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步步緊扣

“你的時間不多了。”

高務實這句話一出口,劉守有就不由得心頭一緊。他不知道高務實意指何處,心裡難免揣摩,究竟是打算調動家丁強行反抗,還是請了“援軍”?

劉守有眼珠一轉,沒有答話,心裡卻暗暗盤算:強行反抗應該不可能,當着餘廷檟、王士騏這幫士人的面,高務實不可能做這種自絕於天下的蠢事。那就只能是他找了“援軍”,可援軍會是誰呢?

劉守有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陳矩,因爲陳矩雖然只是內廷的第二號人物,但他是東廠提督,如果他親自趕來,不管自己正在做什麼,他都有權強行壓下——其實也不能說是“有權壓下”,而是一旦陳矩下令,錦衣衛的人的確不敢不聽,哪怕劉守有當場表示不服也沒用。

這種局面就好比某省巡按御史強令該省某知府暫停某事一般,即便知府的上司布政使有令在前也不管用,這知府肯定得先聽巡按的,不然捱了巡按的參多半就要被罷官了,而相對來說布政使即便參劾知府,知府通常也就是被吏部記上一筆,挨一頓批評罷了。

這個理由很簡單:巡按的本職就是監督,我現在發現你做得不對,“小事立斷”之權就可以拿來用了,而你若拒不執行,那就視同不遵聖意。至於我“斷”得對不對,事後自然有皇帝聖裁,跟你沒關係。

東廠提督之於錦衣衛,情況也就和這類似,他是監督錦衣衛的,他讓你立刻停止,你就只能停止,否則就等同於不遵聖意。至於他的這個命令究竟算不算聖意,反正你也管不着,只能在事後由皇帝來聖裁。

陳矩和高務實的關係有多親密,劉守有當然一清二楚,他也不懷疑陳矩在這件事上肯定會相助高務實。

不過,劉守有在斷定高務實並不是打算武力反抗之後,就顯得並不十分驚惶了,因爲他也是有後手的。

就在高務實任由劉守有搜查白玉樓的同一時間,朱翊鈞也剛剛進了慈寧宮。

此時已經是下午,朱翊鈞當然不能以請安爲由來慈寧宮,他用的理由是“問武清侯疾”。

武清侯李偉是慈聖李太后的生父,也就是朱翊鈞的外公,今年已經年近六十了。此公由於早年生活困頓,等女兒發達之後又貪財好逸、沉迷享樂,這兩年身體不是很好,最近正生着病,所以朱翊鈞便用問疾這個藉口前來。

不過這也就是個藉口,朱翊鈞對自己這位外公談不上有多深的感情,而且也知道他名聲很爛,平時除了一些禮儀活動如代皇帝拜祭歷代先帝、先後之類,其他事基本不讓他參與。

李太后倒是對父親感情挺深,因爲她的母親去世得早,而她本人昔日能進裕王府做宮女也是父親決定的,所以聽聞兒子爲此前來,倒也甚爲高興。

只不過,她暫時還沒時間和朱翊鈞談這件事,因爲方纔有人前來向她稟報了一件大事:永寧長公主悄悄溜出宮了!

李太后不是不知道自己這個女兒的遭遇,她雖然是個傳統且典型的重男輕女的母親,但母親終究是母親,她對女兒的婚事也挺內疚。可是在她看來,這也並不是女兒偷溜出宮的理由!

尤其是,李太后經過了之前那麼多事,現在心裡也很清楚,自己這女兒出宮絕對不會是無的放矢,她鐵定是去找高務實了!

其實李太后何嘗不覺得高務實足夠優秀,但對於天家而言,這種優秀要想用好,絕不應該是拿公主去換的。至於箇中原因,其實李太后倒沒有深思過,因爲她的政治才幹實在很一般,她這麼做只是固執的維護歷代先帝所訂立的規矩罷了。

畢竟在她看來,天家的規矩大於一切,正如同她的兒子一定會是皇帝一般,這都是規矩所決定的,因此對她而言,維護規矩就是維護一切。

朱翊鈞來到慈寧宮時才知道母后不在正殿,也沒在寢殿,而是在花園。他也沒多想,直接便往花園而去。

到了花園,慈寧宮的宮女告知皇帝,慈聖太后在含清齋,皇帝於是右轉。這含清齋本來在明代是不會出現的,如今這地方是前幾年高務實建議朱翊鈞給慈聖太后所修建,用的名義是太后聖誕(沒用錯詞)。

含清齋的大門處掛着楹聯,上書“軒楹無藻飾,几席有餘清”,這幅字是朱翊鈞親自御筆所書。以往他來此都會看上一眼,但今天朱翊鈞沒有多看,而是匆匆而入。

一進含清齋前房,朱翊鈞就看見母后手裡正捏着念珠,一下一下輕輕轉動,他本想搶先上去請安,誰知道李太后卻先發問了:“皇帝,堯媖在哪兒?”

朱翊鈞心中一凜,暗道:果然有人告密。

不過他面上卻是一臉詫異,愕然道:“堯媖?她不在長春宮嗎?”

“你不知道?”

朱翊鈞搖了搖頭,一臉無辜。

李太后微微蹙了蹙眉,朝身邊的一位女官道:“去,請皇后來一趟。”

朱翊鈞趕緊先攔住了,然後問道:“母后,究竟出了什麼事了?”

李太后看了他一眼,道:“聽說日前皇后賜了一塊坤寧宮宮禁鳳牌給堯媖,哀家想問問皇后這麼做的用意。”

“那倒不必問皇后了,這件事是兒臣的意思。”朱翊鈞示意那宮女退下,然後對李太后道:“母后,兒臣是看近來春興,天氣也好,所以借皇后之手,讓堯媖有機會出去踏個青,好好散散心……母后您也知道,堯媖近來的情緒很是低落,兒臣是擔心她悶出個好歹來。”

李太后不置可否,淡淡地問:“公主出宮踏青這種事,雖然外廷可能有人會嚼舌根,但畢竟只是小事,你下道口諭也就是了,何必假皇后之手?還是說,這踏青的地方敏感得很,你也知道不能被外人得知?”

“母后這話,兒臣有些不太明白。”朱翊鈞不慌不忙地道:“兒臣近來事忙,又是春闈又是滇戰的,也沒時間去問堯媖想去哪兒散心,所以那夜就順口對皇后說了一句……怎麼,她出宮了?”

李太后微微眯起眼,但面上看不出什麼喜怒,只是淡淡地道:“聽說是去了,而且還是裝成宮女的模樣出去的……”

“是嗎?兒臣剛從乾清宮來,倒是不知此事。”朱翊鈞現在的演技進步也很大,面不改色心不跳地開始胡說八道:“不過她好端端的出宮踏青,裝成宮女做什麼?哦,對了,兒臣聽說她還搞了個慈善基金,莫非是想白龍魚服一番,體察民情?”

李太后道:“哀家倒不想管什麼慈善基金之類的事,畢竟也都是積德修福,總歸也是好事。但她若是做出什麼有損天家聲譽的事來,那哀家就是想不管也不行了。”

“怎會如此。”朱翊鈞笑了一笑,又問道:“母后已經確定她的去向了?”

朱翊鈞這一句,把“確定”二字說得格外重,顯然意有所指。

李太后心中一動,道:“哀家只是剛剛得到了這麼一個消息,還沒派人去長春宮查證,恰好皇帝你就來了……”

“既未確定,現在說這些也沒有什麼意義。”朱翊鈞笑着轉身,吩咐陳矩道:“立刻派人去長春宮,看看永寧在不在,若在的話,就請她過來一趟,若是不在,即刻前來回稟。”

陳矩躬身應了,出門安排人去長春宮不提。

按理說這件事到此就可以暫停一下了,畢竟接下來總要等長春宮的消息。好在長春宮離慈寧宮不遠,一來一去也要不了多少時間。

這個時候,朱翊鈞如果真是來“問武清侯疾”的,現在就可以開始“說正事”了。

然而朱翊鈞卻根本沒提這茬,反而遲疑了一下,似乎有什麼想問卻又不太方便開口的樣子。

李太后皺眉道:“有什麼話就說,吞吞吐吐的,哪像個皇帝的樣兒?”

朱翊鈞等的就是這句話,聞言“郝然一笑”,輕咳一聲,道:“兒臣只是有些奇怪,不管堯媖有沒有出宮,這件事連兒臣都還不知道,母后怎麼這麼快就知道了?”

李太后臉色一變,不悅道:“怎麼,皇帝是在說哀家這個做孃的在宮裡管得太寬了?”

“母后誤會了,兒臣豈敢又如此大逆不道的想法?兒臣只是就事論事。”朱翊鈞正色道:“雖說後宮之中,有兩宮太后和皇后主事,兒臣尋常時候的確不必過問什麼,但堯媖是我大明的長公主,她若真是微服出宮,這樣的事下頭難道不該首先向兒臣稟報麼?爲何兒臣尚未得到消息,而母后這裡反而得到消息了?”

朱翊鈞說着,朝李太后躬身一禮,正色道:“兒臣想問的是,這來稟告消息的人,是母后早有安排的,還是……”

“哀家終日禮佛,閒得慌了去安排這些?”李太后被兒子這麼一問,也有些覺得不對勁起來,皺眉道:“你的意思是說,有人故意要讓哀家比你更早知道這個消息?”

朱翊鈞心道:更早是不可能更早的,不過對方的確是這個意思。

“兒臣的確有這樣的懷疑。”朱翊鈞畢竟已經掌權一段時間了,而且這段時間裡還連續取得了對外戰爭的勝利,尤其是漠南大勝這種讓大明一舉扭轉北方邊境形勢的大勝,他現在對母后的畏懼已經少了很多,至少不必擔心母后再拿廢君新立來威脅,因此言語之間的自信明顯變得充足了很多。

出乎意料的是,李太后對兒子的態度倒並不十分反感,只是略微有些新奇,想了想,問道:“先不說是不是有這種事,姑且假定是有的——你覺得此人爲何這樣做?”

朱翊鈞道:“很難說,這也正是兒臣剛剛一直在想的。”他微微一頓,道:“早幾年兒臣和求真論史,他曾經提到過一個觀點:但凡是個腦子正常的人做事,就一定會有其目的,這個目的通常都是爲了獲得某種好處。那麼,如果要反推是誰做了某件事,關鍵就在於誰能在這件事之中獲得好處。”

李太后問道:“既然如此,誰能因爲這個消息先被哀家知曉而獲得好處呢?”

朱翊鈞微微一笑,道:“好處麼,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自己直接獲利,另一種則是對手倒黴。母后,兒臣以爲,那人應該是料定這件事被您先得知之後,就會有人倒黴,而這個倒黴的人,就是那人的對手,或者至少也是對手之一。”

這話乍聽有些繞,其實倒也挺簡單的,李太后一下子就明白過來,思索着道:“如果你剛纔沒來,事情按照那人所想的發展,誰會倒黴呢……”

朱翊鈞笑了笑,沒說話。

李太后則很快變了臉色,沉聲道:“哀家剛纔懷疑堯媖是去了高務實那兒,所以你的意思是說……那人希望哀家遷怒高務實?”

朱翊鈞嘆了口氣,道:“求真這個人,要說有什麼缺點,兒臣實在說不出什麼來,頂多就是有些愛賺錢罷了。但他雖然愛財,卻是君子愛財,歷來取之有道。可惜世人死抱着‘銅臭’二字不肯放手,總覺得愛財就是壞事……所以求真是‘譽滿天下,謗亦隨之’。”

李太后有些詫異,問道:“你是說,高務實攔了別人的財路,所以有人要陷害他?”她微微有些不信,搖頭道:“哀家聽到的說法可不是這樣,連你三舅那種性子的人都說高務實爲人大方仗義,向來不吃獨食。”

朱翊鈞沒有立刻回答,苦笑了一下,這才微微搖頭道:“母后有所不知,所謂商場如戰場,戰場則總有敵我之分。若是能站在求真一邊,大夥兒自然覺得他仗義,因爲跟着他做買賣總能賺錢。但反過來呢?總有些人沒法和求真站在一邊,而是隻能站在他的對面,偏偏求真做買賣又厲害得很,他們要是因此虧了錢或者少賺了錢,您想他們能不恨求真麼?”

李太后這才明白過來,點了點頭,道:“剛纔來報信的人是……”

她的話還沒說完,外頭忽然有宦官扯着嗓子高宣一聲:“永寧長公主殿下到——”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1樂觀向上好青年1”、“笑看人生”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19章 《黃芷汀條約》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116章 進軍瓷器第013章 五伯高才(上)第122章 蒙疆風雲(十)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257章 後續第107章 國士香皂(下)第031章 務實被擄(上)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036章 麻錦慌得一批第130章 故事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045章 務實御下(上)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037章 誰說服誰(3更破萬)第195章 誰在未雨綢繆第157章 圖們之軍師第049章 誰種的蠱?(四更破萬)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130章 跋扈尚書(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四)第034章 高欽差再臨大同(3更破萬)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246章 前鋒之戰(下)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169章 巡撫與鎮守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027章 把汝裁爲三截第096章 黃芷汀的信第188章 巡撫遼東(二合一)第258章 被劾事件第066章 天津開港第077章 龍文鞭影(上)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058章 互爲倚仗(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012章 母子談商(下)第110章 背後的刀第291章 內閣調整計劃第090章 淨軍圍剿第058章 互爲倚仗(上)第056章 漠南之戰(五)哲別神射!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046章 冰底潛流(中)第045章 務實御下(上)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二)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六)第099章 歸途考察第055章 霧裡觀花(上)第047章 未雨綢繆(下)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十)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下)第292章 風聲鶴唳,所謀者誰?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121章 席間生變第107章 與衆不同(4更破萬)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第048章 魔之誘惑(下)第043章 高陌薦才(上)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109章 公侯滿堂(下)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八)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160章 給升龍報捷!第280章 驚喜連連第099章 莫與爲敵第063章 病榻交心第137章 水來土掩第027章 朱翊鈞的“足疾”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043章 步丁耗費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10章 新鄭高氏(上)第098章 貴州總兵(上)第113章 高戚之會(八)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130章 跋扈尚書(下)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038章 你還是有點用的第235章 臨別第128章 戰前準備(上)第027章 鉅富之家(上)第029章 遭遇響馬(上)第015章 新鄭鐵廠(上)第066章 我保他必有美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