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文與武(第一更,求支持)

非我族類!

這四個字從朱明忠的口中道出之後,他的臉上盡是諷刺的味道。

“自宋代兩亡天下以來,不知多少人皆以爲宋代武將地位底下,完全是因爲文官打壓,而這種打壓源自趙宋得天下不正,如此纔會揚文抑武,其目的是爲了防止武將篡權奪位。可全不知,即便是沒有趙宋對文官的支持,文官仍然會傾力全力打壓武官,只不過是結果有所不同而已,究其原因不過就是非我族類罷了!”

又一次,朱明忠再次和“非我族類”去形容文武之間的關係。

“陛下,何爲非我族類?”

朱之瑜顯得有些無法接受這種觀點,在他看來,這樣的形容似乎有些太過了,畢竟文官武官皆是同朝爲臣,又怎麼可能會有“非我族類之心”。

他們怎麼可能會這麼想呢?

這不可能!

他們頂多也就是覺得武將粗鄙,恥於其爲伍,僅此而已。

“老師是不是覺得,大家都是同朝爲臣不可能會有非我族類的想法?可是老師,文官視武將如草芥,豈不是事實?”

這麼反問之餘,朱明忠看着似乎不願意相信這一切的朱之瑜繼續說道。

“雖說洪武、永樂兩朝因軍功勳臣功勳極大,所以武將地位頗高,甚至於朝中地位高於文官,語文觀相比,他們不僅是朝廷的官,而且還是我大明的開國勳臣,他們自然不敢說三道四,自然不敢有任何輕視之心,而且勳臣之間同樣也是親朋故舊。關係盤根錯節。文官也不敢輕易得罪他們,更不會招惹他們。雙方的關係可以用相敬如賓來形容。如此文武平衡,方纔是國之幸事。可是土木堡一役,朝中勳臣遭受重創,其影響力大爲下降,新襲位勳貴非但不能與文官平衡朝政,甚至不得不依靠文官助其襲爵,畢竟當時大多數勳臣自己戰死沙場,就連他們的嫡子有很多也都跟着他們一起戰死沙場。留在京城裡的是什麼呢?不過就是一羣過去沒有任何繼承權的次子。他們之間爲了爭奪突然空出來的爵位,一個個無不是投效於朝中大臣。他們靠着那些文官繼承了爵位,自然在那些人面前就沒有了任何地位。他們甚至擔心害怕如果自己不夠聽話的話。那些文官會挑個由頭假借皇命把他們的爵位給奪了,畢竟。還有其他的兄弟們在那裡等着,看着。從此之後我大明的勳臣也就成了一羣擺設。至於兵權也就全歸文官把持。就此武將統兵,文臣爲帥,軍權便向文官靠攏,如此文官既左右朝政,又統領軍權,至於武將地位逐漸喪失,而且他們爲了把持軍權隊,對武將也是百般打壓。。”

朱明忠並沒有提“土木堡之變”背後的陰謀,是否有陰謀尚不可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也正是從那時起,大明的文武平衡被徹底打破了,文官完全左右了朝政,至於勳貴集團,完全成爲了擺設。

“陛下……”

覺察到陛下對文官的偏見,朱之瑜立即開口辯解道。

“爲何只有宋朝與我朝纔有此事?在漢唐難道就無文官打壓的事情?”

朱之瑜這樣的反問,實際是在提醒着陛下,在漢唐也有文臣武將,也有文官打壓的事情。

“確實有!”

朱明忠點頭之餘,又搖頭說道。

“不過那個時候,不是文官打壓,而是黨同伐異,當時朝中雖有文武官員,但朝中官員往往是文武雙全,既可爲將,亦可爲相,其紛爭不過只是黨爭,而非文武身份之爭,畢竟,那時的官員,大都是士族出身,其所爭者往往爲家族,而非個人身份。”

陛下的話讓朱之瑜微微一愣,他的眉頭緊鎖,神情似乎有些不太自然。而朱明忠則繼續說道。

“即便是到了唐代,士家大族仍然佔據朝中主要話語權,不過當時庶族士子憑藉數百年的科舉制已經在朝中佔據高位,與此之前完全依附士族截然不同,到唐朝後期的牛李黨爭,本質上就是士族官僚與庶族官僚之爭。這個時期的爭執只不過是黨爭,至於文官、武將,其身份是士庶之別,而不是文武之別,這纔是他們黨同伐異的根本。他們不會因爲你是文官而對你高擡貴手,同樣也不會因爲你是武將對你落井下石。但是一定會因爲你的出身對你落井下石。”

深吸一口氣,端着茶杯,看茶杯升騰的熱氣,朱明忠的語氣變得沉重起來。

“唐末,朱溫篡位,門閥士族出身的的朝官,被庶民出身的李振假朱溫的屠刀,一次殺了個乾淨。一夜間變成了“濁流”,再經歷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地方士族同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自此之後,士族於中國便成爲絕唱,而此後,從士族政治進入平民政治。以血緣爲紐帶的門閥被以共同利益爲紐帶的黨朋取代。”

“此,國之幸甚!”

朱之瑜幾乎本能的用這麼一句話表達了他的觀點,畢竟在史書那些士族的名聲確實不怎麼樣。

“若非是如此,寒門子弟又如何出有頭地?”

又一次,他提到了寒門子弟,畢竟他也是寒門子弟出身。甚至在過去的時候,在他看來,所謂的勳貴,不過就是浪費錢糧的一羣人罷了。

“當真是國之幸甚嗎?”

看着似乎在爲天下寒門子弟發聲的老師,朱明忠反問道。

“自然如此,自此之後,以科舉取士,終爲正途,家族蔭官不過只是異類。”

確實站在寒門子弟的立場上,從魏晉以來綿延了六百多年的士族門閥被朱溫徹底消滅之後,中國確實進入了寒門子弟的時代,如此纔有了“書生自有黃金層、書中自有顏如玉”。

“自此之後,文武殊途,自此之後,世人皆言文,而不言武,如此纔有了兩宋的積弱!”

冷冷一笑,朱明忠看着正欲辯解的朱之瑜反問道。

“牛李黨爭,起於科考,庶民爲主的牛黨主張以進士科取士,而士族爲主的李黨對科舉制不滿,要求改革科舉制度,主張諸科合併,在取之以全才,而不能取才以偏……”

“陛下,牛黨主張以進士科取士,那是因爲門閥士族家學傳承,遠非寒門子弟所能相比,若是行諸科合併,只恐朝廷開科盡士皆爲士族所得,如此,又何需設立科舉?”

朱之瑜的反駁,又回到了最初——公平。其實這也是牛李黨之爭的根本原因,世家大族因長於經學,就主張科舉應注重經世之學,進士們仗着他們及第的學科詩文,就主張科舉應注重詩文,更由對科舉的見解不同,無論是世家大族與及第的進士,都要求官,而官的名額又不能容納所有人,勢必發生競爭,競爭時個人力量有限,需要結納志同道合的人彼此相助,自然要結合。黨爭自然也就無可避免。這纔是當時引起黨爭的根本原因。

“設立科舉的目的,確實是更加公平的爲國取才。可自此之後,文武殊途,兩者終成另類。朝中武將雖然是利益共同體,但除了開國初或是由於袍澤紐帶,或是由於提拔之恩,大家關係較爲親近,但隨着時間推移,這種關係也就淡了,很難將力量集合起來。反觀文官,卻可以因師生情誼、同窗友誼、提拔舉薦之恩、同僚之誼等等,大家關係極爲密切,更容易形成集團,而且這種集團,不會因爲時間而消失。而於這個集團的眼中,武將就是異類,於他們看來,武將不讀書,沒有十年寒窗,其卻官居一品,或許他們可以有軍功,可是如果沒有他們在後方籌集錢糧,運籌帷幄。又怎麼可能會有那些人的軍功?那些人不過就是一羣粗人。他們之所以能夠打贏。完全是因爲他們這些文官在後方給他們打點好了一切。這樣的一羣粗人,何德何能能於他們同朝爲官?如此,自然對武將全力打壓!黨同伐異,唐時庶民出身的牛黨伐的是士族,而宋代以及我朝,文官伐的異就只剩下武將了!”

這樣的話從朱明忠的口中說出來之後,他的神情顯得有些無奈甚至有些憤怒。因爲這樣的輕視即便是在21世紀,同樣也存在於中國。

“怎、怎麼會……”

朱之瑜的反駁顯得有些蒼白。

“怎麼不會,不問其它,就以牛李黨爭爲例,李黨力主削弱藩鎮勢力,恢復中央權威,而牛黨則反對用兵藩鎮,主張採取妥協;李黨主張精簡國家機構,而牛黨卻極力反對。從這裡不難看到黨爭的不講原則性。精簡國家機構,利國利民,有何不可?牛黨明知是正確的,但這主張是李黨所提,不管有無可取之處,一概否定。”

又一次提及牛李黨爭時,朱明忠的臉上帶着苦笑。應該代表着進步的——小地主、寒門利益的牛黨爲了保證手中的權力,往往不惜犧牲國家的利益。而代表着落後保守的士族,反倒盡心維繫國家的利益。這可能也是爲什麼李黨被打擊後,唐朝很快就被豬瘟篡位的原因。

“爲何牛黨會如此爲一已私利,不惜歪曲國事?”

反問之餘,朱明忠用異常肯定的語氣說道。

“因爲士族利益在某種程度與國家是一致的,他們依附於朝廷和國家,正是憑藉着其家族地位,使得他們可以蔭官入仕,即便是家中旁系子弟,亦能憑藉家學以科舉入仕,所以,他們會千方百計維持朝廷,也是維持他們權力的根本。而以地方豪強、寒士想於朝中獲得地位,就必須依靠科舉,爲獲得權力,他們可以全無任何原則,這正是他們的天然劣勢,因爲他們費盡心機,數十年苦拼方纔有入朝爲官的機會,任何阻擋他們獲得權力的人,都是生死之敵!爲了獲得權力,即便是姑息養奸又能如何?即便是朝廷不支,也可另投他人!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所需要的不過只是官位。至於誰給他們的官位並不重要。”

提及那些爲個人權力全無絲毫原則的文官時,朱明忠自然想到了另一個時空的燈塔國的民主黨人,他們爲了爭取選票,不斷的特赦非法移民,並向其提供鉅額補助,以鞏固票倉。這個時代的“士大夫投敵”也有着異曲同工的地方。畢竟,兩者的出發點是相同的——爲了獲得權力不惜一切!

“難道,陛下真以爲科舉所取之才,盡是陛下口中的鑽營之徒嗎?”

朱之瑜的語氣中盡是不滿,甚至面上還帶着怒容,他顯然無法接受陛下的這一觀點。在這個時候,作爲老師的他甚至想要大聲訓斥眼前的學生。他無法理解自己的這個學生到底是怎麼了,怎麼把書讀成了這副模樣。

“當然不是!”

朱明忠搖頭說道。

“千年來科考所取賢才,又豈止千百人,所謂敗類,不過只是其中少數,而且科考取士,可讓天下之人,皆有入朝爲官的機會,而蔭官入朝,其中無能之輩又豈止一人?朕自然不能夠以偏概全。正因如此,朕纔會分立文武,既然科舉之下,文武已爲異途,兩者便不能同朝爲官,所以纔有我朝的“文不入武英,武不入文華。””

“武英殿”、“文華殿”是朱明忠接見文武官員時兩個宮殿,文武分立的一個好處就是,兩者都是他的臂膀,就像左右兩隻手臂一樣,分立兩側,互不打擾,自然也就不存在互相攻伐了。不過因爲文官很容易形成集團,這種集團的面前,武將反倒是成了一個劣勢羣體,所以朱明忠纔會埋下一個暗棋,就是以兵部尚書作爲制約文官集團坐大的暗棋。

“陛下是準備要重開科考?”

似乎感覺到陛下言語中的鬆,朱之瑜立即喜聲問道。

“重開?爲何重開,既然已經有了文官考試,爲何另設科考?”

面對陛下的回答,朱之瑜又立即反問道。

“那他們呢?那些絕食的士子呢?”

第392章 血濺(今天加更,求月票)第225章 衆人心事(求月票,求支持)第58章 崩潰(第二更,求支持)第343章 帝王心(第三更,求月票)第110章 忠貞營(第二更,求支持)第287章 來與去(求支持,求月票)第397章 後繼有人(第三更,求支持)第114章 掣肘之苦(第二更,求月票)第392章 血濺(今天加更,求月票)第133章 不平(第二更,求支持)第497章 羅馬皇帝的憂慮 (新書發佈,求支持)第289章 鐵石(求月票,求支持)第276章 盛世危言(求支持,求月票)第528章 中都假日(新書發佈,求支持)第541章 遺失秘境(新書發佈,求支持)第139章 幼主權臣(第二更,求支持)第400章 投資未來(求支持,求月票)第325章 冬雪(第一更,求月票)第353章 新聞人(第二更,求月票)第612章 少爺與家臣第356章 國相(求支持,求月票)第199章 女子大學(第一更,求支持)第599章機會第109章 賢才(第二更,求推薦,求收藏)第390章 罪與罰(今天加更,求月票)第170章 試探(求支持,求月票)第239章 歸化民(求支持,求月票)第275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求支持,求月票)第368章 北望(求月票,求支持)第43章 練兵 (明天加更,求推薦、求收藏)第205章 陳永華(第一更,求月票)第421章 等待(求支持,求月票)第562章 打開日本國門第110章 忠貞營(第二更,求支持)第622章 利益至上第392章 骨頭(求支持,求月票)第84章 逃難(第二更,求支持)第376章 太原(汶川十年祭)第442章第637章 我的太陽第91章 心亂(第一更,求支持)第401章 海峽(第一更,求月票)第11章 君與臣(第二更,求支持)第199章 化商爲工(第一更,求月票)第81章 鉅艦(第一更,求支持)第165章 壯悔何悔(第一更,求月票)第328章 當兵好(第二更,求支持)第146章 人心何收(第二更!今天大爆發!)第590章 黑金之地第304章(第二更,求支持)第387章 破城(第一更,求月票)第154章 尊王攘夷(第一更,求支持)第554章第22章 蛇蠍(第二更,求支持)第63章 土城(第一更,求月票)第167章 君臣(第一更,求支持)第99章 范文程(第二更,求月票)第246章 合流(下)(求支持,求月票)第159章 人心亂(求票,求支持)第614章學習三德子第312章 君臣(第二更,求支持)第520章 漲稿費 (新書發佈,求支持)第571章 金礦第83章 人與奴(第一更,求月票)第213章 軍心(第一更,求月票)第129章 新約克(第二更,求支持)第552章 瓶頸 (新書發佈,求支持)第241章 御史(第一更,求月票)第370章 說客 (求月票,求支持)第259章 私掠(第一更,求月票)第5章 稅源(求支持,求月票)第288章 百姓苦(求支持,求月票)第127章 相搏(第一更,求推薦、求收藏)第301章 人心不足(求月票,求支持)第24章 攻城(第二更,求推薦、求收藏)第287章 殺雞(求月票,求支持)第148章 凋零(第一更,求支持)第271章 女人心思(求月票)第77章 衆人(第二更,求月票)第123章 不願(求支持)第207章 (第一更,求支持)第138章 勸進(第一更,求支持)第151章 (第二更,求支持)第655章 老祖宗第438章 落魄 (求支持,求月票)第477章 丘吉爾的使命(新書發佈,求支持)第26章 手中有糧(第二更,求支持)第17章 歸義(第二更,求支持)第599章機會第349章 遣明(第一更,求支持)第76章 籌碼(第二更,求支持)第451章第598章 那就發動戰爭吧第225章 渴望(求支持,求月票)第119章 奪營 下(求推薦,求收藏)第419章 在島上(求月票,求支持)第53章 船廠(第三更,求月票)第33章 心動 (第二更,求支持)第331章 巴爾幹(第二更,求支持)第224章 基隆(求月票,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