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三寸不爛之舌

一萬精騎,不慌不忙地行走在草原之上,正是高務實和恰臺吉一行——顯然,恰臺吉已經被高務實說服,現在已和他合兵一道。

高務實的欽使儀仗基本是個擺設,他的騎術現在相當不錯,所以一般都是騎馬,以免拖慢了隊伍的速度。

他的馬術水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除了讓他在馬上作戰之外,其他方面都沒有什麼問題,不僅能策馬奔馳,甚至還會幾手花活,如短時間來個鐙裡藏身這類,現在都已經難不倒他了。

恰臺吉對他的表現只能用驚訝萬分來形容,當然驚訝過後,便是由衷的佩服。

高務實的身份他是再清楚不過的,高文正公之侄、萬曆天子同窗、大明六首狀元、詹事府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這樣一個典型的大明文官,居然還有一手不錯的騎術,這就好比讓他恰臺吉去翰林院談學論道一樣神奇,完全顛覆了他三十年來對大明文臣的看法。

難怪昔日大汗從來不考慮長期佔據大明的地盤,對趙全等人慫恿他的話嗤之以鼻,現在看來,還是大汗英明睿智,大明但凡有一個高務實這樣的文官大臣在位,土默特就毫無希望能夠完成那樣的神蹟。

大明有多少這樣的文官?

恰臺吉不知道,但他知道,至少眼前就有一位。

算了,爲了互市,有些事情讓一步就讓一步吧,也沒什麼大不了。至少,大成臺吉也是黃金家族的嫡系血脈,是受到長生天庇佑的驕子。

他正一腦子亂糟糟地想着這些事,冷不丁聽見身邊的高務實問道:“這一帶一直都是這樣的嗎?”

“啊?哪樣?”恰臺吉順着高務實手指的方向望去,卻見那是前方的一片尋常草地。

高務實提示道:“那些草地,爲何還有不少黃土直接露出來,連草都沒有長滿?”

恰臺吉一臉詫異,道:“漠南的草場大多都是這樣啊,很少有長滿了草的地方,至少從我小時候記事起便是這樣。”

“是麼?”高務實微微蹙眉,心中暗道:有道是“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此處難道不就是“三套”之一的前套所在麼,怎麼水土流失也這麼嚴重?

高務實剛纔問這句話,主要是因爲想起了後世網上的一個說法,認爲明朝極度缺乏戰略遠見,因此放棄了河套。尤其是後來俺答在土默川(屬於前套地區)大力發展農業之後,這種說法更是甚上塵囂,認爲大明朝廷愚蠢地放棄了大片戰略要地。

說這話的人,可能沒看過中國的降水分佈圖,事實上大明在關內佔據的核心領土,除了山西北部和陝北之外,全部都處在400毫米降水線以內。

山西北部,就是宣府大同兩大邊鎮,陝西北部,就是所謂的陝西三邊。這兩處,都是典型的軍事重鎮、國防重鎮,它們本身是不可能支撐自己的用度的,靠的是內地的輸血。

而黃河的前套、後套、西套,實際上都在400毫米降水線以外。

這三處,並稱河套,具體在什麼位置呢?

“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密邇陝西榆林堡(後世陝西榆林),東至山西偏頭關(後世山西偏關縣),西至寧夏鎮(後世銀川),東西可二千里;南至邊牆,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這段出自《明史》。

好吧,這樣說似乎還是不夠清楚。

其實,河套就是黃河那個幾字型大彎那一塊,而大彎的外側東北角就是前套,西北角就是後套,正西面銀川附近就是西套。

先不算外側部分,內側由於地處黃河以南,故而明人稱爲河南地,大致範圍對應後世的毛烏素沙地、鄂爾多斯高原、庫布齊沙漠與河套平原。

非常遺憾的是,明代河套由於絕大部分都在400毫米降水線以外,所以河套的降水其實頗爲稀少,並不適合大規模耕種,而且河套內還有個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

直到高務實穿越前,中國還在投入巨量資金在毛烏素沙漠植樹造林呢。因此,《明史》裡那句“土肥沃,可耕桑”問題很大,哪怕它沒瞎說,也顯然指的不可能是這麼大塊沙漠。

這麼大片沙漠,你跟我說土肥沃、可耕桑,你耕一個我瞧瞧?

所以河套地區事實上只有黃河邊上三塊沖積平原適宜耕種,可依賴河流進行灌溉。但是因爲黃河曾經改道,所以後世銀川那片區域,在明代也是不存在的。

換句話說,只有幾字大彎的北部一塊狹長區域,是可以進行農業耕作的土地。

如果拿後世的地圖來比劃,由東到西,從呼和浩特到包頭,再到巴彥淖爾的這一狹長地帶,就是前套加後套。

前套和後套,纔是所謂的土肥沃、可耕桑的適宜耕種地區,此處是傳統漢地之外的一塊適宜耕種的飛地。

現代人往往混淆了這兩個地理概念,有些人大概一說河套就以爲這個寧夏銀川到榆林外的數千裡地,甚至以爲這一大塊地都是水草豐美的人間福地呢。

總而言之,明代的真河套地區並不適宜耕種,適宜耕種的其實是黃河以北方向,套外的豐州灘一帶,而其利用的也是河流灌溉。河套內的鄂爾多斯附近倒是水草豐美,但因降水量不足,更適合放牧,而不是耕作,這附近就是明代“套虜”經常活動的地區,也就是清代射兔達人康熙一天射兔三百隻的地方。

這下子,基本上就能解釋爲什麼明人不佔據河套了:一個不適合耕種的地區,一旦佔據了這裡,就需要源源不斷的提供軍需物資,滿足駐軍需要。而對明朝來說,這是一塊無法自給自足的地區,將成爲巨大的財政負擔。

明初設置的大寧衛,也是一個無法自給自足的地方,不得不耗費內地四省之力供給,所以緩過來看河套,如果佔據河套的話,也必然會成爲巨大的財政負擔。

如果真想佔據,那就還不如去佔豐州灘,也就是前套。

然而問題在於,前套本身也是一塊耕種飛地,與傳統漢地之間相隔有點遠,並不直接接壤,其與山西方向防禦重點的大同、宣府之間隔着大片山脈,不管在軍事上還是戰略上,都存在很多問題,如果長期駐守的話,當地守軍很容易變成一隻孤軍。因此有明一朝雖然曾派軍偷襲,把大板升城燒了一回,但並沒有佔據此地的意圖。

以上只是地理問題,乾脆再說一下放棄河套一事。

其實明朝根本談不上放棄不放棄河套,因爲有明一代從未實際控制過河套,何談放棄?

事實上,河套地區在明初之時,只是個沒人關心的無人區。明初,鑑於元朝勢力北撤後,河套內的蒙古人數量稀少,於是就直接採取了將河套內尚存的人或驅逐、或遷移內地的簡單粗暴政策——“四年,大將湯和兵攻察罕腦兒,擒猛將虎臣鎮軍將謝成等降其衆,並省入內地,河套遂墟”。

也就說,僅存少量部族也被遷入內地,人爲製造無人區,搞成了一個軍事緩衝地帶。

後世很多人,可能也包括明、清時期的某些人,都以明朝放棄東勝衛視爲明朝放棄河套,其實這個認知是典型的事後諸葛亮式的認知錯誤。

東勝衛設置的地方也在套外,就是豐州灘附近。事實上在明初,這裡一隻是作爲山西防禦體系的一環,作爲明初彈性防禦體系中,大軍從山西出徵的前哨站,本身就不是爲了防禦和控制河套所設置。

因此,裁撤東勝衛這件事與河套也沒什麼關係,只不過是戰略調整罷了。明初洪武和永樂年間,即不可能預料到土木之變,也不可能預料到套虜之患,朱元璋和朱棣能打是不假,但畢竟不是神仙。在他們那一代,因爲河套是個無人區,事實上根本就是不需要設防的。

只不過當數年之後,韃靼被瓦剌壓迫,不得不遷移到河套地區形成了套虜之患時,明人才回過頭一看——臥槽!東勝衛這麼重要的地方,怎麼就放棄了?河套這麼重要的地方,怎麼就被放棄了?

另外,很多後世之人,甚至包括明人,都喜歡用漢唐做比,來說“恢復河套”。而實際上大明並不是很適合用漢唐來對比,因爲隨着經濟重心南移,首都已經不在關中而在北京(這話其實也不準確,實際上明人心中的第一首都是南京,所以後來崇禎死後,很多官員跑去南京自殺或者繼續抵抗)。

簡單的說,由於國家的政治經濟重心轉移,河套對中原的戰略威脅已經遠不如漢唐時期那麼巨大。畢竟,河套是可以直逼隴右關中的存在,而明朝統治中心不在關中,並沒有像漢唐那樣的動力一定要奪取河套不可。如果要奪取和控制,唯一的理由也不過是地圖開疆,拿民脂民膏搏功名罷了。

曾銑怎麼死的?內部權力鬥爭當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這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在高務實看來,河套本身的作用不大,頂多能當個養馬場,但漢人又不大喜歡養馬(虧本買賣,不如種地),強行逼迫漢人養馬,結果就跟河北養馬一樣,一開始還沒什麼大問題,過個幾十年就民怨沸騰,不僅馬養不出幾匹堪用的來,民間的罵聲還巨大無比,甚至動不動就搞出一批接一批的響馬盜,成爲當地治安的亂源。

河北現在的響馬近乎絕跡,可不僅僅是京華的騎丁收了官府的錢打擊效果特別好,更根本的原因在於當時高務實控制了百里峽馬匪、打通了和土默特做買賣的通道,於是官府方面把民間養馬的壓力一點點釋放掉了,到了最後封貢完成,互市大開,河北民間基本沒有了養馬的壓力,於是馬匪也就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高務實一直認爲很多事不需要靠打仗解決,實際上就像行醫一樣,你光治標,這裡治好了,那裡又壞掉,醫生看起來很厲害,總是藥到病除,其實有什麼用?不如直接去其病源,那纔是真正的解決問題。

治國這事兒,當扁鵲是沒用的,扁鵲的大哥才厲害,實在不行的話,有扁鵲他二哥的水平也能湊合用啊。

但現在恰臺吉這話就有點讓高務實擔心了,別是豐州灘一帶的前套後套也要水土流失了吧?

不過再轉念一想,又有些慶幸:現在土默特開始轉變執政思路,大力搞農業了,那也就是說,他們會越來越重視灌溉和保持地力,而不是如過去純遊牧時期一樣,這裡水草不豐了,就遷徙去別處,搞得到處都是沙漠和戈壁。

看來,把漢那吉還真是應該當這個徹辰汗,他跟辛愛相比,誰更願意過漢人一樣的定居農耕生活,那是不用比的——把漢那吉長期住在大板升城,而辛愛則一直住氈帳,他倆誰更傾向農耕,這還用得着比麼?

不過,反倒要提醒一下把漢那吉,別跟後世某些國人動不動就要“****”一樣,他們土默特可以大力漢化,但絕對不能全盤漢化——你們要是全盤漢化了,誰來幫我大明養牛羊、供騎兵啊?

高務實於是對恰臺吉道:“農耕,最關鍵的除了種子優劣、耕種得宜之外,地力的維持也很重要,譬如土默川這裡,依本官來看,本身地力還是不錯的,但保護甚不得宜,長此以往——我是說,或許只要一二十年,就可能會種不出莊稼來。”

“種不出莊稼?”恰臺吉大吃一驚,現在土默特之所以基本不怕白災黑災了,可就仗着互市和漢人百姓種的莊稼,這可是生死存亡的大事,由不得他不着急,連忙問道:“那要如何保持地力?這事情我們蒙古人可不懂啊。”

高務實笑了笑,道:“我是大明文魁,怎麼保持地力……我自然是知道的。”

恰臺吉大喜,剛要繼續追問,突然發現高務實笑得有些深意,一下子又恍然明悟過來,猶豫了一下,慨然道:“欽使天下大才,脫脫一言一行都逃不過欽使的掌握。也罷,只要您能幫我土默特不受天災之害,脫脫……願爲欽使驅馳。”

----------

感謝書友“啓明星90”的月票支持,謝謝!求訂閱,求各種票票~

第144章 背水一戰第102章 八千大軍第035章 添花送炭(下)第102章 八千大軍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043章 高陌薦才(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四)第230章 士別三日第076章 四九之外第096章 地雷陣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022章 日講官上任啦(3更破萬)第128章 戰前準備(下)第089章 暗殺高務實(4更破萬)第122章 蒙疆風雲(三)第107章 努爾哈赤出兵第063章 病榻交心第006章 禁軍與警備軍第115章 封爵?第047章 夜會劉顯(下)第185章 女真人的乾爹第055章 碧湘樓閣(下)第169章 十萬大軍圍清化(4更破萬)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29章 複雜第107章 努爾哈赤出兵第146章 閣老相商(下)第277章 逆轉第031章 務實被擄(上)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35章 潞王背後有太后第056章 水中望月第114章 獨家代理(下)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052章 引蛇出洞好危險第099章 借刀第129章 回鄉之前(上)第062章 打草驚蛇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158章 庚辰春闈(二)第019章 伯侄論財(下)第088章 切盡二子之決斷第070章 逐保倒張(四)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044章 巡按到,巡撫病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下)第242章 神兵天降鐵壁關第007章 亡命之徒第132章 遇刺!第161章 殿試金榜(中)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132章 遇刺!第227章 舊黨爭,新疑雲第067章 倒高風波(完)第029章 遭遇響馬(上)第113章 平臺召對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68章 幕後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290章 蒲州急報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292章 風聲鶴唳,所謀者誰?第035章 添花送炭(下)第037章 別院隱富(下)第077章 手握大軍八十五萬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026章 國事私事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123章 千鈞一髮(4更破萬)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115章 封爵?第004章 捉拿訟棍(上)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207章 京華田莊(4更破萬)第049章 殷去郭來(中)第083章 宮外反應(上)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106章 臣以爲當殺第106章 圖們的遠慮近憂第051章 賊酋叩首(上)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225章 三策(上)第249章 二虎競食?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一)第012章 母子談商(下)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047章 地方也有黨爭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一)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094章 目的第121章 席間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