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再造暹羅

五月初三,大明朝廷下達詔令,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雲南兼建昌畢節等處地方贊理軍務兼督川貴糧餉劉世曾爲“欽差處置滇戰善後事務全權特使”赴緬。

同時聖旨中明確提及,劉世曾除了要負責對緬甸的善後工作之外,還將“暫襄黃芷汀、劉綎、鄧子龍等在緬諸軍軍務,協調軍餉糧餉及議論功賞等事”。

所謂對緬善後工作,其實就是對緬甸的談判問題,畢竟大明朝廷沒打算設置緬甸布政司,或者緬甸都司、緬甸都統使司等機構,因此理論上緬甸在戰後依然是朝貢國屬性,當然名義上可能頂多也就是外附的宣慰司——外到基本不管的那種。

既然如此,高務實之前的滇戰寶鈔計劃就得趕緊提上日程了,否則這筆錢的“投資者”們可不滿意。

劉世曾實際上這就是代替這幫投資者去談利益瓜分問題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倒是後一條附加權力比較有意思。

劉世曾是雲南巡撫,劉綎和鄧子龍兩部本來就歸他管,按理說不必特別交代。而黃芷汀部怎麼看也輪不到劉世曾管,這次反倒被特意加了一筆——即便用詞是“暫襄”。

暫襄是什麼意思?暫,暫時;襄,襄贊。名義上來看,暫襄就是“暫時幫忙”,但這在大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大多數巡撫也都是“贊理軍務”,實際上不都是當地軍務一把手?除非他頭上還有個更偏重軍務的總督。

大明沒有什麼雲貴總督,雲南軍務的一把手就是雲南巡撫,巡撫的地位不可能擺在武將下頭去,所以他這個暫襄其實說穿了就是臨時代管。

按理說,這就侵權了——黃芷汀的身份是安南副都統,論級別當然不如雲南巡撫,但安南自有其特殊性,相當於一個提前了幾百年出現的特別行政區,朝廷是有明文規定不干涉安南內部軍政各務的。

那麼這次怎麼說?是朝廷變卦,開始干涉安南內務了嗎?

不是,恰恰相反,這條建議是高務實提出來加上的。

高務實這麼做有兩層主要意思:其一,是讓某些人閉嘴,以此表明安南雖然有其獨立性的一面,但它始終是大明的內屬身份。在必要時,大明依舊可以管轄;其二,高務實要回本。

什麼叫回本呢?安南遠征軍打緬甸這檔子事,軍餉糧草彈藥等等,全是安南墊付——實際上就是高務實自己掏錢,現在仗都基本打完了,接下來這段時間裡的花費總不能還自己掏錢吧?更何況還有賞賜。

所以這件事歸根結底說起來,就是高務實暫時出讓某種“名義”,換取朝廷的真金白銀來填補窟窿。

朝廷願不願意出這筆錢?放在別國不好說,放在大明完全沒問題。

因爲在大明,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名義比實利重要百倍,因此朝廷需要這個名義,而高務實需要補一下虧空,這樣做是雙方各取所需,兩全其美。

更重要的一點則在於劉世曾本人,他是陳黨出身,而現在陳黨式微得厲害,陳於陛已經暗中投靠到了“高黨”一系。對於高務實而言,讓半個自家人去掛名代管一下,也不用擔心會出什麼麻煩。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即安南本有兩支遠征軍,但現在只有黃芷汀那一支在名義上交給了劉世曾,負責南掌和暹羅方面的阮潢所部卻未曾在聖旨中被提及。

換句話說,這支軍隊的所作所爲,大明朝廷是不管也不負責的。

得知消息之後,劉世曾立刻啓程南下,而通過京華內部傳遞的消息到了阮潢手中的時候,他頓時便有了明悟。

引緬甸外力來倒逼納黎萱向安南靠攏這件事只怕不太可行了,接下來的事只能靠自己,高中丞沒把自己這一支兵馬納入劉世曾的代管之下,目的應該也是爲了讓自己能夠“便宜行事”。

自由倒是很自由,但是這事情可不好辦得很吶。

阮潢本來只帶了一萬五千兵馬入南掌,雖然因爲南掌國軍隊戰鬥力孱弱,幾乎沒有什麼傷亡就打出了一個擒賊擒王的好開局,接下來全國傳檄而定,最後自己出南掌到暹羅的時候反倒有三萬兵了……

但要靠這三萬兵拿下暹羅,這可完全不在計劃內。別說整個暹羅了,光納黎萱這廝自己手頭就有三萬軍隊,以他的脾性,既然能反緬甸,當然也能反安南,甚至大明。

阮潢左思右想,沒想出什麼好主意來,乾脆藉口山路難走,把大軍臨時停駐了一日,自己悶在行軍帳中苦苦思索破局之法。

結果阮潢等來的是納黎萱一日三次請求其及早趕到彭世洛,與他一同發起清邁之戰的信使。

此時,阮潢忽然有了主意。

他一邊悄悄向暹羅首都大城派出信使,一邊拍着胸脯向納黎萱的信使保證自己馬上啓程,並且還特意詳細詢問了彭世洛的部署情況,最後一拍大腿,表示說何必非要自己到彭世洛轉一圈呢?自己率軍直奔清邁不好嗎?

那信使其實不是普通信使,乃是納黎萱手下親信將領,聽了這話有些意外,但還是追問阮潢的意思。

阮潢便提出了一個計劃:爲免清邁緬軍得知其國內窘困直接逃跑,建議納黎萱不要再等,而是直接出兵清邁,他阮潢這邊也更改行軍路線,直撲清邁相助。

阮潢拉開地圖向那將領分析,說按照距離來看,納黎萱抵達清邁並發動攻勢之後,自己最快一天、最遲三天之內一定也能趕到清邁。這一到三天時間看起來雖然不起眼,但關係到那支緬軍能不能順利逃走,如果逃走的話,始終是暹羅的一個威脅……

那將領聽懂了阮潢的言下之意,反覆想了想也覺得沒問題:我軍此次北上主要是儘早把那三萬緬軍拖住,等阮潢一來就可以發動總攻,這很好啊!眼下緬軍三萬,我軍也是三萬,難道我軍連三天都扛不住?

於是那將領連夜趕回彭世洛報信,納黎萱聽了之後,也覺得這個建議在政治上很有遠見,在軍事上來說也沒有問題,於是就答應了下來,當即出兵北上,同時派那將領再跑一趟,告知阮潢結果。

同時,他也留了個心眼,讓那將領看看阮潢是不是真的改變了行軍路線,以及他趕路的速度。

結果毫無問題,阮潢那頭也是連夜出兵直撲清邁,再次會見了那位納黎萱麾下親信將領之後,又好好招待了一番,這才客氣地送他“回副王身邊立功”,並且同時下令拔營,繼續趕路。

那將領歡欣鼓舞地回去報信了,納黎萱聽後也徹底放下心來,信心百倍地朝清邁殺將過去。

但黑王子不知道的是,阮潢送走那將領之後根本沒有繼續往清邁開進,而是方向一轉,直接朝大城去了。

大城是暹羅國都,同樣是被緬甸東籲王朝捧出來做傀儡的暹羅王摩訶·坦馬羅闍就在大城,而坦馬羅闍當然也是納黎萱的父親。

大城的位置,在後世曼谷以北大概一百五十里的地方。素可泰時代衰落後,烏通王遷至此地建立新都,迄今已兩百餘年,是此時暹羅在各種意義上的中心。

阮潢此來大城,是一步險棋。他的意思是,坦馬羅闍如果識相的話就一切好說,如果不識相的話,那就怪不得他來硬的了。

不過,他心裡是傾向於坦馬羅闍會識相的,因爲坦馬羅闍這人的資料,京華早就調查得一清二楚並且告知於阮潢了。

總的來說,坦馬羅闍這個人的特點就是怕事。

莽瑞體崛起之後,後世俗稱的泰緬戰爭爆發。嘉靖二十七年時,緬王莽瑞體乘暹羅王室內訌、國內局勢動盪之機,率軍大舉入侵。次年包圍首都阿瑜陀耶城(即本書中按照明朝習慣所稱呼的“大城”,後世泰國的華族也稱呼此地爲大城。),因久攻不克而退。

嘉靖四十二年,新的緬王莽應龍再度入侵,次年攻佔大城,將暹羅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

隆慶二年,因暹羅力圖擺脫緬甸的控制,導致莽應龍又一次大舉進攻。這年十一月到次年八月,大城抗擊緬軍圍困達十個月之久,但終因內部叛變而陷落。莽應龍遂處死前傀儡王,立親緬且膽小怕事的彭世洛太守爲傀儡王。

這個傀儡王,就是坦馬羅闍。

坦馬羅闍或許是因爲前一任傀儡王死得夠慘的緣故,一直非常害怕跟緬甸衝突。在把自己原先的彭世洛太守之職交給已經立爲王儲(即副王)的兒子納黎萱兼任之後,還時不時派人警告他不得肆意胡爲,尤其不能對緬甸有所圖謀,以免引火燒身。

阮潢判斷,這樣一個人,連緬甸都能讓他老老實實當狗,那麼如今已經大敗緬甸的大明天朝在他眼中,更應該相當於完全不可戰勝的神祗一般存在。自己打着大明的旗號去大城,坦馬羅闍絕對不敢反抗,只能任由他阮某人搓圓捏扁,隨意擺弄。

而現在更關鍵的一個情況,在於納黎萱起兵之後,坦馬羅闍這個國王反而失聲了,既沒有表示支持,也沒有表示反對。

阮潢覺得,他應該是感到自己進退兩難了——若是支持,失敗的話整個家族都得陪葬;若是反對,兒子那邊得不到幫助不說,反而被自己拖後腿,只怕死得更快,到時候自己到底能不能被緬甸原諒也不好說。

但這個難題在阮潢看來就不是問題,只要他去逼迫一下,讓坦馬羅闍公開表示支持大明撥亂反正、弔民伐罪,他就能輕易獲得暹羅的大權——只要把名義丟給坦馬羅闍擔着就好。

在那個時候,雖然納黎萱是“首倡義舉”,但那沒有用,他只是副王,是王儲,暹羅王還是坦馬羅闍,坦馬羅闍完全有理由下令暹羅各地聽從自己的命令,如此一來那些其他地方即便也“高舉義旗”,這旗幟也只能是匯聚到坦馬羅闍旗下。

而坦馬羅闍本人,當時應該早已被他阮潢控制住了。

何所謂鵲巢鳩佔?這就是鵲巢鳩佔。

拿住了坦馬羅闍,納黎萱的實力就膨脹不起來,暹羅國內的力量都會被安南間接控制,他阮潢也就向高中丞交出了最大的一張投名狀。

至於說接下去怎麼辦,那還得看高中丞的意思,反正阮潢捫心自問,以他目前掌握的力量最多也就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要知道現在南掌也是用類似的手段控制的,再加上一個暹羅,實際上自己是在以區區一萬五千兵馬掌控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若是真要反……多了不敢說,爆出二十萬叛軍那還真不是什麼奇事。

所以這事一來自己動作要快,二來高中丞那邊接手也要快,不然的話,真實實力簡直太虛了,夜長夢多啊,鬼知道什麼時候會出事。

阮潢自己倒是真沒有什麼“二心”,畢竟他手頭才五千本部,還不如帶來的升龍警備軍多,武器裝備更是沒得比,而這升龍警備軍又不可能是他拉攏得了的。

如果這還要考慮什麼“二心”,那完全就是活膩了,還不如老老實實立大功,賭一把高中丞的氣魄。

阮潢的進軍無比順利。因爲納黎萱宣佈起義的時候,爲了讓反對派們不敢輕易打壓他,就已經提前傳檄國內各處說自己是得到大明支持的,並且大明已經派出了安南都統司下轄的軍隊作爲先鋒來支援他。

換句話說,誰都知道現在大明是暹羅起義的幕後老闆,而安南的這支軍隊則是大明的先鋒軍。

而大明有多猛呢?其剛剛在緬甸打出東籲之戰的大勝,以兩萬弱勢兵力大破緬軍主力六萬,幾近全殲!更何況那支明軍也是安南部隊。

所以,根本沒有人敢阻止阮潢所部飛一般地南下。

而阮潢也不管自己一路深入,萬一暹羅人忽然暴起發難,他走不走得掉都難說,只是一頭衝着大城狂奔。

五月十一,阮潢所部抵達大城城下,阮潢本人親自立於大軍之前,派出親衛上前叫門。

“爾等聽真:奉大明天子聖諭,命暹羅國王坦馬羅闍出城拜見!三炷香燒完,若坦馬羅闍不曾出城,則視爲違逆聖諭、附逆莽賊……如此,我軍必將踏平大城,再造暹羅!”

那親衛說罷,轉身便回,根本不和城上之人討價還價。

僅僅一炷香後,大城北門大開,暹羅王坦馬羅闍手捧地冊、戶籍及王印三寶,率領文武百官出城,恭恭敬敬朝阮潢走來。

阮潢的下巴微微上昂,整個人卻終於放鬆下來,這時才忽然發覺自己背後早已汗溼一片。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謝謝!

感謝書友“1樂觀向上好青年1”、“玄遊冥”、“愛心的俠客”、“年久失修nn”、“藍鷹008185”、“fengjiyue”的月票支持,謝謝!

又是新的一月了……

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153章 太順利了!(4更破萬)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194章 高務實最重視的對手第122章 覆滅第047章 未雨綢繆(中)第169章 十萬大軍圍清化(4更破萬)第041章 這可如何是好(4更破萬)第126章 所爲何來(下)第062章 打草驚蛇第119章 遠慮,近憂第129章 複雜第147章 不與聞第032章 京師潛流(中)無·番外·慎重訂閱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166章 激將(二合一)第036章 散財童子第130章 立威第004章 捉拿訟棍(下)第067章 茶樓聽報(下)第009章 安陽之行(一)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三)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上)第044章 四分土默特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221章 抵京第008章 在宮中第087章 回京嘍第184章 變色龍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102章 一擲千金(上)第071章 影帝隆慶(下)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一)第025章 熬夜加班忙(4更破萬)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109章 公侯滿堂(下)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第042章 護衛定製(下)第101章 殺意已決第295章 成婚嘍!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294章 婚禮籌備中第065章 多管齊下高務實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下)第088章 戊辰羣星(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一)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214章 提前規劃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58章 互爲倚仗(下)第042章 護衛定製(上)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076章 豪華配置(下)第177章 海軍就是砸錢(4更破萬)第118章 真是世事難料第061章 挑唆居正(上)第008章 淡化處理第143章 新鄭新政(中)第085章 馮保遇襲第122章 蒙疆風雲(四)第111章 開平之行(下)第015章 新鄭鐵廠(下)第087章 “生意”第076章 豪華配置(下)第143章 新鄭新政(下)第078章 太子伴讀(下)第035章 潞王背後有太后第121章 劉馨的建議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019章 伯侄論財(上)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069章 追蹤(4更破萬)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128章 恩憲?第066章 務實回京(下)第133章 蓋州上任第002章 歙縣逃犯(下)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上)第005章 好好做,不要怕第225章 三策(上)第173章 將計就計(上)第096章 興趣培養(上)第160章 給升龍報捷!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017章 利益捆綁第103章 紈絝之王(上)第128章 青黃接否第121章 席間生變第123章 俺答封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