第十二章社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