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口就沒有發展。
曾經人們相信人多好辦事,所以不顧一切的繁衍着後代。
所以在那一瞬間積攢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力量,就成爲了一個國家發展所需要的人口紅利。
方中愈雖然記不清楚怎樣使這個方法更行之有效,但是他知道大明朝廷還需要更多的人。
要想要更多的漢人在這個國家生活的更好,那就必須要有更多的人,爲整個朝廷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所以中愈告訴建文皇帝朱允文的第一件事就是需要人需要大量的人。
“陛下說得確實有道理。這個問題臣已經提到過了。大明朝廷的糧食確確實實在很多地方是不夠吃的,主要是因爲物種不夠豐富。糧食的種類過於單一。所以首先要找到能夠在偏遠的地方生長的那些主食來,替代一部分大米。”
在這個時候,大米一般在江浙蘇一帶,中愈記得其實根本不是很清楚,但是早期的話就是有些百姓能夠吃飽,而有些百姓卻不能吃飽,不能吃飽的也就是一些偏遠地區的,那些物產比較貧瘠的地方
太祖高皇帝是經歷過那一次餓肚子的時候,所以他對於這件事情還是看的挺重的。
開國之後對於糧食的把控還是挺嚴的,再加上長治久安這麼久了,百姓們都有一些懈怠,只要能吃飽肚子安居樂業就好了,這是他們的想法。
也正是因爲這樣反而是那些能吃飽的地方,糧食反而越多,那些不能吃飽的地方,糧食反而越少。
現在中愈於想要增加人口,增加人口的話,就需要更多的糧食,也許目前看來還沒有什麼太大的缺陷,但是以後誰說的準呢,所以對於中愈來說,不管是爲以後的考慮,還是現在考慮,他,都希望能夠找出更多的作物來替代大米。
不是說完完全全的拋棄大米,不用了,意思是選擇一種或者是多種能夠在老百姓餐桌上出現的食物。
“雖然朕不是太懂你說的這些東西,但是但是既然這麼久都沒有突破的話,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吧。”
建文皇帝朱允文,理解中愈的意思,但是他沒有辦法對這件事情做出一個他自己的想法。
但是建文皇帝朱允文,一張嘴都說到了重點。
要是真的能這麼容易解決的話,也不會拖到現在,某些地方的人還是吃不飽肚子。
況且中愈提到的,要是增加人口那花費的糧食就會更多。
“這個臣還沒有想好,不過還是能有解決的,江南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自然會有充足的糧食,只要有相關的政策,相信還是能夠籌措到不少的糧食。臣現在所想的事情就是怎樣來增加人口。”
說白了,終於就是一個半吊子,他能想到的情況都是模模糊糊的。
前世有太多的東西,他都只知道一個大概。
所以他只能根據這裡的實際情況來修改自己的東西。叉叉她遇到的皇帝建文皇帝,朱允文也是一個涉世未深的人。
至少在某些情況下他的想法還是比較簡單的。
“那你想怎麼做?”
對於中愈的想法,建文皇帝朱允文還是挺感興趣的,所以這也是他之前一直做的事情,現在也算是在補課吧,兩個人都討論一些。
“依臣看來想要獲得更多的人口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吸附,讓那些邊遠地區的百姓們歸附朝廷。當然全指的是那些不同於漢民族的人。例如塞外,例如西南邊境以外的百姓們。”
“那第二呢?”
建文皇帝稍微思索之後就問了第二個問題,對於他來說第一個問題,似乎不是太難。
早在太祖高皇帝的時候就有無數的異族人進入大明,向大明投誠。
只是那些人並沒有獲得太多的尊重與認可。罷了
就好比當初寧王殿下手下統領的朵顏三衛一樣,雖然他們也在大明的統治之下,但是並沒有讓漢民對他們得到認可。
所以建文皇帝朱允文就問了另一個方法。
“當然是鼓勵生育了,國朝的百姓有很多,但是這場戰爭之後有不少的百姓失去了他們的生命,朝廷要做的就是鼓勵他們儘快的生育小孩,生育更多的小孩。”
中愈說的很是其中臉上也充滿了笑容,但是這話聽在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耳朵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鼓勵生育確實是一個辦法,但是你這樣的話還是回到原先那個問題,吃的怎麼解決,人越多吃的就更難解決了。”
“陛下,不必擔心,當年越王勾踐和大夫文種兩人在國內推行鼓勵生育,女子不嫁,父母有罪,男子不娶,父母有罪。生一胎者,朝廷有賞,生多胎者,朝廷賞賜更多。如今朝廷還算穩定國庫,雖然不充盈,但是想必上錢還是能夠拿出來的,只要咱們依據國朝的實際情況,對於這些情況加以不同的政策想必會讓百姓們願意生孩子。這些孩子再長個十多年,就是大明的棟樑之才。”
“方法確實是個方法,可是這得等多長時間,朕哪裡有這麼多時間在這件事情上花費?難道就沒有什麼其他速成的方法嗎嗎?”
建文皇帝朱允文想了想之後覺得確實有道理,當年越王勾踐也正是因爲採用這樣的方法是整個國家人數衆多,國力驟增,最後才滅掉了吳國。
如今他是想做大事做成事就必須有更多的人。
按照中愈的規劃,這些各種各樣的改變,都需要更多的人來操作。
他也需要更多的人才來爲他將這個國家管理好好。
這次的平叛戰爭中,讓他越發的感覺到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還是太過於匱乏。
整個朝廷的官員們在某些方面還是很欠缺的,沒有辦法做到完完全全的對於朝廷好有好處。
“速成的方法嘛,當然是有的,那就是回到第一點,咱們大量的的接納外人,其他族羣的人。讓他們儘快的變成漢人,兩三代之後誰也不會記得之前他們是屬於哪個民族的,不過這中間的過程可能就有一些殘忍了。”
說是這樣說,但是中愈想到不到最後不採取這樣的方法,不過朝廷要想向外擴張,大明要想獲得更多的領土,這些都是必經的一環。
“行吧,你這個還是要有一些具體的措施。等你準備好了,朕決定開一次朝廷的會議,着衆位大臣一起討論。”
這是同意了,也就是中愈要好好做準備,然後去一一說服衆位大臣。
對於他現在要做的事情,建文皇帝朱允文是支持的,但是也知道阻力有多大,畢竟在某種情況來說,他現在做的這一切都改變了太祖高皇帝留下來的祖制。
之前中愈破壞了不少次祖制,也讓更多的人對他有些憂心。
現在長興侯葉耿炳文來到了方府,跟他做了一番交談之後,也讓更多的人認爲方中愈,可能要做什麼大事情?
如果這些風聲傳出去的話,恐怕會引來更大的敵視,不過也沒有辦法,這件事還是要做的,不管中愈做不做,總要有人來把這件事情承擔起來。
“還有別的嗎?”
建文皇帝朱允文知曉人才不是那麼容易得的,但是要想培養更多的人才,不僅僅需要更大的人口基數,還需要有良好的教學環境。
“臣知曉,國子監那邊陳老大人編纂的大明國音,現在已經到了,關鍵的時刻。想必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推廣了。臣懇請陛下一定要支持這項措施,讓更多的人學習這門語言。讓他帶着大明的榮光向四處散發。只有讀文識字的人越來越多,朝廷新發的政策就會越來越深入民心,他們懂得道理,自然就不會像以往的那樣粗暴的對待朝廷的法令。從長遠來看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雖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但是隻要咱們堅持下去,以後總是會成功的,十年不行就20年,20年不行就30年。大明朝廷有這麼大,大明統治的疆域也有那麼大。總有一天會讓所有的人都說上朝廷的國語,當大家都說着同一種語言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隔閡。溝通起來簡單之後就越容易被對方說服講道理。這也會避免民間的紛爭變大。”
“國子監的陳大人確確實實向朕說過此事,他們已經花費了大量的力量走訪了民間。當戰爭還在發生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這一點朕還是挺欣賞的。之前他們在京師附近推廣建文數字的時候,朕聽說效果還不錯。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建文皇帝朱允文這個消息他是知曉的,不僅僅來源於錦衣衛,還來源於其他的大臣國子監的週報中,提到他們已經在京師附近的私塾中廣泛的傳播建文數字。
這又引起了一系的變化,比如那些記賬的記賬師傅們。
因爲建文數字特別的簡單明瞭,讓他們在處理賬本的時候,很是方便。
所以倍受他們的喜歡這些數字,也從京師向外面傳遞着者。
“聽你的意思,還想在京師開私塾?”
“是的,陛下,臣不僅希望在京師,也需要在全國各地鼓勵那些鄉紳們多開一些公益性的學堂。當然,朝廷是要出面的,由朝廷出面建立的學堂,自然收費是偏低的,甚至是免費的。當然目前如果朝廷達不到這種地步,適當的收些費用也是可以的,民間的所辦的學校只要在朝廷的監管之下,也是可以的。”
中愈提出來的,也就是後世的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
其實這個時候中愈,還沒有完完全全的說想要依靠朝廷辦理的學校。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爲朝廷沒有太多的錢,也沒有太多的精力管。
所以他希望藉助民間的力量。
“爲什麼要區分民間和官辦呢?”
建文皇帝朱允文從小老師含着金鑰匙,長大的,所以他對於民間的情況還不是太瞭解。
“陛下,道理也很簡單,畢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承擔的起。有的家庭能可以承擔的起更好的學校,自然所讀的書教的費用也就更多了。當朝廷還不能一視同仁的時候就要考慮衆多的情況,所以爲了保證每一個人都可以上學。臣只能建議做一些普遍性的工作。”
“你說的這些都需要錢,朝廷恐怕現在沒有多餘的錢,在這上面。”
建文皇帝能想象中愈的建議會帶來什麼樣的作用,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難處。
朝廷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每年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
如今中愈又想做各種各樣的改變,想要花的錢就要更多了。
而且還要編練新軍,不僅僅是北方的陸軍,還有朝廷想要建造更強大的水師,這些都需要花錢。
“陛下,臣自然能提出這個問題,也想到了解決辦法。學校可以有私人來承建,如今朝廷統治下的的商人還是挺富裕的,朝廷,現在只要給他們地位,自然能讓他們在這些傳播自己名聲的事情上付出更多的的東西。朝廷,只要提高他們的地位,他們肯定會心甘情願的做這件事情的。”
“那怎樣監管呢?”
商人要是在辦理學校教出來的人,能爲朝廷做事嗎?
那些孩子可是心性未滿的,要是商人把他們教的一個個都成爲了油腔滑調,,還怎麼治理?
“陛下,商人建立學校朝廷可以給封賞,甚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學校都沒有關係,但是真正的教學還是有朝廷統一審覈,統一管理。從根本上杜絕那樣的情況,也就不會出現陛下所說被商人帶呈逐利的本性。”
這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凡事都有一個開端,中愈還是希望從這件事情上來改變大明現在的精神狀況況。
總的來說,現在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他如果不能說服建文皇帝朱允文的話,就別說其他的大臣了,他必須獲得皇帝朱允文的支持,才能在這件事情上說服更多的大臣,然後在大明朝的改變之中將自己的想法一一落實,然後給大明朝帶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