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衡文規矩

次日同考官任命下。

天子答允了王錫爵的請求,將同考官增設兩人,所以這萬曆十四年的會試考官,達到大明開國以來的歷史之最,一共至十九人之多。

下面林延潮鎖院的日子也算結束了。

當日禮部宴請會試考官,同考官。

衆官員也是同赴貢院赴宴。

宴席之上,主考官王錫爵坐中席,監臨官沈鯉坐左席,副主考林延潮坐右席一併上座。

而禮部侍郎,同考官一併坐下座。

掌科,監察道長也是下座,至於部屬連下座也沒有了,盡數旁坐一邊。

這簾前大宴,按照以往的規矩而言,十分隆重。

內簾官外簾官同聚一堂。

但內外有疏,大家也是默契的不說話,哪怕對方是你的同年,同鄉,至交在這樣衆目睽睽之下,也是不好說話。

宴席吃完,衆內簾官都是起身,外簾官們也是集體起身將內簾官送至至公堂。

這時候內簾門都鎖起了。

將內外交通隔絕,掌簾官把門,內簾官與外簾官不許往來。

同考官在聚奎堂拜見主考官,同考官作二揖,兩位主考官答一揖。

兩位主考官下面與十九位同考官吩咐規矩。

林延潮自退了一步在王錫爵身後。

王錫爵先道完會試的規矩道:“凡頭場,二場,三場先一日出題,各位房官飯畢,林學士會請親自監察將各經房門鎖閉,各房匠士,閱卷官不許出屋,你們至聚奎堂與本閣部與林學士商議考題。記下了嗎?”

衆官員一併道:“記下了。”

王錫爵又道:“從看卷之日起,除非本閣部傳免揖,否則三日一上堂。各位房官若要送卷請教,見主考官,只需着襯衣,免着官袍以免夾帶卷子。記下了嗎?”

衆同考官齊道:“記下了。”

王錫爵又將幾句話交代了一番,其中警告訓斥之意顯然,目的就是防止同考官徇私。

王錫爵講得衆人心底忐忑不安,然後才讓林延潮出面。

林延潮道:“下面本官着重講衡文的規矩。諸位都知作文易,衡文難。作文如治事,衡文如知人,此變作無窮也。”

“首場經義題目,衡文五點,一理趣,二氣格,三詞采,四風度……”

王錫爵與林延潮有分工,主考官一般是監督內簾紀律,以及最後取中貢士名次高低。

林延潮則是着重講衡文的規矩,這是他權力所在。

林延潮記得歷史上朱賡有一次主考會試時,與衆考官約定題目開始要‘三段平作’,要是格式不對,就算文理再好也不給高第。

但是到了最後呢,揭榜時候朱賡自己取的第一名卷,卻違反了這個規矩。然後同考官們一問,朱賡拿起卷子看來大驚,一拍腦袋說,我也是覺得奇怪,明明是我定下的規矩,怎麼就取了這張卷子呢?此事莫非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對於這樣臭不要臉之舉,衆考官以及衆考生唯有送你朱賡‘呵呵’二字。

不過林延潮所說的衡文規矩,也是百年來會試鄉試,場屋裡一直以來遵守的,這點倒是沒有比以往有什麼不同。

說到這裡,林延潮終於談入正題道:“本次會試第三場經史時務策問題,從五道減至三道,三道可不要求答滿,選兩道而作,其題不重文藻,考生可直書而答,限定一千字以上,務必字字詳實,不可虛言堆砌。”

談到這裡十九位同考官都是露出驚訝之色,林三元果真要變動第三場策問的規矩。

要知道原先第三場策問的規矩是五道題目,每道題目至少三百字以上,若是考生覺得爲難,可以從中選答三道作答,不要求五道答滿。

現在林延潮將五道減少至三道,最少答兩題,看起來題目少了,但是每道題的字數卻增至一千字。

而很多考生答策問題,就是抓瞎,何況至少一千字的策問文章,那可是殿試的難度。

林延潮這一次出手變動第三場規矩,看來真是要向天下讀書人推廣他林學,實學。

對此衆房官沒有反對,不知什麼時候官場上暗暗流傳一句話,寧得罪君子,莫得罪林三元。

林延潮本以爲此事會有房官反對的,都準備好懟人了,但望了一圈,大家都沒說話,倒是有幾分出乎他的意料。

想來是林學,已是在官員中日益深入人心了吧。

林延潮繼續道:“各房要用心衡文,至於各房薦卷之數,正卷二十,備卷十,正備兩卷鬚在第三場後兩日內上繳最少二十卷,其餘三日內繳齊,過期則追究……各房薦卷務必用心推舉,若有明顯失誤,沒有看出,本官也必究爾等之責。”

交代完後,各房考官都是散去。

而王錫爵,林延潮也回到各自的主考官房。

主考官房是裡外兩間,裡間是坐臥休息,外間則是批改閱卷。

會試供給所給林延潮請了兩人服侍。

林延潮忙了一日,也是疲憊,當下用熱湯敷面後就睡下了。

到了第二日,主考官衆考官再聚於聚奎堂,商議頭場考題。

題目不少,三道四書題是一併要考的,四道五經題,這裡是二十道題。

這令林延潮有些疲乏,但這考試尚未開始,只是議論考題,已是令人如此頭疼。

議論半日,之所以令人疲憊,是因爲各房都沒有議論出一個結果。

要知道考官裡也有明爭暗鬥,林延潮身爲主考官,取中哪一個考生都是他的門生,所以無所謂。

但房官就不一樣了,誰都希望自己的房裡能多出幾個進士。

按照以往的慣例來說,翰林是比較有優勢的。

從嘉靖年起,每科會試會元,必爲翰林所取。之所以如此,料想翰林的房數多,而且論及文章好壞,翰林說的算。另外正副主考也是詞林起家,他們也會幫着自己後輩說話,所以長此以往成爲慣例。

這規矩唯獨到了上一科會試破了,因爲會元李廷機竟是出自時任工部郎中蘇浚房中的首卷。

巧的是蘇浚與李廷機是同鄉,正常看來旁人覺得二人是不是通了關節,但李廷機取中後,卻沒有任何人有異議。

因爲填榜的時,十七位同考官裡,有包括蘇浚在內十六位同考官一致認爲李廷機可爲會元。

最後李廷機的會元是公認的實至名歸。

要不是殿試時,申時行給朱國祚徇私,李廷機就是李三元了。

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讀書六百一十三章 告御狀第兩百六十章 自問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第六十八章 冬衣六百四十一章 經科史科第一百一十三章 總兵府第四百章 不收禮第八十四章 不識凌雲木第四百一十七章 造化不小七百一十章 奏對(第二更)一千兩百一十章 參天大樹我自爲之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自古貧賤出良才第七十九章 逐出書院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治人治法八百七十五章 鹽政第三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鄉里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自古貧賤出良才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時機八百零五章 君子小人第九十九章 我有辦法(第一更)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推舉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烽火第兩百七十三章 名聲在外第三百三十七章 君前奏對第四百章 不收禮第九十四章 兩封信第兩百八十四章 手中之筆一千兩百九十章 請走五百五十章 私問第三百零三章 我是要磨礪你啊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陽書坊第五十一章 外舍弟子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一千兩百五十六章 頂撞九百六十章 官吏第兩百六十八章 進京趕考五百五十二章 動怒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第兩百七十九章 初次見面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閣權八百七十七章 妥了第兩百七十六章 會館第三百九十六章 入直文淵閣一千零六章 國本一千四十三章 爲國爲民五百一十七章 一家人八百九十八章 銀子去哪兒了?八百四十章 鄭伯克段於鄢八百八十章 證據(二合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課(一更)第六十一章 拉攏(第一更)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書院雜誌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九百四十六章 府臺英明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推舉六百四十四章 道可御器第三百六十七章 畫風不對九百八十六章 治水之功四百九十一章 欺世盜名九百二十五章 主政一方五百五十九章 客官真乃神人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一千一十八章 鑽空子六百二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九百二十五章 主政一方第二十九章 送信一千兩百八十九章 非你莫屬第八十九章 囂張一點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妖書案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執九百八十二章 千字文第八一十八章 河工大計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禮部尚書第三百八十四章 遼東大捷四百八十章 潘季馴相求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洪塘四百四十六章 宮廷盛宴九百零三章 無需解釋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回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鹽法六百三十八章 荔枝肉第兩百八十三章 教誨第一百八十一章 又是一年縣試時(一更)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絕食八百零二章 河工銀第一百五十一章 老夫看好你九百零九章 不摻合第三百八十五章 硬道理六百七十一章 文華殿議政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明會典第三百七十八章 力諫張居正一千一百零三章 喜歡做官第四百二十章 立威六百六十一章 陛下聖諭第二十九章 送信六百五十八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更)九百四十五章 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