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 齊聚培州

363 齊聚培州

這個早就在意料之中,但是陸皓山聽到,還是吃了一驚,不過很快鎮定下來,先是不動聲色把攬在兩個纖纖細腰上的手收回來,然後一臉淡定地說:“到底怎麼回事?”

“李自成率大順軍到居庸關,唐通和監軍太監杜之秩率部向李自成投降,李自成兵不刃血就打開了京師的北大門,接着大順軍攻克皇城,李賊親自彎弓搭箭,把承天門上的“奉天承運”的牌匾射下,幾日後,崇禎的屍體在煤山發現,大明亡矣。

雖說一直想早點把崇禎拉下來,可是一旦聽到崇禎自縊身亡的消息,李念的情緒還是有點複雜。

古言有云,天地君親師,君就是國君,排在天地之後,雙親之前,在忠君愛國的年代,那種感情是很難形容的。

陸皓山有點淡然,目送二女離開後,這纔開口說道:“還不錯,崇禎沒有逃跑,而是遵從遺訓死於社稷,還真有幾分骨氣。”

明知不會出現奇蹟,在那樣危險的環境下堅持不逃跑、投投降,說他不變通也好、說他愚忠也好、說他貪戀名聲也好,一個皇帝敢於直面死亡,光這一點就值得人敬佩,其實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崇禎把明朝的生命再延長了十四年之久,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的確有才華。

可惜大明積弊已深,回力無天罷了。

“大明一倒,想混水摸魚的太多了,我們就先和張獻忠玩玩,再伺機而動。”陸皓山決定不趟渾水。

既然趕晚了撈不着好處,乾脆坐山觀虎鬥,算是向皇太極學習,本錢少就不亂拼。要把兵力用在刀刃上。

李念有些擔心地說:“現在看來,那李賊是我們的心腹大患,李自成爲了收攏民心。不僅約束手下將士,還給百姓分糧分田。現在大順軍所到之處,士紳百姓爭相投靠,就是小孩子也會唱什麼打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歌謠,那聲勢越來越大,以至很多百姓只知有闖王,不知有大明。”

“不納糧?”陸皓山嘴邊露出一絲冷笑:“那跟着他的人馬吃什麼?”

“可以追贓啊,讓那些地主老財、貪官污吏把錢銀吐出來。這樣就有錢銀了。”

陸皓山搖搖頭說:“李先生,其實你也知道那是自欺欺人,追贓能解一時之困,但絕非不是長久之計,官員有限、富人也有限,幾十萬人馬一天所需要的錢銀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社會上的財富就這麼多,要靠創造而不是搶掠,換一句話來說,就是把富人都殺光。也不能把所有人都變成富人,也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是壞人,有很多是靠勤勞和聰明致富的。”

頓了一下。陸皓山繼續說:“還有一點,老百姓對他期望太高,這對他無形也是一種壓力,拿下京城,那麼抗滿清的重任也就落在他身上,這麼愛惜百姓,總不能眼看着他們被滿清韃子殘害吧?李自成這些人,窩裡橫還行,對付那些來回如飛、兇悍的滿清鐵騎。有他哭的時候,算了。由他們鬥吧,飯一口一口吃。先把張獻忠拿下再說。”

“東翁,大明倒了,洪承疇、左良玉這些手擁重兵的人,我們是爭取一下?”李念突然開口說道。

“這些人擁兵自重,眼高過頂,再說也有自己的地盤,要想他們投靠,難!”陸皓山搖搖頭說:“不過試試也無妨。”

李念連忙應命。

事實上陸皓山猜得不錯,李念派人去和洪承疇、左良玉等人聯繫,有心招納他們,洪承疇領教過川軍的厲害,雖說沒有同意,但也沒有惡意,好酒好肉招待信使,還透露想結盟的意思,爲表誠意,把原來圍着四川的軍隊撤走。

至於左良玉就沒這麼好說話了,這時他已經接管了張獻忠留下湖南的地盤,實力大漲,不僅把陸皓山辱罵了一頓,說他不思皇恩、不報國君之類,還把信徒的一隻耳朵割去,以示蔑視之意。

這樣一來,李念也就死了心,也把左良玉給記恨上了。

崇禎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在萬縣休整了三個多月張獻忠再次率部前進,浩浩蕩蕩直撲涪州,雖說糧草並沒有籌到理想的數量,明顯是受到李自成攻破京師的刺激。

二人本來就不和,張獻忠棄湖南、江西爲的就是避李自成的鋒芒,因爲李自成一旦騰出手來第一個就會對付他,家無二主,國無二君,開弓沒有回頭箭,只能硬着頭髮繼續向四川進發。

張獻忠的策略還沒有變,攻下重慶後再步步推進,他一早做好了萬全之策,一路逆江而上,用船運送可以運送大量物資之餘,也可以讓士兵好好休息、蓄銳,必要時候還可以乘上大船順流而下,退出四川,當然,這個後着張獻忠希望永遠不要用上。

此時實施誘敵深入的人還是張銳,張銳把在搖黃十三家的作派用在張獻忠身上,襲營、挖陷阱、燒糧草,反正能添亂就行,佔到便宜後一觸即走,張獻忠人多勢大也沒辦法,即使如此,大西軍還是破梁平、陷忠州,直撲豐都,朝涪州的方向奔去。

張銳率着衆部下且戰且退,退到豐都後,徑直取道回望江關協防。

涪州居三峽庫區腹地、重慶市中部,位於長江、烏江交匯處,爲渝東南門戶,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爲繁華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涪州有一個重要的關隘叫望江關,張銳正是退回這裡。

從地理的意義來說,山脈的意義重在阻隔,但貴在有孔道可以通行;河流的意義重在流通,但貴在有據點可以扼守。

望江關就是扼守長江的一把大鎖,而這把大鎖,也是給陸皓山給張獻忠準備用的,用來鎖命。

張銳率着部下一路趕回望江關,順利完成任務的他,二話沒說走進望江關的帥營,毫不客地說:“人呢,渴死了,給老子上好茶。”

說話間,一股屁就坐在正中的太師椅上。

勞苦功高,再說在川軍中的地位特殊,張銳自然有囂張的資本,再說鎮守望江關的是一名姓陳的千戶,論級級,張銳比他高多了。

“砰”的一聲輕響,一盞清茶放在前面,渴得喉嚨快要冒煙的張銳毫不客氣地拿起茶就喝,剛放到嘴邊,突然“啊”的一聲,馬上一拍桌子站起來,一臉大怒地說:“找死,這杯茶這麼燙,想,想……..”

說到一半,一下子說不下去了,因爲他驚恐地發現,給他送茶的人竟然是自己奉爲神一樣的人,四川的無冕之王陸皓山。

陸皓山笑着說:“怎麼,這茶有點燙?那,本官再給你換一杯?”

“別,別,別,這種小事,不敢勞煩大人大駕,不敢,不敢。”張銳臉都綠了,怎麼也沒想到陸皓山突然出現在這裡,自己竟然還對他呼三喝四的,還真是嫌命長啊,聞言連忙問道:“大人什麼時候到的?”

“哈哈,不僅大人,就是我們也到了。”一個響亮地聲音響起,很快幾個人笑着走了進來。

張銳眼睛睜圓了:趙功常、李定國、大山、孫熊等人魚貫而入,一個個有些戲謔地看着自己,走在前面的孫熊還擠眉弄眼的,那意思好像是說你敢使喚大人,真是有種。

可以說四川軍中的精幹差不多都在這裡了,除了軍師李念和大將軍唐強沒來,如果猜得不錯,這是爲了和張獻忠作大決戰準備,李念坐鎮成都,替陸皓山看着後方,唐強不用說是守着入川的門戶劍門關。

有他們兩人在,可以高枕無憂。

李定國拍拍有些傻眼張銳的肩膀說:“沒錯,都看到你回來了,大人也就是和你開個玩笑,不要怕。”

大山衝着張銳憨厚地笑了笑,而趙功常則小聲在張銳耳邊說:“你在萬縣表現得不錯,大人都誇你了。”

張銳這才醒悟過來,還是有些不相信地說:“大人,你們,你們都來了啊。”

陸皓山點點頭說:“沒錯,張獻忠竟然掂記我四川,真是膽大包天,這一仗關乎到四川的命運,這一仗是關乎到四川發展,本官能不來嗎?”

“大人和這麼多兄弟能來,那麼那張獻忠就是煮熟的鴨子,想飛都飛不起來了。”張銳信心十足地說。

該鬆的時候鬆,該緊的時候緊,剛纔一時興起,和張銳來了一個小小玩笑算是調動一下氣氛,現在玩笑開過了,陸皓山自顧坐在張銳剛纔所坐的位置,乾咳二聲後說:“好了,人都齊了,我們現在開會,商量一下怎麼把碟送上門的菜給吃掉。”

“是,大人。”一看到陸皓山認真,一衆手下馬上認真起來

“好了,都坐下,定國,把地圖給我拿出來。”

“是,大人。”

……….

就在陸皓山和一衆手下商量怎麼對付張獻忠時,正主張獻忠在三個義子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的陪伴上,站在一船二十多丈長的大船上,眺望着前方,孫可望指着隱隱約約現出來的建築,一臉恭敬地說:“義父,你看,那就是培州的望江關,只要我們突破此關,大船就可以一馬平川,直抵重慶。”

張獻忠披着紅色披風,手握鑲着七色寶石的寶刀,眯着眼朝孫可望所指的方向望去,那雙眯着的小眼睛裡,迸射出一種陰沉、兇殘、嗜殺的光芒…….(未完待續)

ps:第二更送到,查點資料慢了一點,我先吃個飯,休息一會,晚上還有更!

251 躺着中槍第40章 塵埃落定480 半個時辰第13章 激化矛盾360 激流暗涌237 韓府賀壽322 轉危爲安第53章 發財大計454 棋逢對手295 允許犯錯196 一鳴驚人283 狹路相逢下259 明目張膽278 有事商量200 戰鬥藝術第92章 開始談判266 乘機奪權第34章 官吏鬥法(一)189 先立一功238 三邊總督375 衝冠一怒475 落井下石405 釀殺清令第52章 流民行兇451 新的危機第10章 一趟渾水第25章 又起壞水347 兩封書信衝突214 恫嚇知府197 樂極生悲442 鰲拜之死242 新的問題400 撒破臉皮238 三邊總督第81章 能者多勞241 舌如巧簧222 強勢上任177 風雨欲來291 監軍來巡306 虎口奪食326 神器初成第34章 官吏鬥法(一)463 有傷天和247 慈不掌兵225 校場比武305 逼賊吐贓第70章 柳邊血案264 雪夜襲殺209 新的疑惑316 偷成不成435 執迷不悟144 趙敏恨嫁279 大局出發414 起名風波160 滄海遺珠第55章 君子之約451 新的危機344 計劃啓動第54章 夜有訪客438 初戰告捷209 新的疑惑326 神器初成198 生離死別242 新的問題133 意在練軍256 崇禎五年272 登門拜訪第3章 冒牌官差311 不如歸去126 一個字殺第81章 能者多勞252 東風來了128 一拍即合433 圍點打援188 晉爲親信436 上策失敗247 慈不掌兵463 有傷天和225 校場比武431 班門弄斧第52章 流民行兇第47章 曹虎求情第62章 美人趙敏第15章 等着腐敗415 難得衝動401 秘密任務460 山村鉅變234 大放煙幕333 巴州諜影226 仗勢壓人274 強行借貸338 遠慮近憂312 山洞密謀113 巡視軍營169 洞房花燭160 滄海遺珠164 縣令搶親176 混混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