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政柄

因萬曆二十三年皇長子事牽連,袁宗道,陶望齡,袁可立三名林延潮門生被罷官免職,甚至連孫承宗,李廷機也因此被牽連。

一時之間林黨元氣大傷。

但是隨着林延潮重新入閣,頓時聲勢又有不同。

張汝霖,字肅之,萬曆二十三年進士,釋褐後出爲清江縣縣令,任內政績卓著未等考滿,即被調入京中敘職。

張汝霖坐車進京之後,先去吏部排期,然後又去相府投貼,得知林延潮當晚宿值,排到明日方可相見。於是張汝霖又馬不停蹄前往房師李廷機府上。

卻說張汝霖當年被李廷機點中,也是一段佳話。

萬曆十七年時,張汝霖落榜後回鄉痛定思痛,讀書於家中龍光樓,撤去樓梯,三年不曾下樓一步,於樓上苦讀文章。

當時其父有一友人來看望張汝霖,聽說了他很多事,以爲他不準備讀書赴科舉了,於是嘆息道,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但可以教子讀書,將來不要辜負你父親的名聲。

張汝霖哭道,我命運不濟,耕耘至今沒有收穫,但是我讀書用功極勤。

當下對方試張汝霖一篇文章,讀後驚歎不已口稱,你的文章當可名世,只是用來科舉太可惜了,你父親後繼有人了。

萬曆二十三年張汝霖入京赴會試,當時李廷機正是他的房考官。

當時李廷機房內有一老教諭,連選了五份自認爲的佳作給李廷機看。結果李廷機一看即斥道,什麼樣的文章都拿來給我看嗎?你手裡邊都沒有好文章了嗎?

老教諭被氣哭了,李廷機重新檢查一遍又問道:“你手中的文章怎麼少了七篇?”

老教諭道:“前面五人文章都不行,此人的文章比起他們而言就像是個笑話。”

李廷機道:“就是笑話也要拿給我看啊!”

這如同笑話般的文章,正是張汝霖所作。李廷機看後驚歎不已,認爲這纔是一等一的文章,於是將張汝霖的文章上名次塗改掉,舉爲本房第一。

張汝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得中進士,因爲對於李廷機,他是一直感激在心。

故而他這一次進京至吏部,相府先後投貼後,第三個即來到李廷機府上拜見。李廷機這日正好得空,師生二人見了面。

這天方從哲正在李廷機府上做客,李廷機自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將張汝霖這位得意門生介紹給了這位好友。

張汝霖久聞方從哲大名,頓生受寵若驚之感。

方從哲與張汝霖雖同是浙籍,但他是錦衣衛籍,一直住在京師,反而在浙江官場人脈不廣。

這點與張汝霖不同,張汝霖岳父是前禮部尚書朱賡,朱賡雖說是致仕,但人緣人脈都很廣,在浙籍官員中影響力甚至不遜色於沈一貫。

張汝霖的父親張元忭是隆慶五年狀元,也在同鄉官員更是有莫大影響力。當初在翰林院時,林延潮與張元忭交情不錯,故而張元忭曾託林延潮將張汝霖收入門下。

有了這三層關係,方從哲明白這位小同鄉不中進士則矣,一中了了進士將來仕途上不可限量。

張汝霖拜見了方從哲後,方從哲笑着道:“早就聽聞賢侄大名。今日一見果真是人中龍鳳,九我,我可是真羨慕你有如此之高足啊!”

李廷機聞言呵呵笑道:“中涵,休要當面誇獎年輕人,否則他日不知天高地厚。”

方從哲道:“誒,九我莫要謙虛,不說賢侄這一次吏部考卓異進京,就是三賢五子之名,天下又有誰不知呢?”

張汝霖起身道:“世叔謬讚了,小侄如何能並稱其中,實在慚愧。”

李廷機這時微微訝道:“中涵,請恕我在朝中孤陋寡聞,這三賢我聽聞過,但這五子又是何人呢?又怎麼會是我這不成器的門生呢?”

張汝霖面露愧色,方從哲呵呵笑着道:“九我‘伴駕皇長子’,自是不知外朝中事。”

李廷機看向張汝霖要他解釋,張汝霖只能勉強答道:“這都是士林中好事之人杜撰的,說的倒似梁山好漢中八驃騎之說,學生名列其中湊數,實在是慚愧。”

李廷機聞言失笑道:“如今我聽來還是一頭霧水,越是如此我越發好奇了。你們誰來賜教一二呢?”

聽着李廷機之言,二人都是發笑。

方從哲撫須道:“愚在新民報寫文章,最好這逸事,就由我來分說吧。這三賢五子雖是士林茶餘飯後的閒談,不過也有根據。說起來,他們可都是林相之門生。”

“這三賢乃今翰林院侍講孫稚繩,遼東巡撫郭美命,前翰林院修撰袁伯修,三賢各是一派宗師,孫稚繩與九我你同爲皇長子講官,道德堪爲楷模,被當今士林視爲繼承了林相之內聖學問。”

“郭美命經略遼東,政績斐然,繼林相的外王之學。而袁伯修是文壇盟主,其公安一派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擬古之風,在文章中主張樸實,述而不作,又不拘於俗套,眼下天下文章十有七八都是公安一派,但公安一派歸其根源又在林相,明年是大比之年,十有七八,林相要出任會試主考官,你說那些有志於東華唱名的讀書人,哪個不在揣摩公安派的文章。”

“正是如此,”李廷機點點頭,拍腿笑道,“早有聽說。稚繩,美命,伯修都在當今士林之中都不少簇擁,官場同道,門生更是無數,只是可惜伯修被貶,美命又在遼東。”

方從哲笑道:“下面又有五子之稱,起源不知從何而來,說得是陶周望(陶望齡),袁中郎(袁宏道),袁禮卿(袁可立),徐惟起(徐火勃),還有就是令徒。”

二人都看向張汝霖,張汝霖唯有硬着頭皮答道:“其實還要從萬曆十七年,林相從禮部侍郎任上辭官還鄉說起,當時小侄正與周望他們一起赴禮部試,其後一起遊山玩水,以詩敘志,徐惟起出了一本詩集《山間偶得》,以五人的名字連署。”

李廷機點點頭道:“我聽說過。”

張汝霖道:“當時我們五人意氣相投,想他日在朝堂上如林相那幫,爲百姓爲天下作一份力所能及之事,但是放榜後唯有周望,禮卿二人及第,我等三人卻名落孫山,學生當時實在是無地自容!”

方從哲點點頭道:“賢侄能知恥而後勇,實在很好。我記得林相曾言,何時何地都思爲天下盡一份綿薄之力,不在於位之高低,此謂‘仁’也。”

張汝霖點點頭道:“是啊,我是最不成器的。五人之中如周望被貶後,二度回浙講學,師從者十數萬,在師門中實有‘道南’之譽。傳聞周望被貶前,曾至蘆花蕩拜訪林相得衣鉢真傳,此中造化實吾等不能及也。”

“然後就是禮卿,申吳縣被罷相,董大宗伯家被抄沒都與他有直接干係,他也被當今士林稱爲當今最有鯁骨正氣之人物。”

“徐惟起跟隨林相最久,先後任鰲峰書院,學功書院的山長,爲人敦厚,學識淵博,深受學生愛戴敬重,也是當今第一流的人物。”

“而中郎,公安派之中中郎的才學文章被譽爲更勝其兄。當下伯修被貶離京,是中郎一人在京主持公安派,這等雄才實令人佩服。”

“相較之下,學生中進士最晚,論事功又居末第,旁人提及五子中學生之名只爲湊數。”

“那你是如何看的?”方從哲問道。

張汝霖道:“學生以前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現在慚愧之餘,當力爭上游,縱使事功不及,但在爲國爲民上卻絕不甘於人後。”

“好。”方從哲,李廷機都是稱許點頭。

當下衆人敘茶,正當張汝霖以爲談話就要結束時,突然方從哲輕飄飄地來了一句:“肅之這一次進京可有給鄉里帶信否?”

張汝霖神色一凜,然後垂頭謹慎道:“老泰山確有幾封信,讓小侄轉交幾位官場上的故交。”

衆所周知朱賡與沈一貫交情很好,但林延潮與沈一貫卻……而張汝霖來京身上必然帶着朱賡給沈一貫的信。

方從哲忽道:“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於廟堂之上,卻便便言,何也?”

此話的意思是孔子在鄉里時很少說話,但在廟堂上卻暢所欲言。方從哲的言下之意就很顯然了。

過了片刻,張汝霖額上汗水滴落,他道:“學生不明白方世叔之意。”

方從哲哈哈一笑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說完方從哲起身作別。

張汝霖連忙起身相送。待方從哲走遠後,他向一旁的李廷機道:“恩師,是不是學生方纔做錯了?”

李廷機笑了笑,從袖中取出一巾帕遞給滿頭是汗的張汝霖,然後笑道:“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何過之有?”

張汝霖道:“學生也是如此想的,但如今林相門下,在廟堂上除了孫稚繩,就屬方世叔,學生怕得罪他以後難容……”

李廷機笑道:“無妨,你畢竟是我的門生嘛,但你要清楚以後林相與沈相遲早是要有一爭。”

“能不爭嗎?”張汝霖爲難道。

李廷機哈哈笑道:“若不爭,也不是官場了。是了,新民報上林相的文章看了嗎?這些話你每一字都要於心底揣摩,此關乎將來朝政之走向!”

“學生看了,但不得門徑而入,反而學生不明白,林相入閣負天下之望,正當勵精圖治,大有作爲之時,爲何卻着手些不起眼之事。”

李廷機看了張汝霖一眼撫須笑道:“微風吹幽鬆,近聽聲愈好。你能治理好一個縣,但卻不一定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國家之大,種種干係盤根錯節,你要站得位置不同,所看所聞也是不同。你記住,今後三年之後不好說,但五年後朝政走向定在林相的方寸之間!”

張汝霖躬身道:“學生謹記恩師之言。”

李廷機又嘆道:“可是林相如今何嘗不是如履薄冰。”

此刻京中另一座宅中。

現任京師教諭,同爲林學五子之一的袁宏道,也在反覆讀着新民報。

袁宏道用功有所不同,理學之中有一等熟讀精思的讀書方法,向爲讀書人所推崇。

這熟讀精思就是‘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

袁宏道就是用如此讀經之法來讀林延潮施政之言,初時不解其意,但讀着讀着越是能融會貫通。

“此綿綿用力,久久爲功,金玉之言!”袁宏道覺得有所得,不由撫掌笑道。

正要繼續用工之際,袁宏道但聞外頭下人稟告道:“老爺有客人在外求見!”

袁宏道不悅道:“不是與你說過不見外客嗎?”

下人道:“老爺,來者是山陰張肅之。”

袁宏道聞言驚喜道:“不早說……”

當下袁宏道披衣推門而出。

二人一見皆是大喜。

“肅之,想煞我了。”

張汝霖也是笑中帶淚道:“剛從房師那告辭,即來見中郎了。”

“你若到京不立即來見我,我要怪你。”

“是,是。”

二人一併大笑,然後攜臂走到袁宏道的書房。

“中郎在作什麼文章呢?我真是久未拜讀兄之大作了。”

袁宏道笑道:“最來哪有什麼心思寫文章,正在拜讀林相入閣後所言,這文章你看了嗎?”

張汝霖點點頭道:“看過,但從房師那來時,他又要我好好揣摩。”

袁宏道:“我也是這麼想的,不過眼下京中衆說紛紜,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論,你正好與我好好聊聊。”

張汝霖道:“我在地方這麼久,對於京中風向不甚瞭解,當然想向中郎多請教。”

袁宏道點點頭道:“也好,那我就拋磚引玉了。依我看來,林相所言可概括十六個字,詔複名位,循序漸進,君臣共治,求賢四民。”

張汝霖想起報上內容點點頭道:“正是如此。”

袁宏道繼續侃侃而談:“眼下國事艱難,百官百姓都念起張文忠公在位時的太平景象,故復張文忠公名位可謂順應士心民心。林相以復張文忠公名位入閣,如此聲勢必將負天下之望推動變法之事。”

“但當年張文忠公新政,惹來羣謗,加之北宋元佑黨爭最後覆國此前車之鑑,也不可不慎啊。”

張汝霖道:“確實如此,我沿途也聽到不少議論,不少老成持重者都對變法持慎重之見。而東林書院的幾位都認爲,當今政局昏暗至此,都在於朝堂上多小人少賢臣之故。然而我竊以爲治天下在於知賢,卻不在於自賢啊。”

袁宏道點點頭道:“正是如此,朝野有一等聲音,讓林相去撞一撞南牆,碰破了頭,他們再出山收拾殘局的說話,不在少數。”

張汝霖搖了搖頭道:“身在朝野,你說什麼都行,但一入朝堂之上,即入衆矢之的。”

袁宏道道:“因此林相提及循序漸進,也先安這些人之心。既然大刀闊斧之事難爲之,那麼就綿綿用力,久久爲功,最後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張汝霖嘆道:“難怪房師與我說,林相如今如履薄冰,實在是一點不錯。他今時今日這位子,一旦說錯了話,行錯了事,必遭來衆謗,一旦不慎就是舟覆人亡。”

袁宏道點點頭道:“正是如此,近來朝野上下有關於三賢五子,四達八駿之說越來越多,你可知爲何?”

張汝霖聞言驚道:“三賢五子聽過,但四達八駿又怎麼說?”

袁宏道道:“四達指得是蕭以佔(良有),方中涵(從哲),葉進卿(向高),還有一位就是你的房師。”

張汝霖聞言色變。

“至於八達則是李沂,翁正春,史繼偕,周如砥,林材,于玉立……”

張汝霖出聲打斷道:“這些人都支持林相變法的,你的意思朝堂上已經有人開始羅織這些。”

袁宏道道:“沒錯,就如同當年樂新爐所作的‘三羊八犬十子’一樣,表面看來好似是讚譽之詞,實際上卻是評議公卿,再流傳飛語,此中怕是有人在佈一個局。一旦林相出了什麼差池,就給我等安一個結黨亂政的大罪!”

文淵閣值房。

林延潮這間值房原先是申時行所用。

萬曆十九年申時行致仕後,這間值房就一直空着。

當時天子准許申時行辭相的聖旨是讓他回鄉養病,等病好了再回閣主政。因爲這個原因,儘管這間值房朝向宜人,但其他閣臣卻一直不敢佔用。

就算明知道申時行九成九不回來了,但只要有那一分可能也不會僭越。

但林延潮是何人?申時行的得意門生。

當初他在野時,申時行是一月一信的催他早日入閣,甚至還戲言‘我這間值房風水朝向都不錯,你以後入閣大可據此,莫要將來便宜了外人哦’。

因此林延潮入閣後,選了這間值房,言下之意就很顯然了。

但就算是申時行值房,但相比他在禮部的伙房可是遜色許多。

這閣臣值房雖有內外兩套間,但一面擺滿了紅櫃書櫥,都是昔年作藏書之用。今日藏書被竊大半,已作公文密檔之用。所剩辦公之處就顯得很狹促。

林延潮對此也只能用‘宰相的值房就是如此樸實無華且枯燥’聊以**。

另從公文密檔來說,文淵閣的管理之糟糕。

閣臣閣吏竊書不說,萬曆十四年時,甚至連文淵閣閣印都失竊了。

文淵閣中印信也很有意思,各衙門章奏文移用的是翰林院院印。

而文淵閣閣印乃宣德時特賜,凡機密文字鈐封進呈,至御前開拆,也就是專用於閣臣給天子上密揭之用。

結果如此重要的印信就這麼在文淵閣無緣無故地失竊了。

當時申時行等幾位閣臣上疏請罪,天子震怒之餘下令廠衛徹查此事,現在十一年過去了,也沒有結果。

所以天子不得不下令重鑄閣印。

除了少數閣臣有單獨賜印外,眼下文淵閣唯有一印,由趙志皋保管。

這日林延潮留宿當值。

看過公文後,天色將晚,林延潮步出值房準備散散步。

正好這時看見西間的沈一貫從值房步出。

今日沈一貫沒有侍直,卻也在閣裡忙得如此晚,見此一幕,林延潮對沈一貫也是佩服,

國家之事不少都是焦頭爛額,三人雖有巧婦難爲無米之嘆,但抱怨歸抱怨,卻依然勤勤勉勉維持着這個國家的運轉。

沈一貫雖已是到了耳順之年,但這等精力不遜色於少年人多少。

“林閣老!”

“沈閣老!”

二人對揖。

一點夕陽斜照在閣中,一老一少碰了個對面。

在內閣中,首輔與次輔之間就是一對冤家。

幾乎每個首輔次輔間恩恩怨怨,都可以單獨出一本書來研究,當然這也不是絕對,三楊就是一段佳話。不過內閣間能一團和氣的少,每位閣臣之間如何相處是一門學問。

既然見面總要聊上幾句,林延潮向沈一貫‘請教’些閣務流程之事。這些其實林延潮早明白了,但一來是尊重,二來也是更慎重一些。

沈一貫一一解答後,邀請林延潮自己值房中敘茶。

二人於沈一貫值房對坐,兩盞清茶於茶几上陳列。

沈一貫撫須道:“林閣老入閣不過數日,即已瞭若指掌,沈某實在是佩服之至。”

林延潮笑了笑道:“方纔沈閣老賜教,倒是令林某大有所收穫纔是,不入閣不知國務繁重,如此也就罷了,最重要是事無鉅細。”

“那些地方官員及言官只知把事情報上來,爲了免當處分,往往將事情說得極重,彷彿一旦不辦朝廷就要如何如何了一般。但疆域那麼大,百姓那麼多,一個消息報上來,已是十幾天以上,往返又是一個月。”

“朝廷兵馬錢糧總是不夠的,如何用之?如何分一個輕重緩急?更何況國庫空虛到這個地步,拆東牆補西尚來不及,又何談防範於未然。”

沈一貫嘆道:“林閣老所言極是,國事積弊如山,縱使巧婦也難爲無米之炊!然而朝野下面不乏看戲之人,只知道盯着上面,無論你做了什麼都是錯的,辦事的人總不如他們聰明。”

說到這裡,沈一貫話鋒一轉道:“林閣老之前在新民報上所言,沈某看過了,實乃金玉之言。”

林延潮道:“不敢當,林某掌禮部,通政司事,有感於朝廷舉賢之難故有感而發,不知沈閣老以爲如何?”

沈一貫失笑道:“沈某以爲林閣老哪裡是有感而發,應該是有大文章纔是。”

“哦?”

沈一貫撫須道:“沈某當時初讀也是不解,後來至府中想了半天,至尾往上讀後霍然開朗。”

“還有此事?”

沈一貫笑了笑道:“是沈某想起一句話,善作文章者正反可讀。林閣老的文章從上往下讀是一番道理,從下往上讀纔是宗旨所在。”

“那林某要洗耳恭聽了。”

“老夫還是從葉心水(葉適)一句話纔有感而發,他言‘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後治化興’。由此可見事功之學宗旨何在?在於通商惠工。欲通商惠工,須士農工商四民平齊,擇賢方可四民平齊。”

林延潮道:“還是沈閣老見識過人啊!眼下礦監稅使四處,動則以開礦之名拷打商賈。而蘇州織造,景德鎮瓷器都是天下第一等的流通之物,若貨賣外國獲利不知幾何。可是蘇州織工景德鎮匠作每日應付皇差尚還來不及。這是林某的本意啊!”

沈一貫笑道:“難怪林閣老要君臣共治,政柄由天子與臺閣共之,如此天子就不可擅作主張。但君臣共治不過是一句虛言,天下又如何當真?”

“所以林閣老才以在野三年,換得天子復張文忠之名位。此事一成,下面之事自然而然就能破竹而下!是了,聽聞林閣老一直以來與兩淮鹽商,閩浙海商交情不錯?哈?”

林延潮隨意笑了笑,現在他已不會惱羞成怒如此情緒表現於臉上。不過說來有些諷刺,後人都說東林黨是江南大商人的代表,現在自己倒是被沈一貫將這帽子安在了自己頭上。

何況沈一貫自己就是浙黨領袖,居然好意思指責自己。

但見林延潮反是正色道:“又何止於鹽商,海商?但凡正途經商,有益於國家民生的商人,僕不僅和他們交情不錯,還要爲他們撐腰,讓他們繼續爲利國利民之事!沈閣老你說是不是?”

“正是。”沈一貫淡淡笑了笑,端起茶盅呷了一口。

林延潮笑着道:“沈閣老老成謀國。此爲僕所不及,今日不妨大家將話說開了,如此也是爲了你我以後一併共事。”

“正當如此,”沈一貫微微一笑道:“那沈某就把話說開了,這天下之事必作於易,必作於細。林閣老循序漸進之政不失爲高論,可依沈某之見,人慾如炬,持之而行未嘗不可,但火能燙手,欲也能傷人。”

“工商也是如此,務國當以農爲本,工商之事不過是雕文刻鏤罷了。故而治國無不以卑名抑商,若崇商無疑是勸民逐利啊!”

“這執政就譬如潮汐日月一般,潮漲潮落,日升月落,這是有爲但也是無爲,因爲合乎天道變化,但若以己意加諸其上,就是無爲也是有爲了。林閣老要廢礦監稅使,政歸清明,沈某支持,但以崇商來制之,不能少一事復添一事,不是無爲之道。當然這是沈某一家之言,讓林閣老見笑了。”

“哪裡,僕要多謝沈閣老不吝言纔是。”

林延潮心想,他與沈一貫這裡就政見不合,那麼以後不是要一走一留。

林延潮道:“沈閣老說要貴本賤末,僕深以爲然。其實國家的國用不足,只需一策即可奏效,且不用加賦。”

“何策?”

“不分官紳,與百姓一體納糧!”

沈一貫聞言看向林延潮,不能有半字言語。

“若沈閣老有意,林某明日就拉沈閣老一起向皇上上疏力促此事,哪怕將這一腔熱血都灑在金殿之上如何?”

“這。”

林延潮道:“沈閣老,你我都知道國家之弊在何處?但爲何坐在你我今日這位子卻不去主張呢?因爲你我知道稍一提及於此,就是與天下的官員爲敵!這是激天下之變啊!”

沈一貫半響道:“這就重蹈張文忠公的覆轍了。”

林延潮道:“沈閣老說得好,林某也想政歸清明,但朝廷繼續放任不管下去,是令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如此國不亡於外,也必亡於內。”

沈一貫聽了林延潮之言良久不語。

二人的話題也就到此爲止。

不久沈一貫離開文淵閣,林延潮於閣內目送他遠遠離去。

夜色已是昏暗下來,紫禁城內一片漆黑。

在隨從引路下,沈一貫的背影有些孤單。

時代已是變遷了,無論沈一貫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路都要走下去。似他這一代官僚官場上的事精熟無比,但畢竟不能理解種種變化,他們終有一日要離開這個舞臺的。

至於自己也終於有一天要離開的。

林延潮回到值房,看了一會公文覺得有些疲乏,繼回到牀榻上睡了。

睡到中夜,他突然想起了自己與天子定下五年之期,當初是爲了五年內自己進退有餘,決策不受干擾的施政。但五年後若是收不了商稅,也難以承受天子盛怒,但就是收了商稅,以自己要挾天子恢復張居正名位之事,恐怕也難以在內閣繼續留下去。

那麼何人可以繼自己政柄?將這條路繼續走下去?難道到時候交給沈一貫嗎?

想到這裡,林延潮就沒有了睡意,披衣而起於值房內徘徊。

沈一貫以反對張居正入閣,同時也反對新政,是天子留之在閣制衡自己的人物。同時他還是浙黨領袖,現在朝堂上浙籍官員遍佈,京師各衙門裡不少都是浙籍吏員,而京師之中外地人中又屬浙人居十之五六。

即便沈一貫現在爲清議不滿,但論扳倒他,談何容易。

就算不選沈一貫,又會是何人?

是孫承宗?是方從哲?李廷機?五年之內,他們能夠繼閣位?就算能,他們身上也有這樣那樣不足之處。

還是蕭良有?于慎行?但他們又未免太老成持重,不僅缺乏魄力和決斷,而且也不能繼承自己變法的理念。

如此想着想起天色漸明,不知不覺林延潮又一夜無眠。

PS:感謝我愛乖仔盈盈書友,成爲本書第二十位盟主!

第兩百零八章 飽暖思考試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第三百四十五章 牛逼的翰林官第兩百一十八章 諸生的心情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梅家的盤算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定策之功七百七十四章 情誼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興學(第一更)一千二十七章 你可知道番薯嗎?第六十六章 燕可伐與九百二十四章 幫忙一千一百零一章 東窗事發一千零三章 番薯好吃嗎?五百二十二章 拉關係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八百四十二章 公道正義(第二更)第兩百九十四章 南北卷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文武相輕六百四十八章 燕京時報第一百六十四章 應制詩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官知錯了六百八十七章 有備算無心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賽馬相馬八百零二章 河工銀第三百八十五章 硬道理第一百九十七章 繼絕學一千兩百六十五章 朝鮮之策八百七十四章 宗室八百六十八章 響馬的用處第四百一十四章 跟我們走一趟五百三十三章 引薦一千一百零一章 東窗事發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一千四十八章 暴雨四百九十七章 欽差九百零六章 大德大功八百零二章 河工銀九百五十九章 預算之事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一品第兩百四十八章 補習天王(二更)五百四十四章 文華殿上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九百六十七章 離任八百零一章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八百九十三章 當殺一千兩百三十六章 衣鉢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用人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一千兩百一十八章 成敗在此一時第三十章 奇才四百九十三章 陸翁四百六十二章 爲官之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閒草集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一千二十一章 暗訪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第兩百二十章 上屋抽梯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用人一千兩百六十四章 盛世與危機一千四十六章 儲端八百八十六章 局第兩百五十九章 求仁六百二十八章 門生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宣川五百零三章 鼎邊一千三十二章 談條件九百五十八章 拜賀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會試大熱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首席第兩百四十章 銷銀第兩百九十四章 南北卷六百三十四章 皇帝來我家一千五十八章 送客一千四十七章 莫欺少年窮一千兩百九十一章 轉告一千六十七章 堪任資格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北上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奏對第兩百六十五章 本官就是驢脾氣八百三十一章 按院一千兩百六十九章 方略第三百七十章 申時行的第六感八百二十一章 新青苗法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換個惡人來八百二十五章 風雨欲來(二合一)第兩百八十三章 教誨六百五十九章 初衷(第二更)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登頂七百八十三章 寫信(謝摸摸頭書友盟主)第兩百五十五章 書院之難第一百七十七章 翻案(一更)八百四十八章 新任知府第兩百三十三章 白首一人好(三更)第三百零七章 最好的文章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掛靴而去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勝歌一百零二章 輿論(第一更)七百零七章 封爵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