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章 龍文鞭影(上)

講官的安排當然很重要,畢竟當儲君成爲皇帝,講師按例會水漲船高成爲正經的帝師,這一點,遠的不用說,只要參照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人便一目瞭然。

所以很顯然,太子經筵講官的人選釐定勢必會引起朝臣們的關注。雖然隆慶帝年紀還不算大,按理說算是正當盛年,但考慮到大明的皇帝們壽命經常比較反常,還是要做好最穩妥的準備。

此時隆慶帝既然已經表明了讓太子務必尊師重道的態度,算是對文官們有了交待,接下來自然就要來說一說今天遴選的具體辦法。

隆慶轉過頭,收斂了笑容,肅然正色道:“今日請諸位愛卿前來,所爲何事?正是爲太子遴選一位伴讀,以免太子出閣讀書過於孤單。諸位愛卿都是朕的親信臣工或其家中子弟,都不是外人,朕有些話也就直說了。當年先皇因有一些苦衷,朕是受足了這種孤單的苦,因此朕此前一直希望等太子十歲之後再正式出閣讀書……”

他頓了一頓,又道:“但張先生上疏勸朕,言辭懇切,也頗有理,使朕一時難決。後來,高先生也特意與朕說起太子讀書之事,將其中關鍵剖析明白。太子讀書之事,不惟是我一家之家事,亦是影響朝廷根本之大事。朕以渺身,克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造次,如何能以一家之喜樂而絕天下人之喜樂?故從高、張二位先生以及諸臣工之所請,定太子經筵事,今年三月十五,太子正式出閣讀書。”

衆臣連忙起身,連帶李思誠、高務實等人一道躬身一禮:“陛下聖明。”

馮保在一邊也跟着高呼同樣的話語,但心中卻是不屑,暗道:陛下聖明不聖明咱爺們不知道,但反正只要陛下肯聽你們的話,你們總都會說是聖明的,哼。

隆慶擺了擺手,又道:“朕雖然答應高先生,讓太子提前出閣讀書,但也不能不爲太子着想,因此向高先生提了個要求,希望能在京中文官子弟之中遴選一人,陪太子一同讀書,閒暇時既有個互相督促之意,也有免太子孤單之苦。高先生見朕懇切,便說‘雖非故事,卻合人情’,於是答應了下來。”

衆人心中暗道:原來是這麼回事?倒也不能說高閣老說得不對,文臣子弟陪太子讀書的確不是本朝早有先例之事,但陛下在身登九五之前所受之苦,也同樣沒有先例,出於“人情”考慮,開此一特例,也說得過去。更何況,此前讓一幫武臣勳貴子弟陪着太子玩耍豈是正理?若一文臣子弟做陪讀,總比那些勳貴之家的紈絝子弟帶壞了太子好得多。看來高閣老總算還沒忘記自己是文臣一員,而非皇帝家奴。

隆慶見衆人皆無異論,心中高興,接着道:“不過高先生雖然同意,朕卻覺得此事畢竟是因朕之私意,若鬧得整個京師勞師動衆卻是不美,所以最後圈定的範圍便小了一些。朕以爲,諸位小卿家都是家學淵源的傑出之輩,做這伴讀均可勝任。只是伴讀畢竟只需一人即可,因此今日還是略加考校,以正視聽。”

衆人又再次來了一遍“陛下聖明”,隆慶照單全收,又道:“朕想,太子雖然此前也讀了些書,但畢竟不是正式,此番經筵一開,首先還是開蒙,唯有底子打得紮實了,將來學問才能得以生髮……因此今日考校,不要諸位小卿家寫那些程文策論,也無需什麼詩詞歌賦,而是請諸位小卿家就‘開蒙’一事,提出各自的建議。朕已命人在偏殿備好書案文墨,請諸位小卿家在今日上午完成,不限字數,不限格律,不限文裁,但可盡興發揮。”

然後他伸手一指申時行等人,道:“這幾位便是你等今日之‘考官’,他們將對你等所呈按會試之制,糊名給評。最後,再由朕、太子和貴妃傳閱商議,給出最終定論。”

衆“考官”紛紛領命,惟獨申時行出列道:“聖上,臣子用懋今日也在其間,因臣識得臣子筆跡,特請回避。六位考官俱是翰林出身,學識廣博,足以爲陛下遴選。”

隆慶微微一怔,然後微笑道:“朕若不允,只怕申愛卿要寧死不從了,好吧,便依卿家所請,卿家可止於觀看,不予置評。”

申時行鬆了口氣,再次行了一禮,躬身退回。

接着孟衝仍在主殿伺候,馮保則引着一干小孩去往偏殿“答題”。

高務實走時,朝太子望了一眼,見朱翊鈞雖然一臉肅然,卻朝他眨了眨眼,還微微點了點頭,不由心道:了不得啊,這小子從小就有一副好演技,歷史上後來是怎麼弄到連演都不肯演了的?

今日“考試”的題目,高務實並不擔心,他原本以爲隆慶會把題目出在類似於“太子讀書的重要性”、“爲君者首重何事”等等方面,沒想到隆慶可能真是受高拱影響很深,非常之務實,只讓各家子弟說說這個開蒙怎麼開最好。

高務實心道:我原本準備在成爲太子伴讀之後再獻上的東西,看來今天就可以先拿出一點來了。

他說的東西,自然不是香皂——那玩意跟讀書開蒙半點關係都沒有。

待得進了偏殿,高務實在馮保的指點下到自己的位置坐好,本想打量一下其餘諸人都是什麼神色,卻不料這裡頭用很多個屏風間隔了起來,每人就剩下大概五六個平方的空間,裡頭放着一方長案,上面的筆墨紙硯都已準備妥當,甚至連墨都已經研磨好了。

嗯,這個待遇倒比各級科舉都強了許多,果然是皇家特例。

既然看不到別人的表情,高務實便乾脆不管他們是什麼情形了,自己坐好之後,,鋪開紙,提起筆,就開始寫。

“臣聞蒙學之難,難於用典;用典之難,難於識蹙。此所以識字雖多,誦而不明其意;讀書稱熟,習而不解其理。故臣不發宏議,乃爲陛下呈臣所自編蒙學習本一冊,以期於太子進學略有裨益。”

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125章 又見故人第073章 無奈應對(上)第207章 京華田莊(4更破萬)第016章 李代桃僵(上)第142章 代號:捕蛇第096章 馮保倒臺(二)第027章 把汝裁爲三截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155章 馬家父子到蓋州第051章 賊酋叩首(上)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114章 暗流再起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113章 高戚之會(七)第056章 太嶽燒竈(下)第101章 殺意已決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二)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131章 謝公氣度[第4更]第126章 所爲何來(上)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214章 提前規劃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193章 女真局勢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096章 突發事件(4更破萬)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48章 叛軍舊事(下)第197章 高孟男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103章 都是錢鬧的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189章 督撫相會(二合一)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143章 海商都不簡單啊第112章 初會戚帥(下)第034章 遭遇流民第137章 水來土掩第122章 鹿鳴之宴(下)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104章 高務實依賴症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027章 鉅富之家(上)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117章 銷售火爆(下)第129章 滇緬局勢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041章 議編衛隊(下)第088章 戊辰羣星(下)第207章 女真頭號忠臣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上)第067章 倒高風波(三)第122章 蒙疆風雲(九)第067章 決戰沙城(八)第031章 你下罪己詔吧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五)哲別神射!第259章 妖書案?第094章 無間道第045章 天下文膽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113章 李如鬆式的勝利第084章 務實回府(上)第059章 惟利不破(上)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二)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009章 小翰林,大忙人第100章 胡鬧!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093章 命案發酵第058章 互爲倚仗(上)第021章 門生聚會(下)第041章 脫脫恭請聖安第082章 寧夏之變(上)第057章 帷幕拉開第056章 漠南之戰(七)猶豫就會敗北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082章 暗箭就位第031章 務實被擄(上)第116章 推辭第125章 可戰方和(二)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103章 高文正公(中)第112章 初會戚帥(上)第070章 萬事俱備(上)第094章 貴妃相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