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 文華召對(上)

次日一早,天還沒亮,大明中樞的中樞,紫禁城內已經有不少宦官宮女提前忙活開了。今日不比往日,宮內最忙的地方竟然是平日裡稍顯冷清的文華殿。

文華殿始建於永樂十八年,位於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於紫禁城東部,並曾一度作爲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爲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

文華殿初爲皇帝常御之便殿,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於文華殿。後因衆太子大都年幼,其實並不能參與政事,尤其是到了嘉靖帝,這位指望長生不老的皇帝根本不肯冊封太子,於是在嘉靖十五年時又改爲皇帝便殿,後爲經筵之所,建築隨之改作黃琉璃瓦頂。嘉靖十七年,又在殿後添建了聖濟殿。

總的來說,文華殿是皇帝聆聽翰林學士經筵進講、太子進學、監國的殿宇,同時也是皇帝偶爾臨御的便殿。

文華殿主殿爲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華殿,南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開六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均爲檻窗,各開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東西山牆也各開一方窗。殿前出月臺,有甬路直通文華門。後殿曰主敬殿,規制與文華殿略似而進深稍淺。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本仁殿、集義殿。

大明設有“文華殿大學士”一職,理論上的職責是輔導太子讀書,當然實際上這是個虛差,文華殿大學士乃閣老之一,當然並不會直接給太子做老師。

順便提一句,有明一朝的大學士,通常以中極殿(華蓋殿)大學士爲首輔,建極殿(謹身殿)大學士爲次輔,剩下的幾位閣老按照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並遷轉,文華殿大學士排在第三位,可見分量不低。

東華門內的協和門東北整片都是以文華殿爲主體的建築羣,建築宏麗,但殿貌簡單。文華殿堂內無匾,東西配殿有精一堂、恭默室、九五齋。

因爲文華殿靠近輔臣辦公機構內閣,皇帝如果理政勤奮,便會經常在文華殿思考政務。譬如仁宗就曾在奉天門的西牆上,張貼重要官員名錄,到了英宗時則改在文華殿,張貼中央和地方文武官員姓名,孝宗也是如此。不過到了隆慶這兒,這位皇帝雖然也依舊照辦,但他來文華殿的時間是很少的——畢竟在隆慶看來,自己只需要用對輔臣,天下大勢就基本算是盡在掌握,作爲皇帝反倒無須事事關心。

文華殿後的小殿,名爲玉食館,而西北則有一座簡陋的木製小屋,名爲省愆居。之所以是個簡陋的木質小屋,是因爲每當國家遇到重大災難時,皇帝必須在這裡修省。不過這地方的象徵意義遠高於實際意義,歷史上幾乎是到了崇禎年間,因爲邊亂和國內戰亂不斷,崇禎皇帝多次來省愆居苦修,想通過反省自己的過失來消彌戰亂,而在他之前,這房子差不多算是白建的。所以高務實一貫認爲崇禎是個無力挽狂瀾之能,卻真有勵精圖治之心的皇帝。

按理說,有明一朝的太子,最早在五歲、最遲不過十三歲,都必須開始系統地接受儒家經典的薰陶,專業用語叫做“出閣講學”。太子的出閣講學儀式,類似於皇帝經筵進講的儀式,同樣在這文華殿舉行。此後每天由皇帝選派的太子師傅,在文華殿的東廂房輔導太子講讀。

而皇太子在十四歲前後,照例要舉行標誌着成年的冠禮,這冠禮儀式舉行的地點也同樣是在文華殿。

甚至皇帝病重時,皇太子有時候會受命在文華殿代理皇帝視朝。譬如明憲宗病危時,就曾“命皇太子暫視朝於文華殿,文武百官朝皇太子如常儀。”

今日文華殿這般熱鬧,當然是有原因的:皇帝將攜太子及太子生母皇貴妃李氏一同臨御文華殿,而由京中三品文臣自行舉薦的家中五服之內子弟,則將在他們的親自遴選之下,產生一名太子伴讀。

這其實是大明建國以來的頭一遭,當年只有朱元璋曾經在國子監選用了些高材生做太子朱標等人,但是要說明的有兩點:一是這些國子監的高材生都是成年人,說是伴讀,其實更多的是在扮演老師的角色;二是這一制度到後來逐漸就變成了現在的經筵進講,只不過挑選的層次更加拔高,基本都是從翰林院選拔,是正經的老師,通常稱作經筵日講官之類,也加別的稱謂,如侍讀學士。

但這一次因爲挑選的只是些“小毛孩子”,也不是要他們給太子講學,只是單純的“陪讀”,所以受選者的年齡被限制在“與太子相仿”。

相仿當然是個非常不準確的詞彙,但由於皇帝聖意就是這麼表述的,下面的人只好“自行領悟”。通常來講,年齡肯定不能超過太子三歲,否則……哪怕放在民間孩子身上,也根本聊不到一塊去。但由於太子的年齡也擺在那兒,比太子小三歲就更不用考慮了——話都不見得說得清楚,你還陪讀個甚?

再加上國丈爺李偉私底下傳出的消息,大家一致認爲皇帝這是在明確的暗示衆臣:不要給朕送來太多人!

這一點大家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咱們這位皇帝陛下一貫不耐細務,萬一人多得把個文華殿都塞滿了,可想而知皇帝陛下的心情能多差。雖然文官們並不怎麼畏懼這位遠不如其父霸氣的皇帝,但他們也有畏懼的人——譬如說高拱。

也不知道是從哪流出來的消息,說高拱有個叫高務實的侄兒,前不久出京往別院去,路遇百里峽響馬打劫。這位高閣老的侄兒竟以童子稚齡,沉着冷靜地指揮家丁抵抗了許久,恰巧碰到前狼山總兵劉顯父子領着二十餘名家丁路過,兩相配合之下,居然打敗了數倍於己的響馬羣盜。

這已經夠了不起了,卻不想此後更加離奇:高務實對劉顯說“願借民壯,助將軍畢全功於一役,爲京畿除此巨害”,隨即贊畫謀略,呈以制敵之法。而劉顯也是藝高人膽大,居然真的應了,點起高務實提供的兩三百民壯便前往征剿百里峽。

也不知道是高務實贊畫的計略真的厲害了得,還是劉顯威名震天動地,反正經過一陣大家都不清楚詳情的操作之後,百里峽巨寇居然就降了……

隨着順天巡撫劉應節的上表,劉顯在京中名頭大振,高務實也隨即聲名鵲起——他是沒有親自帶兵去剿匪,可人家一個幾歲大的孩子,能做到這個程度,誰那麼不要臉還好意義多說什麼?

再聯繫到高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大家心裡多少有了個底,眼下就看今天的遴選到底是個什麼情形了。

第152章 認賊作父第023章 意氣高於百尺樓第173章 各種猜測(4更破萬)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245章 世界不足我欲第088章 戊辰羣星(上)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041章 這可如何是好(4更破萬)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150章 宮牆內外第022章 輕取案首(下)第158章 庚辰春闈(三)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139章 這是咋了?第065章 置死而生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下)第四更第112章 入城式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016章 還是勳貴最弱(第5更!)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198章 二位“貝勒”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217章 “皇爺急召”第114章 新的時代第011章 材料價格(下)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158章 去遼南搶他孃的!第035章 添花送炭(下)第180章 請獻戶籍於聖使第147章 斷然不信第067章 倒高風波(五)第068章 輿論造勢(下)第121章 劉馨的建議第124章 奉旨觀政(六)第021章 天下爲棋第056章 漠南之戰(五)哲別神射!第292章 風聲鶴唳,所謀者誰?第126章 俺答求封(七)第182章 勢不由人第035章 潞王背後有太后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201章 吹,盡情的吹!第154章 將至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168章 蒲元毅的投名狀(二合一)第226章 朱翊鈞的花樣賜婚第032章 京師潛流(下)第185章 安南規劃!第101章 蕭如薰到了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056章 太嶽燒竈(下)第020章 世界局勢第190章 京華十六條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152章 三請高司徒第166章 激將(二合一)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第008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158章 庚辰春闈(三)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170章 他們的船有妖術!第126章 二位老帥第061章 謎底揭曉【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154章 將至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201章 黃芷汀到來第055章 缺朝第123章 俺答封貢(四)第118章 駕臨凌雲城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064章 聯名信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124章 道統之爭(下)第121章 首席特聘顧問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004章 初見太子(上)第060章 異變突生第122章 蒙疆風雲(一)第109章 要麼請降,要麼等死!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089章 吾家寶駒(上)第136章 此立威耳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上)第030章 勇父悍子(上)第015章 切蛋糕第188章 巡撫遼東(二合一)第024章 政績量化(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二)第113章 李如鬆式的勝利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070章 逐保倒張(一)第094章 無間道第126章 二位老帥第123章 俺答封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