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四十一章 經科史科

次日,林延潮讓孫承宗,陳濟川帶着鰣魚,以及幾份禮品前往甄家府上議親。天籟『小說

但孫承宗,陳濟川回來稟告甄家沒有答允將婚事提前。

孫承宗回稟的言下之意,似說甄家還有其他打算。

林延潮聽了不好再說,暫且將此事擱下了,等林延壽縣試放榜之後再議。

與天子剖明心跡後,林延潮辦事之時,也更是放開手腳。

林延潮反正現在‘在野’,他又是一刻清閒不下來的性子,當然全力專注於講學上。

林延潮每日上午,都會去學功堂講學,傳授弟子課業。

上午講學,下午士子們自便,不過無事留下的士子仍會留在那研討學問。

陶望齡,徐火勃二人身爲林延潮的‘親傳大弟子’,在門生間也是聲望極高,林延潮也由他們替自己處理學務之事。

講學一個月來,有的人對事功學新鮮過了,也有人俗事在身,向林延潮告辭,或是不辭而別。

但更多人則是選擇留下,而且每天在學功堂外,都有要拜入林延潮門下的讀書人。

一月講學完畢,林延潮手中的門生貼子,已有三百多人。

最多聽課的士子達兩百人之多。

由此可知學功堂,怎可容納下這麼多人。

因此每次林延潮講事功經學時,事功堂裡座無虛席不說,連講堂前,也有不少弟子們席地而坐。甚至堂外的窗旁也是擠滿了來旁聽的士子。

儘管人數衆多,但授課之時,近兩百名士子皆是肅靜,內外皆是無聲。

有時林延潮身在堂上,看着衆士子們聽自己講經學時,那等渴望求學的眼神,心中也不由的觸動。

千百年前,孔子杏壇講學時,不知是不是如此?

自己當年在華林寺見顏鈞講學,心底羨慕,當時自己心想聖人以中正仁義自處,再以師道行於天下!

自己或許有一日能如顏鈞一般吧!

講學十幾日後,林延潮將將事功學所學,分經學和史學兩類。

歷史上孔子以詩、書、禮、樂教授弟子,並將弟子分爲四科,分別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也是後世所稱的孔門四科。

德行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

而林延潮則是將事功學分作了經科,史科。

理學對讀史不那麼看重,朱熹曾說過,看史只如看人相打,相打有甚好看處。所以理學主張經經二字,也就有了非五經、孔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之說。

後世清朝舉人不讀史書,反問太史公是哪朝進士的大笑話。

林延潮則對此表示嚴重反對。

讀書求學也是要有理與氣,道與器之分。

比如經是道,那麼史就是器。

事功學推崇經世致用,那麼就是道要學,器也要講,如果六經是內聖之道,那麼歷朝史書就是外王之學,記載了歷代帝王躬踐的辦法。

理學言道而不言器,如同經學讀得再多,你一肚子道理,但若不與史學結合在一起,能有什麼用?唯有經學與史學結合在一起,以史學補經學之短,尋找其中歷史規律,歷史經驗,這纔是學習經世致用的辦法。

所以林延潮一日講經,一日講史。

經科學習四書五經,與平日理學儒師講課差不多。

至於史科,則注重理論和實踐契合,論歷朝歷代興亡得失,主講經世致用之道。

授課後林延潮會進行答疑,每日只限答疑五道,答疑後再佈置功課。

經科功課是時文,史科功課則是策問。

次日林延潮將擇門生中寫得較出色數人的文章進行點評。

這些大體就是林延潮授課的安排。

每日課後,陶望齡,徐火勃二人,以及數名門生,他們會將林延潮課上所講列一份講義。

講義裡主要是林延潮所講事功經學,史書議論,也有與門生的對話,解惑之言,類似於論語這等。只是在解惑之中,讓門下學生附上各自心得,相互探討印證。

每篇編寫好的講義,林延潮開始還會過目一二,後來就直接交給陶望齡,徐火勃二人去辦,供給門生們抄錄。

這篇講義就名爲《學功堂雜論》,弟子白天沒聽懂的,都可以借來摘抄,至於外頭無緣拜在林延潮門下的士子們也是爭相研讀。

《學功堂雜論》大約兩日一出。

這結合了林延潮經學史學見解的講義從林延潮門下,到有志於林學的士子,最後連京城士子也是爭相讀之。

一份講義竟洛陽紙貴了起來。

甚至不少商販聞得商機,僱人在學功堂裡將《學功堂雜論》先行抄錄一份,然後立即用書手抄錄,或是到書坊刻之,然後去京城的書肆,書坊裡售賣給士子,從中賺一筆錢!

陶望齡,徐火勃聽聞此事,二人於是動了主意,想要將《學功堂雜論》辦成一份學刊。

於是二人一併來找林延潮議論。

徐火勃道:“老師,我估摸着可以將每日講義集着,半月一刊,京城不少書院也都是如此印售學刊文集。就如同當年濂江書院的閒草集般。”

林延潮問道:“大約能售出多少?”

徐火勃道:“以目前而言,士子們都很喜歡看我們編撰的雜論。若是我們印成學刊,每日至少售出五百份,這還是考慮到不少窮困學生,花不起錢,只好手抄。”

“那一份學刊需售得幾文?”

徐火勃道:“我們已是尋了一家相熟的書坊,老闆說算上合用紙數,印造工,墨錢,本算我們每字工銀二分五釐,眼下給我們便宜至兩分。五十字就是一兩,一份學刊五千字上下,那需一百兩。”

“若是我們售五百份,那一份學刊值二錢銀子,這已是相當便宜了。對於學子而言,出得起這筆錢。”

林延潮聞言皺眉:“你這帳算得不對。”

徐火勃撓頭道:“老師,這筆帳我與望齡反覆對過不會有錯的。”

林延潮道:“你們只算得書坊那一份,自己卻沒有算,一份二錢銀子,那你們不是白做工了?”

徐火勃笑道:“老師,哪裡話,這是我們弟子心甘情願的,爲先生服其勞嘛。”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無利之事豈能爲功。”

林延潮此刻心想,是該引入報紙的理念了。

四百九十三章 陸翁六百四十三章 創刊一千二十三章 顏值即正義九百三十章 跨府巴結八百三十五章 賢侄一定幫幫我五百九十六章 與首輔同行六百二十六章 矯旨九百一十八章 懟河督五百零四章 當年同窗一千兩百七十九章 紅顏知己第八章 背書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相托一千一百零一章 東窗事發第兩百六十六章 蒸蒸日上第三十六章 被請家長了一千三十九章 大奸似忠五百七十一章 鬥牛服第三十七章 與先生作對的頑童一千一百零三章 喜歡做官六百二十五章 林學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謝greenyuxuan書友盟主)五百八十八章 兩名書生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詩書滿腹氣自華五百五十四章 耍賴九百零八章 皇帝的密旨第兩百七十一章 這是碰瓷啊!第兩百五十五章 書院之難八百九十四章 堵塞言路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吾來擔之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七百一十六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你變了八百四十七章 官吏奸滑第八十八章 有事找他第一百八十七章 歲試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回家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辭官歸裡六百七十七章 插一腳一千八十章 手握實權第一百三十章 筵宴(二更)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謝greenyuxuan書友盟主)八百六十五章 去開封第一百七十四章 琉球三十六姓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換個惡人來第八十三章 不後悔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分國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驛站五百五十五章 臺階五百五十二章 動怒第一百六十六章 這也行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七百六十七章 有愧一千五十八章 送客一千兩百零七章 輿論熱點一千五十章 水到渠成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會是閹黨吧五百六十章 出宮的皇帝第四百一十七章 造化不小四百六十九章 潘季馴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書肆第四百零二章 鬧事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林府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第三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鄉里五百七十三章 向天子推薦九百四十章 爲官難易九百九十四章 翰林學士五百三十七章 攤上事了第一百三十五章 傑出弟子六百一十章 拿人一千三百零三章 銀印第兩百八十二章 家信五百二十二章 拉關係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初見發個單章第兩百四十章 銷銀第一百三十三章 師徒二人八百八十五章 官員與百姓七百二十二章 危身奉上謂之忠第三百一十一章 會元第一百三十六章 同窗之間第一百二十二章 我來一試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明日談判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第三百三十一章 如出一轍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威勢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第四百章 不收禮第三百七十五章 我爲相府站崗四百五十五章 道賀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精一之功第三百九十一章 君子之爭六百二十章 採銅之學(多謝龍蠖不關情書友盟主)第四百三十八章 經筵之上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第一百四十六章 狂生(一更)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大事八百零八章 威壓一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