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三國(中)

“他們,他們……”萬曆皇帝朱翊鈞氣得渾身哆嗦,然而,脊背卻不受控制的彎了下去,彷彿頭頂上有一座無形的大山,將他生生壓垮。

他們敢,絕對敢!大明朝的文官們,雖然個個將“忠”字喊得震天響。事實上,如果皇帝的命令觸犯了他們的整體利益,他們立刻抱成團兒來反抗。所採取的手段,也絕不會只是簡單的陽奉陰違,任何只要能強迫皇帝改弦易轍的辦法,都是選項。其中,不僅僅包括將太監活活打死,讓錦衣衛稀裡糊塗失蹤,甚至,甚至包括讓換一個人來坐龍椅。

隨堂太監郭亮,好歹還是離開的北京,死於前往揚州的路上。大明朝正德皇帝,當年可是躲在皇宮內,在侍衛的環繞之下,含恨而終。如果朱翊鈞今天敢下令給錦衣衛,秘密調查所有官員家產,恐怕沒等調查結果送到他的案頭,他本人就得病入膏肓!(注1:大明正德皇帝生病,懷疑御醫水平差,首輔楊廷和卻堅持正德的病是因爲縱慾過度,不肯換醫生。讓正德被疾病活活拖死。)

“皇上乃是聖明天子,當年張居正權傾朝野,您亦能應付得遊刃有餘。如今朝臣雖然多有不法,卻沒第二個張居正。您又何必逼着他們聯手?”知道朱翊鈞拿不出太祖朱元璋那樣與天下貪官爲敵的魄力,張誠又磕了個頭,柔聲勸解,“皇上只要耐下心來,各個擊破,而不是想着一勞永逸。其實無論想要殺誰,都有的是手段。”

“朕,朕……”萬曆皇帝朱翊鈞依舊說不出完整的話,刀削般的面孔上,血紅色與灰白色交替變幻

事實最有說服力。張誠剛纔所說的話,偏偏全都是事實!朝堂上羣臣雖然喜歡跟他作對,卻沒有一個像張居正那樣的領軍之才。所以只要他這個皇帝不犯“衆怒”,那些人就不可能聯起手來,讓他去做正德第二。

而據他所知,今天聯手逼他早立儲君的那幾個傢伙,彼此之間關係並不和睦。眼下這些人因爲共同利益而聯手,過些日子,也會因爲利益分配不均而鬥個你死我活。到那時,只要他做皇帝的,對其中一方給予足夠的支持,另外一方,下場必然會非常悽慘。

他甚至連支持其中一方都不用,只管在旁邊耐心地等待。就像他當年等着張居正一天天變得衰老,等着那些認爲張居正阻擋了他們“上進”之路的傢伙,對着張居正的屍體和後人亮出牙齒和利爪!

只是,他可以等,東征軍卻不能等。

早在半個月之前,宋應昌就寫信告急,說軍糧早已經見了底。他這邊每跟羣臣多扯一天皮,就有成百上千的將士要餓肚子。

“老奴想要的話,已經說完了。皇上,老奴知道自己不中用,還貪權,貪財。皇上您無論如何處罰老奴,老奴都心甘情願!”張誠的話,又從腳下傳來,隱約又帶上了哭腔。

“你,你這,唉——”萬曆皇帝朱翊鈞楞了楞,長長地嘆氣。

張誠縱有千般不是,至少,對他算得上忠心耿耿。此外,張誠的眼界和經驗,也遠在孫暹之上。如果今晚不是張誠豁出去被他處罰,強行阻攔,也許他在情急之下,真的會動用錦衣衛去徹查天下官員家產。那樣的話,後果很可能會不堪設想!

“陛下,老奴知道您念舊。如果您不忍心處置老奴,老奴願意跟張鯨一樣,外放去替陛下做一地礦監。”看出來萬曆心中的動搖,張誠繼續以退爲進。

“罷了,你還是做你的掌印好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又嘆了口氣,輕輕擺手,“外放之事,休要再提。前一段時間是你自己多心,並非朕故意冷落於你。你,你和張鯨兩個雖然愚蠢,在,在朕心裡,終究與別人不同!”

“謝,謝陛下恩典!”張誠終於贏了個盆滿鉢圓,趴在地上,放聲大哭。

“哭什麼哭,朕又沒打你的板子?”萬曆皇帝朱翊鈞心裡,也酸酸得好生難受。擡手揉了下眼角,笑着呵斥,“張鯨雖然外放,日子過得,卻比宮中還要滋潤!給朕滾起來,把臉洗乾淨了再回來見朕。朕,朕這裡還有許多事情要安排你去做!”

“老奴,老奴遵旨!”張誠一個軲轆爬起來,拔腿就往外跑。

萬曆皇帝說有事情安排他做,等同於又重新認可了他的心腹地位。雖然一時半會兒,他這個掌印太監,未必如秉筆太監孫暹受器重。甚至對後者,可能還要做一些退讓。但今後的日子長着呢,以他的手段和影響力,只要不再惹萬曆皇帝猜忌,早晚會有將孫暹重新踩在腳下的那一天!

皇宮之中,機靈人有的是。發現張誠東山再起,立刻有幾個長隨主動用銅盆幫忙打水,伺候此人淨面更衣。而張誠本人,也一改去年栽跟頭之前的跋扈,非常客氣地跟太監們道了謝,並且認真地記下了所有幫忙者的名字,然後才躬着身體,再度返回到了文華殿內。(注2:長隨,太監中的較低等級。算是有了正式身份,高於沒身份的雜役。)

文華殿內的殘羹冷炙,已經被撤走。光溜溜的御書案上,只剩下了一小摞奏摺,一份筆墨和一杯香茗。不待張誠上前重新見禮,朱翊鈞已經迫不及待擡起頭,大聲強調:“今天他們打着立儲君的名號,實際上是爲了分朕的心。東征軍根本沒像他們說得那樣,損兵折將,無力再戰。李如鬆也沒有像他們彈劾的那樣,掩敗爲勝,謊報軍情。他們沒有任何理由,再逼朕從朝鮮撤軍。所以,他們乾脆用這種方式,拖延時間,不給李如鬆按期運送軍糧!”

“陛下,老奴乃是內臣!”張誠猶豫了一下,故意大聲提醒,“無資格插手政事!”

“朕讓你說,你就說,別推三阻四。以前你插手的還少麼?那會兒怎麼沒見你如此自覺?”朱翊鈞狠狠瞪了他一眼,大聲吩咐。

從今天朝堂上的情況看,只要自己一天不答應冊立長子朱常洛爲儲君,就任何正經事兒都甭想幹。次輔趙希皋雖然依舊支持對朝鮮用兵,卻勢單力孤,寡不敵衆。至於首輔王錫爵,很顯然被清流抓了什麼把柄在手,或者本身意志也發生了動搖,所以乾脆選擇了尸位素餐!

如今,能替他出謀劃策的,也就剩下了孫暹和張誠這兩個太監了。雖然這二人讀書都不多,能力也遠不如外面那些進士,狀元,但有人幫忙出主意,總好過他自己一個人在這裡坐困愁城!

“既然李提督兵敗是假消息,他們能拿得出來的理由,無非是陸路運糧,損耗太重。而向朝鮮運糧,卻未必非得走陸路!”果然沒辜負他的期望,得到了他的准許之後,張誠立刻拿出了一個好主意,“李提督已經奪回了開城,糧草不走運河,也不用再運去遼東。從瀏家港裝船,十天之內,就能運到開城附近的海州。”

“你是說走海路?”萬曆皇帝朱翊鈞眼神一亮,隨即,又變得閃爍不定,“如果朕不答應冊立太子的話,他們就會一直拖着,讓朕聖旨根本發不出去。”

“皇上可以退讓一步,先讓他們推選飽學之士,入宮教導皇長子讀書。如此,皇長子的待遇,與三皇子就有了差別。有關皇上準備廢長立幼的謠言便不攻自破!那些人之間的聯盟,也瞬間失去了基礎。”張誠想都不想,就給出了第二條對策。

“可,可如果他們還是不答應呢?!”萬曆皇帝朱翊鈞眉頭緊皺,憂心忡忡。

他的確沒想過廢長立幼,但是,他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也是事實。如果王皇后將來能給他生一個兒子,太子自然會選擇皇后嫡出。如果王皇后依舊無子,他寧願選擇的,還是老三朱常洵!

漕運總兵王重樓是他的心腹,肯定不會因爲中旨沒有通過內閣,就拒不執行。至於朝鮮那邊,如果連幫忙從海路運糧都做不到,就別再哭着喊着求大明繼續用兵了。大明幫他們拿回半壁江山,已經盡到了上國的責任。總不能讓將士們餓着肚子,還去跟倭寇拼命。

可王重樓去年纔去赴任,未必來得及拉起自己的嫡系。南京那邊,又是清流的巢穴。如果有人蓄意阻撓,他身手雖然高強,好虎卻難敵一羣狼。

“陛下可是擔心王總兵孤掌難鳴?”不愧爲一頭老狐狸,發現朱翊鈞依舊愁眉不展,張誠立刻猜到了他的擔憂所在,“仗打了這麼久,陛下還沒有召見過任何有功將士呢。何不挑一些跟朝臣沒多少牽扯的,讓他們回來接受嘉獎。屆時,無論留在北京,還是派往南京,老奴就不信,那些宵小之輩,敢當着他們的面兒,扣留東征軍的軍糧!”

第八章 立威(上)第二十二章奈何(下)第六章 使舵 (上)第十一章城狐(下)第三十三章 求索(中)第三十四章 雄風 (上)第十七章圖窮(中)第三十章掀桌(下)第十九章 孤軍 (上)外篇一江南第二十三章奇招(中)第二十七章冷槍(下)第二十五章 向南 (中)第十二章 龍山 (下)第二十九章 闕一 (中)第十九章 孤軍 (上)第五章 風向 (下)第二十三章 蹉跎 (下)第二十九章 闕一 (上)第三十四章 雄風 (上)第十二章 大明 (下)第十三章 攻防 (上)第三十章 平壤 (中)第四章 收穫 (上)第三章 急援 (下)第十三章 錦衣 (中 )第二十六章 辟易(下)第二十五章 又逢(上)第十八章 暴露 (中)第二十六章 暮靄(下)第三章 噩耗 (上)第十章 試刃(中)第五章錦衣(上)第二十六章 襲營 (上)第二十四章 橫掃 (中)第九章 壯士 (下)第二十五章 大謊 (上)第二十一章 騙子 (中)第十二章 爭奪 (中)第十三章 夜襲(上)第八章 疑雲 (中 )第二十四章 得歸 (中)第二十四章 得歸 (中)第十四章 內應 (下)第十二章 龍山 (下)第十六章 交鋒 (上 )第十九章 揚名 (中)第十三章坑爹你(中)第五章 風向 (下)第十章 管窺 (下 )第十二章變數(中)第十七章 再戰(上)第二章 旋渦 (下)第十三章亂(上)第六章 勝負 (下)第二十四章 得歸 (上)第二十三章奇招(上)第二十四章 搏命 (上)第二十二章 借勢(下)第五章 上賓 (中)第十四章 天城 (中)第一章 伏波 (上)第一章 伏波 (下)第二十二章奈何(中)第二章倭寇(上)第十三章 攻防 (中)第三十三章 求索 (下)第十五章剝繭(上)第八章 立威(下)第八章 狂瀾 (上)第六章 使舵 (上)第二十二章 不平 (上)第七章 夜這 (下)第十章 管窺 (下 )第九章寶物(上)第二十五章絕境(上)第十三章 夜襲(中)第十三章 錦衣 (下)第十二章變數(上)第三章 急援 (下)第六章 勝負 (中)第七章 揚帆 (上)第一章雛鷹(上)第十一章 虎嘯(下)第十七章 鏖戰 (中)第二十章 使者 (下)第六章清流(下)第十五章 狐與狸 (中)第十一章 援軍 (下)第二十四章 橫掃 (下)第二十七章 消息 (上)第十一章城狐(上)第十五章 奇貨 (上)第二十五章 大謊 (中 )引子江南第二十四章 搏命 (下)第五章錦衣(上)第二十七章冷槍(上)第二十二章奈何(上)第十五章 狐與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