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平臺召對

萬曆十一年的六七月,可謂是頗不安寧。

先是內閣的閣議對於建設禁衛軍堡一事爭論不下,最後交給皇帝宸斷,而一連兩天過去,這道奏疏始終沒有得到皇帝的硃批。若說是被留中了,卻也不像,好像只是單純地被暫時擱置起來,不知道皇帝在權衡什麼。

緊接着是薊遼總督周詠上疏,認爲建州努爾哈赤近來十分活躍,對遼東邊防造成一定的壓力,題請將薊鎮古北路遊擊戚金及所部調至遼東東部駐守任職。

兵部就這道奏疏進行了部覆,對該邊臣加強遼東邊防的提議表示讚賞,並進一步提出可以讓戚金轉任瀋陽遊擊。

這道疏文及部覆得到的硃批就很快,皇帝第二天就表示了同意,並因爲戚金的轉任會引起遼東東部邊防的要職出現連鎖變化,於是要求兵部將整個遼東東部的調動做一個彙總報告。

這種舉動不是很常見,但足以說明現在皇帝很關心的遼東的軍務,其中原因大夥兒都是明白的,這是在爲西懷東制的最後“東制”做準備。

兵部奉旨,立刻召開了堂上官部議——也就是尚書和四位侍郎開會。

開會的過程不必詳述,總之最後呈遞給吳閣老審閱的部議是這樣安排的:

遼東副總兵曹簠位置不變;分守海蓋右參將馬棟;分守開原參將麻承恩;瀋陽遊擊戚金;鐵嶺遊擊曹簡(曹簠之弟);新設金復遊擊將軍,張萬邦任之。

至此,李成樑在遼東東部地區唯一還掌握着的重要職務,就只剩一個寬甸參將了。不過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畢竟總兵官還是他,而且李成樑的主力早已集中在遼西地區。

這道部議吳兌沒有做任何改動,直接拿給申時行過目,申時行思考了一會兒,也沒做出什麼改動就直接呈了上去。

申時行之所以沒有表示反對,是因爲他覺得只要遼西在李成樑手裡就沒問題了,畢竟一旦發起對圖們汗的大戰,肯定是從遼西出兵,而不可能是遼東。

遼東頂多也就是打個下手,這無所謂,總不能自己把肉吃了,還一點湯都不給人家留下,那可搞不定——兵部怎麼說也是掌握在實學派手裡的,要是惹急了他們,說不定大家都吃不成。

皇帝收到兵部奏疏,很快批示同意。緊接着出了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意外:辛丑日,太白星白日可見。

高務實作爲一個無神論者,即便在如今的大明政壇也一貫以不認同天人感應說而著名,他對這種現象當然從來不當回事。不過他不關心,總還是有很多人關心,比如申時行便就此發表了一通看法。

具體怎麼說的也不重要,反正最後的結果就是皇帝派他與定國公徐文璧、司禮監秉筆太監張誠覆閱天壽山所擇壽宮——雖說朱翊鈞還年輕得很,但歷來都是這樣的規矩,再年輕也要提前勘察將來自己在冥間的壽宮。朱翊鈞的壽宮之前幾年就已經勘察定了,只是現在還沒有開始修而已。

這一來,申時行這位首輔便暫時離京了。

天壽山並不遠,像這次這樣的查看壽宮一般來說也不算什麼要緊事,只要沒出現太大的意外,回來基本都會說一切安好,前前後後頂多花個五天時間。如果申時行很着急的話,甚至三天就能跑個來回。

但不管是三天還是五天,這個時間都夠了——申時行前腳剛剛離京,次日皇帝就宣高務實進宮“平臺召對”。

所謂平臺召對,基本上相當於國情諮議,也就是皇帝諮詢大臣某些政務,通常來說以問詢地方封疆大吏,召對政務爲主,個別時候也會問詢朝中要員。

此處所謂的“平臺”當然是有特指的。建極殿居中向後,高居三躔白玉石欄杆之上與乾清門相對者,雲臺門也,兩旁向後者,東曰後左門,西曰後右門,即雲臺左右門,亦名“平臺”。

凡召對閣臣等官,或於平臺,即後左門也。當時的規矩是,羣臣(或某臣)肅立,皇帝坐在那裡,遇到問題就點官員的名,官員上前跪在那裡答話,遇到皇帝允准了,也可以站在那裡說,是爲平臺召對。

以前皇帝找高務實說事,一般情況下是直接宣到文華殿的,這種召見相對來說要顯得尋常、親切很多,當然也可以說是不那麼正規。

而平臺召對相對於這種文華殿宣召而言,就正規很多了,一般來說,是在有重大國務需要嚴肅詢問的時候纔會發生。

這就奇了怪了,建個大軍營也算重大國務了?哪怕這個軍營是堡壘化的,投資規模比較大,但這個“大”也只是個相對概念——對於大明的財政水平來說,建這樣一個超大型棱堡外加各種住房、倉庫等綜合性軍營,壓力不小。

然而事實上,根據高務實的初步計算,單純只說建築項目上的花費,也就是“總營建費”其實絕對值並不大:大概七八萬兩而已。

這……還不如建一艘大海船的花費,怎麼就夠得上重大國務了?

高務實是懷着疑問進宮的,直到參見了皇帝,他才知道朱翊鈞要問的並不只是建京北大營的事。

朱翊鈞問的是,太祖‘養兵百萬,不廢百姓一粒米’,爲何到了現在,天下開支近七成都花到了軍隊之上?

他同時還問,如果說花了這麼多錢,軍隊異常強大那也還罷了,偏偏真正的善戰之軍少之又少,倘若各軍主將不帶家丁,幾乎大多數軍隊毫無戰鬥力,爲何?

這個問題高務實自信是能夠回答的,只是他奇怪的是爲何朱翊鈞突然之間就冒出這個疑惑來了。

更關鍵的是,這件事和上次申時行表示反對現在開建京北大營禁衛軍堡有關係嗎?是不是申時行對皇帝說了什麼話,才讓皇帝把拿到奏疏中的提議暫時擱置起來了?

當然,疑惑歸疑惑,皇帝的問題還是要先回答,畢竟是“平臺召對”麼。

這個問題其實是有歷史根源的,而且追溯來看,並不是只從朱元璋說起就行。

晚唐以後,尤其是南宋後期正規軍的地位就已經不斷下降,而輔助兵則得到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所謂輔助兵,即在軍隊建制或地位上較諸正規軍或主要戰鬥兵低下,居於次要地位,或者是遊離於正規軍編制之外,卻又有一定官方合法色彩的武裝力量——比如岳家軍,又比如當下的武裝家丁。

究其原因,是由於自北宋以來,社會上重文輕武,中樞裁抑軍隊,導致軍人地位下降。相應的士兵待遇也不斷下降,因爲軍戶不允許從事副業,軍官則把吃空額當作收入來源,無疑使得正規軍的戰鬥力大爲下降。

原來在隋唐時期地位較高的軍人,現在不僅成爲處於農民之下的階層,甚至還成爲不務正業的反面形象。軍人地位的不斷下降,導致正規軍的士氣日益低落,軍隊成分日益繁雜而不堪大用。

明代的衛所兵制在初建之時,算是解決了後勤給養的問題,使得財政負擔減輕,其特點是寓兵於農,守屯結合。屯田成爲各級軍隊指揮官的重要職責之一,依當時規定,邊地衛所的守屯比例爲三分守城,七分屯田,這樣做節省了大量軍費開支。

太祖朱元璋曾以此自豪宣稱:“朕養兵百萬,不費國家一錢”。然而事實上,軍隊的戰鬥力和訓練程度、卻因爲大量的屯墾任務而日漸削弱。

之所以朱元璋時期乃至朱棣時期的軍隊依舊保持着強大的戰鬥力,那主要是因爲當時的軍功勳貴集團還比較強勢,而且國家周邊並不寧靜,時不時就有“實戰鍛鍊”的機會,所以當時的軍隊靠着這種慣性,還維持着一定的戰鬥力。

其實從靖難之役就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南京周邊的部隊,其戰鬥力已經出現了下降。單位兵力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南京的軍隊明顯打不過朱棣的部隊,原因就是南方已經承平了一些年頭,而朱棣那邊還動不動就和北元開片。

另外,軍籍和民籍嚴格分開也是一個大問題。具有軍籍的人分爲兩種:軍官與士兵,這兩種人都有軍田,而且都是世襲。軍官世襲變成了貴族,士兵世襲變成了農奴,這就很操蛋了。

而士兵世襲又是一人從軍就永爲軍戶,永不和民戶混雜。儘管長處在於兵源有保證,士兵生活較穩定,但作爲世襲貴族的軍官由於生活太有保障,而一代又一代的懶散下去,最終就是隨着時間推移而越來越爛。

而作爲世襲農奴的士兵則終身任人驅使,前途沒有希望,其中稍稍有點上進心的,都會自發的逃亡。而不斷的逃亡,就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衛所兵的戰鬥力——畢竟剩下的都是渣渣啊。

再一個,明代重文輕武之風更盛往昔,科舉之興盛也超過前朝。科舉入朝成爲各階層最嚮往的坦途,武業更賤,衛所兵的士氣、地位日益低下,戰鬥力也更加參差不齊。

正所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高務實爲什麼地位這麼獨特?除了出身和太子伴讀的履歷之外,最根源的就是他“六首狀元”的身份在這個時代過於被神話。

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被排斥在科舉仕途之外的軍戶子弟們社會地位顯得低下,而明代又有對罪犯充軍的所謂“恩軍”制度,無形中讓軍戶的社會形象更加不堪。明代商業開始發達,商人雖不入上流,卻也因生活富足而被另眼看待。

惟有軍戶被嚴格束縛在屯地上,又不得經商爲業,更使得軍戶的士氣和生活狀況始終低下,活都很活得跟狗一樣了,對於正常的訓練、征戰當然沒有多少積極性可言。

當然,軍戶之中考科舉的也有,比如張居正就是軍籍出身。可是要知道,張居正的軍籍可不是士兵軍籍,他是軍官的軍籍,所以才能考進士,士兵軍籍的人就別想這種好事了。

另外還有一點,明代的兵制規定在戰時由朝廷臨時派將授印,組成戰時軍事領導機關,然後從衛所調兵歸屬其指揮,在出戰時又往往拆散各衛所的原有編制,把他們重新組合,劃拔給各將領。這樣就造成指揮協調、管理等各方面的不便。

實際上,高務實搞禁衛軍,就是把這一條悄悄繞開了的,只是他沒有明說罷了。

再加之明代政治還有個絕症,就是宦官們幾乎什麼事都能插上一腳。有明一朝戰時除了喜用文臣爲帥,還有一個制度就是太監監軍,即所謂的“監軍太監”,這些太監大多隻知道貪污斂財,由此上行下效,軍隊的戰鬥力和紀律也就可想而知了。縱然偶爾能出現幾個不錯的,但要是按比例來算……杯水車薪,無改大局。

而高務實之前就和皇帝說過,禁衛軍的監軍必須嚴格規定職權範圍,也正是從這個方面考慮的,否則一旦碰上該太監很得聖眷又喜歡胡亂插手軍務,那這個禁衛軍遲早也被他玩死玩殘。

高務實娓娓道來,把這些情況逐一分析,朱翊鈞的神情就愈來愈嚴肅了。

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這天底下也就高務實敢在他面前直言不諱地說真話,即便這真話聽起來簡直誅心。

朱翊鈞尤其震驚乃至於欽佩的,是高務實居然認爲文貴武賤是不對的——當然高務實說的是文貴武賤到如今這個地步是不對的,但那也足夠朱翊鈞震撼了。

不過高務實這話還真是心裡話,他確實不滿意現在大明的社會風向,武臣的地位實在是過於低下了。

按照高務實的看法,文比武貴重一些本身不奇怪,後世的任何正常國家,在國策層面都是文重於武,因爲一旦武重於文,多半便會陷入****的怪圈,並不利於社會穩定發展。

但這種文武之間的懸殊也不能太大了,像大明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應該——你不給武人合理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臨戰之時卻要求人家拼死作戰,怎麼可能?

好半晌之後,朱翊鈞才逐漸回過神來,目光復雜地朝高務實打量了一番,張張嘴卻又嘆了口氣。

“求真,你知道前幾天兵部的部議奏疏上來時,申先生在票擬中是怎麼說的嗎?”

----------

感謝書友“曹面子”、“單騎照碧心”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王孫疾”、“黃金髮123”、“馬鮫肉”、“丕平獻土”、“o尚書令”、“南沙飛雪劍”、“書友150606153611602”、“書友160429212821310”、“藍鷹008185”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059章 絕代雙嬌(中)第164章 艦隊接戰第048章 收個蒙古學生(3更破萬)第034章 高欽差再臨大同(3更破萬)第165章 父子不同範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004章 京營第129章 基本就緒第059章 絕代雙嬌(下)【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220章 流爵,世爵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四)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038章 不是爲了忽悠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第067章 決戰沙城(八)第130章 開平潛流(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九)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14章 你讓朕怎麼辦啊!第148章 謗君案(下)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122章 蒙疆風雲(七)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一)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臺吉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173章 各種猜測(4更破萬)第055章 碧湘樓閣(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下)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068章 幕後第070章 逐保倒張(四)第013章 籠絡陳矩(下)第015章 切蛋糕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19章 你敢對咱家無禮第088章 安南人第152章 認賊作父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014章 北洋海貿同盟第113章 平臺召對第044章 人才不少(上)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162章 二段擊第045章 務實御下(下)第084章 務實回府(上)第089章 與帝同席第072章 磨刀霍霍向安南第119章 遠慮,近憂第105章 竟然是遼東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056章 漠南之戰(六)第060章 張馮靠攏(上)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053章 最後一課(上)第057章 支持(4更)第264章 出宮第087章 岑凌到訪第092章 流彈兇猛(下)第013章 大明癥結所在第038章 園內收支(上)第025章 河運海運(上)第115章 驚天大發現!第054章 桂西王,桂南王第279章 王儲之死第001章 曠世恩典第062章 暴怒的圖們汗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上)第013章 籠絡陳矩(上)第130章 開平潛流(下)第249章 二虎競食?第002章 誰說服誰第004章 捉拿訟棍(上)第053章 善後安排(下)第098章 貴州總兵(下)第129章 回鄉之前(下)第045章 務實御下(下)第191章 副總兵人選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125章 可戰方和(六)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015章 切蛋糕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141章 激戰諒山(下)4更1W1第120章 私人秘書第119章 殺我還是殺你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113章 世鎮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