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

就在馬芳在宣府總兵衙門裡懷疑自己與趙岢換防這件事裡有高務實的影子時,高小公子已經離開翰林院,坐在馬車上往皇宮而去。

本來,他是打算在太子伴讀這件事確定之後就悄悄去和劉顯父子見個面的,但朱翊鈞的閒極無聊讓他沒能抽出這個空,只好派人去傳了個口信,說等太子不明確相召的時候再去。

其實劉顯也很想跟高務實見上一面,畢竟高務實回京雖然只有幾日,但京師民間風評對劉顯已經十分有利,而朝廷那邊也已經有韓楫領銜上疏,要求南京都察院就劉顯革職候勘一事仔細查證,務必確保不是冤假錯案——言下之意就是現在肯定是冤假錯案了。

對此內閣還沒有明確批覆,但並不是其中出了什麼漏子,而是韓楫的上疏只是第一波,後續還有跟進的——高拱嫡系、晉黨等都會挑幾個人出來上疏。

按理說,區區一個武臣的“小事”,犯不着這麼大的排場,但考慮到南京守備勳臣畢竟也是與國同休的魏國公,且劉顯又是第一個投效高拱的南軍大帥,因此面子給得比較足。

當然,除了面子因素之外,還有一個不足爲外人道的原因就是,眼下趙貞吉爲總憲,南京都察院其實也要聽趙貞吉的指揮,高拱爲了讓趙貞吉知道自己對此事的重視,所以故意把聲勢做得浩大一點,免得他跳出來搗亂。

趙貞吉自從掌握都察院以來,一直把都察院看做自家後院,對於高拱這種對南京都察院指手畫腳的行爲很是不滿。不過,眼下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京營改制這一塊,正跟霍冀打着嘴仗,兩個人輪流上疏,一個說京營舊制弊端重重,不改不行;一個說京營貴在穩定,只有三營分制,兵權不集於一人,纔是長久之策。

隆慶那邊對此還沒有個定論——關鍵是內閣沒有定論,所以隆慶也就習慣性的先不回話,等內閣有了態度再說。畢竟隆慶帝有一個優點就是很有自知之明:論看人,他頗有自信;論理政,他更信高拱。

趙貞吉雖然一貫自負,但對這一點其實還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他思來想去,覺得既然高拱還沒有對京營改制這件大事上跟自己對着幹,那對於徐鵬舉和劉顯之間那點小事,自己也就讓一步得了,不去跟他計較。

他想了想,又怕南京那邊因爲自己和高拱關係不睦而自作主張,於是乾脆去了道公函,說了一通空話,其中有用的部分大意是:近來有言官風聞南京守備勳臣徐某因索賄不成,打壓誣告前狼山總兵劉顯,我趙某人歷來執法必嚴,所以這件事你們要給我好好查一查,如果真有問題,不要等“別人”揪出來,咱們自己提前處理掉!

寫完這封公函的趙貞吉頗爲得意,心說這一來,我就不算是怕了你高鬍子,我這是執法嚴厲,有錯必糾。況且,只要是南京都察院先把問題查明,而不是你那些在南京的門生得了先手,那這件事我反倒還多了幾分主動權……妙啊!

至於這件事裡頭潛藏着的劉顯可能投向了高拱一事,趙貞吉卻毫不在乎——笑話,區區一個總兵,當初連一個通州同知都能搞得他狼狽不堪,他堂堂趙閣老、趙總憲又豈能放在眼裡?就算這次趙岢被逼得與馬芳互換防區,也只是他趙閣老摟草打兔子,爲了搞掉陳其學而捱了流彈而已。劉顯要投高拱,那就讓他投唄,南邊倭寇這幾年越來越弱,雖然還時不時跳出來惹事,但大體局勢已經被控制住了,朝廷重心明顯轉回了北方,區區劉顯能翻起什麼風浪來?

要真說武臣裡頭讓趙貞吉覺得有些礙眼,甚至想要除掉的,也不是沒有,而且有兩個:馬芳和戚繼光。

這兩人的戰功當然夠顯赫,但在趙閣老看來,打仗這種事情,無非是你行你上,你不行我換人——我大明煌煌天朝,還怕找不出幾個又能打又聽話的人來?

而馬芳和戚繼光之所以礙眼,主要倒不是因爲他們自己,畢竟這些武將哪有本事噁心到他趙閣老?主要是因爲這兩人的後臺——一個高拱,一個張居正,都是趙閣老不喜歡的。

想他趙貞吉,嘉靖十四年的進士,比高拱還早兩科的老資歷,比張居正更是早了足足四科,完全是前輩中的前輩,長者中的長者。可是,現在高拱和張居正這兩個後生晚輩在內閣的排名居然都在他趙閣老之上——這能忍?

至於說李春芳和陳以勤爲什麼就不招恨,那也簡單:李春芳萬事不吭聲,你們說可以我就說可以,你們說不行我就說不行;陳以勤只管他自己負責的那一盤子,旁的事基本不插嘴。

這就很符合趙閣老的心思了——小兒輩幹好自己的本職就行,天下大事你們哪裡懂?

所以高拱和張居正這兩個凡事都要插上一腳,還對很多事情看不慣,非要想着法兒變易祖制的黃口小兒,就很惹趙閣老不滿了。連帶着,馬芳和戚繼光這二位也就莫名其妙的躺了槍。不得不說,這是真的冤。

但更冤的是譚綸。

譚綸作爲一個文臣,常年與戚繼光文武搭配,幹起活來好像也不怎麼累,功勳卓著、威名赫赫。但戚繼光投了張居正,譚綸卻沒有,他只是與張居正關係還過得去罷了,畢竟他也是正經功名出身,嘉靖二十三年的金榜進士,比張居正還早一科呢,好端端地爲何要自貶身價?

趙貞吉本來對他也沒有什麼偏見,就是有一點很不爽:哪怕戚繼光投了張居正,譚綸仍然視他爲最大的幫手,對於戚繼光,他一直都是力挺的。

這就很討厭了。

畢竟張居正跟自己一樣都是徐階一派,自己如果直接打擊張居正,會被人說成打壓同門晚輩,名聲上不大光彩,所以只能從他的羽翼爪牙來着手削減,而戚繼光就正是一個夠資格、夠實力的爪牙——你譚綸又不是戚繼光他爹,老護着他幹嘛,這不是給我添麻煩麼?

所以,在趙閣老的心中,譚綸已經上了黑名單,是一定要從薊遼總督位置上調開的了。

第091章 粗中有細(上)第133章 官居一品!第122章 特來求死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三)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113章 高戚之會(八)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025章 河運海運(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四)第226章 朱翊鈞的花樣賜婚第295章 成婚嘍!第056章 漠南之戰(七)猶豫就會敗北第059章 惟利不破(上)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117章 銷售火爆(下)第150章 宮牆內外第056章 漠南之戰(七)猶豫就會敗北第094章 無間道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228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049章 鍾金哈屯第275章 勃固會戰(中)第039章 郭樸之意第067章 倒高風波(五)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六)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056章 太嶽燒竈(上)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126章 俺答求封(六)第089章 暗殺高務實(4更破萬)第250章 誰是虎,誰是食第008章 又是香皂(下)第096章 馮保倒臺(六)第127章 心緒不寧的李成樑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122章 蒙疆風雲(三)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118章 駕臨凌雲城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215章 大燈泡第085章 讓麻貴跟我走第203章 誰取葉赫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寶劍第022章 輕取案首(下)第013章 籠絡陳矩(上)第139章 兩位侍郎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完)第012章 誰有這樣的面子第005章 無關道理(上)第146章 閣老相商(上)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001章 封賞爭議第008章 又是香皂(下)第109章 皇帝不擔心第095章 時不我待了啊第037章 高忽悠再次上線第027章 鉅富之家(上)第106章 春遊踏青(上)第098章 曙光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002章 張四維丁憂第122章 蒙疆風雲(一)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089章 吾家寶駒(上)第240章 三個“未來首輔”第198章 三鎮總領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064章 聯名信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142章 何以如此第011章 奉駕祭陵(第4更)第009章 安陽之行(六)第086章 蛇打七寸(下)第056章 水中望月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第005章 務實獻策(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270章 你的時間不多了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007章 張氏例錢(下)第004章 捉拿訟棍(下)第227章 舊黨爭,新疑雲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第129章 複雜第029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122章 蒙疆風雲(十)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027章 倒潘第094章 貴妃相召(上)第225章 三策(下)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208章 曹淦急報第060章 異變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