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

“如今東雍在南洋屢興戰事,大部分軍力都在南洋,東雍不過兩三個營,一萬多人而已。不過,雍軍的水師還很強大的實力,不容小窺。”張璁說道。

“如此說來,這正是一個進攻東雍的大好時機啊。”嘉靖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

他已經忍耐不住了。

嘉靖對除掉雍王的念頭,其實也動搖過,如果雍王乖乖的如同國內藩王成爲一個混吃等死的存在,那麼嘉靖還能放過雍王一馬,但是雍王不是。

雍王雖然沉寂了一兩年,但是很快就再次出手了。

又將南洋的地盤擴大的了許多。

東雍具體的實力如何,嘉靖並沒有很強烈的體會,但是東雍一日一日的變大的,卻是嘉靖能夠感受到的。

皇家的事情根本瞞不過人,更不要說正德過世的時候北京城之中,有那麼大的動靜,整個京畿地區都有士卒交手,再加上楊廷和一死,這些消息根本隱瞞不了,早已擴散開來,現在大家都知道,先帝,也就是正德根本不想將皇位傳給他,而是想傳給雍王。

所有人都很容易的將當今嘉靖天子,與雍王放在一起去思考。

其實,嘉靖這一段時間做的不錯。楊廷和,張璁不管各自的立場都是能臣,大明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整體勢頭卻是轉好的,正德時期,皇帝與朝臣是對立的,即便是正德做個很多努力,也避免不了這個狀態,但是現在嘉靖從正德時期重武轉換爲重文。從朝政上下協調,張璁又竭力理清吏治。嘉靖前期還是比較不錯的。

當然其他方面就不好說了。

或許是矯枉過正,邊軍京營全部在打擊之下,其實下什麼命令,單單是上面的態度一傾斜,下面該給的東西,自然會漂沒一兩成,這種情況之下,他們說理也沒有地方說去。從正德應城大捷之後的,九邊安定,也開始慢慢的崩壞了。

張璁已經感受這個苗頭了,但是嘉靖卻還沒有感受到。

畢竟,蒙古人這一仗敗的太慘重了,連達延汗都身死了。這十年來,蒙古人都在休養生息,現在恢復了一點元氣,只是在試探,不敢輕易南下。不過這種試探不杜絕的話,下面就會開始一系列的破邊。

蠻夷就是這樣。

但是這些事情不能告訴嘉靖。

因爲嘉靖最討厭說正德的任何政績,在嘉靖面前但凡說正德一點好處,嘉靖就會勃然大怒深深的厭惡。但是談論九邊安定,又無法不說正德,爲什麼從正德後期,九邊再也沒有戰亂,而現在嘉靖年間,卻又有的蒙古南下的風險?是不是,陛下做的不如先帝?

任何人不敢這樣說。

包括張璁。

在嘉靖的眼中,現在根本是天下太平。連倭亂都平息了。

從嘉靖二年開始的倭亂,已經連綿了好幾年了。

不過,從楊一清到了東南之後,督師數省,創立新軍,剿滅倭寇以來,倭寇就被壓制下去了,不過倭寇真正的被剿滅,卻是因爲另一件事情,就是東雍徵召海盜進攻的淡目國一事上。在東南沿海很多海盜都覺得,在這裡討生活實在困難,還不如去南洋洗白上岸,反正在哪裡掙錢不是掙錢啊?

大股海盜離開,楊一清自然是勢如破竹了。而徐海也被楊一清視爲福將了。

嘉靖看來,現在內外所有事情都平定下去了,朝中沒有人可以與他爭權了。即便是有一些文官不是那麼聽話,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各地,只有兩廣地區,還有一點點小小的亂事,根本不需要動用大軍,地方官就可以平定了。

還有本來要發生的,岑猛之亂,也在沈希儀的手腕之下,大量的土司都將精力投放在安南北部了。彼此之間爲了爭奪戰利品也是爭鬥重重。所以土司們也都安定起來,小亂子,依舊不少,但是大規模的叛亂卻是沒有了。

東南因爲剿滅倭寇所準備的精兵良將,而東雍正好在南洋窮兵黷武。豈不是上天給予的機會嗎?

東雍島上,只有區區萬餘軍隊,根本不是東南數十萬軍隊的對手,簡直是手到擒來。

這不是大好機會,什麼是大好機會啊?

張璁說道:“陛下乃是天子,行事當光明正大。陛下,想要削藩,自當下令召見雍王,如果雍王不至,再下令征討不遲啊。”

“迂腐。”嘉靖說道:“此事張卿不用在意了,孤已經傳令給楊先生了,只是張卿坐鎮京師,還需要好好配合纔是。”

張璁一時間,不自當該怎麼說了。

大義這東西,看上去不過是虛的,但是有時候也很重要的,所以張璁的意思,應該是站穩大義名分,逼雍王造反,在大義在北京,而如現在的進攻東雍,那麼大義也就在東雍了,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這一點,主要在於張璁與嘉靖認爲,如何結束戰爭?

在嘉靖看來,只要東雍島被奪下來,東雍就無法繼續戰爭了,這個結論在於夏言的奏摺。夏言對東雍島的描述特別之多,並與東雍的其他地方進行了區分,說明東雍島是東雍的根基之地。失東雍島則東雍亡。如果戰事可以一戰而定,那麼根本無所謂大義什麼了。

但是張璁並不是這麼認爲的。

他覺得即便是東雍島拿下之後,以雍王的能力,絕對不會束手就擒的。區區一些海盜,都要數年才能平定,而東雍的實力,數倍,數十倍於東南沿海的海盜,豈能如此容易平定的。

與其得了一個東雍島,讓東南沿海從此不得安寧,還不如留着東雍,開方海貿,雙方相安無事爲好。

只是嘉靖已經等不及了。他的命令已經下達到了楊一清哪裡,不過,是給張璁一個臺階下而已。

張璁頭嗡的一聲,萬萬沒有想到,嘉靖會說出這樣話來,只覺得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行禮道:“臣,遵旨。”

嘉靖看着張璁離開大殿,心中有一種爽快的感覺。

似乎是經過了楊廷和的陰影,嘉靖不希望朝廷之上,有任何能對抗自己的權威的存在,不管是什麼人,而張璁這一兩年以來,以清廉的作風,而且不畏豪強,爲民請命的態度,已經得到了很多年輕官員的信任,甚至後世張居正一系列治國思想,都是從張璁這裡得到繼承與發揚。

所以張璁的權威就日重。

嘉靖覺得他要做些什麼,他決定楊一清只要能平定東雍之後,驚楊一清拉入內閣,讓楊一清與張璁之間去互相爭鬥去。

如今的嘉靖,還不是歷史上,能夠嫺熟的玩弄政治手段的世祖皇帝。不過也能有幾分作風了。只是他萬萬想不到,就在他以爲楊一清對東雍,是手到擒來的,就連朝中很多人也是這樣認爲的,比如的張璁,但楊一清卻不是這麼認爲的。

楊一清面對嘉靖的聖旨,只覺得頭皮發麻,只能在深夜之中,靜靜的沉思。

楊一清很明白,東南沿海的兵力,似乎有數十萬之多,但刨除了衛所兵,還有早已墮落的南京的兵馬,剩下的不過數萬而已,這數萬士卒,還是在沈希儀,與張經當初帶兵的基礎上訓練出來的。再也就是徐海所部,都是一些招安的海盜,能打倒也能打,但是信任問題,是一直存在。

水師雖然積攢了一些船隻,但是與東雍還有很大很大差距。楊一清對平定東雍很沒有把握。

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鮮倭亂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儀之死二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婚三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八百六十四章 楊一清的困境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四百七十三章 廈門灣之戰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三十章 宣府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一百七十九章 陸完的計劃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七十六章 李良欽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