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零三章 河工的貓膩

陳行貴現在幾乎是在走投無路下,來投奔林延潮,只是爲了尋求一個機會,請林延潮幫他指點一條出路。

當下陳行貴仰天感慨道:“我走投無路之時,宗海還能不惜擔當挪用官銀的罪責來幫我。”

“但挪用官銀有違朝廷綱紀,我陳行貴雖是沒出息,但也不會行此連累宗海。並非我迂腐,而是不能損宗海之清望,而來幫我這個忙。”

眼見陳行貴拒絕,林延潮笑了笑道:“挪用倉糧方是大罪,至於官銀尚不至於,再說此事並非我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打算,就算你今天不來投奔我,我也會找他人來辦。”

挪用倉糧都是古代官吏創收的辦法,就是乘着大災之年,糧價居高時,將庫裡的倉糧偷偷拿出去賣了,待糧價低了時候,再買回來。

一高一低賺個利差。

挪用倉糧,若被察倉的御史察到了,那就是重罪。

至於挪用官銀,這在清朝那是大罪,但在明朝卻不是。

爲什麼?

因爲在張居正一條鞭法前,官府徵稅主要收上來的糧食,絲紗等實物,官府來寶鈔來兌付。至於白銀卻是很少。

比如林延潮剛到北京時,部分官俸朝廷還是以寶鈔形式支付。

白銀一直不是大明的主要流通手段,所以挪用官銀問罪倒無先例。因此朝廷唯有挪用倉糧這一條,纔是大罪。

爲什麼挪用倉糧是大罪?倒不是擅自挪用,而是因爲一旦遇到真正災年,若是倉糧被挪用,而至倉糧不足,甚至無糧賑災,這是會激起民變的。

所以朝廷纔不許挪用倉糧。

雖說明朝對挪用官銀管制很鬆,但官銀是不能在民間上流通。因爲但凡官銀上都有印戳,如果官吏貪污官銀,拿着官銀私下去老百姓那買東西,老百姓是絕對不敢收的。

所以官銀用於下發地方時,地方衙門都要重新再鑄一次,抹去印記。

而現在林延潮的管河同知署,正好有將官銀重鑄的權力。

雖說清承明制,但很多規矩是不同,也不可拿今人的眼光來看。

如官員收火耗銀,在明朝那叫貪污,但在清朝則是叫養廉銀。

還有挪用官銀,在金融業不發達的明朝並非大罪,但在擁有官銀錢號的清朝,卻是很嚴重的,這筆收入是國家的,你是官員就不能拿。但在清末,地方官府將官銀寄放在地方錢莊,卻又成了常態。紅頂商人胡雪巖早年就是靠此手段起家的。

歷史上康熙皇帝曾下詔說,朕聽政以來,以三藩,河務,漕運爲三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

而在明朝三處官員最肥,一處是鹽道,一處是河道,還有一處是漕運,如林延潮這等一府管河工的官員,每年過手的錢絕不少江南一個富裕府的知府。

林延潮將事情與陳行貴解釋了一遍,陳行貴方纔釋疑,當下決定在歸德府開設錢莊,到時林延潮會以管河同知的身份,引薦楊,彭,侯等本地大族給他,將這錢莊生意作大。

當然爲了掩人耳目,林延潮決定讓陳行貴在同知署戶房任官吏,甚至有打算將這錢莊弄成官辦的架勢。

陳行貴雖是同意,但卻覺得自己有幾分看不清林延潮了。

之前他在蘇州聽過傳聞,說林延潮因上諫之事罪了太后,丟了翰林,卻不肯丟官,謀親民官起復,其意在撈錢。

眼下看林延潮這熱切的樣子,看來這傳聞有幾分是真的。

正待林延潮與陳行貴商議河工銀之事時,但見丘明山一臉喜色地走入衙門內,還未步入正堂即開口道:“東翁,好消息,好消息。”

林延潮笑了笑,對陳行貴道:“這是我手下的丘師爺,雖很精明能幹,卻一肚子壞水。”

陳行貴笑着道:“那我可要領教一二。”

丘明山走進衙門後,林延潮將丘明山與陳行貴二人介紹認識,然後問道:“丘師爺有什麼喜事?”

丘明山看了陳行貴一眼,林延潮笑道:“這是我兒時好友,絕對可以信任。”

丘明山這才點點頭道:“東翁,我來向你稟告的喜事是,這河工的銀子有着落了。”

林延潮與陳行貴對視一眼,林延潮笑着道:“這是什麼意思?河工銀不是着落在河道衙門與府衙之上。”

丘明山一曬道:“且不說蘇知府與東翁交惡,就算沒有交惡,又怎麼能指望河道衙門那點錢呢?那都是手指縫裡漏下來的。”

林延潮訝然,他知道錢每經一個衙門,就要雁過拔毛,重重截留的尿性,都也不至於如丘明山那等說得嚴重吧。

林延潮笑着與陳行貴道:“丘先生可是有辦法的人,聽聽他有什麼手段。”

丘明山仰起頭挺起胸,有幾分賣弄地道:“東翁問我,算是問對人了。要知道歸德除了黃河至西北而東南,雖濱河而不敢引水,故對於黃河這道大堤咱不敢馬虎。至於其次還有清河,沁河等幹河十二道,條貫於各州邑之中。”

“幹河修以堤堰溝渠,可以灌溉農田,也是河工之事。那麼各縣各民就有多寡不均之患了。”

陳行貴訝道:“請丘先生詳述。”

丘明山道:“打個比方,恰如河東有田一百頃,河西有田三百頃,我們手裡的錢只夠修一面堤壩,敢問如何修?”

陳行貴不假思索地道:“當然是修河西啊!”

“大錯特錯爾,大錯特錯爾,”丘明山笑着道,“我們應先派人問河東,河西的田主,哪家給我們的錢多,我們就修哪一邊。”

林延潮,陳行貴對視一眼,都是露出還有這種操作的神情。

頓了頓丘明山道:“不過也不盡然如此,有些鄉紳豪族,有子弟在朝爲官的,就是不給錢,但也要盡力修好的,這是另說。”

陳行貴聞言臉色都變了,但見丘明山得意地道:“東翁,眼下已是有不少田主都找上了我,兜裡揣着錢,託我引薦東翁呢,這是不是大喜事一件,敢問東翁何時見?”

林延潮還未開口。

陳行貴聞言即拍案而起罵道:“爾真卑鄙無恥之徒也,宗海你怎麼用這等人爲幕僚,這不是辱沒你官聲嗎?”

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九百五十七章 潘季馴的奏章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買賣一千三百八十章 試問七百六十九章 同學情誼九百八十五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七百二十六章 申時行的忠告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第兩百九十三章 錦繡文章第八一十八章 河工大計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第三十四章 林高着當官(第一更)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六百三十一章 道統論第四百二十四章 委以重任一千三百零八章 宰一刀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蓬萊閣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衣錦還鄉八百一十六章 民情八百九十七章 召集第四十章 狀元公的勸諫九百五十一章 打劫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詩書滿腹氣自華六百九十四章 難望項背六百二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一千一百零四章 雨勢七百五十六章 輿論(兩更合一更)第兩百一十九章 老師和同窗(一更)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第六十三章 林府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七百零六章 出謀劃策(第二更)一千九十三章 浙黨(第一更)第二十七章 入理不如入情第兩百四十九章 錦衣衛五百五十章 私問第兩百四十七章 收徒(一更)八百二十五章 風雨欲來(二合一)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鎖院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從心九百七十四章 抵達京師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九百九十四章 翰林學士七百四十三章 攔道七百八十五章 關照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人走茶涼六百一十八章 我就是林延潮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釋放四百六十二章 爲官之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不忮不求(一更)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誰可入閣輔政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家事第四百四十五章 這風越烈越好第兩百六十二章 修齊治平八百九十四章 堵塞言路第七章 洪塘社學第一百五十章 請教名儒(一更)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五百三十章 回京六百二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二十八章 民意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撫世第九十六章 理辭氣三道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六百一十七章 誰能挽此危局一千兩百章 真有這一天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直言不諱一千七十九章 新任部堂的威風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第一百七十三章 有事相求(一更)八百一十六章 民情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掛靴而去五百八十五章 辯經勝負一千一百七十章 非林部堂不可一千兩百八十六章 坑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八百一十四章 視察河工第四百三十二章 吾有所得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託付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五百四十六章 御膳六百零七章 怒起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七百八十三章 寫信(謝摸摸頭書友盟主)七百一十四章 販售私學第五十八章 質疑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微山湖上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一千三百零八章 宰一刀第一百二十四章 陳知府的心思(一更)八百五十七章 館選九百四十四章 林延潮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