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火耗歸公

就在王錫爵與天子書信,在京師傳得衆人皆知之前。

天子與王皇后皆搬入了重建後的乾清宮,坤寧宮。

重建二宮後。

百官都向天子獻上賀表賀禮,天子也順手從戶部那打了二十萬兩銀子的秋風。

田義等一干太監等陪同天子視察這嶄新的乾清宮。

在這樣一個喜慶的日子裡,田義攙扶着着寬大龍袍的天子繞着乾清宮巡視。可是天子走了還未半圈已是氣喘吁吁,然後坐在欄杆旁感慨道:“兩宮重建,朕心甚喜,正乃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衆宦官們都是陪同天子在旁訕笑。

天子又道:“這一次乾清宮工部營繕司郎中賀盛瑞辦事有功,杜絕鑽營請託積弊,用匠計功不計人,甚至還用朝廷新造萬曆銀錢給予工匠結算,僅此一項就爲朝廷結餘幾萬兩銀子。”

“這一次乾清宮,工部當初報上來本打算用銀一百六十萬兩,但最後實用了八十餘萬兩,節約了一半不止。但如此克勤克儉的官員卻有人彈劾他冒銷工料?你們說這樣的事有嗎?”

田義聞言額上冷汗滲出。

“回稟皇上,這當然是子虛烏有的。言官風聞奏事不是一日兩日,着實可恨可惱。”

天子淡淡地道:“那可是要查得明白纔好,這宮裡大造,素有人從中上下其手。這賀盛瑞替朕節約開支,難免斷了有些人的財路,朕之前看到彈劾的奏章,一時也差點錯怪了他。”

田義暗罵下面的人實在太不懂事,面上只能唯唯諾諾地道:“皇上明察秋毫之末,古今聖君也不過如此。”

另一個時空歷史上賀盛瑞確實是一位建造理財的天才,將修建兩宮的費用節約了大半。但在其中他多次拒絕宮裡人讓他虛報賬目的要求,最後於萬曆二十七年被彈劾罷官。

其子賀仲軾一直爲其父平反,朝廷雖最後復其罪名,但已近明末。明朝滅亡後,賀仲軾與其妻一併自殺殉國。

眼下聞田義這麼說,天子冷笑兩聲。

皇家大工本就是一筆爛賬,比如說天子修建壽陵用了七百萬兩。

此事由工部營繕司郎中徐泰時經手,在萬曆二十一年的京察時,有人彈劾徐泰時從中貪墨了百萬兩之多。因爲徐泰時是申時行的親家,所以此事針對誰,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徐泰時是否貪墨誰也拿不出個證據來,最後此事就不了了之。

但從此天子對官員們就心底存有芥蒂,賀盛瑞繼徐泰時工部營繕司郎中後,多次主持大工,這一次又主持乾清宮,坤寧宮重修之事,但是卻有言官奏其貪污。當時天子大怒差一點要將賀盛瑞罷官,但幸好這時林延潮上疏爲賀盛瑞申冤辯解。

不過林延潮爲清官能吏求情,就觸了田義之忌。

林延潮不說,天子就不會獲知了真相,不會有今日敲打田義之事。

當然以田義今時今日的地位倒不會去動手貪墨,但他知道此事乃他手下人爲之,這也與他作爲無二。他一聽天子這麼說,當然驚慌。

要換了以往哪個文臣敢如此待‘宮裡人’,但自林延潮以平反張居正入閣拜相後,提出君臣一體的主張,也就是天子與臺閣公議。

張誠與張位同去後,田義雖掌司禮監張印太監之職,但比張誠卻失去了提督東廠的差事。

自此起文臣勢力日增。

比方原先宮裡經常到吏部打招呼,插手吏部用人,但這幾年吏部已不怎麼待見這些宦官了。

若是這樣也就罷了。

如這幾年宮裡派至地方的礦監稅使,不斷遭到了地方官員的反對。

比如派至淮陽的稅使陳增,程守訓爲李三才計殺。

當時天子派陳增至淮陽。程守訓是陳增的心腹,此人自以爲‘有勇有謀’脫離陳增自成一路,嚴刑拷打江淮鹽商索錢。

當初林延潮數度與張誠交涉,但爲張誠所拒絕。

但張誠倒臺後,聽聞李三才得到林延潮默許,於是出手對付這二人。

程守訓日益跋扈,不把陳增放在眼底,李三才見此一幕,派人密告陳增說,程守訓有金四十餘萬,他珍寶瑰異無算,並畜龍鳳僭逆之衣,將謀不軌。

李三才又對陳增說,你將程守訓要造反的事情稟告給天子,如此不僅你自身可保安危,而且上喜公勤(天子看在你們二人這些年在民間收刮有功),回京後必然成爲司禮監首座。

陳增聽說後,果真將程守訓之事稟告給天子。李三才將程守訓逮捕進京。

陳增失去程守訓後,其行跡已爲天子所疑,而且搜刮之數遠不如當初,於是天子存疑。李三才派人今日密告陳增,說林延潮已上密揭於天子,要治你謀反之罪,明日又說,天子派來抓你的錦衣衛已是離京。

陳增驚懼之下,自縊而死。

還有尚膳監高告自請去遼東征收礦稅,此人到遼東招募市井流氓三百人收刮民財。

高告將抓來百姓,要麼雙腳懸井吊着,要麼倒吊在樹上,要麼攔腰捆在柱上,以此向百姓的家人勒索錢財。

此事被老百姓告至薊遼總督於道之那,結果人家充耳不聞。

於是遼東老百姓又聚在遼東巡撫衙門五日不去,天寒地凍下陸續有百姓凍餓而死,遼東巡撫郭正域猶豫再三,率兵將高告及其黨羽包圍,然後押解進京。

天子欲降罪郭正域,但林延潮上疏求情,最後郭正域被罰俸一年。

總之礦監稅使在各地遭到了不少地方官員的抵制,天子本要讓內閣下手懲治這些地方官員,但林延潮反而卻屢勸天子廢除礦監稅使。

而這一次賀盛瑞又是林延潮上疏保下,田義聞此在心底冷笑兩聲,不由懷恨在心。

這時候天子道:“這兩宮重建此乃朝廷的盛事,賀盛瑞如此能辦事,朕賞他個工部侍郎,田伴伴以爲如何?”

田義道:“賞罰分明本就陛下的御臣之道,陛下要賞賜大臣,老臣哪裡敢多嘴。其實這重建兩宮這樣的盛舉,要是沒有十三省礦監稅使,賀盛瑞再如何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老臣斗膽也替這些忠心辦事的奴才們向陛下討一個恩典。”

天子微微笑道:“朕賞賜他們,恐怕朝臣們會不高興啊。田伴伴,給張文忠複名位後這些年,朕是否對朝臣太過寬縱了?讓他們有所怠慢?”

“陛下的恩威哪個大臣敢輕忽,這一點內閣六部大臣們都是知道的。”

天子長按欄杆,眺望遠處道:“你雖比張誠能體朕心思,但於治國之道實在是一竅不通。”

田義尷尬地笑兩聲道:“老臣肚子裡就這點墨水,還請陛下賜教。”

天子道:“太祖曾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故太祖濟之以猛,取寬猛相濟之意。”

“這些年言官們屢有勸誡,甚是激煩,但朕豈不知天下臣民喜朕治國以寬。但政寬則臣民易生怠慢,這怠慢了則當糾之以猛。朕派中使出四方,這礦監稅使,就是朕治國的以猛治寬之道。”

“但治國太猛則百姓易被欺壓殘害,故而朕恢復張太嶽名位,讓林延潮入閣,就是施之以寬,這就是朕的寬猛相濟之意。”

田義聞言恍然大悟道:“原來這些年陛下都是忍着那些文官,這一切都在陛下方寸之間,這三代以下,論聖明天縱無過於陛下,”

天子道:“朕倒不是忍着,論治國之才,林延潮有八斗,朕不過一斗,這天下其餘人共分一斗。”

“這些年他是勸朕不少,都是治國良言。但治國沒有猛,哪裡有寬。言官要朕放權,若權不在朕又如何能放?這些年地方懼於礦監稅使,故而朝堂上纔有商稅之議,放在平常哪個大臣會有此論?只會勸朕修德!修德!修德!”

“但是一旦撤了礦監稅使,內閣下一步必然提出通商惠工,如此內府的歲辦,採辦勢必停掉,而這通州臨清的皇店,蘇州織造,江西陶瓷以後……也是不要想了。”

田義一聽即知,通州臨清的皇店,江蘇織造,江西陶瓷,都是皇家每年重要的進項,也是他們這些太監們好處所在。林延潮若有此打算,那麼將來他們好處就都沒了。

田義道:“皇上,一旦如林延潮所請廢除礦稅,可謂有一必有二,此後連我們也要看那幫大臣們臉色。”

田義這一句話說得可謂恰到好處。

天子道:“空鍋煮飯,不給白米,如之奈何?朕豈會在這時廢除礦稅。”

“可是……”田義覺得不放心。

天子微微笑道:“朕已是派人去太倉,再請王先生出山!”

田義大喜道:“皇上聖明,林延潮再如何,也跳不出你的手掌心啊!”

天子微微笑道:“誒,前有張居正,後有林延潮,這二人之才都可挽狂瀾於既倒。”

“當初他要朕恢復張居正名位,但此事可等朕萬年以後再辦,但他卻執意不肯。否則我與他君臣之間何嘗不能共寫一段佳話。如今朝廷非三年前捉襟見肘的局面,如此朕就不必強留他於朝堂上了。”

田義聽了心底有數。

數日之後,林延潮乘轎行於宮中,正好碰着田義的坐轎。

林延潮當國之後,田義對林延潮是以首輔事從,道上相逢向來避在一旁。

這一日二人當道碰見,田義竟是不肯相讓。

二人相持了一陣,田義雖最終還是避開,但此事一出林延潮左右都是不平。

林府之內。

鍾騾子坐在相府客廳裡。他頭戴貂帽,身着新作蘇樣綢衫,手持沉香念珠,指尖還有一個翡翠扳指,看起來很是貴氣。

這一身打扮,原本令他穿得很不舒服,但與官府中人打交道時,他卻不得不穿上這一身,否則連門都進不去。

後來如此日子過得久了,他也漸漸習以爲常了。

眼下鍾騾子胸中默唸着一會見林延潮要說的話,這都是幫中謀士教給他的。師爺說鍾騾子現在是專程拜訪,要與宰相說話,不能再如何過去一般隨口亂講。

當今宰相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爲上位者忌諱甚多,萬一哪一句話講得不得體,觸了人家之忌,將來後患無窮啊。

鍾騾子聽了師爺的話,從臨清至京城一路上背了好幾遍,一直到了相府他還是反覆地背誦着,不過等他一見了林延潮,就將一切都忘了。

“相……相爺,小人……”

一旁引鍾騾子引見林延潮的陳濟川不由笑了笑。

林延潮點了點頭道:“不用多禮,坐着說話吧。”

“不敢,不敢。”

鍾騾子站在一旁。

林延潮看對方一眼打扮笑道:“眼下看來要稱鍾大掌櫃了。”

“萬萬不敢,小人只是在水上討生活的苦命人,託相爺的福,這些年我們三千船糧幫的弟兄們日子過得好多了。”

“看得出,”林延潮點了點頭道,“知道這一次爲何召你進京?”

鍾騾子看了一眼陳濟川然後道:“陳大管家之前有交待過一些,相爺是要我們與漕運衙門談…談判。”

林延潮道:“沒錯,可有什麼難處?”

見鍾騾子猶豫,一旁的陳濟川道:“相爺問你話,有什麼就說什麼,不要顧慮。”

“是,啓稟相爺,這漕運總督是天下地方第一大員,還有那漕運總兵官,十幾萬漕兵都聽令於他……我們船糧幫還難有這個底氣,與他們坐在一張桌子上議事,將來…”

“不是議事,而是談判,不過你沒有這個膽量也是意料之中。”

鍾騾子不敢言語。

林延潮道:“只是當初你來我府上時不過何等硬氣,所依仗的乃光腳不怕穿鞋這股勁頭。而今有了身家,爲何反而不敢呢?”

鍾騾子慚愧地笑着道:“相爺……”

“是不是漕運總督之前說,本相要以海漕取代河漕,故而你心底有顧慮?”

鍾騾子沒意料到林延潮有這麼說一說,不由面色一僵,頓時將心底所想全部反應在臉上。

“相爺,小人死罪!小人死罪!”

林延潮沒有說話,一旁陳濟川冷冷地道:“鍾騾子,你要好好想想,要是沒有相爺,你們船糧草幫會有今天?換了以往相爺如此人物,也是你鍾騾子可以夠得着的?眼下居然豬油蒙了心的,聽信李三才那幫人的話。”

“回稟陳大管家,這李三才手段太過厲害,連礦監都給他殺了我們着實怕得厲害。”

林延潮擺了擺手道:“鍾掌櫃,再如何你也要記得,我在你們船糧幫有一成乾股。再如何我也不會砸自己的飯碗。”

鍾騾子滿頭大汗一直稱是,林延潮道:“我問你你們船糧幫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條船?”

鍾騾子道:“這些年已至五千餘人,除了船伕,還有卸貨,拉縴的,而漕船,貨船,客船倒是隻有兩百多條。”

林延潮道:“李三才不敢殺你,至少今年不敢殺你。否則漕船就起不了運,進不了京,你儘管與李三才他們去談。”

鍾騾子道:“還請相爺給小人撐腰,否則小人沒有這個膽子。”

林延潮微笑不語,一旁陳濟川道:“怎麼難道相爺還要管你們船糧幫一輩子不成嗎?”

鍾騾子不敢言語。

林延潮站起身來走到鍾騾子身旁道:“記得你第一次見本相時,本相與你說得話嗎?”

鍾騾子連忙道:“小人當然記得,相爺當時告訴小人,民以食爲天,若是老百姓吃不飽飯,那飯字少了個食字旁就是一個反字。”

“此乃一事。”

“相爺還曾言過,拜羅祖就是拜自己。”

林延潮點點頭道:“就是這個道理。替自己去爭,自己不爭,羅祖再世也沒辦法!”

鍾騾子聞言還是猶豫。

陳濟川道:“你知道爲何朝廷不處置,如李三才這樣的貪官?朝廷要得是什麼?朝廷首先要得是一年三百五十萬石的漕糧,李三才是能吏,他能辦得了這漕糧,故而他要貪墨朝廷只能忍着。”

“但這不等於朝廷沒有治貪的辦法,海漕就是辦法,若是河漕成本太高,朝廷就要支持海漕。”

“相爺的意思,就是讓我們與漕運總督衙門去鬧?那又鬧到什麼程度?”

林延潮看了鍾騾子一眼,微微不悅。

鍾騾子連忙道:“小人明白了,萬一出了事,小人一人千刀萬剮都擔着就是。”

林延潮道:“不要莽撞,也不要千刀萬剮,你多找幾個人,到時候就說是大家的主意,同時也不要硬頂,你們在屯糧公費上與漕運衙門儘量拖着不讓漕船開撥,而本輔會在漕期上嚴催漕衙!”

數日之後,王錫爵與天子之間的密信爲百官所知曉。

爲此王錫爵遭到滿朝攻訐。

王錫爵遭最信任的學生背叛,於是寫信給天子明言他不問世事,再無回朝之心。

天子收到王錫爵信後,默然良久。

王錫爵本就猶豫是否起復,眼下出了此事,更堅定了他養老之心,如此他是再也不會復出了。

天子雖一心要啓用王錫爵爲首輔,但也明白已是不可能。

而這個時候授林延潮上疏,言去年新鑄的萬曆銀幣三十萬兩,結果老百姓持之去州縣繳納秋稅時,遭到地方州縣的拒收。

天子一聽大怒,竟有這事?

萬曆銀幣是他當初聽從張位建議,以七銀三銅鑄的新幣。

這第一批銀幣是以倭人戰敗後,嚮明朝進貢的石見銀山所產的白銀所鑄。

當時倭人賠款輸銀大明二十萬兩,天子算數很好地拿作三七二十一鑄了萬曆新幣。

新幣鑄成馬上送至,他看過後對於成色很滿意,更重要是從此朝廷要多一項財源了。

這三十萬兩一部分被天子作爲兩宮建造之費,一部分拿去賞賜王公大臣,後宮嬪妃,還有一部分作爲陣亡朝鮮將士的撫卹。

而最大的部分經內閣奏請,作爲河南,山西二省賑災款項下發。

結果御史上奏就在河南,竟有地方官拒收萬曆新幣,要不然要他們額外繳一筆火耗。

此事令天子震怒,他正要下令嚴辦這御史,結果林延潮言先不急,派官員到地方明察暗訪看看還有無此事。

結果一查不是一個縣,而是十幾個縣都存在拒收新錢的現象,或者是要他們另繳一筆火耗。

此舉令天子震怒。

大明有了石見銀山的輸入後,準備將銀錢,從稱量貨幣改爲銀本位制。

比如這二十萬兩倭銀,鑄成了三十萬兩萬歷銀幣,其中利差的部分就是鑄幣稅。但此舉遭到了地方官府的反對。

因爲原先稱量貨幣時,火耗是歸地方所有。朝廷鑄幣之後,等於火耗部分收入就歸中央所有了。

如此對於地方州縣而言,如同短了一大筆收入,自然萬曆新錢遭到抵制反對。

而這只是第一批銀幣,今年明朝與倭國在朝鮮鐵山市貿將達到百萬之數。

林延潮代表朝廷,已與梅家等十幾家海商談妥。

明朝海商與倭國,朝鮮商人交易,一律採用金銀銅,其餘一律拒收。

而海商得來金銀銅以及關稅一律上繳給明朝,不得私自帶回國內。明朝將負責派兵從遼東陸路將這筆錢運回京師,如此一來可以避免海上運輸漂沒的風險,二來明朝朝廷將海商所得的金銀銅一律用萬曆銀幣的方式折算兌現。

爲了方便流通,明朝第一家票號就應運而生。票號總店設在京師,太倉,朝鮮鐵山各有分號。海商在鐵山將海貿得來的銀兩上繳給朝廷後,會從票號拿到一張銀票作爲憑據,然後海商到了京師或太倉都可以將銀票兌現成白銀,票號從中向海商們收一定的手續費,同時還能放貸。

至於這票號歸誰,也是引起了一番各勢力的博弈。

大約有十二家海商入股其中,同時還有戶部,工部的股份,天子也在其中,而且佔了不小的份額。

因爲海貿興起,作爲連接京師和朝鮮之間的遼東,其戰略地位大大增強,設立遼東布政司的呼聲再次在朝堂上被提及…

當然這一切存在的前提,都是萬曆銀幣的存在。

但眼下傳來地方州縣拒收銀幣的事情,這不是讓朝廷信譽破產嗎?

萬曆銀幣這樣法定貨幣的信譽何在?

於是這個問題怎麼辦,擺在了視財如命的天子面前。如此王錫爵的辭疏與新錢被拒兩事就放在了一起。

“看來朕還是要多多倚重林先生啊!”天子感慨了一句。

田義聞言臉色十分難看。

天子對田義笑道:“你且忍一時之氣,以後道上遇上林先生,你需多恭敬些。”

田義神色一變,看來提督東廠太監孫暹已將他不肯避道林延潮的事秘密稟告了天子。

田義再看向一旁不言語的陳矩。

孫暹提督東廠經常不在宮裡,眼下唯有自己和陳矩最親近天子。

但自張誠離去後,陳矩越來越少在御前說話,看來他似懼於自己,但其實說越多錯越多,他陳矩實穩坐釣魚臺。

這一刻田義覺得危機四伏。

“既是王先生暫時回不來,就晉林延潮爲文華殿大學士。”

田義吃了一驚,文華殿大學士向來不肯輕授。

永樂二十二年,本朝歷史上,僅有一徐州人名爲權謹,他以賢良保科舉出仕爲山西壽陽縣丞,坐事謫戍,再以薦爲樂安知縣,轉光祿署丞,入爲文華殿大學士,侍皇太子監國。

永樂年間殿閣大學士,只是太子的侍從顧問,不曾有過未預機政的待遇。

此後無人再授此職。

另一個時空歷史上萬曆三十五年,朱賡曾於武英殿大學士晉文華殿大學士,此爲破例之舉。

明朝歷史上僅有權謹,朱賡二人有此待遇。

而今天子授林延潮文華殿大學士何意?

明眼人看得出,這是無賞之賞。

因爲不授文華殿大學士,就要直授建極殿大學士。而王錫爵也僅是建極殿大學士。

閣臣並授東閣大學士倒是很常見,但並授建極殿大學士,中極殿大學士卻很少。

當年張四維以中極殿大學士丁憂在家時,天子晉申時行爲中極殿大學士,此舉如同告訴張四維你可以不用回來了。

至於另一個時空歷史上,天子破例授予朱賡文華殿大學士,用意就是保留着建極殿大學士給王錫爵,也是告訴天下,朕無論如何都給王錫爵留着這位子,哪怕王錫爵已打定主意不回朝廷。

看來對於自己人,天子還是蠻不錯的。

賜命下達之時,林延潮於心底苦笑。

天子的用意,他當然一聽就知。

這對於林延潮而言,此何其讓人心寒。

倒不是這一件事,從之前田義衝撞自己的儀仗,可知天子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的尿性。

現在密信事情被公佈於世之後,即便自己入閣三年,爲朝廷鞠躬盡瘁,但卻還不如一位在家裡與天子一起罵言官的王錫爵。

儘管百官陸續來內閣恭賀自己升文化殿大學士,但林延潮卻沒有多少高興之意。

自己當初不也是推舉王錫爵回朝了嗎?好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現在一個遠在天邊的王錫爵,卻勝過一個在朝辦事的自己。

在天子心目,自己做得再多,想來也不過如此。

“相爺的輔國之功,舉世皆有目共睹,此非一二人可以定論的。”

這個時候能如此出口安慰自己的,也唯有陳濟川了。

此刻文淵閣外正下着大雨,夏日午後這樣的雷雨於京城而言,已是平常。

林延潮撫須望着大雨道:“你說輔國之功,是以每年倭國海貿之市銀,再鑄以銀幣,令太倉歲入增之百萬吧。”

“僅僅爲這百萬之錢,又何必用我出山?”

這話換了滿朝文臣任何一個人說來肯定咂舌,萬曆二十七年太倉歲出四百五十萬白銀,歲入四百萬白銀,這一年朝廷虧空五十萬兩。

萬曆二十八年,雖有河南,山西旱災,但因及時得到了賑濟,歲出大體可以與去年持平,而歲入卻可增加一百萬兩,使太倉收入扭虧爲盈。

要知道萬曆十年天子親政以後,天子將張居正在世時積累的一千四百萬兩白銀早早花了精光。

而到了萬曆二十四年時,紫禁城遭遇大火,幾乎燒成白地,倭寇第二度侵朝,楊應龍在播州作亂,朝廷到了山窮水盡之時,天子派出礦監稅使到民間四處搶錢。

而到了萬曆二十八年,三大徵已打完,被焚燬的三殿兩宮也已經重修了兩個,天子終於搬進了新家,並且朝政在林延潮主政下已使國庫扭虧爲盈。

這時林延潮認爲朝廷收支已經好轉,順勢提出了廢除礦監稅使,然後再改以商稅增加朝廷的收支,完成入閣前自己與天子的五年之約。

林延潮十分清楚天子的性格,他不會長期用己,甚至早就在物色自己的替手。自己當初提出王錫爵入閣,也就是告訴天子,他明白自己就是救火隊員這樣角色,沒有戀棧權位之心。我幹得如果讓你不滿意,就讓王錫爵回來取而代之。

無論王錫爵是否回來,林延潮都要五年時間一到,天子不趕自己走,他也要及早抽身,否則遲早步張居正後塵。哪知沒等五年,天子卻不僅召王錫爵回來,甚至還要讓自己走人。

眼下萬曆銀幣在地方使用出了問題,王錫爵一時又回不來,天子給林延潮‘升’文華殿大學士,讓他再接再厲解決此事。

想到這裡,換了任何人是林延潮是何等心情。

閣外暴雨如注,雷聲轟鳴。

林延潮望此大雨,對陳濟川言道:“地方州縣不願使用新幣,早在僕意料之中,至於辦法也早有之,但是……沈四明斷然不肯。”

自入閣以來,林延潮與沈一貫一直保持表面和睦的關係,之前他立足未穩,所行一直避開對內部動刀子。

換句話變法過程中的帕累託改進不能一直繼續下去,現在要到了重新分配利益的時候。

片刻後,內閣公座。

林延潮與沈一貫次第而坐。

二人都是笑呵呵的,一派和睦共事的樣子。

“次輔,前段日子送的遼東老參着實立竿見影,僕這一用身子立即好轉了。”

“哪裡,這些身外之物,不值一提。肩吾兄的身子骨康健就好。是了,前幾天內人言令夫人送來的幾件蘇繡式樣精巧,見所未見,真是巧奪天工也不足譽之。” ωωω☢ ttκΛ n☢ C 〇

“哈哈,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對了,我聽說前幾日,次輔促成運河上那些船丁與漕運衙門商談之事。”

林延潮笑道:“肩吾兄也聽說了,確實如此。朝廷本要興海漕,但漕督再三向僕擔保以後漕額不會有短缺之事,並且還能將漕期比以前提早十天半個月的。”

“僕想以往朝廷三令五申都辦不成的事,眼下漕督居然自己提出來了,既然如此,不妨就給漕運衙門留一個情面,讓下面的人多用用心,如此又何愁天下不治。至於海運上朝廷只側重在海貿之事就好,此事僕就自作主張,肩吾兄不會不高興吧!”

“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僕讚賞還來不及,只是有一事有些不明,還請次輔賜教,此事不知又與漕丁們何干?”

林延潮笑道:“此中關係就大了去,沈閣老想必聽過四石糧完一石漕糧之說。這漕運衙門要補足漕額,若不在成色有所短缺,或者提前漕期,唯有一個辦法。”

“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旦漕運衙門逼急了這些漕丁,弄得他們家破人亡,不說僕於心不忍,於河漕長久之計也未必是好事。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沿河的那些地方衙門鬆一鬆。”

“比如這漕船上的種種陋規,這過壩之費,投文之費,作保之費,讓那些地方官員從十文少收作九文八文,如此運河上這十幾萬漕丁們也可以爲朝廷效死了。”

沈一貫搖了搖頭道:“這些漕丁每年修船造船向朝廷要錢,這開撥之前還要向朝廷拿一筆安家費,漕運時又向地方多收兩三成耗米。兼之平日裡有朝廷養着,用時又要這個要那個。朝廷對他們實在已是仁至義盡,眼下居然還敢與朝廷談判,此風萬萬不可助長啊!”

林延潮道:“沈相公,朝廷確實有體恤漕丁之意,但爲何漕丁卻年年逃亡,以至於到了僱傭民船運輸漕糧的地步?”

沈一貫聞言一陣沉默:“此中道理,一時難以辯明,僕只是怕以後釀成大患。”

林延潮心道,什麼是這些道理難以辨明,分明是李三才投向了沈一貫,在自己與他之間兩頭下注。

林延潮,沈一貫二人心照不宣。

林延潮道:“這新幣在地方受阻,聖上要我們十日內拿出一個辦法來,你看如何?”

沈***:“地方有司陰阻,就必須嚴明律法,嚴懲幾個以儆效尤。”

林延潮道:“法令雖明,奈何人心不服。僕主張火耗歸公,你看如何?”

沈一貫聞言吃了一驚,但隨即道:“難,難,難。”

林延潮道:“這朝廷收上來的火耗,一則充公,二則作爲地方官員的養廉銀。”

沈一貫一聽到這裡,立即道:“次輔,如此不是將羨餘銀變成明文了嗎?”

朝廷地方將民間百姓繳稅的雜銀碎銀,統一再鑄成官銀。

官府將雜銀鑄成官銀必然有損耗,還有人工,器材的支出,這些一概歸入火耗。

一般這火耗是定在兩成至三成之間,火耗多出來的部分就是羨餘,這筆錢是進地方官員自己的口袋裡的。

這樣例子很多,比如漕運時,地方官府要多給漕丁兩三成漕糧作爲路上開支所用。

而且這不是明朝獨有,從漢朝起地方爲京中運糧,官府都要向老百姓多徵收糧食,這稱爲雀耗,鼠耗,名義上糧食儲存裡被雀鼠吃掉的部分。

但火耗的弊端很多,比如火耗地方官員自行規定,每兩收二錢至五錢不等。而且越窮的地方,火耗越高,比如天下最窮的陝西,火耗竟高達五成。

對於火耗的存在,地方督撫不僅不制止,或睜一眼閉一眼,而是公然與州縣分贓。所謂好處大家拿。

林延潮的火耗歸公,當然是清朝的治理辦法。

首先火耗銀不再是不成名目的收入,而是朝廷明文規定。

然後火耗銀上繳朝廷後,再下發至地方,一部分作爲地方衙門的辦公之用,一部分作爲官員的養廉銀子。

而且清朝對各省規定了火耗數額,不許官員們再隨意加耗。

當然林延潮決定火耗歸公,除了吸收清原先改革的優點外,更重要是在地方推行銀幣,使得銀本位制在明朝官方民間得到貫徹。

但此舉遭到了沈一貫的極力反對。

沈一貫的理由是,火耗本就是不成文的陋規,朝廷變成明法與加稅何異,如此等於助長不良風氣。

二人針鋒相對,林延潮與沈一貫誰也說服不了,這一次林延潮不再對沈一貫讓步了。

於是沈一貫憤然道:“次輔的火耗歸公之策,請恕僕不能在票擬上附名。”

林延潮知道,他雖可以以次輔的身份單獨上奏,但少了沈一貫的附名,無疑是告訴外人二人意見不合,同時也給朝堂上下更多反對火耗歸公的藉口。

林延潮想了想道:“沈閣老既是不同意,僕也不好單獨列名上奏,既是如此,咱們不妨在廷議上議一議,以九卿的名義合奏如何?”

內閣既然無法達成統一意見,那麼就擴大會議的人數。

沈一貫聞言心想,這一年來林延潮權勢日中,九卿多聽其命,在九卿廷議上,他未必有勝算。

於是沈一貫轉念一想道:”以僕之見,此事茲事體大,恐怕僅僅是九卿怕是不能決斷的,不如加入六科十三道言官,讓言官們也議一議,免得日後他們上奏批我等不與他們商議。”

沈一貫這一手可謂十分厲害,可謂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林延潮既是要擴大會議人數,沈一貫就擴大到更廣,林延潮大怒,他主張臺閣一體,決策權從內閣下放到九卿即可,但沈一貫卻把言官也拉進來,這下二人就扯破臉了。

林延潮面上卻笑着道:“也好,就如沈相公所議,定在五日後九卿六科十三道廷議。”

沈一貫吃了一驚,他沒料到林延潮居然會答應。

林延潮與沈一貫在內閣中商定後,然後二人各自回府召集門生黨羽,準備拉票然後在廷議上對噴。

八百八十四章 衆論一千七十章 正推五百一十八章 利在千秋第三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鄉里六百八十二章 以威福還主上五百四十三章 進講第兩百五十四章 朝堂之變一千三百零一章 問罪一千一百零五章 傾訴八百五十九章 要錢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魁天下一千五十八章 送客第二十九章 送信五百一十六章 裝逼失敗五百二十九章 藏之名山九百二十七章 學以致用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陛辭第三百零四章 蹊蹺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七百五十九章 你們這是在逼朕(二合一)五百三十四章 分量第兩百三十九章 席間運籌(二更)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選擇一千六十五章 借刀殺人之計五百六十七章 宣表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七百二十七章 走馬薦良才(第一更,求月票)五百七十五章 升遷侍講第一百九十九章 把名聲借給你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一千章 經史並重第兩百二十章 上屋抽梯第一百九十六章 識破(一更)七百一十四章 販售私學第一百四十章 一頭之地一千兩百零九章 支持與反對五百八十章 脣槍舌劍第一百零六章 交卷(第三更)七百五十二章 既往不咎第六十五章 比試(第二更)一千兩百五十四章 大事第四十五章 無不散之宴席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八百二十四章 河道來人八百二十三章 築堤四百四十七章 不要臉一千三百零五章 智囊第二十八章 民意第一百四十七章 你書讀得不夠深啊(二更)七百六十七章 有愧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七百七十一章 此林延潮之功(二合一)一千三百六十章 石星的彈劾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第一百八十七章 歲試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第三百四十三章 恩榮宴九百二十八章 重逢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九百一十一章 赫赫兇名(二合一)八百九十二章 淤田哪裡去了?第三百四十四章 成人之美一千八十二章 見證歷史的一刻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逆鱗五百七十八章 敵軍陣容五百一十五章 一個小目標一千九十六章 實踐出真知第四百零二章 鬧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戲弄(第一更)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安插單章兼請假第一百零七章 發案(第一更)第十八章 傳道授業(第二更)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逆鱗一千零三章 番薯好吃嗎?第一千兩百八十二章 趙士禎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門楣一千兩百四十四章 力駁羣雄一千三千零九章 書信第四百二十四章 委以重任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握手言和第一百七十一章 求田問舍(一更)第十四章 討厭的縣令一千八十章 手握實權六百七十章 一鳴驚人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選擇五百五十二章 動怒八百六十一章 說話不算話第三百五十五章 受得起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雄壯一千九十六章 實踐出真知五百三十八章 宮闈之事八百八十九章 萬民書(二合一)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居正是地域黑七百八十一章 內應五百一十六章 裝逼失敗發個單章解釋一下,最近主角行爲六百五十四章 重返朝堂第一章 少年和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