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九十二章 考官人選

林延潮建議申時行與張四維相爭,要先對付王國光。

如申時行這等久歷官場的巨宦,一點即透。所以林延潮點到即止,不用再多說什麼,但與外人說其中的訣竅,卻是要細細說來了。

因爲本明朝有宰相之職,內閣輔臣主看票擬,雖稱宰相,卻遠不如宰相。唯有掌握票擬與銓選二政,則可視作真宰相,如此則冒犯了朱元璋本朝不可設立宰相之禁令。

在明朝官場上有幾個不成文的規定,或者說是天子有幾個忌諱。

邊臣不能與內臣結交,吏部尚書不能與內臣結交。

因此規定遞推了另兩條,督撫不能入閣,吏部尚書不能入閣。

但因爲不成文,還是有破例,焦芳,嚴嵩但曾以閣臣兼吏部,幹過幾天,至於高拱則有些過分,入閣後還將內閣當作自己的地盤。

若高拱算過分,到了張居正當輔,則變成完全沒有底線。無論是邊臣,吏部尚書全部都是張居正自己人。

張居正爲輔時,與吏部楊博(張四維)動京察,將官員中與自己不合之人,通通趕回了家。正因爲張居正在位十年,衆人不由都將這官場鐵律給忘記了。

現在張居正一走,張四維在閣,握票擬之權,王國光爲太宰,握銓選之權,二人與武清侯李偉共爲同鄉,內閣吏部外戚三位一體,這比當年張居正與楊博的合體還要厲害。

不過正因爲如此,這是張四維最強的一點,也是他最弱的一點。他身爲次輔尚可容忍,閣內有潘晟肘制,尚可容忍,但現在卻不可容忍。

無論是天子和太后,都是心底之忌。所以林延潮向林延潮建議,要敗張四維,先敗王國光。

次日王家屏,林延潮值文華殿。

日講後,小皇帝至文華殿東閣內批閱奏章。

張四維,申時行,餘有丁三輔臣侍駕在側。

小皇帝改至一奏章時,忽然將筆頓了頓,對侍立在旁林延潮道:“林卿家,翰林院奏請讓你去應天爲今年秋闈考官,你可願意?”

衆人目光都看向林延潮。

林延潮從王家屏身側出班向小皇帝道:“回稟陛下,臣不願去應天,願侍奉陛下。”

小皇帝滿意地點點頭,一副朕沒看錯人的樣子。

於是小皇帝轉過頭,對張四維幾乎不是商量,而是用吩咐的語氣道:“張卿家,林卿家爲朕值起居日講,朕不可一刻離之,你胸中可有合適人選替之?”

張四維對小皇帝吩咐之事,可謂是事事順意,幾乎沒有違背的。

這與張居正比起來,天差地別。

但這一次張四維卻道:“啓稟陛下,鄉試會試,重試官,依朝廷律令,各省鄉試考官,從京官中進士出身典選,兩京鄉試考官,則從翰林中選取。”

“應天府乃留都,太祖龍興之地,一貫人物錦繡,文蓋各省,故而不乏士子恃才傲物,甚至質疑朝廷公選。加之以往秋闈時,主考官徇私舞弊,故而此後秋闈,常有考生聚衆鬧事,質疑主考官之舉,甚至於言主考舉纔不公,以至質疑朝廷論才大典,若是被有心人宣揚,實有背朝廷公正,惡了陛下的名聲。”

“但林中允乃陛下慧眼欽點的狀元,又是開國來連中三元第一人,當今文宗,臣實想不出當今翰林中,還能有誰比林中允能得應天府士子信服。”

張四維一篇洋洋灑灑的大論,雖是反對小皇帝更改的人選,但確實令他聽得十分順耳。

然後申時行亦是出班道:“臣附議。”

餘有丁見張四維,申時行都同意了,於是也是湊數地出班道:“臣附議。”

三位閣臣一併主張,小皇帝就是再想讓林延潮留下,也是有心無力,否則就是對內閣的不信任。除非小皇帝要撤換三輔臣,否則他也無可奈何。

小皇帝點點頭道:“既是三位閣臣所請,朕雖有心留人,但也唯有允了。朕年少時一直有南巡之意,想往去金陵一趟,看看那花花世界。”

聽小皇帝打算南巡,就算是張四維也不能答允,當年明武宗南巡朝野上下沸騰,百官反對奏章如雪片般堆積在皇帝案頭。現在小皇帝若真要南巡,百官不敢怪皇帝,張四維第一個就被文官上下罵得體無完膚了。

張四維也不用與馮保,申時行鬥了,直接自動下野好了。

張四維一臉誠懇地道:“陛下,宗廟祭祀的牌位不能長期虛空;對太后的孝敬贍養亦不能荒廢,後宮后妃的懷孕徵祥,南巡之事不可輕言啊!”

張四維說完跪下叩頭,申時行,餘有丁也是跪下力諫。

見三位閣臣一直反對,小皇帝不由氣結道:“你們,你們,虧朕那麼信任你們,此事朕也不過隨口說說而已。”

見三位閣臣還是不起,小皇帝唯有屈服道:“算了,朕以後不提此事了。”

見小皇帝終於打消此荒唐打算,三位輔臣這才鬆了口氣。

小皇帝對林延潮道:“林卿家,朕無緣前去金陵,你可要替朕好好看一看,再替朕要多物色幾個幹才才行。幾個月後,再回京任日講官。”

林延潮在旁道:“既是陛下欽點,微臣此去應天唯有秉公取士,替陛下揀選有用於社稷,忠貞於陛下之孝廉。”

小皇帝聞言點了點頭。

文華殿批閱奏章後。

張四維回到值房。

一進入值房,董中書向張四維道:“閣老,大喜,大喜,從今日文華殿之事來看,申時行是向你屈服了。”

張四維問道:“你從何看出?”

董中書道:“在此之機,申時行竟將林延潮調離天子近前,此舉無疑向元輔表示順從之意。”

“元輔你想,若申時行要對元輔不利,那麼必須留林延潮在禁中,打探宮中消息,揣摩聖意,如此內外通氣,實爲可慮。但申時行在此黨爭愈烈時,卻讓林延潮赴南京任主考,也是告訴我們,他與我們與馮保之爭沒有插手之意。”

“如此元輔只要專心提防馮保就好了。”

聽了董中書之分析,張四維點點頭道:“汝言之在理。”

一千六十七章 堪任資格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四百五十一章 殿上真相第一百四十四章 好書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海運四百五十一章 殿上真相一千兩百一十九章 準話第四百四十一章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千三十九章 大奸似忠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六百八十七章 有備算無心七百五十九章 你們這是在逼朕(二合一)七百九十八章 欽差來了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首席第兩百一十六章 京報連登黃甲第五十九章 天生我才一千兩百七十八章 從心第三百五十八章 名傳八方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五百八十三章 舌戰羣儒(下)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六百零七章 怒起八百四十章 鄭伯克段於鄢第兩百八十七章 爲政不難,不罪巨室六百三十六章 呆貨一個七百一十九章 於心何忍四百六十六章 申時行的喜好第三百二十章 請帖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紅顏知己第三十三章 落地還錢第四十三章 先生的背景五百五十六章 中道而行六百八十一章 有一根刺四百六十八章 姻緣七百六十八章 救人(二合一)八百三十三章 這是什麼情況?(二合一)五百三十六章 三個問題九百三十一章 坐而論道七百二十二章 危身奉上謂之忠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選擇八百九十八章 銀子去哪兒了?五百三十一章 湯顯祖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第三百七十八章 力諫張居正九百九十章 儲相一千兩百七十章 經事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逆鱗一千一百零六章 栽培第三百八十四章 遼東大捷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一千兩百四十八章 喜怒難測八百五十一章 刨根到底第三百九十章 屏風書名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第兩百八十五章 醉酒驚名士第三百三十四章金殿傳臚四百八十六章 湖上文會第三百四十一章 三元及第匾四百七十八章 足以心安九百三十二章 誰是經世致用之學四百九十章 以情動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小夥伴的進步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張位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風流員外郎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六百五十七章 看座八百一十四章 視察河工第兩百零二章 龔子楠的心思(一更)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居正是地域黑八百二十二章 十段錦法一千兩百五十二章 看法九百二十章 又見聖旨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七百六十二章 力諫九百五十二章 林延潮設宴第三百一十四章 傳言五百三十七章 攤上事了八百八十章 證據(二合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魁天下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陛辭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救兵七百零四章 賞賜連連(第三更)第三百四十八章 碑林題名第兩百二十九章 何時會試第三百四十六章 顏面掃地的何翰林六百七十四章 未卜先知八百零一章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一千兩百三十五章 文章和爭執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第一百九十七章 繼絕學一千三百一十章 提條件?第四百零九章 紅顏一笑第一百七十章 衣錦還鄉第一百八十一章 又是一年縣試時(一更)七百四十一章 述劍(兩更合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