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

翁正春,史繼偕二人都是認真向畢自嚴請教。

畢自嚴這時倒是道:“方纔是在下魯莽失言了,還請兩位見諒。”

翁正春,史繼偕二人對視一眼。史繼偕道:“我是真心向畢兄求教。”

畢自嚴見此道:“不敢當,不如請二位到畢某的船艙說話。”

三人當即來到畢自嚴的船艙。

這船上的船艙雖是兩人一間,但甚爲狹小。畢自嚴這間更是狹小,雖是他一人住,但對鋪擺放了船上的雜物。

畢自嚴自嘲道:“某長得粗大,若是與人同住倒是不習慣,此處給我歇腳。晚上也點燈攻讀經史也是來得安靜,無人打擾。但還是不如兩位同吃同住同學,彼此之間每日切磋學問。”

翁正春,史繼偕二人聞言笑了笑。

史繼偕見畢自嚴鋪上放着兩本書,當即問道:“不知畢兄可否借我一看。”

“當然。”

史繼偕當即取來一看,這兩本書一本是《萬曆會計錄》,此書是先後兩任戶部尚書王國光,張學顏所編撰。此書囊括大明財政的方方面面,雖是對外發行,但除了戶部官員外,幾乎沒有讀書人對此書感興趣,卻不料畢自嚴竟有此書。

史繼偕對畢自嚴不由多看了幾眼,拿起另一本書更是覺得吃驚。

原來此書是由二人經手編修然後刊佈。

此書正是已故右通政,前鰲峰書院的徐貞明所撰《潞水客談續》。

這徐貞明所撰寫的潞水客談有兩部,前部是記載開水利於北方屯墾之事,但此法因地方阻擾最後作罷。而後一部則在北方興旱田屯墾之法。詳細記載了番薯,苞谷如何的栽種之法,以及如何肥田,備荒,此事最後成功得到了實踐。

徐貞明當年將此書的手稿給了林延潮後,林延潮就讓翁正春,史繼偕二人幫忙校對最後以徐貞明的名字刊發。

這本書後來到了戶部尚書石星的手中,石星讀後對此大爲讚賞,然後下令再刊,作爲北方各州縣屯墾備荒的規範。

當然這本書也是與科舉,經史無關的,更不會有多少讀書人對種田感興趣,但畢自嚴卻放在牀頭讀之,這令翁正春,史繼偕二人更對他刮目相看,才也明白他爲何說自己喜歡經世致用之學。

如此二人更是想了解畢自嚴胸中的見解。

三人坐下後,史繼偕道:“那我們還是繼續方纔的話題,於漕運之事我們二人見識淺薄,還請畢兄不吝賜教。”

而翁正春點了點頭。

畢自嚴道:“不敢當,吾乃山東人士,自幼長在這運河邊上,聽二位議論興海運革漕運之弊,不敢完全認同。”

“二位面前,吾試以學功先生‘精一之功’論之。”

翁正春和史繼偕更是吃了一驚,當即道:“願洗耳恭聽。”

畢自嚴道:“無論是海漕還是河漕都是要將漕糧運之京師,但漕糧千里轉送送到如何能節約國力,減少百姓負擔,此爲精一之功也。”

“河漕,海漕各有千秋,不可因倡海漕而貶河漕,或倡河槽而貶海漕,當以各自利弊道之。”

“河漕之利,一在於貨物往來之流通,這幾千裡漕運,漕船代客運輸酒,布,竹,木等等,這南貨附舷北上,北貨附空南下,皆日用所必需,因河漕之事沿岸多少百姓商家仰此爲生。”

“二在於這沿河之上的常盈倉,水次倉囤積了大量的漕糧,比如黃淮受災,沿河倉儲即可開倉放賑,以解民困,這也是便利。”

“說了利再說弊,這弊也顯然在於其一,官多徒役衆,沿途盤剝搜刮不厭其極,漕運每年用銀近千萬兩,滿打滿算一石漕糧運之京師,其價十倍有餘。”

“二在於黃河氾濫不止,要治河漕先治河。”

“三在於漕河之勢,中間高兩頭地,官吏維持所費不知幾何,朝廷難堪其負擔。”

翁正春,史繼偕都是點點頭然後問道:“海漕之利弊呢?”

畢自嚴當即道:“以往海漕之弊在於道遠路險,費財損人,但吾以爲海漕雖有漂沒之損,卻無盤剝之費,挨次之守,就算加上加耗,也遠遠比河漕所費小。”

“其次在於船,我山東所造海船已可有千料之大,雖不如閩浙商船,但也可以航海。當年元都於燕,仍能從江南以海船運糧,爲何今日不可呢?只要海運一行,那麼維持運河之費,治理黃河之費,疏通河道之費,拉縴之費朝廷都可以省下來,如此不僅可以豐國庫,也可以解民困。”

翁正春,史繼偕對視一眼。然後史繼偕道:“畢兄所言極有見地,這麼說也是支持海漕,但爲何反對我們二人呢?”

畢自嚴道:“既是海漕有如此多之便,爲何本朝至今都不能推行呢?二位可想過嗎?”

“當年河督王臨海嘗以海運試之。”

畢自嚴笑了笑問道:“那麼兩位可知王臨海爲何提及行海運之策?”

“不是利國利民嗎?”

畢自嚴笑道:“兩位只知其一,當年王臨海爲何提議要開海運,其因在於黃河改道,故而朝廷提議在萊膠開運河,但是王臨海時爲山東之大員,若是在萊膠開運河,必消耗我們山東地方之大量人力物力,故而纔出面反對,並非是從利國利民考慮。”

翁正春,史繼偕聞言都是恍然。

“其實當時張江陵在閣中乃持論支持實行海運,但兩位可知爲何後來當國時又更張不許海運嗎?”

張居正乃是名臣,當初他爲閣臣時支持海運,爲何到了爲首輔的時候卻改變了主意。

二人再度虛心請教。

畢自嚴道:“因爲要建海船必取木於湖廣,張江陵是湖廣人,他聞之建造海船必弊家鄉,故而改了其初衷。其間說白了,其實並沒有以海漕解河漕之困,解民倒懸的想法。”

翁正春,史繼偕聞言都是默然許久。

翁正春嘆道:“原來其中那麼多隱情,我算明白了。畢兄真是高見!”

“那畢兄以爲當如何?”

畢自嚴道:“我是山東人士,但無運河如何有聊城之繁華呢?我苦想多年,要革漕弊,在於不讓地方食漕利,如此不如以一利更一利,這纔是辦法。”

史繼偕目光一亮道:“就是爲何當年開萊膠運河,不利於山東,故而要以一利更一利。”

畢自嚴點點頭道:“正是這個辦法,其實說來也蠻令人喪氣的,什麼解除民困,朝廷上的官員哪個想到民困,以往的漕督也不是沒有好官,就比如當今的付漕臺也不是如此,但卻爲遭到彈劾。至於其他的漕督,爲保住烏紗帽,不少只能與地方官吏同流合污了。最後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啊!”

翁正春聞此搖了搖頭,史繼偕倒是握緊了拳頭,最後無奈嘆了一口氣。

就在這時突然船身一晃,三人還以爲船是觸礁擱淺了,一併走出船頭看情況。

原來一艘漕船搭上了客船,從漕船船上跳下幾名運兵當即道:“此船已被朝廷徵用了,你們一會下船去!”

聞此其他走出船艙看熱鬧的乘客一片譁然,紛紛道:“我們還要進京呢!”

“我要進京作生意!”

“我回鄉探親!”

那幾個運兵罵道:“呱噪什麼?你們的事再大有朝廷的事大了嗎?”

船老大出面道:“這位軍爺,你們徵用我們的客船,我們沒話好說,但總要有個理由吧!”

那運兵道:“屁話,沒有理由,老子會亂來,告訴你們前面的運河淤了,不能走漕船。所以我們已是知會了地方州府,徵用沿河船隻分次撥減漕船上的貨,所以你們的船被我們借用了。”

船上聞言譁然之聲更大,船老大也是道:“這位軍爺,若是北上運漕糧進京,小人絕對沒有二話,但是你們是南下,船上哪裡來得貨呢?”

運兵聞言就是一個耳光抽在了船老大臉上。

那運兵罵道:“你算什麼東西?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老子叫你們的船運貨就運貨,哪裡來得那麼多話說?”

“還有你們這些人,再敢說話,信不信老子徵用給漕船拉縴!”

乘客聞言都是敢怒不敢言。

畢自嚴搖了搖頭嘆口氣,史繼偕欲出頭卻被翁正春拉住。

史繼偕氣道:“我就不信,幾個運兵還敢拿我們舉人去給他們漕船拉縴!”

翁正春道:“我們還是先聽一聽畢兄的高見。”

畢自嚴道:“哪有什麼高見,這些運兵也是身不由己。這漕船抵京後卸載漕糧空船返回,稱之回空。這回空的漕船要倉場衙門開具的限單,每艘漕船抵地方水次倉時,都要將限單給當地官員審查,若回空耽誤了期限,不僅漕船上的運兵要罰,地方上官員也要重罰!”

翁正春嘆道:“漕規之嚴可見一斑。”

史繼偕道:“那麼漕船上的貨物呢?”

畢自嚴道:“那運兵有什麼辦法?他們在漕船上私運貨物到沿河地方販賣,如此稍稍貼補一二,否則如何經得起沿途官吏的盤剝?”

“所以我們就算是舉人,也是絲毫說不得,這些漕兵必有地方州縣官員的授意,否則不敢公然徵用船隻縴夫!”

臨清。

運河要衝,南北貨物集散之地。

這臨清因受運河之利,格外的繁華,絲毫不遜色於蘇州,揚州這樣的地方。

其中富貴官商人家更是不知多少。

現在臨青的一處富貴人家的莊園裡,督運參將正暫住此處,這幾日每天宴飲吃得是水陸畢陳的酒席,看得是蘇州請來的戲班,還有官商進獻的美貌歌姬。

這幾日這位督運參將過着神仙般的日子。

這時候一名書吏向督運參將稟告道:“鍾騾子還有幾個漕河上頭臉人物都來了。”

督運參將聞言將懷裡的美貌女子推開,當即道:“終於來了,若他們再不來,老子就要去捆他們來呢。”

書吏陪笑道:“這些人都是小角色,平日裡哪裡能見得到將爺,因爲這漕船回空的事見一面,就是將爺的擡舉了,他們不會不識好歹的。”

督運參將點點頭,當即吩咐鍾騾子幾人入內。

幾人一到,督運參將出聲道:“漕船回空的限期已是耽擱了,朝廷上面已經是動問了,漕帥那邊也是擔當不起,催促再三,而本將呢?除了這顆腦袋,別無長物,要是耽誤了回空的漕期,本將絕對是死路一條,所以你們幾個一定要給本將想出一個辦法來。”

鍾騾子等幾個人都是彎着腰站着。

一人出聲道:“回稟將爺,以小人之見眼下最要緊的是讓漕船動起來,這漕船動起來,事情就解決了,可是這河段淤了這麼多處地方,要疏通暫時是來不及了。唯有請地方州縣派減撥船或攤運僱募,再徵用民役拉縴這纔是辦法。”

督運參將道:“所以要向朝廷上疏是嗎?這要你教嗎?現在漕臺在京師,朝廷迴文還沒有下來,但地方州縣雖是口頭答允了,但卻讓老子自己僱募民役,沿河徵用,這叫什麼辦法?所以最後只有着落在你們身上。”

鍾騾子聞言一聲不吭,任由他人交涉。

“難道將爺的意思,也就是讓我們自己先出錢出力?將爺你還是饒過我們吧!”

督運參將冷笑道:“你們着急什麼?錢又不是不給,只是讓你們將事情給先辦了,這些年咱們漕軍僱傭你們的舵頭水手,縴夫腳伕,給了你們多少的好處,現在咱們有一點難處了,你們卻不給辦了?這是我不饒你們,還是你們不饒我們。”

“可是我們也沒有錢啊!”

“那你們自己去想辦法……”督運參將看着這幾人態度,他也不是不打算真的一點錢不出,畢竟來前張承勳已是撥給了他一筆款子,但是他想討價還價,給得越少,留在自己手上的就越多。

當官都是這麼當的。

“你們不說話,此事那就這麼定了。”督運參將目光掃過衆人。

幾人猶豫了一陣,這時候鍾騾子站出來道:“咱們平日受將爺的恩惠還少嗎?今日的事咱們就是貼錢也要給將爺辦妥了!”

督運參將聞言吃了一驚,心道這貨竟如此講義氣?

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大戰影響第四百四十三章 應變七百八十八章 粥廠出事(二合一)六百七十四章 未卜先知第二場六百八十四章 世間再無張江陵四百八十六章 湖上文會六百一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八百一十一章 林青天(二合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入貢資格一千三十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第三百八十五章 硬道理六百一十三章 告御狀一千九十九章 年末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重新廷推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奏對第一百六十五章 中流擊水(一更)八百七十章 能得卓異嗎(二合一)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俘虜一千四十六章 儲端一千二十五章 萬曆十四年的幾件事一千七十六章 玉米六百二十一章 明月映萬川一千一百零八章 抓人第兩百二十四章 鹿鳴宴四百八十四章 袁宏道第八十二章 岳丈來了第一步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九百一十五章 送信六百五十四章 重返朝堂一千兩百零三章 真小人也第三百四十九章 有人辭官歸故里四百五十八章 高考移民第四百一十章 咱是筆桿子五百七十三章 向天子推薦七百六十一章 慈寧宮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九百六十四章 內官外官一千兩百三十一章 變更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言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得意樓四百七十章 牛人第四百零五章 邀功來了第兩百零七章 巡撫(一更)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長城六百九十章 馮保之反擊(第二更)一千九十二章 託付(第二更)一千兩百五十五章 議論人選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倚重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處置一千九十五章 林學南傳第四百三十七章 這就是帝王師啊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開海第一百九十三章 給我吊起來(一更)一千兩百八十七章 皇長子講官六百二十章 採銅之學(多謝龍蠖不關情書友盟主)第十一章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定策之功第一百八十二章 指點第四十四章 林誠以的推薦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第四百零八章 求辦事一千三百零二章 元輔,請留步一千二十八章 徐光啓的辦法七百四十五章 報社被封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敘功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浮橋談判七百六十三章 天下歸心七百四十二章 君臣第兩百一十八章 諸生的心情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老朋友第三百八十章 幫朋友一把五百零五章 就是怕錦衣夜行啊七百九十九章 甩鍋五百零一章 船戶案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倚重第七十二章 恩公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居正是地域黑八百八十七章 殺棋一千一百零八章 抓人六百二十六章 矯旨九百四十八章 趙老爺子(謝愛啊書友的盟主)五百零三章 鼎邊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人情一千一百零一章 東窗事發一千四十二章 出乎意料八百五十七章 館選八百四十一章 大網(第一更)六百二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五百八十二章 舌戰羣儒(上)七百五十一章 十三太保七百七十三章 親民官(第二更)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你變了第五章 滾出大門去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風流員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