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八十九章 殿上授官

鄧煉上殿,傳出被奪俸一年的消息後。

殿下官員是一陣轟笑。連林延潮覺得天子這人還挺有幽默感的。

衆人上殿都是封賞,唯獨你奪俸,還在百官面前說出來,以後鄧煉還有沒有顏面在朝堂上爲官下去。

而就在這時殿上道:“宣前歸德府知府林延潮上殿。”

此言一出,衆官員們頓時驚訝。

這一道旨意又是什麼意思?

方纔林延潮與鄧煉御前爭執是大家都看見的,雖說鄧煉無禮在先,但林延潮言語裡也有指桑罵槐的地方。

或許是林延潮有哪句話,不小心觸怒了陛下。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天子召林延潮上殿封賞,就如同魏允貞,李三才一般。畢竟林延潮是吏部公推天下州府官裡的考績第一。

衆官員心底揣測着沒有一個答案,也不敢出面說恭賀之類的話。

如果林延潮是上殿奪俸,你當着人面說恭喜,那時候是什麼效果。大家可沒有如你林延潮這般愛噁心人,也不想得罪你啊。

林延潮放下筷子,從坐席上起身。在座官員都是一併起身。

大家向林延潮一揖就是,這時也不必說什麼話。至於李三才目光裡陰晴不定,他在心底更想知道天子爲何召林延潮尚殿。

於是林延潮從石階走上建極殿。

一路不少官員都起身離席向他作揖,林延潮點點頭表示回禮。

建極殿,原名謹身殿,嘉靖四十一年重建後改名建極殿,名取自尚書“皇建有其極“。

林延潮從容不迫地走至殿前廊下,但見殿上侍立着二人。

分別是鄧煉,以及剛升任歸德府知府的何潤遙。

他們二人都是背對自己,面向天子。

林延潮目光望進殿門裡,但見大殿左右都是設了宴座。在座的是大明一十三省之布政使,以及巡撫,總督。

巡撫,總督不在考覈之列,但有陪同有司官員進京的任務,吏部考功司,以及都察院要根據他們的考語,來對進京外官進行察典。

故而殿上無一不是朝之重臣,放眼望去各個服朱紫之色。

而天子高高在上,坐在殿中看似隨意地握着一柄玉如意。

鴻臚寺官員指引林延潮入殿數步,然後贊禮。

“臣林延潮叩見陛下!”

林延潮行禮參見,他已是很久沒有參加這樣的朝儀,但在殿上坐着的封疆大吏,以及天子當前,禮數卻是絲毫不錯。

衆所周知,林延潮乃四品官員,剛獲得能穿緋袍的資格,但論地位知府不過是一名方面官,在一省一府裡還有分量,但在滿殿疆臣領袖前,卻是微不足道了。

左右布政使即從二品,至於巡撫雖官不至二品,但卻是京職,在都察院掛職,比布政使還尊貴。

面對高官滿堂,林延潮卻也沒什麼怯意,他原來是翰林官,見了多少宰相尚書。

起身後林延潮飛快地掠過一眼,總督座位之中有潘季馴認識,他的座次居首,下面應是薊遼,宣大,陝西等總督,這幾位總督是邊臣中的邊臣。

而巡撫席間,則有河南巡撫臧惟一,山東巡撫陸樹德相熟。

布政使裡有剛剛升任河南左布政使的付知遠認識,對了,還有廣西右布政使胡定。

胡定就是當初賞識林延潮的胡提學,後來上京通過林延潮中介,走通張鯨的門路,到廣西擔任了右布政使。

沒料到在此,二人又重新相見。

衆外臣的座次,依舊是按照尊卑排列,尊者離御座近點,卑者離御座遠點。

此外就是離着林延潮附近站立的何潤遙,他剛升任歸德府知府,但不知爲何天子既沒有賜他殿上座,也沒有讓他出殿,只是侯在這裡

而鄧煉身爲御史也站一旁,被罰俸後神色似有些不平,但不知爲何也沒有離殿。

不會真是要與自己當殿對質,二人方纔講了什麼話吧。

從衆官員反應來看,林延潮發現自己入殿後,氣氛有些異樣。

這等氣氛林延潮很熟悉,就是說曹操曹操就到的感覺,絕對是殿上方纔似談論過自己。

這流程不對啊,照例殿上接見都是說幾句套話,然後就授官,莫非是鄧煉在殿上參了自己?

鄧煉到底說了什麼?還是……還是何潤遙說了什麼,林延潮不免揣測。

這時候天子道:“諸位卿家,這位就是歸德府知府林延潮。他的名聲諸位想必有所耳聞,六年前他在金殿上就名揚天下,三元及第。記得殿上召見,朕問他閩地有何珍寶?他答說,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衆官員聞言紛紛點頭,有數人朝林延潮投在欣賞目光。

說到這裡,天子感慨道:“此話到如今朕依然記得。求才之艱辛,所託官員得人乃朝政第一要事。太祖以科舉取士來,就是爲了求賢於天下,朕也是思賢若渴。但何爲賢臣呢?朕常不能明白。”

“譬如在座諸卿,沒有哪個不認爲自己乃賢臣。但自朕親政以來,一直崇賢貶奸,不少官員貶謫,罷官,甚至抄家。這些奸臣貪官在位時,哪個人,當朝諸公不以爲賢良。但爲何東窗事發後,縱觀其所作所爲,衆人都揭其禍國殃民之舉。但爲何當時卻無一人察覺之?”

“朕百思不得其解,朝廷用官,何時能脫開用時則賢,不用則不賢?”

殿上衆官員聽天子之言都是道:“陛下聖明。”

天子道:“朝廷選官,以考滿察典並用,察典爲重,察典分京察外察,又以外察最重,使貪官奸臣不久任,清臣能臣得察舉以升遷。太祖當年設朝覲考察之用意就在如此,觀官員賢否而去留之。”

說到這裡天子看向林延潮道:“林卿,朕聽說你方纔與鄧卿在席上爭執?”

林延潮立即道:“臣殿外失儀,懇請陛下責罰。”

天子道:“朕並非怪你。其中情由朕略知一二,近來朝堂上彈劾你的奏章不少,鄧卿也是其中之一,鄧卿是否因爲此事與林卿爭議?”

鄧煉聽天子點名行禮道:“確實如此,是臣失儀。”

天子看在眼底,然後又道:“除了鄧卿,同時也有一些官員保你,譬如在座的潘卿家,臧卿家,付卿家,甚至吏部還考舉你爲天下州府官員中的第一。”

天子點了潘季馴,臧惟一,付知遠三人,三人也是垂頭表示恭敬。

天子目光回到了林延潮身上問道:“一面有官員參你,一面有官員保你,你自己如何想的,自以爲賢否?說給朕,以及在座的諸位臣工聽聽。”

天子說完,在座衆官員都齊然側身四十五度,看向了殿門處的林延潮,聽聽他是如何說的。

衆目所視之下,林延潮覺得身上有股重壓,殿裡不知何處吹來一陣風,將他官袍下襬吹得微微卷起。

這一刻林延潮深切感受到,這恐怕就是事功的苦衷。

自己爲官以來一直堅定,可謂一直劈難而進,沒有半點後退之心,就是當初貶官至歸德時,仕途落到最低的時候,也不曾半點灰心。

但眼下自己在歸德三年回京之後,御史們於自己政績絲毫不見,反而上疏攻訐不斷,難道事功一定離不開被人罵嗎?

朝中議論紛紛,這些都罷了,最關鍵是天子見疑。

當時殿前召對,自己想要作一番事業之心,卻遭到天子的猜忌,被晾在京裡三個月。

方纔鄧煉殿前奚落,雖被自己懟回去,但心底怎能沒有波動。

而今日殿上天子又如此質問。

林延潮有些灰心失望當下心想,既是天子不信任我,我就外放爲官,也能作一番事情,造福一方百姓,比留在京里君臣相疑好多了。

如此我也懶得保你什麼大明江山,無事一身輕!

但唸到這裡,林延潮突然又想起張居正,海瑞,林烴,山長,林誠義。

他們的叮囑,託付猶在耳邊。

他們用身體力行或是耳提面令告訴自己,如何當一名真正的官員。

穿越前,仕途上的鬱郁不得志,穿越後,從發矇讀書到科舉及第,釋褐爲官,一條長長的線,貫穿起來。

想到這裡,猶如涼水潑面,心底生寒,卻令人一靜。

林延潮擡起頭,面上平靜地答道:“回稟陛下,臣只知道辦好陛下交待的差事即可,至於他人議論如何,不是臣能引導的。臣由着他們。”

林延潮這殿前奏對,可以視作中規中矩,不卑不亢的回答。

天子聞言卻笑了笑,他站起身來,負手於殿前踱步道:“林卿,朕記得你當初不是如此說的。他曾與朕說,爲善者無近名,爲惡者無近刑,你在歸德的所作所爲,你不能自稱,將來當由百姓替你答之。”

“今日察典,朕正好想起這話,大臣到底賢不賢?忠不忠?誰能說的算?御史們說的不算,吏部說的也不算,朕恐怕說的也不全算,天下唯有老百姓才能稱的。”

說到這裡,天子頓了頓指着一旁站着的何潤遙道:“林卿在你上殿前,朕召何卿前來,授他歸德府知府之職,他當殿辭了不敢領,並向朕獻上這……這歸德百姓送上的萬民傘!”

說完張鯨即從殿中捧出了這萬民傘。林延潮不由看了何潤遙一眼。

“諸卿也看到了,這萬民傘是歸德三十萬百姓託上京的何卿給朕的。”

“朕十分奇怪,於是問何卿這萬民傘不是都贈給官員的嗎?爲何今天給朕。何卿答說,幾個月前林知府離任匆匆,連百姓相送都不肯,這萬民傘即便送了他也未必肯要,故而他們只好託何卿親自送給朕。老百姓們說,感激朕,朕給了他們派一位好官清官,一位青天!”

“張鯨,拿給諸位臣工好好看一看。”

於是張鯨舉着萬民傘給殿上衆大臣過目。

這萬民傘,在座衆官員都看過,不少人都收了好幾把。但是他們都是在剛離任時收的,甚至向百姓主動要的。

沒聽說,哪位官員不要萬民傘,結果老百姓不肯,直接送到京裡來塞給天子的。

衆官員們都是起身觀傘。

何爲萬民傘?意在官員平日如巨傘一樣佑護着這一方,恩澤百姓。

“何卿這萬民傘真是老百姓送的?不是你自作主張?”天子問道。

何潤遙道:“百姓知臣上京面聖,沿途之上千叮萬囑,一定讓臣交給陛下,讓陛下知曉,林知府遺澤于歸德,可比李冰於蜀。”

“此歸德百姓肺腑之言,臣藉此萬民傘轉述給陛下。”

說完何潤遙長拜在地。

一名大臣起身道:“陛下,臣廣東布政使陸良坤,這一次回京述職路過歸德,當時黃河大水剛過,附近州縣皆是狼藉。唯獨至歸德,彷彿來至江南,到處都是農田,水渠,百姓安居樂業。”

又一名官員起身道:“臣這一次進京也特意路過歸德去看一眼,確實如此。官不下鄉,百姓不飢,民風淳淳,實在難以想象這個府三年前還受了災。”

又是一名官員出班道:“陛下,臣也曾路過,臣在任上興修過水利,知治水何其難也。但歸德府之堤卻是修的固若金湯,當地百姓皆稱此堤爲“林公堤“!”

天子點點頭道:“河南巡撫你有何話說?”

臧惟一出班恭恭敬敬地道:“陛下,臣沒有話說,臣關於林知府在歸德之政績都寫在考語裡,句句實言,不敢有一字虛言。”

“河南布政使?”

付知遠出班道:“臣的話也在考語裡,請陛下明鑑!”

“潘卿家?”

潘季馴出班道:“臣的話也都在奏章裡了,但今日見了這萬民傘,臣想這天下還有什麼比民心民意更貴重呢?我等爲官不是等着民意來就我,而是我去就民意啊!”

天子點點頭,看向殿下的林延潮。

百官看去,但見此刻的林延潮眼中盈淚。

天子仰起頭嘆道:“林卿,你送了朕兩樣大禮,一樣是林公堤,還有一樣是萬民傘。朕富有四海,坐擁天下,承運庫什麼珍奇珠寶沒有,但惟獨沒有這兩樣。林卿朕要如何還你這情纔是?”

“臣惶恐!”林延潮奏道。

“張宏,宣朕旨意。”

說完天子回到御座,但見一旁司禮監掌印太監張宏攤出一封早已寫好的聖旨宣道:“陛下有旨,授前歸德府知府林延潮……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欽此!”

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九百九十章 儲相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一千兩百六十一章 偉器一千八十二章 見證歷史的一刻第七十三章 講會八百零五章 君子小人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入閣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教訓一二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第五十八章 質疑第一百四十一章 校對閒草集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從道不從君第兩百三十二章 龔府壽宴(二更)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七百六十六章 張府(二合一)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八百一十二章 官斷十條路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烽火五百零三章 鼎邊一千零五章 歲初八百八十五章 官員與百姓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逆鱗第六十四章 詩賦和經義(第一更)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九百一十八章 懟河督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換個惡人來八百七十一章 哪裡來的錢(二合一)七百七十九章 樞臣風範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懇請出山六百七十四章 未卜先知五百九十五章 愛卿真乃高才五百七十七章 儒臣辯經第九十二章 當城裡人(第一更)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官知錯了一千六十四章 計策九百六十四章 內官外官九百一十章 太倉王家六百四十二章 文教也是事功(兩更合一更)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相托一千九十八章 彈劾之事第三百零九章 盼登第第三百一十四章 傳言九百零四章 榜樣第一百八十九章 名列一等(一更)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一千一百一十章 運籌帷幄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太平盛世五百一十四章 故人之事第兩百二十章 上屋抽梯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託付第三十七章 與先生作對的頑童五百二十九章 藏之名山八百七十二章 林司馬之功五百五十二章 動怒四百七十五章 決心七百六十一章 慈寧宮第一百章 傳曲(第二更)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頭等之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入學(二更)五百八十二章 舌戰羣儒(上)五百二十章 碑文之事第九十七章 讀書真費錢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第四百二十一章 御前一千三百零一章 問罪第四百三十四章 跑關係八百零二章 河工銀第一百零三章 赴考(第二更)四百五十三章 給足面子五百四十五章 講官福利六百九十九章 重回禁中一千章 經史並重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靠山一千兩百九十四章 傳旨一千兩百四十章 正氣第一百五十三章 院試(二更)第七十八章 背書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五百九十四章 門生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安危四百七十一章 ********第四百零四章八百四十七章 官吏奸滑第三百五十四章 科舉第一事第七十七章 你敢再說一句試試?第一百二十九章 案首的風光(一更)第八十六章 俞龍戚虎七百一十四章 販售私學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招考(第二更)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第兩百一十章 考後不講卷(第一更)一千兩百五十七章 告誡第兩百零八章 飽暖思考試六百九十九章 重回禁中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