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

京華的後院滅火剛剛風平浪靜,朝中的派系之爭卻又再起波瀾。

十月初四,萬曆天子朱翊鈞的萬壽節剛過一月,皇帝忽然遣國公徐文璧、朱應楨爲正使,大學士申時行、許國爲副使,持捧節冊,封淑嬪鄭氏爲德妃,宮人常人常氏爲順妃。

其中德妃的冊文是這樣寫的:朕觀雞鳴儆戒,思得賢妃,麟趾繁昌,應繇淑女。蓋欲佐宣乎內治,亦將茂衍乎宗支。匪嗣徽音,曷孚顯命。諮爾淑嬪鄭氏,柔嘉玉質,婉嬺蘭儀。九御昇華,恪守衾稠之度;雙環授寵,彌遵圖史之規。宜陟崇班,用彰異渥茲。特遣使持節,進封爾爲德妃,錫之冊命。於戲!四星之象爲妃,朕既登賢於峻列,萬化之原在德爾。當思義於嘉名,祗服光榮,無忘敬慎,丕荷龍章之賁,永貽燕翼之休。欽哉!

鄭妃閃亮登場!

此時此刻,全天下人都沒有意識到一名妃子的冊封有什麼好重要的。哪怕爲了提高這次冊封的規格,皇帝甚至破格用上了兩位地位最爲尊貴的國公,以及文臣之巔的首輔與次輔。

實際上,根據高務實在大內的消息,皇帝其實一早就打算冊封她了,只是碰巧今年爆發了滇緬之戰,所以才一拖再拖,最終拖到這個時候。

不僅如此,高務實甚至還知道皇帝已經私下答應鄭妃,等她此時肚子裡這個孩子生下來之後,無論男女,她作爲母親都會再次晉升。

再次晉升,那其實只有兩等。高務實估計皇帝的意思大概是如果生了皇子,就直接晉皇貴妃;如果是皇女,那就晉貴妃。(注:皇貴妃、貴妃,是兩個不同的等級。)

對於鄭妃此時肚子裡的孩子,高務實倒還不是很擔心,因爲如果歷史的慣性還在維持的話,這一胎生下的應該是皇次女、雲和公主朱軒姝。

在大明朝的後宮,生下皇女的意義與生下皇子的意義相差萬里,尤其是排行比較靠前的皇子。

所以,鄭妃現在這一胎對高務實而言還沒有多大的威脅,威脅比較大的是後面再接着生的,那纔是麻煩,大麻煩。

不過高務實沒料到的是,這次冊封不知道是不是讓申時行也覺察出了一絲不同尋常,總之在冊封事畢的第三天,申時行上疏了。

他這次的上疏,正是請立太子!

申時行舉例英宗兩歲被立爲太子之舊事,認爲如今皇后無嫡子誕生,皇長子朱常洛宜立爲太子,以示天下之後繼有望,庶幾官民安心。

申時行的這次上疏,是沒有提前在內閣討論過的,因此許國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當天白天沒有做出任何表態。

不過皇帝也沒有反應。

到了晚上,許國便將實學派在京的重要大臣們請到了府上,名義上說是家裡菊花開得甚好,邀請大家來賞花——他也是沒法,這個時間他家裡什麼喜事都沒有,找個理由也不容易。好在今天出了這樣的大事,別人既沒工夫關心他,也知道實學大佬們今晚肯定要商議事情,倒是沒人拿這茬來說事。

實學派衆人的主要議題就是要不要在這件事上附和申時行,或者說附和心學一派。

若是尋常事,大家當然不會考慮附和心學一派,但立儲顯然不是尋常事,這是國本。

按照不少人的看法,國本當然是越早立越好的,因爲人壽由天定,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皇帝現在雖然年輕,但……萬一呢?

這是文臣的習慣性考量,甚至超越派系,以至於實學派內部也更傾向於在這件事上附和申元輔的疏文,請立太子。

但高務實明確表示了反對,他的理由有三條:其一,皇后還很年輕,隨時可能懷孕,倘若現在立下太子,將來皇后又生下皇子,那根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現在的太子難道又要再廢黜一次?

其二呢,則是皇長子目前的身體情況並不算好,這個小小幼童三不五時生個病,一直病懨懨的,到底能不能長成,說句不好聽的,那都沒準。如果咱們此時也跟着附和,將來萬一皇長子不幸夭折,這對天下人心的打擊可也不小。

至於其三,高務實雖未明說,但還是暗示了一番:皇帝並不喜歡皇長子以及其母王恭妃,在皇帝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后,其次是鄭德妃。即便諸位認爲皇后目前無子,且有數年未再成孕,但鄭德妃肚子裡現在是有孩子的——萬一是個皇子呢?

不過,實學派內部對高務實的第三條意見並不認可,大家一致認爲即便鄭德妃現在這一胎產下皇子,那也是皇次子,既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在皇后無子的情況下,這太子還是要立皇長子纔對,怎麼可能跳過皇長子去立皇次子?

難道就因爲皇長子目前身體不好就把他不當人看了嗎?這可不行。

但是大家雖然反對高務實的第三條觀點,可是對於前兩條,大家還是在意的,尤其是第一條:皇后還年輕,未必將來無子。

只不過……立儲這種事,不跟緊一點的話,萬一將來新君真就是這位皇長子了,那可怎麼辦?

畢竟皇后今後還會不會生下嫡子,這玩意兒他們幾個在這裡討論死了也討論不出來啊!根本沒人說得準好吧!

許國本來是覺得應該附和一下申時行的,但他現在就很頭疼了。他此刻深深地感受到一派首領不好當。

此前高拱那時候沒什麼好說,聖眷、地位、資歷等等,都是明擺着的,派系內部沒人會反對他;後來郭樸在聖眷上差了一點,但他有高務實的支持,也能維持權威;再後來張四維雖然也差了點聖眷,可他既有高務實的支持,自己又有晉黨嫡系在手,也能駕馭實學派的大局。

可是,現在到了他許國成爲實學派地位最高的一人之後,他才發現自己看似風光,但其實屁股底下宛如坐了個火山。

論資歷,另外兩位實學派閣老張學顏和吳兌都比他老;論聖眷,天下官員沒人能和高務實爭鋒;論嫡系,呃……高務實手裡繼承的是高拱、郭樸、張四維三位首輔留下的資源,顯然實學派內部認可高務實的程度比認可他許國還要高得多。

所以現在高務實一反對,風向立刻就變了,基本上沒人堅持附和申時行,都表示應該再等等——不是等鄭德妃生產,而是等皇后懷孕。

高務實與皇后之間的友誼,實學派內部幾乎沒有人知曉,不過許國現在有些懷疑了,他感到高務實似乎已經把寶押在了皇后身上,而這絕不是高務實一貫的風格。

高務實的風格是什麼風格?經常看似很大膽,但其實每一次都很謹慎,沒有十足的把握,高務實是不會下注的。

這就讓許國很奇怪了,你憑什麼認爲皇后就一定還會懷孕?難道皇上晚上去臨幸誰,這也是你高求真幫他決定的不成?

還有,你這樣幫着皇后,皇后就算感激你,那也得她真有兒子了纔有意義,而且還得這個兒子順利活到登基。但這都是沒準的事,爲何要放着一個現成的皇長子不去支持,卻寄希望於未知呢?

總之,他覺得高務實的這個決定很“不高務實”。

但眼下的局面,他也改變不了,不僅改變不了,還得順着高務實的意思來,否則他這個次輔就顯得沒有什麼分量了——他必須保證實學派的大部分人和他意見一致,不論這個意見是大部分人附和他,還是他在附和大部分人。

至少在外人看來,大部分人和他意見一致,就相當於他還掌握着實學派的局面,畢竟他是現在實學派內部朝廷地位最高的那個人。

萬般無奈之下,許國對高務實的意見也表示了支持,不過他還是有些不放心的表示,按照大明朝的歷史情況來看,這件事就算拖得過一時,也肯定拖不了太久,因爲大明除了英宗兩歲就被立爲太子之外,孝宗也是六歲就成了太子,甚至今上做太子的時候也才八歲。

換句話說,許國認爲這事頂多也就能拖個四年或者最多六年,皇后如果要產子,那也一定得在這之前纔好。

這話倒是得到了衆人的一致認可,畢竟儲君不能長期虛懸,尤其是在皇帝有兒子的情況下。遲遲不立儲,會讓人擔心他要效仿他那位修仙入魔的世宗爺爺。

高務實勉強壓住了實學派內部的一次意見分裂,事態的後續發展倒也算是在他的預計之內——申時行第二天得到了皇帝的回覆。

皇帝親自硃批:皇后正當青春,朕何以立庶子爲儲?於情於理,俱不妥當。所請不允,無須再議。

申時行好像也很聽勸,皇帝說無須再議,他就真的沒有繼續上疏了。

高務實剛剛鬆了一口氣,以爲這事暫時算是過去了,誰知道次日又出了新問題:潘晟上疏,請立太子。

潘老爺子這個舉動可把高務實搞懵了,雖說老潘是兼着禮部尚書的閣老,在內閣分管的也是禮部這一塊,但以他老人家平時的風格,這種事顯然不會跟皇帝對着幹纔對,這次究竟是吃錯藥了,還是他沒仔細看皇帝對申時行的批覆?

果不其然,皇帝對此表現得有些生氣。以至於上午奏疏進司禮監,下午硃批就下來了,只有五個字:此事已有旨。

得,皇帝連道理都懶得重複一遍,直接說已經有旨——你要是沒看見就自己去看,少來和朕嘰嘰歪歪。

按照過往的情況來看,潘晟這種性格的老油條見到這樣的硃批之後,應該會老老實實下來,絕不會繼續糾纏。

然而意外發生了,潘閣老在次日居然再次上疏,依然是請立太子。

這下皇帝就真的生氣了,而且是不加掩飾地生氣,回了硃批下來,直接學他祖宗的大白話:朕之前已經說過,立儲之事要等皇后誕下嫡子,此事潘先生不必再請。

這道硃批下來,外廷難得的對潘老爺子出現了不少讚譽之詞,大多認爲潘老爺子雖然過去一直表現得唯唯諾諾,但在關鍵時刻還是比較靠得住的,比如在這種事關國本的大事上,潘老爺子的立場就很堅定嘛!這可不就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但是更戲劇性的事情又來了,潘老爺子受到了外廷的鼓舞之後變得猶如吃了幾斤鈣片,骨頭一下子硬了起來,翌日居然再次上疏,所請的事項依然是立太子!

不僅如此,潘老爺子還拿出了閣老們的最後一招:請辭。

這下子,可真是連高務實都驚呆了。

一貫“算計過甚”的他都有些想不明白,潘晟老爺子在搞什麼名堂?你又不是個無法替代的人物,在內閣裡頭本身就是個做平衡的,現在對皇帝這麼剛,難道是要政治自殺嗎?

莫說高務實,連朱翊鈞也被潘晟給鬧糊塗了,拿到潘晟的第三封請立儲君疏,朱翊鈞甚至懷疑潘晟是不是得了老年癡呆,和嘉靖末期的嚴嵩似的,腦子已經完全糊塗,甚至弄不懂皇帝想表達的意思了。

但不管潘晟是不是已經糊塗,他的舉動都已經是在挑戰皇帝的底線,朱翊鈞認爲自己不能不給個最直接的迴應了。

於是這次朱翊鈞沒有再做任何解釋,硃批之中在照例挽留潘晟爲內閣閣臣的前提下,准許潘晟辭去禮部尚書一職。

言下之意就是,朕覺得你現在可能已經老糊塗了,就不要再直接管着一部,留在內閣好好做個泥菩薩也就是了。

不過出於尊重老臣的態度,朱翊鈞還是在硃批中表示請潘晟推薦一位禮部尚書的繼任者。當然,他同時也給內閣下達了手諭,讓內閣準備一下,會推新一任禮部尚書。

高務實很想知道潘晟到底在幹什麼,他想來想去,覺得潘晟是不是發現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所以估計自己可能幹不長了,於是打算在致仕之前撈個好名聲?

不過,這個懷疑到第二天就煙消雲散,因爲潘晟推薦了徐學謨接任禮部尚書。

徐學謨又如何?

嗯,倒也不如何,只不過他是申時行的姻親。

----------

感謝書友“胖得飛不動”、“單騎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059章 惟利不破(下)第166章 激將(二合一)第126章 你困了,睡吧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096章 黃芷汀的信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247章 變色龍也有堅持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072章 姐弟相商(下)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149章 不急第061章 山中狼兵矯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105章 各有所求(上)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217章 “皇爺急召”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067章 倒高風波(一)第005章 升官第019章 你敢對咱家無禮第138章 果然不出朕所料第229章 指點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270章 你的時間不多了第011章 材料價格(下)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004章 捉拿訟棍(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九)第183章 你來,還是我去?第102章 八千大軍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上)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下)第052章 又面聖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六)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027章 鉅富之家(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十)第067章 倒高風波(九)第227章 舊黨爭,新疑雲第030章 夫若有罪,妻豈無過?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009章 原料來源(上)第048章 收個蒙古學生(3更破萬)第067章 倒高風波(二)第073章 召見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077章 龍文鞭影(上)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下)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56章 漠南之戰(八)頭鐵就會白給第024章 政績量化(上)第077章 說方陣第162章 劃分勢力範圍第114章 暫攝州務第117章 總能找到茬第154章 將至第120章 初戰告捷(上)第096章 馮保倒臺(六)第070章 逐保倒張(八)第009章 原料來源(下)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118章 鎮暹羅第017章 利益捆綁第237章 閱卷與黃孟宇的拜訪第173章 各種猜測(4更破萬)第171章 大汗,臣確有一計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043章 步丁耗費第086章 意外之喜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三)第020章 大閱之討價還價第277章 逆轉第128章 恩憲?第225章 三策(上)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88章 協助辦案[第四更!]第196章 高陌彙報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二)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211章 大駕北返第005章 務實獻策(上)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271章 步步緊扣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130章 有個叫努爾哈赤的小子第119章 又是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