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前進一步是懸崖峭壁,也勝過明知會毀滅,卻什麼都不做,低沉如塵埃而被人所棄。
中愈知道前面並不是坦途的康莊大道,一路上荊棘密佈,但是,總要有人先走一步,帶着剩下的人一起走,走的人多了,纔會有路,走的人更多了,小路纔會成爲大路,走的人愈發多了,纔會變爲坦途,走的人超級多了,那還是換條路吧,這條路太擠了。
中愈的解釋咋一聽起來,確實沒有什麼深度,就是個表面意思。但是仔細一想,卻發現每一句都清楚地表達了他的意思,至少是其中一種,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這讓這些在儒家文化中浸淫已久的博士們心中感嘆,難道自己真是老了,多活了這些年都活到狗肚子裡去了,竟沒有一個年輕後生看的透徹,這幾句,自己是總結不出來的啊。
不過講講其他的,這小子還是不如自己的,還好還好,沒有特別妖孽,比如他寫的字就很醜,中愈的字醜,已經在圈內出了名了。
今天中愈給了他們不少驚喜,是的,不是說他們不知道這個知識,只是,他們受到的教育,他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忽視了身邊存在的知識,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眼光,不知道這些知識是否會在樓下這羣學生心裡紮下根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批人將會成長到他們仰望的地步。
“諸位同學,對於橫渠先生的崇高理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強求你們能夠聽我的,但是希望你們在以後的日子裡,每每遇到挫折與困難時,腦袋裡浮現的是我剛剛解釋的四句,我就心滿意足了。”
看着眼前的年輕人們,中愈也有些感嘆,他彷彿看到了後世中那一羣和自己一樣的人,在大學的圖書館報告廳中,聽着一位又一位的大師,講述人生的美妙與艱難,自己那時候也是這樣的心情。
看着臺上侃侃而談的專家,心裡就覺得檯面上上的人在吹牛逼,還和同學打趣,不說話,光一個默契的眼神,彼此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不曾想,後來才發現,那是人生的真理,可惜的是,畢業後,再也沒有人願意在那講臺上,無私的分享那些乾貨給自己。
“同學們,除了橫渠四句外,子厚先生還有一項特別出彩的發現,不知有沒有同學知道,可以說與諸位同窗聽聽?”
中愈覺得自己現在有些像大忽悠,想方設法的讓這些人鑽進自己下的套,卻沒有給他們一個確定的未來,但是未來誰又說得清楚,自己所做的努力,到底有沒有效果,他也不知道。
“小生韓子文,見過先生。”古人云,人以類聚,物以羣分,韓子文與劉雪一是好友,如今對中愈行弟子禮,兩人都是一樣的,看中了中愈是個有知識有學問的人,儘管他的年紀比自己還小。
“學生曾在書上看到,橫渠先生運用‘宣夜渾天合一說’解決了宋朝時期的一些天文星象的難題。比如關於百姓眼中的太陽、月亮,二者距離我們這片土地孰遠孰近的問題。
橫渠先生憑藉較爲開明的天體觀避開了宣夜說和渾天說各自的短處,最後提出了相對於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來說日遠月近的正確判斷。想必這在當時應該是走在了前面。”
對於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學子來說,後世的天文學發展的很快,人們已經通過書籍,影視資料知曉了各種各樣的天體理論,各大星系的模樣,星座的密佈,星雲的形態,但在那個時代,人們只能在地面上憑藉肉眼觀察與想象力結合來推算天文星象,已經很了不起了。
北宋時期是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比較昌明的時期,理論水平由於理學的興起也有了普遍的提高,同時更增加了人們探求宇宙奧秘的興趣,因此各種理論噴薄而出。
在古代宇宙結構及天體演化理論中,宣夜說在這一時期變成了“顯學”,沈括、程顥、程頤等人都持此說,加上他們本身的影響力,所以知道的人很多。
渾天說也有研究的人,如邵雍等人;蓋天之說,又有三種說法:一雲天如車蓋,遊乎八極之中;一雲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邊下;一雲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
上文所說的蓋天說則基本上已無人問津,渾天說則是以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爲代表的渾天派提出的,主要內容是:天是一個整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日月星辰有時看不見是因爲它們隨天球轉到地下面去了,天球繞軸轉一圈就是一晝夜,地面上的人就看見天上的星星轉了一週天。
這種看法成功地解釋了晝夜的交替、天體的東昇西落和其他許多問題,但事實上他是錯誤的,不過在當時所看已經超越了蓋天說很多了。
中愈知道這些知識,只要用心,只有有這方面的涉獵,基本上都可以理解。
他大聲說道:“子文說的不錯,關學領袖橫渠先生由於具有較爲深厚的醫學和天文學素養,能夠探賾鉤沉,慧眼獨具地發現了《黃帝內經》所草創的“宣夜渾天合一”的宇宙圖式,並且做了創造性的闡釋與發揮。
我記得他還提出了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問題。
在《正蒙?參兩》篇中,橫渠先生指出: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間有緩速不齊者,七政之性殊也。
即是說,七政(日月五星)在運行中各有遲、緩、疾、速,是因爲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
中愈在臺上熟練地揹着橫渠先生的著作,讓臺下的衆人與樓上的諸位助教老師都有些傻眼,背這玩意幹啥,太偏了這知識。
“在文章中他又進一步指出:‘金火附日前後進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乎物感可知矣。’即認爲金星、火星與太陽之間有相互作用的關係,從而影響了金火二星的運行速度。
另外,張夫子還進一步明確闡發了我們身處的這片大地運動的思想。
他說:‘凡圜轉之物,動必有機,既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同時又指出了大地自己運動的動因來自於其內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
我認爲他說的很有道理,不過我更加堅持咱們生活的土地,是個大圓球,與太陽,月亮,其他星星各自互相吸引,所以才能看見這奇奇怪怪的星象。”
中愈還在揹着書,低下的學生也在聽着他的話,老大人的臉色有些變化,他突然發現,自己還是有些低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