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任提學

門外的細雨,被風扭着打入門內。

徐火勃有幾分發冷,他忍住寒意,從頭到尾站着,將書翻到尾頁,但見篇題是爲學。

徐火勃是認真讀了起來,不過這一篇讀來卻覺得平平,不過是說一個勵學故事,舉得例子倒還新鮮,道理也算透徹。只是比起其他幾篇在社學裡讀的勵學的文章,並沒有太多不同。

徐火勃看到下面李贄的點評,卻是嚇了一跳,李贄竟然……竟然對這一篇如此讚譽。

徐火勃心道,這作者究竟是誰,竟能得到李贄的盛讚,什麼這……這不是第一篇時文的作者嘛?

府試案首!

徐火勃心想,不行,連李贄都說好的文章,我見得不覺好,是我的不行,而不是文章不行。

徐火勃不捨地翻着書頁,聞着油墨的味道,最後摸着掛兜裡一串錢,咬了咬牙,拿了書走到櫃檯前。

“夥計,這本書我要了!”

仙霞嶺位於浙江入閩的要道上,這裡經兩百里旱路後,即是浙境。

仙霞嶺下小山驛驛站外,迎來新任福建提學道的車隊。

車隊一至驛站大門就有無數人在外等候。

驛站內,福建新任督學陶幼學才下了馬車。陶幼學,字子行,是嘉靖三十五年榜眼陶大臨的弟弟,外祖父董玘也是弘治十八年的榜眼。

陶幼學現在入閩,正是要接替,已任滿三年,右遷浙江參政的原提學胡定,擔當提學官,並住持八月的院試。

陶幼學拿着巾帕拂拭着官服幾處不起眼的灰塵,他出身科舉名門,平日對儀表禮儀都是十分重視,現在身爲一省提學自是要爲人師表,他不能在行止上出現任何疏忽。

陶幼學沒有理會外面擁擠的人。而是直接進入驛站裡給他準備的房間,召來兩名早在此打前站的幕賓。

一名幕賓道:“東翁,前任提學半個月前,已是去杭州赴任了。現在提學道衙門內無人。”

陶幼學道:“也好,你先行一步,到了提學道衙門裡,將一切公文全部封存,待本官抵達後。再作處理。”

“是。”

這時喧譁聲隱隱約約從驛站大門外傳來。

陶幼學問道:“門外什麼聲音?把驛丞召來!”

小山驛驛丞一直在門外等候陶幼學召見,驛丞進門陪着笑臉道:“大宗師蒞臨小驛,本縣生員士子都聚在驛外,想拜會大宗師。”

陶幼學擺了擺手道:“就說本官車馬勞頓,今日不見任何人。”

“大宗師是否先看看帖子,不少生員都是千里迢迢從省城趕來的。”

陶幼學皺眉道:“本官的話,你沒聽清楚嗎?”

驛丞連忙道:“是。”

當下對方狼狽地退了出去。然後驛丞就派驛卒傳令讓人離開,但是外面仍是有不少人不走。

一旁的幕賓道:“東翁還未到省城主持院試,就有人想提前來鑽營。”

一般而言,每任督學履新之後。就要進行提考,以防止在當地久了,人情請託。而眼下驛站外聚集的人,就是提前一步來鑽營的,其中既有要參加院試的考生,也有馬上要科考的生員。

他們在這時候來拜見,目的不言而喻。

陶幼學道:“朝廷三令五申,士子竟不知刑罰之可畏。可見閩地不正之風,由來很久。本官要一剎此風,告訴沿路地方。本官主持院試,爲防止他人請託,一路上不見任何人。若是再有生員到驛站投貼,一律行賄之罪論處。”

提學官對於這些生員。是可以剝奪其功名的。陶幼學這麼說後,頓時門外一下子就清靜了,人都走得精光,毛都不剩一個。

陶幼學雖仕官十幾年,但爲官還是清正的,想到外面投帖的生員。不由有幾分不悅。

這時候書辦,抱着厚厚一疊的書恭恭敬敬地放在了陶幼學面上的案上。

陶幼學問道:“這都是什麼書?”

書辦道:“這些都是在閩地書肆上賣得好的書,不少是書院的弟子,本地的生員寫的。”

陶幼學很喜歡看書,每到一地,總喜歡看當地名人的書籍來了解地方風情。這一次擔任提學官,就專門挑了生員裡寫得好的文章來看。

於是陶幼學點點頭道:“放下吧!”

“是。”書辦走後,陶幼學走到案前,隨即翻了一本書,看了幾章覺得不錯,心道,閩地還是有才子的,然後在一張紙上記在此人的名字。

陶幼學又取了一本書看了一會,搖了搖頭道:“此人有名無實。”

陶幼學一口氣看了好幾本書,待動手拿起一本時,看了下竟是李贄點校,不由訝然。

李贄他是知道的,陶幼學一貫反對後七子的復古之風,而李贄也多次寫文抨擊王世貞,所以說得上是志同道合。此人雖性子偏激了一點,但還是有真知灼見的。

於是陶幼學拿起這本李贄點校過的《閒草集》看了起來,翻得第一頁即皺起眉頭來道:“這等不知所云的駢文,竟也取作府試第一,我本以爲蘇州文風浮華也就算了,沒想到閩地也是如此。”

陶幼學當下想將書棄之,但又轉念一想,既是此人既爲府試第一,說明文章還是有可取的地方的。

當下陶幼學又讀了一遍,還是不喜歡這等浮華之作,然後又一目十行地看下面的文章。看了數篇後陶幼學臉色漸漸好了,心道這本閒草集裡還是有數篇文章可取的。於是陶幼學又在紙上記錄下葉向高,陳應龍等名字。

除了幾人外,陶幼學又掃了一眼註釋,這注釋也寫的不錯,稱得上旁徵博引,註釋裡有幾句話的出處,連他也是第一次聽說。陶幼學心想,此請來的校書的必然博學鴻儒纔是。

陶幼學翻到了最後一篇,看了幾行,便忍不住站起身讚道;“這篇文章何人寫的?吾當舉之!”

隨即陶幼學想到自己還未履任,知道自己失言,笑了笑又重新坐下。

陶幼學看了下篇首的作者署名,不由不可思議道:“此篇竟是府試案首之作,爲何前後兩篇,文風判若兩人?”

陶幼學心道,還好沒有將這本閒草集棄之,否則不僅錯過一篇好文章,也錯過了一名賢才。

陶幼學放慢了速度,將這爲學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完,最後道:“這文章言語精當,我竟不能刪增一字,立意發人深思,可與傷仲永一較長短了。難怪李卓吾稱此爲百年一見的好文。”

陶幼學想到這裡,待翻到頁首,但見勘校一欄中,也有此人的名字後,終於不淡定了。

ps;這個月沒有意外都是兩更,今天先讓我喘口氣,明天開始。

八百五十一章 刨根到底六百三十一章 道統論六百二十五章 林學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告誡告慰第兩百六十四章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第四百三十四章 跑關係六百四十四章 道可御器六百九十三章 爲難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八百九十四章 堵塞言路第四百四十五章 這風越烈越好九百五十四章 誰也不怕啊第兩百五十九章 求仁一千二十七章 你可知道番薯嗎?七百五十一章 十三太保第一百二十八章 報喜了七百五十七章 積怨(兩更合一更)五百九十七章 謹慎應對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一千四十九章 上疏六百一十五章 殿上爭執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交換第四百零二章 鬧事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一千七十三章 政見六百二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五百一十六章 裝逼失敗第一百六十三章 游泮采芹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梅家的盤算九百六十三章 考語六百七十九章 張居正的託付第九十章 禮宜先行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第一百三十二章 魚與熊掌(二更)第三百八十章 幫朋友一把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運籌帷幄九百九十二章 詞林大僚一千一百零一章 東窗事發第三百四十七章 教誨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稚繩怎麼看?七百零四章 賞賜連連(第三更)第兩百八十九章 會試之日第三百一十二章 幾人可及?五百九十三章 話題性第兩百二十三章 程員外上門第二十八章 民意一千一百一十章 運籌帷幄六百一十三章 告御狀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第八十三章 不後悔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四百九十八章 一目十行一千兩百九十六章 解鈴八百二十九章 你敢陷害我六百九十一章 以行踐言四百六十四章 治幕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倚重五百六十七章 宣表第一百九十九章 把名聲借給你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政柄第兩百一十五章 誰是解元?(二更)一千三百一十章 提條件?一千九十八章 彈劾之事八百一十六章 民情第三十四章 林高着當官(第一更)第兩百四十一章 整合資源(二更)單章兼請假七百二十章 各取所需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成敗在此一時第兩百零一章 翁婿偶逢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五百六十五章 朝貢儀六百四十七章 得隴望蜀四百五十二章 升官啦七百八十章 進言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潛邸講官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第兩百六十章 自問五百零六章 親人重逢六百八十五章 黨爭九百五十七章 潘季馴的奏章第一百三十九章 評卷九百一十八章 懟河督四百五十七章 感激第兩百四十六章 初衷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鎖院一千三百一十章 提條件?第四百二十四章 委以重任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經略高見一千八十三章 粉絲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林延潮之策第三百三十八章 金鑾殿上名揚天下第八章 背書第三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鄉里第一百九十二章 尾生之行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高調的李三才第一步第四百零九章 紅顏一笑七百三十章 今日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