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長公主的決斷

雖說兩派官員正因爲高務實的事大打口水仗,通政司收奏疏收到手軟,但下面打歸下面打,上層或者說頂層的大佬們見了面,相互之間倒是沒有多大的火氣,都是笑眯眯地打着招呼。

這倒不是幾位閣老涵養特別到位,而是這件事雖說跟高務實這位特殊人物有關,但也正因爲特殊,實際上幾位閣老心裡都跟明鏡似的,現在皇上根本不可能因爲這點破事處理高務實。

先前漠南之戰的大功都還沒賞呢,現在又幫皇上一舉逼得李太后交還大權,這樣的功勞不管放在哪朝哪代都少不了要重賞,怎麼可能因爲這點事挨罰?

心學一派之所以這次不能不出來鬧這一波,也無非是保個氣勢,畢竟心學一派目前在民間和士林,相比於實學仍然是佔據明顯優勢的,只是這十多年來在朝堂高層鬥不過罷了。

但倘若這次高務實指使錦衣衛抓人抓到他們頭上,他們仍然無動於衷的話,此消彼長之下就有可能出現由上到下的實力變化,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導致逆轉,這當然不是心學一派的官員所樂見的。

張四維等人當然也同樣瞭解這一點,所以雙方看似口水仗打得激烈,其實對於頂層大佬們來說,無非是相互演戲,根本沒有到真正決勝負的時刻,而如今既然朝廷有事,那演戲這茬就不妨趁勢停了,反正都有臺階可下。

如果說這一波互演到底有什麼收穫,那就是再一次證明皇上對高務實的寵信,可能……至少跟當年先帝與高拱之間差不多,想拆散恐怕不太現實。

既然如此,動他還不如找機會動張四維呢,畢竟他高務實要入閣,怎麼看也還遠。

幾位閣老都到了,張四維擺手請他們都坐下,然後環顧了一眼,不疾不徐地問道:“今日請諸公前來所爲何事,想必諸公都已經瞭解……”

他微微一頓,面現憂色:“漠南之戰所去不遠,本以爲圖們經此一敗,不說一蹶不振,至少也要安分十年,誰知此獠竟然大破常規,反而變本加厲起來,先劫薊鎮輜重,再破鎮西鐵嶺,儼然大患依舊……未知諸公對此,各有何高論?”

張四維以下,申時行、許國、餘有丁、潘晟四人互相對視一眼,都不忙着說話。

文臣就是這個破派頭,講究什麼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張四維自己也是文臣,當然也知道這幾位的心思,不由微微一笑,目光轉向申時行:“瑤泉可有良策教我?”

申時行溫和一笑:“元輔,圖們此舉雖然頗出意料之外,然則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他這般作爲,無非是以攻代守,以期挽回聲譽,穩定內部罷了。非要說起來,我倒覺得他接下去不會再有什麼主動出擊了,我大明只需鎮之以靜,觀其自敗即可。”

“哦?”張四維眼珠一轉就猜到申時行這麼說的用意了,笑了笑道:“不見得吧,就算深入遼東這種事,或許只要提醒李成樑注意就能避免再次出現,但圖們只要不斷地襲擾戚繼光的後路,至少這大寧城可就守不下去了,而襲擾這數百里的補給線,對圖們而言可謂輕而易舉。”

這個問題確實如張四維所言,相當之棘手,因爲造成這一情況的根源,在於當年大寧都司的整體內遷。

永樂元年,大寧都司內遷保定,使得兀良哈部得以有機會佔據大寧原址,導致遼東、宣府無法聯絡,也讓燕京以北、西、東三邊防衛出現漏洞。這僅僅是大明北邊防務衰退的開始,這種內遷危機是一種持續的連鎖反應。

首先是大明其他北部屯衛的內遷廢棄。同在永樂元年,朱棣以東勝衛孤遠難守爲由,分調左、右衛所於盧龍、遵化,東勝衛遂遭廢棄,再無經營可言。開平衛同樣亦是如此,永樂初開始內遷,到宣德五年,因蒙古犯邊,永寧衛守將棄逃宣府,宣德帝朱瞻基派薛祿築永寧衛五堡,以便守禦,但因開平、赤城破敗,無法供給永寧衛,只好將開平衛南徙於獨石堡,這就等於放棄漠南蒙古的經營,使得燕京城時刻暴露於蒙古勢力的威脅之下。

相對比洪武時期,永樂、宣德年間,其前線從空間上就後退了三百多裡,從而導致了明朝國防上的缺陷性。

正統朝以後,宣府、大同,成爲最前線的軍事要塞,外長城成爲第一防線,這也就意味着,一旦宣府軍士無法擋下蒙古騎兵,蒙古騎兵便可從居庸關長驅直入。

同樣,在燕京以西的地區,本可依賴大同鎮,但自興和守禦千戶所與開平衛內移後,大同鎮失去了東北方的屏障,再加上東勝衛內移後,大同的西北方出現漏洞。在東北、西北屏障皆失之下,大同如同孤城。

不過幸好,經過高拱主持的俺答封貢,和此次高務實的漠南大戰,正面土默特部的宣大一線,算是徹底解除了威脅。

然而高拱的“西懷東制”戰略,至此也還只是完成了一半,薊遼這邊的麻煩還遠遠談不上解決。

早前永樂時期,在那種主動收縮防線局面下,朱棣爲了再度羈縻兀良哈部,先採取懷柔的方法,遣使招撫,當時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對於兀良哈三衛各部來說,爲了獲得大寧地區的駐牧權,其時叛時附,並同蒙古阿速特部的阿魯臺經常聯兵進攻明朝。

朱棣在攻打阿魯臺時,曾率軍隊打擊支持阿魯臺的兀良哈三衛,兀良哈部雖受到一些傷亡,但並沒有完全被消滅,只能說被明軍暫時壓制住了。

而且前文也曾說過,朱棣一生中的數次北伐,雖然聲勢浩大,但與洪武時期相比,既沒有擒獲韃靼、瓦剌各部的核心領導人物,也沒有從戰略上將蒙古各部擊敗。

而當朱棣死後,大明就停止了對北方的遠征,蒙古各部得到休養的機會,逐漸南下入侵。洪熙年間,曾有大臣建議將東勝、高山等十衛所遷回故地,修堡屯兵,可惜朱高熾只有老成之相,並無安邊拓疆之大志,未予採納。

好在這個時期的兀良哈雖然偶有犯邊,但仍對大明稱臣納貢。

到了宣德、正統年間,兀良哈三衛大舉南遷,其主體部分已逐漸由原駐牧地遷至接近經濟、文化較發達的遼東漢族地區的遼河流域,並逐漸南遷至長城腳下,不時騷擾,讓大明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宣德初,兀良哈部南下的節奏已經到了能在薊州鎮附近的灤河河畔放馬遊牧了,但宣德皇帝採取守成之治,不願開戰,只是一味地告誡,並設置了萬全都司,提高宣府的防禦力,彌補開平衛內徙至後獨石堡的缺口。

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大明邊防鬆馳,御警薄弱。兀良哈三衛從西拉木倫河到遼河流域全面展開攻勢,向南推進。

“土木之變”後,大明更是畏首畏尾,基本不再採遠征策略,要麼是採取撫綏策略,讓兀良哈三衛得以遊移於潢水、大寧一帶,再就是自己只能在薊州、密雲後衛、隆慶衛、開平衛等地派駐重兵,以防兀良哈三衛叛亂。

此時的長城以北,完全成了人家的草場。而如今,爲了配合高務實的漠南大戰,戚繼光出兵佔據了幾百裡之外的大寧城,然而這大寧城卻是個孤城,也不像土默特那邊一樣開始了種植農業,根本就是無根漂萍,只能依賴薊遼方面提供物資支持才能守住。

但這大寧城既然離長城這麼遠,蒙古騎兵攻堅不行,劫掠一下輜重隊難道還不行了?所以張四維這一說,就把申時行的所謂“鎮之以靜即可”徹底駁回了。

----------

感謝書友“talin”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86章 捷報背後第041章 太子賜賞第048章 收個蒙古學生(3更破萬)第145章 原來如此(四更1W1)第099章 莫與爲敵第068章 隆慶託孤(二)第070章 萬事俱備(上)第188章 人事安排第030章 立威(上)第054章 明修棧道(中)第014章 務實讀書(下)第244章 千帆覆海(中)第116章 戚繼光進京第196章 高陌彙報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028章 永定河患(下)第134章 給朕辦他!第161章 三路圍清化!(4更)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073章 團結纔有力量(4更1萬)第268章 揭謎(上)第143章 新鄭新政(下)第068章 現在知道要乖了?第289章 封賞第222章 麻煩大了啊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085章 議定第070章 西北望第122章 蒙疆風雲(二)第004章 捉拿訟棍(上)第096章 馮保倒臺(一)第4更!第119章 《黃芷汀條約》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009章 小翰林,大忙人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二)第237章 閱卷與黃孟宇的拜訪第153章 利用之法第101章 戚帥繼光(上)第225章 三策(上)第042章 纖幫第130章 勝利的大會(4更破萬)第083章 宮外反應(上)第157章 鄭鬆的決斷(4更破萬)第060章 變生肘腋第060章 張馮靠攏(下)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上)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169章 十萬大軍圍清化(4更破萬)第040章 本欽差等他來參見(3更破萬)第098章 高務實的決斷第112章 初會戚帥(下)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065章 多管齊下高務實第078章 吾早晚必擒之第012章 劃分檔次(下)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四)第095章 破虜(上)第179章 不完美的大勝(二合一)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三)第189章 督撫相會(二合一)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010章 優劣利弊(上)第056章 漠南之戰(一)第125章 可戰方和(六)第093章 撲朔迷離(4更破萬)第112章 內閣的對賭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四)第203章 誰取葉赫第014章 北洋海貿同盟第066章 天津開港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045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130章 故事第068章 隆慶託孤(一)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037章 誰說服誰(3更破萬)第001章 新婚初日的談話第289章 封賞第148章 謗君案(上)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下)第237章 閱卷與黃孟宇的拜訪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074章 文華召對(下)第157章 鄭鬆的決斷(4更破萬)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159章 會元之爭(中)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252章 兄妹第093章 命案發酵第175章 賣隊友的大汗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