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太子賜賞

隆慶帝聽了孟衝的轉述,當場就哈哈大笑起來,最後留下一句話作爲評價:“太子這一年來的觀政,看來還是很有意義的嘛。”

的確很有意義,因爲朱翊鈞對高務實的賞賜完全遵循了之前隆慶的風格:

首先是隻升學官或者東宮官,並且一律在開頭加一個“假”字,類似於“臨時”之意,這樣可以避免爭議。

此外,他也沒有忘記,賞賜的另一層意思是“許你人前顯貴”,所以又賜大紅紵絲飛魚服一襲。前次高務實獲賞大紅紵絲鬥牛服,但他馬上就回原籍考試去了,沒來得及在京師“人前顯貴”一把,這次倒好,直接從鬥牛再升一級,到了飛魚服。

所謂“飛魚”其實是尾巴像魚尾的四爪龍,“鬥牛”是直角的四爪龍,“麒麟”是牛蹄龍形的動物(另外提一句,麒麟服有兩種,明朝公侯伯爵和駙馬身穿的紅色常服,胸前和背後有麒麟補子,但其中的麒麟是尋常的獸類形象,而與龍形的“麒麟服”不同)。有四爪而不做其他變形的龍,則被稱爲“蟒”。

繡有這四種圖案的袍服稱爲蟒衣、飛魚服、鬥牛服和麒麟服。它們不在品官的官服制度之內,而是屬於賜服,等級極高,一般只有皇帝賞賜或奏請批准之後才能穿着。

賜服通常採用雲緞、閃緞、雲絹、紗、羅等高級衣料,通常以大紅爲底色,但也有青、藍、紫、沉香等顏色,用以區分高低——紅爲朱,是以在明代,大紅的檔次最高。這些賜服採用織金、妝花等複雜工藝,胸前爲龍頭和龍爪,龍身繞過肩膀,龍尾甩到身後。大體來說,蟒衣是等級最高的賜服,之後依次是飛魚服、鬥牛服和麒麟服。

要注意的是,大紅紵絲飛魚服不同於一般錦衣衛的飛魚服,最起碼顏色就不同——大紅色的飛魚服,即便是在錦衣衛,也只有正三品以上堂官可以穿戴。

然而問題是,錦衣衛的正式官階品級中,正三品就是指揮使了。在指揮使上面,按例還有都督和都督同知,但是多數情況下,都督和都督同知都是虛銜,只有像嘉靖朝的陸炳、現在的朱希孝這一類本身就是皇帝親信的都督,才能真正掌握錦衣衛,否則的話,錦衣衛的實際一把手其實就是錦衣衛指揮使。

非要強行打個比方的話,這就好比後世某教育集團下有個學校,這個學校可以類比爲錦衣衛。集團董事長很可能兼任該校校長,可以類比爲錦衣衛都督,但他不會去直接管理這個學校,真正管理學校的是該校的常務副校長,也就是錦衣衛指揮使。

而嘉靖、隆慶年間,雖然賜服漸多,但也只有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的大帥纔有被賞賜大紅紵絲飛魚服的,除此之外,即便是皇帝非常讚賞的日講官(學官),最多也就賜個大紅紵絲鬥牛服。

所以,朱翊鈞的這兩個賞賜,從名頭上來說,升官更實際,因爲他原本是從五品的翰林院侍讀學士(假),而現在是正五品的詹事府左諭德(假),這是明確的提級。但問題在於,翰林學官或者東宮官雖然都是清貴官,可是前頭加了這個“假”字,意義就不那麼大了,也就是好聽一點,從高侍讀升格到了高諭德。

但這件衣服卻不同,如果沒有賜服,高務實此前進宮伴讀,穿的只是青色常服,打白鷳補子(也就是按從五品算)。就這還是皇帝破格准許的,否則他由於實際上不算品銜,別說青袍了,綠袍都混不上,只能穿便裝,那就太丟份了。

但現在就不同了,直接一躍而穿大紅紵絲飛魚服,便是在飛魚服氾濫的皇宮之中(因爲內宦大多都賜飛魚紋),也因爲這個“大紅”二字,顯得足夠尊貴。

隆慶之所以高興,就是因爲朱翊鈞的這個封賞足夠聰明:

官可以慢慢升,因爲高務實年紀還小,哪怕是“假”官,也要慢慢來,要注意影響。

賜服卻要顯示出皇家的厚愛,要讓高務實伯侄二人都感受到皇帝父子對他們的信重,而且賜服屬於皇帝不可動搖的權威,哪怕文官們再不滿意,也沒什麼好說的,因爲這是單純的“恩”,而“恩出於上”,不容臣下置喙。

次日,高務實抵京。

雖然當時已經到了中午,但他還是按照之前的一慣風格,連家都不回,而直接去皇宮銷假。郭樸那邊不用擔心,他已經提前向郭樸告了罪,郭樸不僅不怪罪,反而很是滿意他的這種態度。

而高拱當然知道郭樸是與高務實同行而來的,早已安排了人去迎接。高務實既然先不回家,那就先接郭樸到府一敘,也是一樣。

聽說高務實家都沒回,先進宮來銷假,“小蜜蜂”隆慶帝也難得的從後宮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來,親自擺駕鍾粹宮,與太子一同接見高務實。

其實這是隆慶和朱翊鈞父子倆昨天就約定好了的,當然實際上是隆慶的決定,朱翊鈞只是表示同意——在接見中,由朱翊鈞提出這次高務實在俺答封貢一事中的功績,並以太子身份向皇帝爲高務實請賞。

然後皇帝便樂呵呵地表示“的確該賞”,但又略作爲難的說,內閣認爲小高愛卿畢竟年紀尚幼,未曾上過金榜,不好多加賞賜,如之奈何?

高務實一聽,果然立刻上前一步,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起來,說自己只是盡了一點人臣本分,實在談不上有什麼功勞。即便皇上、太子錯愛,認爲爲臣多少有些微末之功,爲臣也覺得不足以加賞,請皇上、太子收回成命。

他這麼一說完,朱翊鈞就不幹了,例數高務實自從出任太子伴讀以來的各種功勞,前前後後居然數出八條之多,十分固執地非要皇帝賞賜。

隆慶便“拗不過太子”,沉吟了片刻,問太子對此有何主張。

太子自然立刻把昨天父子二人定好的賞賜提了出來,隆慶“萬分糾結”地思索了半晌,才苦笑着道:“朕實不忍拂了太子愛護近臣之美意,此事……便準了吧。”

高務實再三推辭不得,只好三呼萬歲謝恩,又三呼千歲謝恩,規規矩矩地模樣,讓皇帝父子二人笑意盈盈。

高務實自己心中也頗爲高興,唯一不高興的,只怕便只有身爲太子大伴的馮保了,可即便是他,此刻也是滿臉笑容,絲毫看不出半點不滿。

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226章 朱翊鈞的花樣賜婚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一)第135章 蟻穴第268章 揭謎(上)第061章 挑唆居正(上)第145章 《取用疏》第133章 蓋州上任第096章 馮保倒臺(二)第007章 張氏例錢(下)第254章 將軍神威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052章 又面聖第179章 不完美的大勝(二合一)第077章 龍文鞭影(上)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090章 宣府馬芳(下)第024章 政績量化(上)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277章 逆轉第093章 改革鹽務的契機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180章 “寬宏大量”第128章 務實制義(下)第009章 原料來源(下)第072章 緊急磋商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200章 施比受更有福(4更破萬)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240章 三個“未來首輔”第025章 河運海運(下)第050章 皇帝暈倒第108章 隱情(下)第235章 臨別第052章 各有算計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042章 纖幫第273章 倒臺第227章 舊黨爭,新疑雲第161章 殿試金榜(下)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147章 斷然不信第110章 財帛動人(下)第022章 天壽山第147章 斷然不信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004章 捉拿訟棍(上)第080章 燕京歡聲動第044章 心焦創收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下)第四更第256章 賢妻良母學堂?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053章 君臣相商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072章 磨刀霍霍向安南第146章 狂瀾巨浪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第154章 太原,我的太原第036章 散財童子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275章 勃固會戰(下)第293章 臣高務實領旨謝恩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089章 暗殺高務實(4更破萬)第038章 你還是有點用的第263章 密議第086章 提督西北軍務第201章 黃芷汀到來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112章 入城式第056章 漠南之戰(六)第035章 潞王背後有太后第111章 一舉三得[第4更]第073章 無奈應對(上)第078章 丹砂之瞳第006章 老將凋零第103章 高文正公(中)第249章 二虎競食?第105章 慈寧宮的哭聲第132章 遇刺!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059章 惟利不破(上)第125章 涉水強攻!第098章 回柳州!第051章 夜會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099章 高拱秉國(下)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013章 五伯高才(下)第118章 駕臨凌雲城第003章 這是唱哪出?第091章 粗中有細(上)第057章 戚李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