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封賞

緬甸大捷,西南抵定,這樣的功勞,有功人士獲得封賞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只不過這次的封賞,實在有些不同尋常的地方。

最先得到封賞的人沒有問題,是內閣諸位閣老和兵部、戶部的堂上官,甚至連帶工部都得了賞賜,原因是他們“運籌於帷幄之中”,不過大抵都是賞賜一些虛名,諸如張四維由少師升太傅,恩蔭一子錦衣衛千戶之類。

接着便是劉世曾等地方官員的賞賜:劉世曾由右僉都御史升右副都御史,仍撫雲南,賜大紅紵絲飛魚服;鎮守雲南總兵官黔國公沐昌祚加太子太保;一干邊境地區的兵備道各有加升(太多,省略)。

然後就輪到真正打仗的武將,其中:鄧子龍由永昌參將加副總兵銜,仍守永昌;劉綎由騰越遊擊升副總兵銜,改新設孟密參將守緬北;黃芷汀因屬內屬都統使司,暫不封賞,命緬甸事畢回京受賞……

到了這一條,衆官就有些錯愕,內屬都統使司雖然有些特別,但……暫不封賞卻又要求人家回京受賞是個什麼操作?

難道皇上想給她升個都統使,把莫茂洽給擼了?這不太好吧?莫茂洽別的不說,至少很老實啊,要擼了他可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不過百官想百官的,陳矩卻是繼續唸到了下文,接下來受賞的居然是高務實。

一開始大夥兒還有些詫異,高務實這個遼東巡撫關滇緬之戰屁事?一個東北一個西南,相隔萬里啊。

但皇帝當然有皇帝的說道,按照聖旨中的說法,高務實提出並妥善處理了滇戰寶鈔的相關事宜,使得前線後勤保障得力,已經是一大功。

然後破家爲國,動用大海船一百餘艘,萬里迢迢將遠征軍送至緬南開闢第二戰場,使莽賊首尾不能相顧。先在緬北急於撤退,被劉綎大敗,後在疲於奔命之下又於東籲城外被黃芷汀大敗,主力盡失,遂不能再戰。

總而言之,這次大勝至少有兩大功勞得記在高務實頭上,封賞理所當然——德懋懋官,功懋懋賞嘛。

不過高務實已經是兵部右侍郎了,而且賜服已經到了坐蟒袍,因此這次的封賞只能在都察院方面想辦法,最後的結果是由右僉都御史升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餘官照舊。

也就是說,將來要念高務實的全職務就變成了“太子少保、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

其他都好說,主要是太子太保這個加銜比較有意思。所謂三公、三孤、三少,都叫做“宮銜”,其中又以太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最有意思,它們都有一個別稱,叫做“宮保”。

袁宮保的那個宮保。

當然,一開始只有太保被稱爲“宮保”,後來按照“副職按照正職稱呼”的特色習俗,就慢慢的把太子太保也稱之爲“宮保”,最後連太子少保也成了“宮保”。

因此,從現在起高務實也可以被叫做“高宮保”了——因爲太子少保這個加銜是正二品的,比他的正任官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和右副都御史(正三品)都高。

當然,說是這麼說,大明雖然已經有“宮保”這個稱呼,但直接稱“少保”的也很多,甚至更多一些,主要還是看個人習慣。(注:我可能會惡趣味的在接下來一段時間都寫成高宮保。)

非勳貴出身卻在二十出頭就混成太子少保,這本來是很容易遭嫉妒的,只是眼下大家剛受了高務實的好處,這反對的話實在有些說不出口。

本來有一些沒有買過滇戰寶鈔的官員還是心中不爽,但想想高務實今後二十年還得每年“贊助”京中各衙門一筆經費,這不滿的話說出來沒準會被人噴。於是很多人張了張嘴,最後還是把話又咽了回去。

聖旨沒念完,高務實自然不好說什麼,等後面一大串封賞全部唸完了,他才和張四維等閣老、部堂等一起上前請辭恩賞。

這是個例行公事一般的舉動,皇帝當然不允。於是雙方一個說自己坐享其成不敢受恩,一個說卿等功勳卓著不賞不行,好一幅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

三辭已畢,高務實這纔跟着閣老、部堂們“無奈接受”,開始了他的宮保生涯,就差雞丁了。

也許待會兒回到白玉樓之後應該跟大廚們說一說,教他們一手宮保雞丁的做法,唯一的缺陷是現在沒有辣椒,總好像差了點什麼。

想到辣椒,高務實又想起之前黃芷汀和高璟的彙報,西班牙人對於美洲特殊植物的保護這一塊還挺重視的,以至於京華到現在還只搞到番薯和玉米,土豆和辣椒到底什麼時候能到手啊?

辣椒也還算了,不吃也死不了人,只能說是個錦上添花的產物,但土豆可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對北方來說更加重要。

雖說這次拿下緬南和暹羅之後,糧食產地大大豐富,另外還有“問題不大”的柬埔寨湄公河流域等着自己得空了去收取。

可畢竟從中南半島往大明北方運糧本身耗費比較大,而且還要浪費運輸量——這些船隻做海貿可比運糧食的利潤高得多了,運糧而不海貿,等同於是在虧損。

所以說,這種事在救急的時候尚可考慮,要長期堅持那真和做慈善差不多,雖然沒有真的虧本,但……少賺就是虧啊。

最好的辦法,還是趕緊把土豆引入大明。要知道,歷史上的愛爾蘭、德國等國家,都有多次靠着土豆撐過大饑荒的經歷。連地大物博的沙俄情況也差不多,甚至到了蘇聯時期,還出現了“西伯利亞種土豆”這種流傳後世的梗。

想到西班牙人,高務實就又有些走神:上次葡萄牙馬六甲總督雖然明面上認慫了,不過黃芷汀和高璟都提到,有個在阿拉幹王國混出來的葡萄牙冒險家正在打緬甸的主意,如今緬甸之戰都打完了,這廝怎麼還沒動靜?

那位阿爾法羅會長該不是改變主意,不幫忙引誘那個德布里託上當了吧?

德布里託這廝雖然是個海盜,但和他打一場還是很有好處的,倒不是爲了窺視西方海軍、陸軍的作戰水平——這個已經有所試探了,西沙海戰和東籲之戰,高璟和黃芷汀已經見識過西班牙艦隊和葡萄牙僱傭軍的作戰方式。

當然,這兩場戰鬥規模都太小:西沙海戰參戰艦隻不到十艘,而東籲之戰更別提,幾百葡萄牙僱傭軍夾雜在六萬大軍之中,除了跟着潰敗,啥也幹不了,所以也看不出個高低來。

但不管怎麼說,兩次戰鬥下來,黃芷汀部和高璟艦隊都沒有覺得西方人真的多強,要不是高務實一直很重視,沒準他們彙報的時候都只是隨口一提了。

其實這還真是高務實鑑於原歷史中的情況太過於擔心的緣故,此時的西方軍隊並沒有真正和東方軍隊拉開太大的差距,尤其是和火器化程度比較高的明軍相比,他們的優勢並不明顯。

事實上,要到西方火器化程度越來越高,而韃清卻因爲一句“本朝以弓馬取天下”把自己都忽悠瘸了之後,雙方的差距才越拉越大。

歷史上同一時期的大明,除了重型火炮之外,本來在軍事技術上並沒有落後於西方多少,真正落後的是軍工質量體系以及軍隊的職業化程度。

職業化程度的問題,高務實暫時幫不上太大的忙,因爲這個問題在他看來得從兵制着手,而他在這一塊暫時還使不上太多力,不如先放一放。

但軍工質量體系這一塊,高務實這十多年來倒是出了大力,自軍工私營以後,北兵換裝已經有差不多一半了,南兵之中的戚繼光部(戚家軍即便在薊鎮,其軍籍也一直隸屬於浙江)、劉綎部等跟高務實走得比較近的軍隊換裝程度也比較高。

此外還有兩廣督標、應天撫標、福建撫標、廣西撫標等因制軍、撫軍屬高黨或者高黨盟友的關係,也大多換裝完成。

當然,總的來說,大明完成第一步換裝的部隊,大概也只佔目前大明主力部隊的五分之二左右(因爲南軍換裝率低,只有幾個督標、撫標),提高的空間還很大。

朝廷不是不知道這個情況,但朝廷財力有限,實在加快不了了——現在所謂的換裝完成,單從火槍上來說,也有一大半是換裝的隆慶二式,而不是更先進的刺刀款萬曆一式呢。

言歸正傳,高務實之所以希望德布里託主動來襲緬甸,其實是爲了找一個戰爭藉口——不是對葡萄牙,是對阿拉幹王國。

阿拉幹王國的主體就是後世的緬甸若開邦,在緬甸的最西南邊,靠近印度洋的“一長條”,此國還佔據孟加拉一部分,據有後世著名的吉大港,受“孟加拉十二邦朝貢”,歷來以優秀水手衆多而著稱。

水手衆多、擁有吉大港,光是這兩條,就容不得高務實不放在心上了。

嘉靖年間的時候,實力大增的莽瑞體曾經進攻阿拉幹王國,但卻意外的失敗了,使得阿拉幹現在還遊離在緬甸之外。

高務實原本以爲這次失敗只是單純的戰鬥意外,後來才知道未必盡然,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地形問題。

從緬甸中部進入阿拉幹,由於南北走向的隆格朗山阻擋,實際上很難穿行。比較好走的路只有一條,就是從緬南地區往西北方向,沿着濱海平原走。

但這樣一來,行軍道路就被限制了,阿拉幹完全可以在交通要道扼守,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局面,緬軍陸軍即使強於阿拉幹,也只能望着堅城雄關乾瞪眼。

而高務實之所以敢於把目光放到阿拉乾地區,則是因爲他不懼海軍挑戰!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現在就想要好好鍛鍊一下自己的艦隊,讓他們在海上真真正正跟人打上幾仗!

阿拉乾的海軍可不只是單純的東方海軍,它和葡萄牙人打交道多年,已經成了一支糅合東西方海軍風格的特殊海軍,甚至在很多方面來看,還更偏向與西方海軍的樣子。

除此之外,高務實對阿拉乾的興趣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地方,那就是一旦拿下阿拉幹,就等於進入了孟加拉地區,換句話說就是一腳踏進了印度邊緣。

當然,暫時來說,即便能夠拿下阿拉幹,高務實也不會馬上去和孟加拉蘇丹國開戰。因爲萬一要是真把孟加拉也給佔了,那就要直面正處於國力上升期的莫臥兒帝國……呃,以一己之力單挑一個在世界史上都佔據一席之地的大帝國,這有點超出他目前的計劃。

就算將來會考慮,那也是將來的事,現在連南洋攻略都沒有完成,西班牙控制的菲律賓還如芒在背,這個時候還是不要樹敵過多。

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步子大了總是容易扯到蛋,莽應裡的前車之鑑就擺在面前,他高務實可不打算跟着上。

眼下他的戰略在“向西”這個方向,基本上就到阿拉幹爲止,具體的目標地就是拿下吉大港。

按照他的想法,如果德布里託現在就來襲擊緬甸,那是最好不過了,因爲緬甸方面現在大軍雲集而且士氣高昂,勝率應該比較高。

如果是黃芷汀奉命北上進京受賞之後,那麼至少狼兵和安南部隊會撤走,之前黃芷汀收降的緬軍、暹軍也會跟着撤,留下的就只有三萬勃固警備軍,最多再加上高務實暫時給高璉調度的那七千前金港警備軍。

這樣的話,要拿下阿拉幹,難度就大多了。

至於艦隊,這次來已經耽誤了兩個多月,雖然艦隊方面屬於不差錢的主,但長此以往也不是事,不可能一直等在緬甸,該回來繼續跑海貿的還得繼續跑,坐吃山空誰扛得住?

走了一會兒神,高務實才發現都散朝了。他剛要走,纔出殿門下了臺階,就有一名司禮監太監帶着兩名小宦官笑眯眯地走了過來,將他叫住。

“高宮保,恭喜恭喜。”

“原來是張秉筆,多謝。”高務實微微一笑,頷首致謝。

張秉筆自然是司禮監秉筆太監,他名叫張誠,和張鯨一樣都是出自張宏門下。不過他和張鯨的關係並不好,兩個人長期處於競爭狀態。

這次張鯨栽了,他反倒漁翁得利,順勢升任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位居黃孟宇和陳矩之後。

張誠笑眯眯地一擺手,他身後的兩名小太監便託着兩個大托盤出來了,兩個托盤上都放着衣服。

“咱家此前還真不知道,高宮保不僅聖眷無雙,連潞王都仰慕宮保得緊——瞧,這冬夏兩套蟒袍就是潞王殿下特意送給高宮保的。”

“哦?潞王殿下?”高務實心中頓時一動。

----------

感謝書友“系統崩潰”、“蘇梅島風”的月票支持,謝謝!

PS:忽然冒出一點想法,是關於另一本明穿的構思,嗯……明末的那種,所以這章提前發了,我去研究一下晚明史和南明史,把幾個記憶裡有點存疑的東西查證一下。

第158章 庚辰春闈(三)第057章 隆慶教子(下)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四)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099章 高拱秉國(上)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131章 御前閣議(下)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完)第067章 決戰沙城(六)第067章 倒高風波(九)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第030章 立威(上)第039章 郭樸之意無·番外·慎重訂閱第048章 叛軍舊事(上)第053章 善後安排(下)第167章 十萬雄師過馬江第086章 提督西北軍務第164章 手長的優勢第129章 回鄉之前(中)第001章 曠世恩典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下)第084章 土司威風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130章 有個叫努爾哈赤的小子第087章 “生意”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065章 承意詳處第030章 萬曆一式第288章 緬甸跌倒,大明吃飽第085章 黃承祖(4更破萬)第017章 張四維被劾(4更破萬)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259章 妖書案?第126章 俺答求封(六)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071章 晴天霹靂啊第099章 借刀第025章 河運海運(下)第206章 弒嶽(下)第005章 升官第143章 聖眷無雙[第4更]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116章 工作安排(下)第084章 土司威風第204章 陰謀進行時第123章 準備回京(上)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082章 寧夏之變(下)第127章 劉氏獻藥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158章 去遼南搶他孃的!第042章 料人如神(上)第029章 郭閣老的擔心(4更破萬字)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055章 缺朝第231章 會館夜話第032章 京師潛流(上)第117章 銷售火爆(上)第066章 務實回京(下)第088章 切盡二子之決斷第017章 體察民情第113章 高戚之會(一)第098章 高務實的決斷第067章 倒高風波(九)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051章 參將牽馬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下)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下)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寶劍第117章 振興北瓷第006章 禁軍與警備軍第005章 務實獻策(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一)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073章 召見第044章 心焦創收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