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泄密

文淵閣外風雨如磐。

從張四維的值房看出去,遠處的文華殿處於大雨之中。

雨水打在屋檐上四處飛濺,不過值房因不開窗的緣故,仍顯得十分悶熱。

不過此刻林延潮卻沒有燥熱的意思,次輔張四維狹長的雙目看着林延潮,神色卻是平靜。

而林延潮雖早有的心理準備,但被張四維這麼質問時,仍是心底有幾分忐忑。換了旁人這麼不善的問林延潮,林延潮可以完全不當回事,但眼下此人乃是當今次輔,一個應對不慎,自己的官途就玩完了。

身處林延潮眼下的境地,第一個反應,就是張四維是不是針對自己的?

正常人都會這麼想,誰說林延潮與張四維無怨無仇,但是官場上不是與人和善,別人就與你和善的。

內閣屬吏,中書舍人,輪直翰林,不經吏部銓選,考評,全由內閣自己定奪。換句話說,內閣裡每一人都有現在在位三位閣老中任意一人的背景在。

比如幾位輪直翰林,林延潮是申時行的門生,鄧以贊,劉虞夔是張居正的門生。張四維也有自己門生。

而以張四維的立場上,張居正的門生他不能動,自己的門生不必動,而林延潮就悲催了,他身爲申時行的門生,明顯就並非自己人,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會被拿來當典型。

換了別人可能就嚇尿了,但林延潮是誰,大明第一位連中三元的狀元,又如此年輕,前途可期,就算將來不能入閣,但官至三品也是毫無壓力。何況他聖眷在身,又剛剛被天子賜予麒麟服。

林延潮就算不憑任何人,不靠任何背景,只論自己的實力,張四維這‘邊緣宰相’真要動自己也要思量思量,何況他還要顧慮申時行呢。

盤算了下‘敵我實力對比’,林延潮坐直了身子,迎上張四維的目光,自己行事問心無愧,有什麼好怕。面對張四維問他真不知,還是假不知,於是林延潮不卑不亢地道:“中堂,下官是真不知。”

見林延潮在自己面前絲毫沒有心虛的神色,張四維調整了下自己的坐姿道:“宗海,我叫你來不過詢問幾件事,若此事真不是你泄露了,我必還你清白。”

聽了張四維這句話,林延潮心底一笑,你心裡對我還有幾分顧忌的嘛。林延潮一臉誠懇地道:“中堂處事一貫公正,下官自是信得過的,請中堂垂問!”

張四維道:“那你將昨日經手的清丈田畝制敕說一說。”

林延潮道:“是中堂,下官記得是昨日午時前,制敕房於中書將這封清丈順天府田畝制誥送至誥敕房的,在下覈對一番後,確認沒有違制,於是就加蓋官印,送駐閣給事中。。”

林延潮說的是制敕流程,要知道天子下達的旨章,要經過內閣審覈,若是內閣覺得旨章內容不妥,有權不幹,將奏章封還丟給天子。

這是內閣大學士另一項大權‘封駁權’。

而不經內閣的同意蓋章的聖旨,就稱爲中旨。對於中旨,文官是可以不買賬的,抗旨不遵行也不會有事。所以明朝皇帝爲了避免被內閣打臉,要下達聖旨前,要麼讓司禮監太監口傳,要麼將自己意思寫在一張小紅紙條給內閣大學士,這稱紅本到閣。

內閣大學士根據天子小紅紙條上的意思,以及自己的理解,草擬一道奏章。當然內閣大學士這麼忙,不可能自己替天子視草,重要的奏章大略寫個意思,交給西房制敕房的中書舍人來制敕,不重要的奏章連看都是不看,完全由中書舍人視草。

西房中書舍人寫完後,將制敕拿到東房誥敕房,讓五位輪直翰林之一審查覈對。輪直翰林確認無誤後,二人一併蓋印。

這印稱爲關防,所謂關防,就是翰林與舍人一人拿半印,拼合後一併蓋下,纔算生效。

加蓋關防的制敕就存放內閣中,如果不是加急之事,放衙時駐內閣的六科給事中會將制敕取走,帶到歸極門處六科廊的給事中審查。六科必須在五天內對制敕進行審覈,如果奏章不行駁正繳還,稱科參,這也是第二道‘封駁權’。

如果可以行,六科將奏章送至歸極門處的中書科繕寫。中書科按照詔書的格式繕寫完畢後,再上呈御覽。天子看完行,蓋下御寶,如此這聖旨纔算真正生效。至於林延潮在這事件上,扮演的角色,就是對西房送來的制敕進行審覈上。

張四維問道:“你說是午時送至,何時送出?”

林延潮答道:“下官看了半盞茶的功夫,看完後與於中書一併蓋印,依規矩裝公函之中,蓋上火漆,再一併親手交給駐閣給事中,之後就去用飯了。”

張四維問道:“那於中書送來的制敕,你都看清了,一字不漏?”

林延潮道:“下官自是看清楚了,否則也不會確認無誤,加蓋關防。”

張四維又問道:“那蓋印之時,可有誰入你的值房?”

“未曾有人。”

“那在閣期間,可與誰提過制敕所載之事?”

“下官未曾。”

“那放衙之後,你可有將制敕所載之事,與人分說過?”

“此事涉及國策,乃機密之事,下官就算有一萬個膽子,也不敢與任何人分說。”林延潮聽張四維說,知道肯定是清丈順天府田畝的制敕泄密了,對方來找自己是調查來了。

此事當然不是林延潮泄露的,西房的於中書,審覈詔書的六科給事中都有可能。自己當然有這底氣,若是見了張四維逼問,心底就怕,亂了陣腳,那麼也太慫了。

可是自己一張嘴,空口無憑,眼前的張四維顯然並沒有相信自己的說辭,但林延潮既是說得如此明白,他的追問已是沒有意義。除非他掌握證據,或者是將林延潮拿下審問。

這二者,張四維自是不能這麼辦。

於是張四維沉吟了一番道:“林修撰的話,本閣部自是相信的,不過此事牽涉甚大,今日之事你先不要告訴他人,回去做事。”

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七百二十八章 萬事不難(第二更,求月票)四百九十一章 欺世盜名七百零二章 指鹿爲馬(第一更)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第三百八十四章 遼東大捷第兩百二十章 上屋抽梯五百五十六章 中道而行第六十四章 詩賦和經義(第一更)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賽馬相馬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經略之位一千五十八章 送客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握手言和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頂撞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第三百零四章 蹊蹺第四百一十八章 救兵來了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換個惡人來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梅家的盤算五百六十六章 無恥七百三十八章 破局九百一十章 太倉王家八百七十四章 宗室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一千四十四章 改換門庭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入閣九百三十六章 聰哥?五百一十六章 裝逼失敗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第八十五章 措手不及八百九十八章 銀子去哪兒了?第八章 背書第九十九章 我有辦法(第一更)第四百三十八章 經筵之上第二十六章 對薄公堂六百五十八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更)第三百八十一章 朝參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內閣輕重第兩百三十三章 白首一人好(三更)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微山湖上第十九章 回家第兩百四十七章 收徒(一更)八百六十三章 觀點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掛靴而去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太平盛世一千兩百零九章 支持與反對第一百二十一章 詩會六百四十六章 官復原職(求推薦票)第六百二十二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五百五十九章 客官真乃神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同窗之間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教訓一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考完糊名(一更)第三百章 百聞不如一見第兩百二十四章 鹿鳴宴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託付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局面九百零五章 連升三級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誰可入閣輔政六百五十五章 廷議六百九十四章 難望項背第三百五十七章 宣旨五百五十七章 關係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一千兩百三十六章 衣鉢八百一十三章 東邊不亮西邊亮四百六十七章 世兄第五十章 爲何讀書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六百八十一章 有一根刺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商量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五百五十六章 中道而行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點撥七百四十七章 千古奇冤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一千五十四章 榮升六百零一章 文章華國五百零四章 當年同窗四百五十一章 殿上真相一千兩百一十九章 準話第兩百零一章 翁婿偶逢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五百二十章 碑文之事第三百三十四章金殿傳臚第三百九十五章 家人,同窗和老師九佰七十六章 先公後私第兩百五十章 有驚無險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招考(第二更)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家宴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推舉第三百零五章 朱衣點額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一千一百九十章 商議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