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章 戚畹廢莊(上)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通州。

離帝國的都城最近的碼頭,主要給南方過來的漕運糧船、運兵船停泊。

普通的客船與商船,都須在幾十裡外的張家灣碼頭下客下貨,人與貨再通過車馬拉進北京城。

董其昌與鄭海珠所僱的船,因爲有朝廷的勘合,來頭大,便享有了漕船的特權,直接駛到通州燃燈塔附近停靠,令衆人可以少受五十里的塵土與顛簸。

下船時正值晌午,大家安眠一夜,精神不錯。

董其昌主動問道:“鄭姑娘,這通州的燃燈塔,與杭州六和塔、揚州文峰塔、臨清舍利塔,合稱運河四塔,鄭姑娘要不要去看看?”

鄭海珠知道董其昌篤信佛教,去了必要捐不老少錢,買個風鈴掛在塔上。

她若同去,作爲晚輩,不助興湊捐,不大禮貌。但以她這樣哪家神仙都不拜、要愛只愛凡間英賢與蒼生的性子,可捨不得把養兵養農的白花花銀子,換個破銅鈴,吊在塔尖上聽個響兒。

更捨不得浪費時辰在看廟上,此地離後世的天安門一帶起碼五十里,進城後再出來,麻煩死了。不如趁這個機會,瞭解一下京城外圍的民情氣象。

鄭海珠遂推辭道:“董公與庭少爺去禮佛吧,我往周遭瞧瞧,那田間的水車,瞅着勁大,咱去學學。”

董其昌的孫子董庭心細,早打聽過北方鬧流民厲害,他又對當年青皮流氓圍困董宅記憶猶新,忙道:“我分個家丁出來,護着鄭夫人。”

鄭海珠衝他點頭致謝:“多承庭少爺關切,李大牛身手不錯,花二也在崇明學了點功夫,有他兩個跟着,我們也不去古怪之處,不打緊。一個時辰後,還是此處會合。”

鄭海珠經歷了被女真人綁架之事後,不敢過於託大,此回進京,將李大牛帶着做保鏢,同時也是讓他實地走走看看,在北京設兩個點,一是以她安遠夫人的身份出面,定個小宅院,類似鄭家駐京辦事機構,二是尋處商鋪,作爲濠明商社在京城的收放貨機構,暗中則是情報站,乃兗州情報總站的往北延伸。

一同跟來北京的,還有遼民少女花二。花二本來,隨着宋應星出差,從崇明到兗州煤礦琢磨製造抽水機。

這小姑娘如今比她哥哥見的世面還大,心思迅速老成,聽說鄭夫人要遠赴京城,堅持來做隨從,護衛夫人安全,照顧起居也方便些。

當下董、鄭兩邊暫時別過,分道而往。

鄭海珠穿越來後,並非頭一回進京。

撫順保衛戰和明荷海戰後,朝廷宣她來領六品敕命。她急着回江南運作移民崇明島事宜,在兵部拜見了已升作堂官的張銓,拿到告身,便匆匆離京了。

駐留的日子雖短,鄭海珠卻記得,京畿一帶的土地,除了皇莊以外,被大量拋荒。她回到松江後,還特意請教過黃尊素。

彼時,黃尊素頗爲忿忿地告訴她,永樂南都北遷,曾大量招募民衆來京,種植糧食。北京城附近本就不缺水,當年在朝廷的鼓勵下,京郊開出不少水田來,海淀、通縣、良鄉,甚至城內的積水潭,都有大片稻田。旱種糧食裡,小麥、高粱、大豆亦豐產,蔬菜瓜果更是不缺。

然而,隨着定都,在靖難之役裡撈足了政治資本的官員勳貴大量涌入京城,朱家宗室成員更是繁殖驚人。這些特權羣體,大量佔地,變民田爲莊田,先是種棉花,現在又種菸草,獲利豐厚。至於糧食,左右這些貴族和官員家產萬貫,可以高價購買南糧。同時,沉重稅賦集中到逐漸縮減的民田種植者頭上,逼得他們不得不拋下土地,成爲逃戶流民。

不料,今日所見,今非昔比。站在通州的橋上遠眺,四面田野金黃成片,映着晴朗的藍天,豐美景色叫人歡悅。

只兩年時間,變化這麼大,鄭海珠根據古今不變的道理推測,應是主管京畿農事的官員,換了。

她轉過頭,恰見到花二在舔舐乾枯起皮的嘴脣。

“走,先去吃碗茶湯。不管是遼東山東,還是我們江南,都見不着的點心。”

通州是大碼頭,河邊酒館飯棚擠擠挨挨,熱鬧得很。

鄭海珠尋了一家門口擺着大銅壺、裡頭還設了說書案几的,帶着花二與李大牛進去坐了。

花二頭回來北京,瞪着一對大眼睛,看什麼都新鮮。只見鋪子裡的夥計兩腿岔開蹲個結實的馬步,左手端穩了大碗,右手扶住銅壺,猛地一抖,一股細流直衝碗中,不過幾息工夫,夥計還要將碗轉過圈兒,讓裡頭的高粱面接水均勻,須臾間被完全燙熟。

這種事先在碗中備好高粱糜子和紅糖果脯松仁核桃,以沸水燙泡的方式,猶如沖茶,所以被稱作“茶湯”。

花二心道,乖乖,都是靠手上功夫吃飯,不管是趕騾車,還是跟着宋先生做木機,哪裡有這沖茶湯的活計難。那滾燙的水柱若稍稍偏一寸,不就燙到手了麼。

她和李大牛的對面,鄭海珠則將注意力放在說書先生那處。

明代的北京話,其實論發音,已經比較接近現代京劇的唸白,在松江熟悉徽州商人說話和崑曲發音的鄭海珠,此前去兵部領敕命,聽張銓下屬們說話時並不吃力。

但說書先生又不同,市井中人,夾雜了諸多北地俚語,外來人辨別起來,自然費力些。

鄭海珠聽出頭緒後,不免有些吃驚,向邊上一桌問道:“大哥,先生說的是傳國玉璽?”

那被問的食客長衫整潔,腰間一塊刻着姓氏的牌子,應是碼頭貨行的牙人。

這一行用後世的話說,個個都是社交牛人,再遇上禮貌問事的小婦人,頓時滔滔不絕起來,講得比說書先生還賣力,將傳國玉璽當年被太祖從蒙古人手裡奪回來、建文帝靖難之役中帶着遠遁、如今又出現在中原大地,囫圇着說了一遍。

鄭海珠對什麼玉璽一出、蝗蟲避退之類的瞎扯毫無興趣,只是納悶,靖難之役都過去多少年了,怎麼又忽然成了說書的題材。

在松江,士子們雖也會議論當年建文帝削藩的對錯,但並不涉及玉璽再現這種神叨叨的消息。

民間傳播造神之訊,如後世的輿情,多數是有人授意。

前頭說書先生收了尾,匆匆去趕下一個場子。鄭海珠便將另一樁疑惑拿出來,請教牙人,京南怎地忽然水稻豐收的景象。

牙人腦袋靈光,一聽就笑道:“大姐上回來,是兩年前吧?去歲初,朝廷讓左御史管咱京郊的農事。他是南方人,懂水稻,把這個渠塘那個閘壩的修建起來,還免兩稅、發耕牛,從河北招人來種地。”

“左御史?”鄭海珠心道,應該就是左光斗。

算算時間,不是他還有誰。

183章 又見故人289章 真相不會殺死你160章 兜生意與復仇(上)185章 本書上部完結第340章 程某敬佩夫人159章 撫順保衛戰(七)第384章 三公子我和你談正事第360章 孔府爲魚肉,魯藩爲刀俎第401章 老“朋友”古力特166章 談判(上)第405章 山間雅廬第二十七章 給董其昌救火164章 爭海權第446章 收網第五十四章 痕跡如白骨,無言能訴冤第七十三章 洋商第七十五章 我們明人不是這麼好騙的第413章 釣你們的諜探第336章 和杜鬆談條件第440章 養肥了再殺(下)第378章 度牒背後的利益168章 往事第375章 停止營業第304章 出塞(中)224章 鋪設子公司專營珠寶278章 他們總不是要開鏢局吧244章 小馬將軍,等你回來細問120章 松石間意199章 拇指187章 北地來人(上)第398章 翻雲覆雨246章 辯楊漣(上)第462章 河畔遇險第一百章 蠶神的懲戒(上)第三十一章 主僕重逢第409章 討官(上)第419章 誰稀罕做親王的老丈人第423章 醋第九十三章 大明的最後一張臉面第三十二章 燈下閱甫第397章 建奴也有奏凱時第441章 去洛陽第429章 激戰第429章 激戰第二十九章 一個小人174章 明荷海戰(六)236章 放人第353章 嘴炮愛國第356章 不必灰心126章 小殿下朱以派第427章 沙俄使者(下)247章 辯楊漣(下)第六十一章 古剎密談第464章 決戰(一)第306章 崔都督第九十九章 燃燒的花車(下)第452章 明修暗渡280章 宮中轉場(中)第四章 匪翡難辨第二十七章 給董其昌救火第447章 你何苦爲個昏王賠上仕途292章 百姓何辜?139章 力挽驚馬第402章 不告訴你158章 撫順保衛戰(六)第400章 再次自上而下地啓蒙203章 衝突188章 北地來人(下)227章 王府贅婿(上)第373章 下一站162章 大哥大哥你好嗎(上)第四十章 教妻,行山第403章 預判你的預判第395章 上鉤276章 借錢與繼續盯梢197章 至親至疏夫妻第八十九章 要紅茶不要綠茶(上)第334章 將軍下馬也有用267章 鄭師傅,請與我一道收拾她(中)第394章 接頭(下)第453章 冬月秦淮桃花扇第454章 浙兵與臺灣水師222章 新徵第409章 討官(上)227章 王府贅婿(上)第382章 設套142章 我留下她219章175 明荷海戰(七)第366章 門神249章 攤牌第299章 重新洗牌爲將來(下)第九十四章 千古入譜第一人158章 撫順保衛戰(六)第428章 哥薩克第397章 建奴也有奏凱時148章 赫圖阿拉(中)131章 演戲182章 不爲天子,爲蒼生和自己第449章 賣給俄商的新商品和炸韃子的新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