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六十四章 民得其惠

商丘河堤上。

府衙吏員,縣衙吏員都是站在河邊勘探。

丘明山與同知署的署吏,手持魚鱗冊,持筆書寫。

林延潮與孫承宗,及一干門生來至堤下的淤地裡,沒有幾日這裡將會變成老百姓的淤田。

與吏員不同,遙堤上站着數百名百姓,他們都是新買這一段淤田的百姓。

他們被嚴令不許下堤,但仍是耐不住興奮,走至堤根的地方,手裡捏起一把淤土,用手搓着與自家的親戚聊着,大體上的對話都是。

這田真肥,就如家裡的白麪似的,若是種下糧去,就算靠天吃飯,一年也能收一石糧。

那可不是,若賣把氣力,勤糞勤澆,兩石糧都成。不要兩三年就能回本了,再過五六年就能討上老婆。

衆百姓們說着,轟然大笑,充滿了歡快的氣氛。

林延潮聽得百姓對話心底有數。

俗話說北方糧田論鬥,南方糧田論石。

在南方畝產二三石,甚至四五石都不算稀奇。

但在北方糧田畝產只能按鬥來算。一石十鬥,北方的田畝,一畝只能收個二三鬥,若收六七鬥,可稱豐年,那就是一年下來風調雨順了。

這唯獨淤田不同,三四石也是平常。

“以往如此的好地,都給大戶人家佔去了,哪裡論得到咱們。”

“這還是要多謝了林青天啊!”

讚揚之語陸續傳來。

衆門生們都是顏面有光,對林延潮則更是敬仰。

林延潮來至丘明山與衆吏員前,他們正在將測繪的田畝畫圖,然後登在魚鱗冊上。

田地登造的冊子稱爲魚鱗冊。

魚鱗冊起始於宋,完備於明。明朝就是以魚鱗冊爲經,定田畝稅賦,以黃冊爲緯,定百姓勞役。

魚鱗冊裡有一縣的山川全圖,其中於老百姓的田畝,一塊一塊的於圖上參照比例畫出,一片一片猶如魚鱗,所以名爲魚鱗冊。

魚鱗冊外,還有一套冊子叫推收冊,用於記載該地田畝買賣。

魚鱗冊與推收冊要比對在一起看,那麼本地田畝分佈,產權歸屬一目瞭然。

當時魚鱗冊並非是一年一造,以往林延潮就算立即開闢河邊灘田,也只能在府縣裡登記在冊,而在戶部卻無法立即變更。

但是眼下是什麼時候,張居正之變法,還未結束。

萬曆九年行一條鞭法,天下各州縣皆清丈田畝,重造魚鱗冊。

到了萬曆十一年,雖說清丈田畝,已是被朝廷叫停,但餘法尚在,地方州縣重造魚鱗冊後,必須一年一呈至戶部,戶部必須立即備案。

如此的目的是防備地方州縣,朝令夕改,這邊應付清丈田畝之策,說清丈了多少多少畝田地,到了第二年,官員交替或者是什麼緣故,官員受壓力在魚鱗冊上替豪強隱匿田畝,那麼戶部在備檔上,發覺田畝無緣無故比去年少了,那麼可以立即追究州縣官員的責任。

魚鱗冊一在戶部登記,有人想要大面積變更,那就很難了。

萬一查出少了六七萬畝的淤田,朝廷也是震動,必然不會視若無睹。林延潮登錄好魚鱗冊後,立即上報戶部。

冊我也造了,錢我也收了,這生米早已是煮成大熟飯了,別人就不能惦記了。

現在吏員們沿着河堤,一段一段的測田。

測田之事,最容易偷雞。

這時一名學生向林延潮道:“先生,學生有聞這魚鱗冊所制,需先出四至,爲何只測東西而不測南北?”

衆人看去確實是如此,東至多少多少步是誰的田,西至多少多少步是誰的田。

東南西北都要標出,這稱爲四至,而河堤上只沿着東西測算,這其中是否有什麼貓膩?

數名學生頻繁以目示意,這學生卻梗在那,一副要刨根到底的樣子。

林延潮看去此人正是袁可立。林延潮點點頭當下對丘明山道:“此事,你解釋一二。”

丘明山稱是後笑着道:“諸位有所不知,這重造魚鱗冊,是依造河邊灘地所造。”

“河灘地?”衆學生們不解。

丘明山耐心道:“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是瞎講的。河灘地,因爲常受河流擺動,漲溢,而使得魚鱗冊上田畝有所變化。”

“而縷堤也是如此,經常受河水侵蝕,雖是夾河而建,但若被大水沖塌,可能不得不重新在新址修堤。”

衆學生們都是恍然,袁可立不由憂心地問道:“那如此有何對策?”

丘明山笑着道:“流經歸德府的黃河大體上乃自西向東,那麼河水只能沿着南北擺動。所以魚鱗冊上只記東西尺寸,不計南北。”

“所以灘地的魚鱗冊造冊法,就是依着大堤從西向東一段一段的丈量,然後從每段劃出五畝地來。”

“若是河水侵蝕怎麼辦?”

丘明山道:“不錯,因思及河水侵蝕,司馬早吩咐每段多預留給老百姓一些面積。”

“所以在魚鱗冊上雖是五畝淤田,但老百姓可耕之田遠超過五畝。甚至若是老百姓田地真的短了一塊,還能去問官府按照堤壓,河佔的部分賠錢。”

衆學生們聞言皆是歎服,這使用面積超過產權面積,放在後世絕對是良心開發商。

丘明山笑着道:“不僅如此,司馬還吩咐,在造冊之上,兩塊毗鄰的地上,先劃出道路來,道路算作官地,不侵佔百姓田畝,並以此劃分田畛。”

“每塊民田皆作長條形,即可平均土地,又能劃分地界,此一舉兩得之法。”

袁可立聞言頓時佩服得五體投地,向丘明山抱拳道:“袁某見識淺薄,以致冒犯,還請邱先生海涵。”

“學生讀書一輩子,也想不出此等之法。這法真造福百姓,利民千秋,官民兩便。”

丘明山笑着道:“這有什麼,此都是司馬之英明!”

林延潮聞言卻沒有說話。

其實這堤壓河佔田之補償,以及道路歸公,都是付知遠提出的。

雖說如此之下六百三十頃淤田,又要縮水不少,但是民得其惠。

正說話間,堤上傳來陣陣笑聲,原來官吏們將一百姓所購的淤田圖冊標出,然後一式兩份,明日即可讓他來至縣裡,依照淤田圖冊領取田契。

老百姓拿到圖冊的一刻,笑得是嘴都合不攏,直呼實惠。

第七十一章 書到今生讀已遲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名將七百九十四章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七百八十六章 到任第一百三十章 筵宴(二更)九百七十二章 申時行的帖子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明日談判九百四十章 爲官難易七百七十八章 法術勢八百零六章 忍無可忍無須再忍四百八十九章 白紙第兩百七十一章 這是碰瓷啊!第五十二章 大宗師弟子的光環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同受彈劾六百五十九章 初衷(第二更)第兩百零八章 飽暖思考試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六百六十八章 出入承明九百八十五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六百九十六章 行賄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七百六十八章 救人(二合一)第一百二十章 南園六百零五章 無招勝有招第兩百八十七章 爲政不難,不罪巨室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書院招考五百二十八章 獻殷情第四百一十三章 泄密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會是閹黨吧八百四十九章 板子與戥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我來一試九百八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二合一)第四百零四章第兩百九十章 貢院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衣錦還鄉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第兩百三十六章 解元郎大婚第四百三十章 垂世文章六百五十三章 兩家之好第一百八十四章 我中了(二更)第四百零六章 天子賜服第一百三十三章 師徒二人八百三十八章 通判之爭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蘆花蕩第三百九十五章 家人,同窗和老師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魯密火銃第三百四十八章 碑林題名六百七十一章 文華殿議政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危城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吾來擔之一千兩百一十三章 就此干休一千八十五章 濟世之才一千零九章 賜宴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一千五十九章 對話一千四十六章 儲端七百零二章 指鹿爲馬(第一更)第二十七章 入理不如入情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做客七百三十五章 言道失控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運籌帷幄七百零七章 封爵之議四百六十一章 清丈田畝論八百六十章 鹽政五百一十章 恭敬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第一百二十四章 陳知府的心思(一更)第一千兩百二十七章 梅家來訪一千三百六十章 石星的彈劾第兩百八十三章 教誨八百七十九章 怒懟(二合一)一千兩百三十章 王太倉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房官人選一千二十三章 顏值即正義九百四十章 爲官難易第一百四十一章 校對閒草集六百五十四章 重返朝堂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是我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七百零八章 懸魚(第二更)第兩百九十五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三百七十四章 張居正歸政六百六十二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七百零一章 林府喜事六百九十八章 順水人情七百八十四章 官場處處皆人情(求推薦票)七百六十八章 救人(二合一)六百三十六章 呆貨一個第兩百五十六章 虎狼對弱雞八百三十三章 這是什麼情況?(二合一)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五百五十二章 動怒一千九十六章 實踐出真知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問詢第八十七章 文武之爭(第一更)第四百四十二章 郊祭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交換五百六十五章 朝貢儀第一百一十四章 府試前的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