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五十一章 殿上真相

待琉球使者這麼說時,殿上天子和百官都是一愣,心想這話說得實在是令人一團霧水啊!

林延潮在百官的心底的印象,是三元及第的狀元,身爲翰林寫得一手好文章,尚書經學專精這些。他憑此揚名深慕漢學的朝鮮,百官們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但說到破了奇案,還救下了三十八名琉球百姓,這就有些離譜了。身爲讀書人,一面讀書一面破案,還救下臣屬國百姓,若是當作民間智鬥故事說來,咱們當作茶餘飯後的笑料來聽聽還無妨,但是放在朝堂上,那就是來糊弄我等,侮辱老夫的智商了。

有的官員心道,爲了在這場合逢迎天子,也不要什麼沒來由的話都說啊。

我還以爲我們大明的臣子擅長拍馬屁,沒料到四海皆同啊,爲了多拿點天子的賞賜回國,也不用這麼拼啊!

至於小皇帝也是看向琉球使者,滿臉慎重。

見皇帝的臉色,一旁的鴻臚寺官員,當殿問道:“貴使,你說的這話可有根據嗎?“

琉球使者一副此事千真萬確的樣子:“此事千真萬確,若非狀元公,我們三十八位百姓皆是喪命,爲了謝狀元公的活命之恩,我琉球百姓於家鄉還立像奉祀。“

此言一出,衆官員都是譁然,這實在也太誇張了吧。鴻臚寺的官員,也是不可置信問道:“竟有此事,請問貴使這是何時之事?“

“距今已是有三年多了吧!“

“三年多?那時候狀元郎還不過十五六歲竟辦下此案,“鴻臚寺官滿臉疑惑,又追問一句問道,“你不是記錯了吧!“

琉球使者聞言,頓時一副很氣惱的樣子道:“你怎可質疑於我,我琉球雖小,但百姓誠實,從不欺人。我若是胡言一句,哼哼。“

見琉球使者的賭咒發誓的樣子,衆官員又不可不信,但還是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這時候刑部尚書嚴清出班道:“啓稟陛下,三年前福建按察司確實有報上如此一宗琉球船民的案子,刑部已是複覈過,登記在冊,故而確有此案。“

聽嚴清這麼說,小皇帝來了興趣問道:“當時經手此案的官員是何人啊?“

“回稟陛下當時乃巡海道副使,現任大理寺卿何宜山。“

“大理寺卿何在?“

大理寺卿乃正三品,正在大殿之上。這時一名五十多歲的大臣,從席間步出來至殿前叩拜朗聲道:“臣大理寺卿何寬參見陛下。“

小皇帝向嚴清道:“嚴卿家替朕問之!“

“是,陛下,“嚴清答允一聲後向何寬問道,“當年琉球船民之案,何廷尉可還記得?“

何寬看了林延潮一眼,頓時露出幾分不快之色,當下對嚴清道:“本官自是歷歷在目,當年海防館誤將琉球船民視作倭寇,已是下獄準備處死,本官查閱卷宗,見卷宗上所寫傷人之倭刀形狀,實乃是琉球刀。天網恢恢雖疏不漏,本官不縱一名奸賊,但也不可錯殺良善。微臣照此疑點審訊之後,發覺真是琉球無辜船民。本官故而釋之,將其三十八人盡數放其返歸琉球。“

這琉球船民一案乃是何寬當年,辦得一件極爲得意的案子,閒暇時還拿出吹噓一番。至於海防館事實上並非誤抓,而是想要殺良冒功。

不過在這奉天殿上,這麼多外國番臣使者在這裡,他也就不好這麼說,免得有損國體。

百官聽了此事來龍去脈,心想此事明明是何寬辦得漂亮啊,關林延潮什麼事?這琉球使者不會是將功勞誤認到林延潮身上了吧!

嚴清點點頭,當下道:“何廷尉明察秋毫,乃是國家之幸。“

嚴清當着天子和百官的面稱讚何寬。何寬心底很高興,但面上卻道:“此乃職責所在,不敢居功。“

於是嚴清指着林延潮問道:“那何廷尉可記得此案林修撰有出力的地方?“

何寬斷然道:“下官不記得。“

聽何寬回答得如此堅決,頓時滿殿上百官交頭接耳發出嗡嗡的議論聲。

小皇帝也是一副大惑不解的樣子。

嚴清繼續問道:“哦?何廷尉是否所記有誤,何廷尉當時在福州府爲官,難道一點也不識得這位林修撰嗎?“

何寬看了一眼堂上的林延潮道:“本官所知狀元郎,是他中瞭解元之後,因此有所耳聞,不過之後本官馬上被調至湖北,併爲交往,甚至一面也沒見過。何況審琉球案時,狀元郎不過是一名生員,所以當時還未聽過其名。“

何寬此刻心底是不爽的,這些琉球船民簡直是非不分嘛。明明是本官救得你們性命,你們倒感謝去一名生員。看見人家中了狀元,得到天子賞識,也不是這樣往人家臉上貼金吧!

所以何寬心底很不痛快,連林延潮也是一併不喜。

至於一名正三品的大理寺卿一般是不可能當殿撒謊的。

衆官員心想這其中必是有什麼誤會。於是嚴清看向林延潮問道:“林修撰,廷尉之言可否有假?“

衆人心道,真不愧是刑部尚書,連問話都如同審案一般,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接近真相。

衆官員都盯着林延潮,看他如何答。

但見林延潮毫不猶豫地答道:“廷尉之言,句句是真!“

羣臣看向了琉球使者,但見琉球使者一副冤枉的樣子,一副想要說什麼的樣子,但有不敢在大殿上隨便發話。

嚴清將琉球使者的神情看在眼底,他也不是貿然下論斷的人。

於是嚴清向林延潮又問了一句:“林修撰,是否其中另有隱情?“

何寬聽林延潮承認,心底一寬,同時他在腦中又將當年的事回憶了一遍,確實沒有林延潮的存在。

百官們也是同揣着疑問。

見嚴清發問,林延潮道:“當初琉球船民之案確實在本府中轟動一時,廷尉當時秉公處理,實是大快人心,若非廷尉一力昭雪此案,三十八名船民就要成爲刀下亡魂。“

何寬聽了點點頭,此案是他得意之作,後來能升任大理寺卿,與此案辦得得力,也有些關係,若是林延潮將他功勞抹去,他無論如何也要當堂訓斥了。

不過林延潮現在這麼說,實是令他很舒服。

“那你與此案又有何關係?“

林延潮道:“翻案確實是廷尉所爲,至於下官當時不過是向廷尉遞了一份鳴冤的狀紙而已。“

何寬聽了身子一震,上前一步向林延潮問道:“那狀紙是你寫的?“

林延潮行禮道:“回何廷尉的話,確實是在下所寫。“

何寬聞言頓時哈哈笑着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本官明白了。“

見何寬這麼說,百官更糊塗了,你明白了,老夫還不明白呢。

小皇帝更是一團霧水呢,此刻心底猶如百爪抓心,但又不好發問,否則別人懂,朕不懂,這不是有傷天子的聖明嗎?

幸虧嚴清身爲刑部尚書,腦子還是十分清楚的。但見嚴清目光一轉,當下向林延潮喝道:“林修撰,你說鳴冤的狀紙是你寫的,但是何廷尉方纔說審琉球船民案時,你不過是一名生員,生員私謀訴訟,按律例需革除功名,你難道不知嗎?“

聽嚴清幾句話,說得寒氣逼人。身爲掌握大明刑律的大秋官,當堂這麼質問一名官員,膽小一點都要嚇尿了。

但百官也是順着嚴清所言想到,林延潮身爲生員私謀訴訟,當然是違法的。林延潮若是幫了琉球船民,就是知法犯法,若是沒有,就是當殿欺騙所有人。

嚴清果真厲害,一下就抓住了破綻,真相馬上水落石出了。

林延潮思索了片刻於是道:“正如大秋官所言,下官也是明白,身在黌門,片紙不如公門,下官當時私下起草訴狀,有不得已的情由。“

“林修撰,仔細說來,聖駕之前不可有絲毫隱瞞!“嚴清板着臉言道。

“是,當時下官湊巧聞得此事,這些琉球船民乃是當年太祖爲便於琉球入貢,派至琉球修建貢船的船工後裔。這些船民,雖長於異鄉,生於異鄉,但都是我華夏血脈,與我等同文同種,豈能見死不救。“

“下官當時雖爲生員,但也不可見冤而不鳴,白白看船民送命,故而不得已寫下狀紙呈給廷尉鳴冤。“

嚴清點點頭又向何寬問道:“那麼廷尉是否據狀紙所言,這才審理此案?“

何寬道:“不錯,本案本由福州府審理,若非這份狀紙程文上控,本官或許不會知曉,治下出了這等冤案。“

聽完林延潮這一番話,衆人這纔將此案來龍去脈弄清楚。林延潮之所以從來不提及此事,乃是爲了隱瞞當年身爲生員時,往衙門遞狀紙,這要被揭發出去,是要丟掉功名的。

於是嚴清點點頭道:“陛下,此案已是水落石出。林修撰,當時身爲生員,卻私遞狀紙於公門,此乃明知故犯,微臣懇請陛下裁定!“

嚴清如此說完,局勢頓時一變,林延潮救下船民之案非但無功,反而要因此治罪。

若是說這話的人,是別人,而並非是嚴清。恐怕幾名朝臣就要站出來替林延潮說話,說嚴清處事不公了。

但偏偏下這定論的人,是刑部尚書嚴清,而不是別人。要知道嚴清是朝堂公認的處事公允,爲人正直的官員。

他既是這樣說,肯定不是出於私心,而是就事論事。

衆官員不敢說話,而是頻頻目視張居正,此刻唯有他出面纔有資格駁倒嚴清。但是張居正卻絲毫沒有這個意思。

嚴清公正林延潮也是知道的,這位刑部尚書,當初在殿試,會試時多次秉公直言,向天子,向申時行保舉自己的文章。

若不是這樣他的文章,很可能在會試時就被何洛書刷掉了。林延潮中了狀元后,還私下登門到嚴清府上道謝,結果卻被告知,老夫這麼作只是爲國取材,不是出於私心,若是你有心,就努力爲國家盡忠,就算對老夫報答了。

然後林延潮華麗地吃了一個閉門羹。

所以對嚴清最後的論斷,林延潮以沉默表示接受。

聽了林延潮這話,琉球使者忍不住道:“陛下,臣有一言。“

小皇帝聽了臉色肅然道:“琉球貢者不必再說,朕知你要說什麼。“

在錦衣衛的逼視下,琉球使者,只能無奈地退至席上。這一次宴席上,他本想在這一次郊祀慶成宴上說出此事,爲林延潮掙得名聲,讓他得到天子的讚賞,沒有料到反而令林延潮獲罪,這令他心底的內疚之情,簡直無以復加。

若是林延潮因此被明朝皇帝革職,那麼他唯有以死謝罪了。

小皇帝看向林延潮問道:“林修撰對嚴卿家所言,可有異議?“

林延潮垂首道:“大秋官明察秋毫,微臣無絲毫異議。“

衆官此刻都爲林延潮捏了一把汗,如陳思育,何寬心想若是天子真要責怪林延潮,那麼少不了他們也要爲林延潮求情了。

但見小皇帝開口道:“林修撰,你可知方纔陳詞時,有一句話說錯了嗎?“

林延潮道:“臣懇請陛下明示!“

小皇帝緩緩道:“你不知錯在哪裡,那朕告訴你,你說琉球船民乃我漢家後裔,與我們同文同種,故而不能見死不救,這才明知犯法,亦要出頭爲琉球船民鳴冤!“

衆官員心底納悶這句話錯在哪裡呢?

“你只是念在琉球船民是我漢家後裔,故而相求,若是琉球船民非我漢人,與我們與血緣之親,難道這三十八條的人命你就見死不救了嗎?“

林延潮頓時愣住心道,好你個朱翊鈞,你敢耍老子。

林延潮擡起頭,但見小皇帝眼中隱隱有幾分頑皮的笑意。

林延潮只能硬着頭皮上前道:“陛下,微臣知錯。“

方纔爲林延潮捏把汗的陳思育等人都是鬆了口氣,反而笑了笑,這小子真有運道,天子竟如此眷顧你,竟主動替你開脫。

小皇帝卻仍是板着臉道:“朕居中而撫馭萬國,如天地之大無不覆載,遠人來朝,無論遠近,邦國大小,富窮,皆一視同仁。“.

“陛下英明啊!“

一衆番邦的使臣都是向小皇帝叩拜。

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陛辭九百一十四章 未得意先忘形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託付第五十八章 質疑一千八十二章 見證歷史的一刻九百六十八章 舊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明日談判第三百一十六章 衆口鑠金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龍山大捷第二十九章 送信第一百零八章 招覆(第二更)一千三千零九章 書信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託付四百六十三章 解衣衣我第四百三十一章 我給首輔提意見七百九十一章 圍攻府城一千五十八章 送客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九百五十九章 預算之事六百七十七章 插一腳九百五十八章 拜賀一千三百七十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八百五十一章 刨根到底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四百四十六章 宮廷盛宴五百二十二章 拉關係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勝歌八百零四章 青苗法第三百五十四章 科舉第一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激將(一更)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第兩百二十八章 算盤打不響六百九十四章 難望項背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貢道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梅家的盤算第三百二十一章 奸計七百一十三章 調教皇帝五百七十章 賞賜四百六十六章 申時行的喜好五百五十章 私問五百五十九章 客官真乃神人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長城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兄長立功了一千八十七章 諡號之爭五百五十五章 臺階一千九十一章 榜樣第兩百七十二章 功名在身第三百四十三章 恩榮宴四百九十章 以情動人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一千三十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第兩百六十一章 故人重逢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九百四十一章 主持府試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洪塘一千三百零二章 元輔,請留步五百七十三章 向天子推薦第兩百五十八章 多虧了師兄六百零八章 咱們當面羞辱一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識破(一更)第三百九十三章 淺淺抵京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第四百三十一章 我給首輔提意見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五百六十五章 朝貢儀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賽馬相馬九百七十一章 徐州八百九十八章 銀子去哪兒了?七百六十九章 同學情誼第兩百九十五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第十八章 傳道授業(第二更)一百零二章 輿論(第一更)八百二十六章 誰爲誰綱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第兩百章 定稿(一更)一千八十七章 諡號之爭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乘舟夢日月五百八十六章 官員反應一千六十七章 堪任資格九百八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二合一)一千零七章 軒然大波第一百二十二章 我來一試第四百二十一章 御前六百七十一章 文華殿議政第三百九十六章 入直文淵閣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集義第四百三十五章 揀官八百八十章 證據(二合一)一千九十五章 林學南傳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第三百五十四章 科舉第一事九百章 潞王的悲催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第三百一十五章 最少二甲前五第兩百二十七章 媒人上門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勝歌一千一百六十章 存問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