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 日講官上任啦(3更破萬)

對於右翼蒙古方面的應變思路,高務實之前就有過一些規劃,簡單的說,就是趁俺答去世的時機,將把漢那吉推上位,取代辛愛成爲大汗,然後勸三娘子嫁給把漢那吉,同時將辛愛所部轉賜給三娘子之子布塔施裡。

他把這個思路說給朱翊鈞聽,朱翊鈞聽罷,沒有立刻答應,而是皺着眉頭道:“朕知道蒙古人婚嫁規矩不合禮教,但鍾金哈屯算起來應該是把漢那吉的祖母輩,這……好麼?”

高務實解釋道:“皇上既然知道蒙古人不講禮教,又何必在意這些?蒙古人只要不是血親,別說祖母輩,便是曾祖母輩也是無所謂的。對我大明而言,無須在意他們之間的名分怎麼定,只要保證土默特依然恭順即可。”

朱翊鈞想了想,問道:“那麼,把漢那吉和鍾金哈屯二人,互相之間會願意嗎?”

“皇上若不放心,此事臣可以想想辦法,咱們先不要通過朝廷或者邊臣接觸他們,且由京華方面暗中向他們提起此事,如此既可以試探他們心意,也能不失轉圜之餘地。”

“這倒不錯。”朱翊鈞點頭讚許。

其實他之所以猶豫,本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擔心亂點鴛鴦譜,然後惹得把漢那吉和鍾金哈屯兩人都不滿意,結果反而壞事。既然高務實把這件事攬了下來,那就相當於是以私人身份去進行試探,這就可以把朝廷撇出來,免得朝廷一開口,就沒法挽回了。

今日小講,除了高務實這個講官之外,就只有沈鯉一位講讀官,他的職責主要是記錄,一直也沒說話。

不過高務實並不擔心他泄露機宜,因爲沈鯉跟他不僅是“同黨”,而且還是“同鄉”。

沈鯉是河南歸德府虞城縣人,在這個時代來說,和高務實是正經的鄉黨,加上他又是嘉靖四十四年的進士,腦門前已經雷打不動的貼上了高黨的標籤。

沈鯉此人,在歷史上是與沈一貫作對而聞名的,而這也爲他留下了千古美名,在他去世後,朱翊鈞曾親筆爲他題寫了祭文足足四篇,稱其爲“乾坤正氣,伊洛真儒”。

在原歷史上,高拱既是他的主考官,又是他的同鄉,他都不肯私謁高拱,以至於高拱把他當成沽名釣譽之輩而不聞不問,打算先磨一磨他的心性。這一世卻有所不同,因爲高務實知道沈鯉的爲人,也知道他的前途,所以一直與其交好,慢慢纔將他拉進昔日高黨的核心圈子。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沈鯉能出現在高黨之中,其實是由於高務實的緣故,這也就使得他對高務實比對整個高黨還要重視。

這樣一個人,高務實當然是不擔心他會泄露機宜的。

蒙古應變這件事暫時就先到這裡,接下去高務實寫信召回坐鎮成都、正在想辦法打通西南商路的曹淦,讓他親自出馬把這件事落實下去。

曹淦在京華集團的地位相當高,乃是未改姓家丁中的第一人,尤其特殊的是,不同於海貿和海上力量被分爲各私港以及現在的南北兩洋艦隊,京華的陸路“外貿”被集中掌握在京華商社,而曹淦則從頭到尾一直負責京華商社,至今已十年有餘。

這種資歷,在整個京華的“家丁系”中,只有高陌和高瑞(高小壯)兩人能比。

但相對來說,高陌算是坐鎮中樞,負責的是全京華的監察系統以及高務實的個人安保;高瑞是坐鎮開平這個京華工業體系的核心重鎮,算是“管生產”,都不負責“直接來錢”的商貿,因此曹淦的地位在商貿口尤其獨特。

不過曹淦在成都接到信之後,二話不說,甚至沒等過夜,當天就啓程往京師趕。

其實這件事在曹淦看來,本身就是自己提出的,要不是上次自己向老爺彙報,說不定老爺現在還不知道土默特內部已經有了分崩離析的苗頭。因此老爺召他回京主持這件事,在他看來也是理所應當。

當然,他急着回京還有一個私人原因:兒子曹恪回來了,據說老爺對他頗爲滿意,給他安排好了身份,以京師戶籍讓他去考童子試,看能不能拿個生員身份,如果表現好的話,明年接着參加順天鄉試。

家丁身份其實有各種好處,簡單的說就是背靠大樹好乘涼,但也有一個麻煩,就是一般不允許參加科舉。如果要參加科舉,主家首先要同意,這是肯定的,但有很多麻煩的手續要辦。

嗯,其實一般而言,主家都是不同意的,道理很顯然:考了功名,就是人上人,將來主家還壓不壓得住他,就不好說了——萬一這廝讀書厲害,不止是考了個秀才,後來又考了舉人怎麼辦?甚至萬一的萬一,人家考了個進士,自己就成老爺了,那這主家還有個鬼的壓制力?

不過高務實顯然是個例外,他的態度是任你考,你便是考個進士又如何?我這六首狀元是跟着你鬧着玩的?

就算你做了進士老爺,你腦門貼着一個斗大的“高”字,我對你恩重如山,這是天下人肯定會公認的——要不然你能參加科舉嗎?

所以,就算曹恪考中進士,只要他做出任何對高務實不利的舉動,都相當於自殺——政治自殺。

真正的牛逼,不是體現在欺負弱小,更體現在培養和提拔。

曹淦這一路估摸至少要走大半個月,暫時不必去說他。

接下來京師的大事,已經聚焦在郭樸頭上。

太傅、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郭樸一連三日,三疏求退。

皇帝的批覆從“不允”、“溫言慰勉,不允”到“切懇元輔盡心輔佐,所請不允”一路變化。

但接下來,郭元輔求見兩宮了。於是當日兩宮又召見了皇帝。

次日,皇帝命司禮監傳旨,召集九卿等重臣,議增補閣臣。

這個舉動意味着郭樸求退大局已定,所以皇帝在做準備。

大明的歷代皇帝因襲了選拔官員的一項祖制,叫做廷推。凡屬高級幹部出缺,並非直接由皇帝定奪,而首先要由三品以上大員及各部主官協商,公推二至三人甚或更多,由皇帝選取任用。這種辦法一直沿用了整個有明一朝。

當然,皇帝就毫無作爲了嗎?也不是,皇帝在這種時候可就名單圈選,亦可不予採用。

如“天啓三年正月,廷推閣臣,首列孫慎行、盛以宏,皆不用。”

又如“萬曆二十六年,吏部尚書蔡國珍罷免,廷推七人,李戴居末,帝特擢之。”

可見,大臣們的首推,有時並非皇帝最愛,有時所薦人選,皇帝甚至一個都瞧不上眼。君臣之間,用人標準差異之大,足令局外人莫名其妙。

不過,千萬不要以爲皇帝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大度與和氣,要真是這樣,那就真有點皿煮得近乎可愛了。在皇權時代,皇帝手中有一條與廷推制度並行不悖的權力行爲,叫做中旨,即皇帝可以自宮廷中發出親筆命令或詔書,以不正常途徑繞過中書門下(明時爲內閣),直接交付有司執行。

雖然這一次,大夥兒都知道在這個局面下增補閣臣,其實不管九卿怎麼廷推,最終結果都是一定的:皇帝一定會選擇首輔臨走時推薦的那位。哪怕廷推的結果有異,皇帝也一定會否決廷推的人選,直接中旨拔擢。

當然,如果情況搞到這一步,問題就比較嚴重了,那說明首輔對內閣、六部等已經失去控制。而且,不由廷推而入閣的閣臣,面子上會很難看——沒有來得及廷推和廷推沒通過,這是兩碼事。

仍以大明爲例,歷史上的萬曆年間,也出現過吏部尚書出缺,“天官”可是舉足輕重的職務,不必閣臣來得差。但廷推上來的人選萬曆都不中意,僵持不下之後,萬曆斷然下達了中旨,親自選定了當時首輔張居正的同鄉李幼滋。

孰料,李某卻不買賬。

在皇帝看來,這位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已在侍郎位上難有寸進,篤定難以抗拒這天上掉下來的天官大印。

可李某卻在奏疏中直言:廷推乃祖宗成例,賢士衆望所歸。今皇上無視衆議,以中旨指定微臣,實乃與衆臣慪氣,非聖君所爲。

李某在此態度十分明確,中旨授予的官銜,他是不會接受的。

可見如果鬧到廷推僵持,問題是很嚴重的。

申閣老顯然不是一個強勢到當面和皇帝、首輔頂牛的閣老,他在廷推上的表現完美的體現了他的風格,郭樸一提出由潘晟入閣,他就立刻表示同意。

張四維顯然不可能反對,許國和餘有丁同樣不是二貨,都表示贊同。

內閣全票通過了首輔的提議,六部和都察院、翰林院等主官都不傻,紛紛表示同意,禮部就不說了——潘晟自己是尚書。

於是廷推順利完成,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皇帝情緒不高,完成廷推之後就默默走了。

高務實這個講官比較獨特,經常被皇帝點名要求跟在他身邊,今天也不例外。

廷推結束後,朱翊鈞很少見的選擇不乘轎,而是徒步慢慢走回乾清宮,路上沉默了許久,才忽然對高務實道:“務實,元輔走後,三位顧命輔臣就都不在朕身邊了……”

高務實很難判斷朱翊鈞說這句話的時候,心情究竟是感嘆還是解脫,又或者二者皆有,但究竟是感嘆更多一些,還是解脫更多一些?

他只能安慰道:“元輔已經完成了先帝交待他的事,他是功成身退。皇上,明年是萬曆十年,那將是真正的萬曆時代了。皇上,您和臣等,能否不負先帝之託,自現在起,就要見真章了。”

----------

昨夜風雲突變,失眠加感冒,今天估計是有點發燒,腦仁都疼了,能不能按量完成有點難說。感謝書友“傻妞媽”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014章 北洋海貿同盟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第034章 劉顯述冤(上)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123章 聖眷太隆也麻煩第122章 鹿鳴之宴(下)第002章 歙縣逃犯(上)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140章 三路平莫第214章 你即吾鄉(4更破萬)第124章 奉旨觀政(二)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087章 “生意”第096章 黃芷汀的信第009章 你的面子不小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211章 大駕北返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118章 鎮暹羅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225章 三策(中)第143章 致謝?第013章 高龍文之邀(3更破萬)第038章 你還是有點用的第083章 三邊震動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020章 老祖宗的威嚴(第4更)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109章 公侯滿堂(下)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013章 高龍文之邀(3更破萬)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088章 御駕親臨第084章 降三世明王?第139章 兩位侍郎第039章 靠山吃山(下)第146章 陛下,出大事了!第037章 你又是誰(4更破萬,大爆料)第043章 步丁耗費第009章 安陽之行(一)第043章 步丁耗費第106章 鄭王使者第162章 廷爭狀元第229章 指點第129章 回鄉之前(中)第012章 誰有這樣的面子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069章 新君即位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050章 皇帝暈倒第113章 高戚之會(七)第271章 步步緊扣第070章 西北望第156章 本按十分欣慰呀第070章 萬事俱備(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五)第107章 國士香皂(上)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173章 將計就計(上)第104章 復寧夏(下)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275章 勃固會戰(上)第140章 三路平莫第149章 不急第216章 天賜之寶也第072章 磨刀霍霍向安南第166章 艦隊大勝!第114章 新的時代第129章 基本就緒第123章 聖眷太隆也麻煩第128章 好消息第043章 威逼(4更破萬)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250章 誰是虎,誰是食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上)第107章 科學巨匠(下)第002章 翰林清貴(下)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120章 己卯鄉試(下)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一)第027章 鉅富之家(上)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上)第214章 提前規劃第047章 有詔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048章 病起蠱毒第244章 千帆覆海(上)第181章 壯士斷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