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

由於新任戎政侍郎尚未任命,高務實在兵部的值房就不着急讓出來,至少他今天和戚繼光與麻承宣多說一會兒話是肯定沒問題的。

等他們兩人告辭而去,高務實便也去和樑夢龍以及兵部的同僚、僚屬們作別。

高務實如今身爲大司農,本就是各部都要巴結的對象,他來告別自然得到了熱烈迴應,紛紛半開玩笑地向他表示,希望將來戶部能多關照關照兵部,關照關照他們。

高務實這次不同以往,答應得異常痛快。衆人都有些驚奇,因爲一般來說大司農在這個問題上都會表現得很矜持,不會輕易答應給某個衙門特殊照顧,卻不知道高務實今天這話是隨口說說還是真有這般意思。

不過他不會解釋,衆人也不敢多問,只有樑夢龍捻鬚微笑,知道高務實的話絕非作僞。高務實歷來重視軍務,以前自己不管着戶部,不好直接插手,現在他既然做了大司農,很多事情自然就要按他自己的意思來展布了。

如今的內閣與朝廷七卿局面又出現了新的變化,高務實作爲七卿之一,算是正式進入了朝廷的決策層——以前他也經常參與決策,但那與今日之局面顯然不同。

如今的內閣,一共有六位閣臣,按照排序依次是中極殿大學士首輔申時行、建極殿大學士次輔許國、文華殿大學士張學顏、武英殿大學士吳兌、文淵閣大學士王家屏、東閣大學士王錫爵。

王錫爵士林地位雖高,但士林地位畢竟帶不進內閣,進了內閣還是得老老實實按照排序來,目前只能代替過去的王家屏吊車尾。

內閣的排序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是這樣按部就班,只有極個別的時候會出現不同,比如這位閣臣不是初進而是起復,又或者皇帝在詔書中明確指定排位——高拱就被指定過。

指定排序與中旨入閣不是同一碼事,後者會被士林鄙夷,而前者不會。蓋因爲皇帝在指定排序之前,該閣臣也是通過了廷議的,並不會讓人質疑他的資格。

王錫爵與朱翊鈞的關係顯然好不到那一步,不足以讓朱翊鈞特意爲他指定一個位置,因此只好作爲羣輔之末。

朝廷七卿的變化也不小,如今分別是吏部尚書楊巍、戶部尚書高務實、禮部尚書徐學謨、兵部尚書樑夢龍、刑部尚書舒化、工部尚書石星、左都御史沈鯉。

不過,“朝廷七卿”雖然按照習慣是把左都御史擺在最後,但請千萬不要誤會,這並不是說左都御史的真正地位排在六部尚書之後。

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管院,號稱總憲、大都憲、亞相,地位非常特殊,但很難明確排序。因爲左都御史的職責是監督百官,風紀天下,因此其權威與任職者的個性、風格關係非常大。

總的來說,左都御史如果是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人,那這位總憲大人多半是人見人怕、鬼見鬼愁,地位想不煊赫都難;反之,左都御史倘若是一位好好先生,這位總憲大人雖然肯定到處被人稱頌,但實際地位就很堪憂了,甚至搞不好根本沒什麼存在感。

沈鯉會打算做一個什麼樣的左都御史,現在沒人能知道,包括高務實在內。

此外,石星轉任工部尚書一事也頗有影響。石星這個人出身大名府東明縣,單從地域來看似乎天然應該親近高黨或者說現在的實學派。

其實不然,石星早年的座師並非高拱、郭樸一派,而且離開政壇很早,以至於他年輕時口無遮攔,有些新進士的傲氣,幹了點蠢事,被高拱壓制了一波。

事情是這樣的:嘉靖三十八年,年僅二十二歲的石星考中進士(前文有述,明代大部分進士都在三十歲左右),成績還比較靠前,於是進入內閣當值觀政,後被授予行人司行人。

隆慶元年十月,石星被擢拔爲吏科給事中。穆宗隆慶帝即位後,石星不知道哪根弦搭錯了,莫名其妙的上疏切諫,提出了規諫六條,即養聖功、講聖學、勤視朝、速俞允、廣聽納、察讒譖。

本來這種奏疏大可以寫得很“格式化”,皇帝看完基本不當回事,但石星不然,他奏疏中的立場就有點問題,像是在把隆慶帝先當做惡人看待了,用詞又很衝。

這就壞菜了,隆慶帝本來脾氣很好,結果看了之後都勃然大怒,給石星宸斷了一個“訕上罪”,處以六十杖刑,貶斥爲民。

作爲帝師的高拱當時雖非首輔,但按照一般情況來看,他是可以並且通常應該出面維護一下石星的,誰料石星的那奏疏裡還帶了點隱含的指責,彷彿是說隆慶帝如此不堪,高拱這位帝師當負全責。

高拱本來以爲這只是石星搞不清狀況,想忍下來,誰料門下弟子一查,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實際情況是什麼呢?是徐階當時操控言路和高拱鬥法,石星雖然本來不是徐階的嫡系,但他作爲年輕言官,在衆口鑠金之下真的以爲高拱就是徐階口中的不識好歹、恩將仇報之輩,於是憤而上疏,明着罵皇帝,實則罵高拱。這一下子就把高拱惹毛了。

高拱的脾氣本來就不好,又正值與徐階鬥法的緊要關頭,石星這毛頭小子自己跳出來做炮灰,高拱可不就乾脆成全他得了?於是高拱也就不再顧及石星什麼“北榜後進”,更不考慮提攜一把,直接了當地在皇帝的降罪聖旨上附署了。

於是石星捱了六十廷杖,當場罷官,貶斥爲民。

想想看一位書生在正常情況下挨六十廷杖是什麼概念——二十廷杖認真打就足以打死人了,石星捱了六十廷杖,居然只是昏迷過去。

其實這是當時高拱給時任司禮監掌印大太監孟衝打了招呼,讓他安排一下,教訓一下可以,不要出人命。孟衝是高拱推薦上位的,自然不敢違逆高拱的意思,這件事幹得很漂亮。

再說石星本人,他在同鄉好友穆文熙的護持下,經過一晝夜的照料總算甦醒過來。

此時石星本以爲自己應該是徐階眼中的可朔之才了,誰知道徐階那邊一點反應都沒有,根本就當沒這回事。

石星得知消息,當場涼了半截腰,差點氣死。不過他那時的確很有脾氣,雖然重傷在身,也不肯在京師逗留,與穆文熙兩人同舟迴歸故里。高拱後來自己被徐階整懵,回鄉一年多才回京,回京後以閣臣兼天官,忙得不可開交,也就把石星給忘了,沒想起來在徐階倒臺之後給石星平反什麼的。

時間到了隆慶六年六月,隆慶駕崩,萬曆即位。吏部按照習慣提出起用隆慶年間因言獲罪的官員,石星名列其中,高拱看了纔想起他,不過沒有阻攔,因此石星得以官復原職。

同年八月,石星抵京,此時高拱早已氣消,反而還“補償”了石星一下,讓他由原官給事中晉升爲尚寶司少卿。

萬曆二年八月,石星因爲此時已經磨平了棱角,又知道了徐階當年與高拱之爭的內情並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樣,對高黨的態度開始出現變化,於是由尚寶司少卿改任大理寺右寺丞,不久又升爲大理寺左寺丞。

這當然是高拱的意志體現,因爲尚寶司是個清水衙門,但級別還可以,高拱把石星放在尚寶司,一則是從品級上補償一下,一則也是觀察一下石星的態度。如果石星還冥頑不靈、死不悔改,高拱當然也有辦法整治。

不過既然石星已經“知錯”,高拱當然還是秉承提攜後輩的原則,又用了他。

然而,之前的打壓對於石星來說或許並不能完全釋懷,他此後雖然從整體上偏向實學派,但個別時候也不完全站在實學派一邊,尤其是在高拱去世之後。

比如說他在兵部的時候就曾經彈劾過時任遼東巡撫的高務實:當時高務實計殺葉赫二貝勒,石星彈劾他擅起邊釁。石星認爲葉赫的事情根本沒到需要用這種方式殺人的地步,高務實這一殺有“不教而誅”之意。

這道彈劾沒起什麼鳥用,朱翊鈞既沒有同意,但也沒有直接處理石星,只是把彈章留中了。

這事高務實是知情的,不過他知道朱翊鈞當時的意思:石星整體來說幹得還不錯,只是他當初被打壓了一番之後,雖然偶爾還會有些書生意氣,但在大政看法上卻似乎有些轉向“鴿派”,出了名的不喜歡看見“不必要的戰爭”。

當時兵部全是主戰派,朱翊鈞認爲留着一個主和派多少也能有點警醒作用,於是就沒處理這茬,只是把事情和高務實私下說了說,免得高務實不明聖意。

後來高務實自己進了兵部,曾找機會和石星聊起這件事,石星表示他倒也不是一味主和,而是他生怕當時這一仗導致遼東大戰,女真各部徹底反了。這裡的前提人盡皆知——那年朝廷沒錢了,再打大仗會出大問題。

總體來說,高務實覺得石星基本上算是略微傾向實學派的中立官員,但他內心深處對高家人可能仍有些介懷。不算大事,也不能算沒事。

如今石星做了工部尚書,會不會對朝局有什麼影響,實學派內部也還需要討論。高務實也好,樑夢龍也罷,對此都不是很吃得準。

唯一的好消息大概就是如今皇帝的壽宮(萬曆定陵)正修到緊要關頭,石星這位工部尚書肯定馬上要加“總督陵工”,在壽宮修建完成並驗收之前,他大概沒什麼工夫插手其他事。

沈鯉、石星的問題暫且打住,接下去還有兩位“老七卿”也得關注一下。

之前說過,吏部尚書天官楊巍本身是個中立派,因爲與張四維交情非常好,所以一貫表現得就像是個實學派官員一般。

然而這位天官大人的年紀是個問題——他還有兩年就到了應該按例致仕的年紀,然而實學派內部目前似乎找不出一個非常適合的吏部尚書人選。

本來,是不會出現這種尷尬事的,因爲實學派內部早前的計劃是讓沈鯉在戶部尚書位置上好好幹一任,等楊巍致仕之時便正好頂上這個缺。誰知道沈鯉雖然爲人正直,但確實不大會理財,在這次開藩禁和西北之亂同時需要大筆銀子的時候,他拿不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於是被皇帝給嫌棄了。

要不是照顧實學派的顏面,沈鯉這次能不能“平調”左都御史都有點懸,想要兩年後去接任天官,目前看來恐怕也不是很穩妥。

再有最後一個需要關注的對象就是刑部尚書舒化。舒化的問題比較簡單,主要就是他的身體狀況實在堪憂,目前已經是小病都能變大病的狀態,一次風寒着涼就差點去了,皇帝都擔心他會不會說沒就沒了,目前正在悄然觀察誰能接替他——這話是陳矩此前悄悄告知高務實的,但陳矩也不知道皇帝觀察的結果,不知道皇帝看中了誰。

刑部本來並非實學派的主陣地,高務實他們倒也不至於非要拿到這個位置,不過這種事嘛……我拿不到沒關係,但最好心學派也別拿到。

這是想法總肯定的,所以高務實也不得不考慮一二。

從兵部出來,天色已然晚了,去戶部也沒有意義,反正今天本就只是交接兵部的權責,不是他這位大司農上任的日子,於是高務實便直接回了昭回靖恭坊。

高務實在昭回靖恭坊的這所宅府數年來多次改名,今天聖旨下來之後,京華以其高效的運作,居然在高務實回來之前就把牌匾換好了。

現在大門口的牌匾已經換成了“尚書高府”四個大字。

字以館閣體寫成,方正而圓融,高務實在門口看得有些疑惑,又仔細看了一眼,才發現是自己的筆跡,不由得一怔。

神出鬼沒的高陌忽然迎了出來,見老爺盯着門匾發呆,連忙解釋道:“此是老爺真跡,只不過是從老爺的墨寶中由書匠臨摹而出,難怪老爺見疑。”

哦,原來如此。高務實點了點頭,問道:“府上可有客人?”

高陌苦笑道:“有,老大一幫國公爺、侯爺、伯爺,老奴差點招呼不過來。”

高務實以手扶額,嘆道:“這幫人啊……得,我知道他們怕什麼,這就去安撫一下。”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bimin”、“御劍飛蓬重樓”、“yuqi”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042章 料人如神(上)第047章 未雨綢繆(下)無·番外·慎重訂閱第156章 本按十分欣慰呀第015章 切蛋糕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069章 追蹤(4更破萬)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45章 諭德上疏(上)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124章 奉旨觀政(五)第041章 太子賜賞第123章 大危機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139章 兩位侍郎第082章 莫做寒號鳥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107章 科學巨匠(下)第018章 香皂廠址(下)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四)第054章 挖角應節(下)第246章 前鋒之戰第085章 讓麻貴跟我走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064章 聯名信第158章 去遼南搶他孃的!第112章 初會戚帥(上)第071章 馮保掌印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一)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120章 初戰告捷(上)第287章 抵定南疆第143章 聖眷無雙[第4更]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223章 皇帝的關愛第132章 萬夫莫當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112章 入城式第065章 承意詳處第268章 揭謎(下)第048章 魔之誘惑(下)第119章 遠慮,近憂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161章 殿試金榜(中)第021章 門生聚會(上)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14章 你讓朕怎麼辦啊!第119章 《黃芷汀條約》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055章 分道揚鑣,圖們西進(2更破萬)第167章 十萬雄師過馬江第129章 回鄉之前(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下)第141章 沒轍了第054章 明修棧道(下)第008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147章 皇帝妙策第057章 隆慶教子(下)第288章 緬甸跌倒,大明吃飽第018章 甥舅論隱憂第189章 安南太上皇(4更破萬)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170章 他們的船有妖術!第110章 創造需求第162章 劃分勢力範圍第059章 絕代雙嬌(上)第133章 癱倒當場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123章 聖眷太隆也麻煩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104章 權貴子弟(上)第228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024章 政績量化(上)第012章 誰有這樣的面子第113章 平臺召對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120章 指點還是暗示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096章 馮保倒臺(二)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083章 三邊震動第034章 遭遇流民第088章 切盡二子之決斷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64章 曹淦歸來(上)第059章 絕代雙嬌(上)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081章 我的“浩然之氣”(4更破萬)第150章 宮牆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