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威勢漸成

戶部小議事堂裡,高務實與程文、胡執禮分主次坐好,三人手邊的黃梨花木茶几上早已有呈上的香茗,正散發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製成九宮格形狀的小食盤裡則放着切得整齊的時鮮瓜果,還有些瓜子、蜜餞、酥糖等小食,只不過三人現在都沒有要品上一品的意思。

高務實面帶微笑,語氣誠懇地道:“小子才淺德薄,忝居此位,甚是惶恐。二位都是士林前輩,又久任地曹(戶部別稱),熟知民事,功勳卓著。將來我等共事一衙,還望二位不吝指點,於君於民,庶幾兩便。”

程文是左侍郎,於是先開口道:“司徒擡舉了,文不過庸碌之輩,協理戶部以來一事無成,惟謹奉聖意、臺命行事,勞或有一二,功則愧不敢言。司徒雄才,文韜武略,今至地曹,實乃天下之福。文雖百無一用,願附司徒驥尾。”說罷拱了拱手。

司徒、大司徒,也是戶部尚書的尊稱,與司農無異。

胡執禮面色肅然,見程文拱手了,他也拱了拱手,這才道:“司徒此來,是爲我戶部解急來了。今年大局困頓,戶部整日被各部衙像催債一般追着問銀子,早已是焦頭爛額。地方上又不安靖,前番纔有西北之亂,昨日收到的消息,說周、魯二王對開藩禁一事頗有不滿……”

高務實見他說到此處便閉口不言,似乎頗有隱情,不禁問道:“此處只我三人,雅齋公不妨明言,此二王待遇優厚,開藩禁一事對他們也無影響,何至於不滿?”

胡執禮雖是北人,又在戶部爲官多年,但其實他並不是正經的實學派官員,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中立派,只不過這些年的爲官經歷讓他明顯傾向於實學派的施政方略,對於以南方官員尤其是江南官員爲主的心學派不是很感冒。

然而,派系畢竟是派系,他不是實學派中之人,有些事就不便如程文那樣說得直接,沒有得到高務實的首肯,自然不好開口。

此時高務實既然問了,他便不再藏着掖着,說道:“周王和魯王本來是無影響,但他們兩家的情況大司徒你也知道,世襲兩百年來早已開枝散葉得極廣,縱然是近支也有許多。更不必說此二王子嗣甚多,但偏偏巧得很,二王最寵愛的兒子都不是長子……”

這麼一說高務實就明白了,輕哼一聲:“意思是他們對‘愛子’的補償不滿?”

胡執禮笑了一笑,卻又嘆了口氣,點頭道:“其實這等事,即便在民間也甚是常見,只不過當其對象是藩王之時,意義卻就大不相同了。”

高務實只是點了點頭,還沒來得及說話,卻不料胡執禮卻繼續道:“而且此時還有一點格外引人擔憂。”

“哪一點?”高務實問道。

胡執禮的面色一下子變得格外嚴肅起來,沉聲道:“若藩王之愛子可以破國法之例,則皇上之愛子又當何如?如今皇長子稍有體弱,而皇次子強健,皇長子之母不得聖眷,皇次子之母……”

高務實沒料到他會聯想到這一塊來,不過轉念一想卻也有些道理。大明最重嫡庶之分、長幼之別,如今皇帝無嫡子,那麼羣臣自然把焦點放在長幼之別這上頭,但凡有個什麼事都會往這方面去想,至少他們肯定比高務實對此要在乎得多。

高務實畢竟是個穿越者,他那個年代的同齡人一來多爲獨生子,二來即便家裡有兩兄弟,但只要家長稍微開明一些,也會在生活中儘量堅持“一碗水端平”,怎麼說也不會有大明這個時代的區分那麼大。

大明的區分有多大?幾乎就是個零和遊戲:我是長子,一切繼承權歸我,你們這些弟弟們是幾乎啥都沒有的。

我若是高興,就從指縫裡漏一點給你;我若是不高興,你除了朝廷規定的降等及宗祿之外,就什麼都別指望了。

可是,這種長子繼承一切的制度本身是人爲規定的,此所謂祖宗規矩,並不代表當事人自己的喜愛程度。比如周王、魯王,大抵便是如此。

做父母的人,若像後世那樣“沒得挑”,那也還罷了,現在不僅有得挑,還有很多可以挑,那自然會偏向自己最喜歡的兒子。即便他不是長子,按照原先的做法,他們也一定會將更多的財富想方設法提前賜予愛子,以免他將來“受苦”。

但如今高務實不和他們玩這一套,在那道使他爲士林稱之爲“天下文膽”的《爲解民困豐國用親宗室請開藩禁疏》中,高務實幾乎把一切都限制死了。

他這道奏疏中“講道理”的部分暫時不談,就說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擺在頭一條的就是限封爵。

“查得嘉靖中議者請行限子之法,而世廟未允,臣謂生不必限,封則可限。今國朝歷世二百餘年,以親論之,亦遞降矣,除初封親王姑照例襲封侯,三世而後再加詳議外,其累朝所封宜立爲限制。

如親王嫡長子例襲親王矣,嫡庶次子許封其四,共五位焉。郡王嫡長子例襲郡王矣,嫡庶次子許封其二,共三位焉。鎮輔奉國將軍有嫡子許封其二,無嫡子止許以庶子一人請封。鎮輔奉國中尉,不論嫡庶,許封一子。以上各爵職,如有生子,數多不得盡封者,照舊請名。

有志讀書者,與民間俊秀子弟,一體入學,應舉登名科甲者,一如親王事例,止外任官。其他力田通工等業,從便生理可也,如慮其力不能謀生,宜量爲給資。

親王之子不得封者,年至十六,賜之冠帶,給銀六百兩;郡王之子不得封者,年至二十,賜之冠帶,給銀四百兩;將軍中尉之子不得封者,有志入學,賜之衣巾,與各子俱給銀二百兩。則或仕或不仕,鹹可無失所之虞。

倘其中更有遊蕩廢業者,則譬諸家有不肖之子,亦付之無可奈何而已。

……

且聞今之貧宗慵工,隸卒無所不爲,匿名執役,甘心捶楚,若顯拔縉紳之列,而均受舉劾之公,分授四民之業,而平以市官之法,此大公至正之道,何辱之有!”

這裡頭,他就明確提出了要“限封”,也正是因爲限封,所以才需要“給資”。

不過高務實本來覺得他提出的這個“限封”其實還挺寬大的,比如周王、魯王都是親王,按照他的《開藩禁疏》,“如親王嫡長子例襲親王矣,嫡庶次子許封其四,共五位焉。”

這已經有四個除長子之外的“愛子”名額給你們降等襲封了,怎麼還不滿?你們是下豬仔一樣的生了好幾十個嗎?

然而胡執禮告訴他:不好意思,人家真的生了幾十個……

臥槽!

高務實忍不住翻白眼,恨不得說:“你們TMD天天窩在家裡就真的只是一門心思搞女人嗎?”

不過想了想,還是算了。

按照大明朝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一位親王真的只是“天天窩在家裡搞女人”,那他不僅不壞,甚至還完全稱得上是一位賢王。因爲比這不肖、比這更糟糕十倍的王爺大有人在。

這是什麼鬼世道……好吧,我怎麼就沒穿越成一位賢王呢?搞得現在每天殫精竭慮都是想着怎麼把這個國家搞好,偏偏這國家又不是我的……

咳,不好意思,覺悟下滑了,是我的錯,我自我反省。

不過高務實想了想,還是搖頭:“親王餘子封四位,已是皇上隆恩,國家也只能承受到這般程度……周王、魯王之事,究竟是走什麼渠道使京師獲悉的?”

胡執禮面色稍稍釋然,雖然高務實沒有就“皇帝愛子”的問題發表看法,但他堅持他此前的限封策略,分明也是在實際上支持了自己的意見,即不允許“長幼不分”。

面對高務實的詢問,胡執禮答道:“二王不滿之事來源倒是不盡相同,周王的消息據說是河南鎮守太監傳來的,本來是應該直達宮中,但不知爲何,卻走漏了風聲,以至於連我都風聞了。而魯王消息的來源則是山東巡按——該按當時正巧按臨兗州,查得魯王前幾日在王府醉酒,說了些……不太好的話。”

高務實聽得目光一凝,淡淡地問道:“哦?魯藩說了什麼呀?”

他倒是“淡淡地問”,但他畢竟是帶兵打過這麼多大勝仗的文帥,身上自有一股軍旅之中帶出來的煞氣。這目光一凝之下,即便胡執禮問心無愧,也不禁感到心中一寒,彷彿一把尖刀陡然刺至胸前了一般。

別說正對着他的胡執禮,便是在一側旁觀的程文也感到頭皮發麻,背後涼颼颼的,大氣都不敢出。

西北之亂平定以後,已經被京中民間某些好事之輩稱爲“天下第一文帥”的高務實,威望已經漸漸養成,便是部堂同僚都已經不敢直攖其鋒。

定了定神,胡執禮才道:“這個……魯藩當時醉酒……”

“我只問他說了什麼。”高務實伸手製止着道,面上已無笑容。

“咳!”胡執禮嘆息一聲,道:“魯藩當時說:‘慶藩之失,孤看不在於其他,只在不曾與哱拜好好談談’。”

高務實冷笑出聲:“哦?魯藩倒是很有見地嘛,他認爲慶藩應該與哱拜好好談談,然後二人互相利用,他借名與哱拜,哱拜借兵與他,二者合力,對抗朝廷?好啊,好得很,看來魯藩計議已定,打算這麼來一場了?”

胡執禮略有些尷尬,解釋道:“恐怕只是酒後胡言亂語,山東巡按已經呈報,言魯藩除此之外別無任何舉動,平素也未曾見過什麼外人,尤其是山東總兵及各衛將領。止於其王府衛兵也止於朝廷準允之數,不僅不曾超額,甚至還缺了三十多個。”

高務實輕哼一聲:“鎮守山東總兵官爲何不駐濟南而駐兗州,我希望魯藩對此有足夠清醒之認識。”

胡執禮苦笑道:“惟願如此。”

高務實想了想,又問:“皇上知道這兩件事了沒有?”

胡執禮道:“應該是已經知曉了。”

“有何諭旨?”

“尚不曾有。”

高務實微微皺眉,稍稍思索,點頭道:“此事本部堂會上疏題請,周王那邊只需訓誡一番即可。魯藩酒後胡言雖不必當真,然其身爲朝廷親王而言語無狀,不僅涉及朝政,甚至還涉及叛逆,當削爵一等。”

這下不僅胡執禮大吃一驚,連程文也嚇了一跳,忙道:“司徒且慢。”

高務實便目視程文,等他的下文。程文輕咳一聲,苦笑道:“司徒此舉,緣由我自然理會得,不過朝廷於諸藩一貫寬厚,這魯王一脈乃是國初所封,歷代忠貞,而魯藩本人也頗有美名……”

高務實不由一怔:“他還頗有美名?”

程文道:“不錯,魯藩少時即有孝行,襲封之後曾捐邸中田湖,以贍貧民,又辭常祿,分給貧宗。自嘉靖、隆慶至今,三代天子已前後六賜璽書以嘉其勞。”

這倒是個新鮮事,高務實也不禁有些意外。他平素也不是很關心這些藩王的具體表現,反正在他眼裡絕大多數都不咋地,想不到這個酒後胡言亂語的魯藩居然還真有些賢明之舉。

高務實仔細回憶了一下,想起來這位魯王殿下好像年紀不小了,他個人應該不大可能真有什麼造反的心思,搞不好只是因爲兒子們的襲封與降等襲封諸事吵得他心情不快,然後酒後失言,把某些心裡話給說了出來。

這樣的話在後世是不打緊的,了不起拘留一下,不過古人可沒有“不因言獲罪”的習慣,畢竟古人講究“言揚行舉”,話說得好都要大肆表彰,那麼說得不好當然也會因此獲罪。

但既然魯藩襲封幾十年來都沒有什麼不軌的舉動,甚至還數次得到表彰,高務實也就不好因爲他偶爾一次酒後失言就非要題請皇帝給他降爵一等——這就真有點嚴苛了。

因此他稍稍搖頭:“既然如此,這次就先放過,也請皇上下旨切責即是。”

程文和胡執禮都鬆了口氣,卻不料高務實卻又道:“順便,戶部把今年魯藩一系的宗祿、給資全部暫扣,告訴他們,明年再給。若他們不服氣,便說是本部堂的意思。哼,本部堂倒想看看,這些人敢不敢跟我跳腳。”

----------

感謝書友“單騎照碧心”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嘉輝”、“Apodes”、“年久失修nn”、“KeyNg”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05章 慈寧宮的哭聲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005章 好好做,不要怕第274章 大戰拉開帷幕第071章 馮保掌印第005章 無關道理(下)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257章 後續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067章 茶樓聽報(下)第023章 連中三元(中)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臺吉第105章 京師大局第041章 脫脫恭請聖安第115章 務實回京(下)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094章 經濟控制(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六)第122章 蒙疆風雲(三)第140章 三路平莫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165章 馬江口海戰(4更破萬)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126章 俺答求封(一)第053章 善後安排(下)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180章 “寬宏大量”第055章 缺朝第046章 冰底潛流(下)第016章 圖窮匕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056章 漠南之戰(八)頭鐵就會白給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074章 文華召對(上)第012章 劃分檔次(下)第100章 忽悠第113章 高戚之會(二)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第007章 亡命之徒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110章 兩個倒黴蛋第144章 背水一戰第109章 糧在湖廣第090章 淨軍圍剿第036章 散財童子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164章 手長的優勢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250章 誰是虎,誰是食第061章 謎底揭曉【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104章 復寧夏(上)第009章 原料來源(下)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049章 殷去郭來(下)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111章 戚少保要入京了第022章 花廳議事(下)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083章 避蟲湯第182章 代天行刑第255章 公主召見第106章 鄭王使者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250章 誰是虎,誰是食第094章 經濟控制(上)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033章 宅心仁厚(上)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115章 務實回京(上)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106章 春遊踏青(上)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下)第041章 議編衛隊(下)第066章 溶洞私語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五)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085章 讓麻貴跟我走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三)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092章 各有所謀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058章 互爲倚仗(上)第094章 請你迴避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142章 代號:捕蛇第043章 繞開祖制第010章 新鄭高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