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張四維被劾(4更破萬)

“求真來了,坐吧。”

書房中,張四維見高務實進來,面色稍稍好看了一些,擠出一絲笑容道。

高務實當然不能直接就坐了,笑着上前見禮之後,這纔在張泰徵的再次“請坐”聲中坐了下來。

張四維見他立大功而回,依然不驕不躁,禮數週全,笑了起來,道:“求真在廣西做了好大的事!原本你去廣西,就只是個權宜之計,想不到……哈哈,真是想不到。”

那是,別說您老沒想到,我自己去廣西之前也沒想到會做出這麼些事來。

“大舅,不瞞您說,甥兒自己都沒料到會有那般機會。”

щшш. тт κan. ¢ O

張四維擺手笑道:“可見世事雖然難料,但成功者永遠都是最能抓住機會的人。”

高務實笑着微微挑眉:“申閣老也很會抓機會,大舅你說是麼?”

“不愧是‘偏師定安南’的高求真。怎麼,你就聽泰徵說一下老夫被劾,就知道申汝默想做什麼了?”

張四維看起來是清楚這裡頭的門道的,那他的不悅就應該是另有原因。

不過,“偏師定安南”是個什麼說法?朝廷爲了把這件功勞攬上,現在把打安南的功勞算成“偏師”的了?倒也無所謂,狼兵是土司兵嘛,說偏師也不算過分。

其實這倒是他誤會了,這個說法是民間說辭——民間也更希望這是朝廷的謀略。

高務實的眼珠微微一轉,道:“申閣老嘛,無非是試探一下,看看您這位新元輔當政之後,大概會是個什麼樣的風格……強硬,亦或是溫和。”

“只是這樣嗎?”張四維搖了搖頭,道:“還有,你繼續說。”

高務實微微有些意外,看來以前倒還小看了自己這位大舅,在原歷史上他先是受高拱器重,擢爲吏部侍郎,放在自己身邊培養;高拱下臺之後,他一個高黨盟友的晉黨首腦,居然又能受張居正器重,推薦爲次輔。

原先高務實倒也沒覺得有什麼奇怪,高拱先不說,光是張居正,高務實就只當是張居正籠絡晉黨。但現在回過頭想想,張居正當權那會兒,他自己都說自己“非輔,乃攝也”,那又有什麼必要籠絡區區一個晉黨?

由此可見,張四維一定是有本事的,不光能看出領導想什麼,還能爲領導做到他想了但不好說的事。

於是,高務實笑道:“大舅法眼如炬,甥兒以爲,除了試探,申閣老大概還想趁您尚未接任,先打擊一下您的威望。”

“哈哈哈哈!”張四維放聲大笑,道:“好好好,看來實學一脈確實後繼有人了,高文正公九泉之下也當瞑目矣。不瞞你說,老夫剛剛得知消息的時候,震怒異常,回來發了一通火之後才慢慢覺出其中真味,後生可畏啊。”

高務實拱手道:“不然,若是甥兒處於大舅這樣的地位,恐怕更加震怒,到現在也未必能平靜下來思考其中的關鍵。”

張四維擺擺手道:“你不必過謙,這十年來,你也算是老夫看着長大的,你是什麼脾性,老夫會不知道?十年時間裡,老夫從沒見你動過怒。”

他說着,也不禁露出一絲探究的意味來,道:“說起來,老夫都有些好奇,你這脾性是怎麼養成的?”

高務實苦笑道:“甥兒只是總把事情往最壞的情況計算,這樣一來,情況就算再糟糕,通常也不會比預計中更糟,如此也就很難生氣了。”

張四維哈哈一笑,道:“這算是未慮勝、先慮敗麼?倒也是這個道理。”

然後他不等高務實回答,又繼續問道:“說到勝敗,你既然喜歡先考慮最糟糕的局面,那你說說,這次元輔將退,日後實學一脈最糟糕的局面是什麼?”

高務實道:“有兩點:長遠來看,怕青黃不接;近期來看,怕大舅受誣。”

“身正不怕影子斜,我若受誣,他們能用的理由無非那幾條,但皇上心裡清楚得很,起不了什麼大作用。”張四維看着高務實,道:“但你說青黃不接卻是何意?且不說元輔和老夫都有各自的學生,單說高文正公當年的學生,現在就已經有人位居部堂了,怎會青黃不接?”

這倒不好解釋,因爲按照正常的人思路來看,張四維繼任首輔之後,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可以慢慢來,到那時候,不說他自己的學生們應該都提拔到了比較高的位置,關鍵是高拱當年的學生,恐怕早有人能入閣了。

甚至走得順的如許國,不就是高拱的學生麼,現在就已經入閣了。

但歷史上張四維的官運被他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外公外婆給打斷了——二老先後離世,張四維不得不丁憂在家,然後由於父母接連去世,悲痛過甚,自己也病死了。

高務實只好道:“聽老師說,他走之前會推薦潘水濂公入閣,屆時閣中實學、心學閣老各兩人,看似勢均力敵,但既然是做最壞的打算,咱們就要假設對方無事,而我方出事,如丁憂去閣……請問大舅,倘若您或者許閣老不在閣,我實學一派的後繼之輩,這幾年內,能否勝過心學一派的大臣,搶先入閣?”

這個說法有些不吉利,一般來說是不該這麼說話的,但高務實剛纔已經交代過了,是“做最壞的打算”,因此張四維也不好說什麼,只是沉吟起來,一大堆實學、心學後繼之臣在他腦海中浮現。

過了一會兒,張四維的臉色難看了起來,道:“怕是不太妙。”

高務實問道:“如何不妙?”

WWW¤ттkan¤¢ 〇

“若是三四年間出現你說的這種局面,最有希望的恐怕是王錫爵、王家屏,若再往後推兩三年,則還有趙志皋、張位、陳於陛、沈一貫、朱賡等輩。當然,吳兌也有機會。”張四維臉色鐵青,道:“這裡頭只有一個王家屏是北人,其餘皆南人也。而王家屏雖然是山西人,卻一貫沽名釣譽,性子又衝,非我所喜。”

高務實一攤手:“您看,這就是大麻煩。”

除了吳兌這個鐵桿實學派之外,陳於陛是前大學士陳以勤之子,陳以勤歷來中立,他的兒子基本也是這個風格,暫時不去說。

剩下王錫爵是南直隸蘇州人,趙志皋是浙江金華人,張位是江西南昌人,沈一貫是浙江寧波人,朱賡是浙江紹興人。

這幾個地方都是心學大本營,他們的政治態度不問可知。

攏共一個山西大同的王家屏,偏偏還是個孤僻分子,連晉黨都不肯接受他,他也不肯入“黨”,遇事風格就一個字:噴。

歷史上的王家屏,高務實略有印象,他從日講官幹完轉職到六部,再到入閣只花了兩年,是明史之最。他入閣之後,原本在內閣排老末,加上別人都是南方人,他一個山西人,沒有多少發言權。但閣員陸續死掉,剩下的許國申時行同時辭職,大孝子王錫爵回家省親,王家屏莫名其妙的撿了個首輔當。

然而王家屏在首輔位置上什麼也沒做成,只是不停的和皇帝慪氣,外加遞辭呈罵皇帝。但王家屏罷相後,“君子”們思之不已,顧憲成在日後會推閣員時,就是因爲非要寫上王家屏的名字,把朱翊鈞氣了個半死,震怒之下馬上叫顧憲成捲鋪蓋回老家——於是大明誕生了一個叫東林黨的組織。

所以,王家屏雖然是山西人,但肯定是靠不住的,這人唯一的興趣就是懟天懟地懟皇帝,辦事?不存在的。說實話,這種人就是想進實學黨,高務實都不同意,哪怕他有首輔命。

王錫爵是牛人,但前文有介紹過,就不提了。

趙志皋嘛,高務實對他印象還湊合,主要是這位雖然未見得有多大能力,但總體來說起碼不壞事,不過這人缺擔當,也缺手段,無論是敵是友……其實都比較無所謂。

當然,歷史上趙志皋的任內,大明做了一件讓後人津津樂道的事情——抗日援朝。這可能是萬曆朝最光榮、最爲人稱道的事情,但首輔趙志皋卻是以衰老無用着稱。也許正是因爲遠征朝鮮的策劃統籌後勤太艱鉅,變故太多,才讓閣臣的弱點暴露無疑。於是皇帝輕視閣臣,因爲皇帝的輕視,閣權更爲人所輕。

歷史上的高拱掌權時代和張居正掌權時代,言路基本都是老實的。憑藉這個慣性,申時行和王錫爵當國之時,言路也還有幾分忌憚,但到了趙志皋時代就全變了。他給自己寫了一副對聯作爲座右銘和行事準則:

以威福歸主上,以事權還六卿,以請託辭親友,以公論付臺諫。

積誠以事主上,潔己以風庶官,折節以下忠賢,黜私以絕險佞。

在別的時代,這也許只是個政治姿態,以前的閣臣明處掛這種清高聯對,暗地裡拼命抓權,然後又大叫“閣權日輕”、“萬事皆自宸斷”來逃避事後的責任,但趙志皋嚷嚷還權,纔剛擺了個姿勢,大權就被人一把奪走,簡直神了。

因爲趙志皋還權給六卿,所以他沒有權,他沒有權,別人何必鳥他?不靠踩他上位就已經厚道之極了好吧。

當然明末的言路,倒也不產厚道人。

於是趙志皋激憤地說:“同一閣臣也,往日勢重而權有所歸,則相率附之以謀進。今日勢輕而權有所分,則相率擊之以博名!”

可惜趙志皋連說這種氣話都被人揪住詰問:閣臣是天子輔佐,怎麼可以斤斤計較權勢輕重?

趙志皋年老體衰,真正管事的,前是張位,後是沈一貫,都是公認陰險之人。他們兩個整天和吏部爭權,算計對手,樹敵無數。最後,張位被萬曆削職爲民,沈一貫因爲楚宗案也差一點要翻船。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來看,趙志皋的軟弱倒也是種自保之道。

趙志皋當上首輔的時候,早已老病交加,杜門臥病,上了無數乞罷疏,朱翊鈞沒搭理他。

其實皇帝也難作,你同意吧,就有閒話說你趕人。早年的時候,朱翊鈞曾經很痛快地批准大官退休,內閣總要求皇帝先多挽留幾次,以示主眷綿綿聖恩隆隆,搞得他很煩,後來拿到辭疏乾脆不理睬。這下倒好,閣臣的報應到了。這一位浙江首輔求退無門,甭管怎麼請辭,皇帝就是不搭腔,最後內受病痛折磨,外遭言官唾罵,死在任上。

其後還有沈一貫等人什麼的,不過他當政時間太晚,高務實暫時懶得理會——歷史上沈一貫雖然萬曆二十二年就入閣,但當到首輔已經是萬曆三十年的事了,高務實有絕對的把握,那個時候自己已經上臺,所以現在懶得考慮這個陰險小人。

至於張位,這人的問題在於攬權和招搖,其政治生涯完全終結是源自於妖書案,這個暫時不必提。但他有一點讓高務實頗有興趣,壬辰倭亂爆發後,大明發兵救援,當時張位主張設官於朝鮮八道,屯田駐紮,由於此舉有吞併朝鮮之嫌,未被採納。

但高務實對這個提議很有興趣,雖然朱元璋那位多事的太祖皇帝把朝鮮列爲不徵之國,這一點很麻煩,但高務實近來開創了一條新思路:保留該國政府,控制其國的軍、政、財權——沒錯,說的就是“安南方案”。

他總覺得,如果張位這一世也抱持這樣的對朝態度,自己到時候倒是可以跟他稍稍合作一把,哪怕雙方並不是一條戰壕裡的戰友,但是政治嘛……

高務實想得挺多,張四維現在卻沒工夫想那麼多,他只是警醒過來。

別看現在即便郭樸去位,也還有他遞補爲首輔,但是正如高務實所說的,一旦他或者許國這邊稍微出點什麼問題,內閣的局面就要大變了。

當然,相對而言,許國去位可能問題還小一點,可如果是他張四維自己去閣呢?

雖然不願意這樣想,但高務實剛纔提到“丁憂”二字,卻實在讓他有點緊張。他的父母雙親身體都不是很好,雖然去年的時候,高務實請李時珍過去幫忙看過,但李時珍卻表示他們二老的身體都是早年的生活習慣不好導致的,尤其是飲食習慣——太講究的家庭吃東西反而會有問題,比如淘米淘得水徹底變清其實就是壞習慣。

所以李時珍只是開了些溫補的藥,然後勸他們“以尋常人家之法進食”,這可不知道他們聽不聽得進去。

張四維緊張起來,忽然轉頭朝張泰徵道:“你們散館還有多久?散館之後,立刻回一趟蒲州,看看你祖父祖母身體可好,若有什麼問題……求真,李瀕湖那裡你還能請動吧?”

第034章 軍制改革的第一步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185章 安南規劃!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157章 人事調整(上)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111章 其實這樣更好(4更破萬)第055章 霧裡觀花(上)第058章 互爲倚仗(上)第018章 產業現狀(上)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125章 可戰方和(三)第279章 王儲之死第126章 俺答求封(八)第016章 圖窮匕見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054章 桂西王,桂南王第103章 都是錢鬧的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131章 御前閣議(下)第022章 輕取案首(中)第057章 支持(4更)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125章 卻之不恭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256章 賢妻良母學堂?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第071章 影帝隆慶(上)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049章 殷去郭來(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二)第015章 新鄭鐵廠(下)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225章 三策(上)第069章 追蹤(4更破萬)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四)第130章 立威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094章 經濟控制(上)第005章 禁衛軍!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19章 遠慮,近憂第187章 此地:金港第027章 鉅富之家(下)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088章 安南人第080章 布日哈圖的殺招第016章 李代桃僵(上)第160章 以發財爲宗旨的聯軍第131章 謝公氣度[第4更]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051章 君臣父子第047章 未雨綢繆(中)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123章 大危機第267章 你喜歡嗎?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072章 磨刀霍霍向安南第240章 三個“未來首輔”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089章 與帝同席第073章 召見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029章 遭遇響馬(上)第025章 熬夜加班忙(4更破萬)第111章 戚少保要入京了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058章 故友劉馨,敬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八)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131章 御前閣議(上)第221章 抵京第095章 徐爵背鍋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185章 女真人的乾爹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039章 催婚那是真的煩第053章 君臣相商第100章 忽悠第030章 夫若有罪,妻豈無過?第198章 二位“貝勒”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133章 蓋州上任第130章 勝利的大會(4更破萬)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