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影響(求支持,求月票)

華夏!

數千年來,這個詞滲透並影響着整個東亞。這個詞彙象徵着文明、象徵着開化,無論是日本,亦或是朝鮮,都深受華夏文明的影響。

可事實上,在東亞藩籬之中,受華夏文明影響最深的卻不是日本或者朝鮮,而是位於天南的廣南,也就是所謂的“安南”、“大越”。從秦始皇遣趙佗領五十萬大軍徵嶺南,設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再到漢武帝征服南越設立交趾郡。直至唐代,交趾與內地無異。

千百年來,即便是在唐末“背華自立”之後,其文廟以供奉孔子和周公,師法唐宋的科舉制度;文章皆用漢字,漢音亦滲入土語。且千百年間,其一直自稱“漢,人”,尤其是北方越人更是以此爲榮,稱南方高棉人爲“高蠻”。

而到了興乾後,當大明再次吞併這片華夏故地之後,一直自稱“漢,人”並且以此爲榮的越人,纔得到了某種承認。

“自秦漢始,交趾併入華夏,土民耳濡目染,漸入漢風,千年政教,用夏變夷,今日此地土民與漢民無異……”

看似簡單的文字,終於承認了越人的身份,也讓他們順理成章的成爲了明人。

明人、大明、華夏!

這三者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拓展的民族認同。

至少在眼下的大明是這樣的。所謂的“撫夷屬夏”,實際上就是首先通過教育令他們接受華夏文明的教化,再令其認同大明。

而最終,他們會成爲明人!

這種看似反動的民族融合政策,在朱明忠看來,是大明唯一的選擇,如果大明想要建立一個千年帝國,就必須將本國的不同民族融合成一個民族,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在兩百年之後,大明必將會爲此付出代價。

也正是基於樸素的“民族融合”觀,在興乾之後,他首先是將包括明人在內的大明之民融爲一族,在南方提出“漢苗同源,入山爲苗,出山爲漢”,而且就歷史而言,並沒有任何問題,畢竟蚩尤也是華夏先祖。正是通過這種認同,將南方的山民納入漢民的行列,至於一些風俗習慣,則只是“居於山林不受教化”導致。

民族融合的前提是文明的認同,而文明的認同通過教育就可推行。在大明的西南諸省如此,在交趾同樣也是如此。

穿着打扮與普通商人無異的朱明忠,帶着兒子在幾名侍衛的陪同下進入靖安州時,並沒有什麼異域的感受,無論是路邊的建築或是路人的服裝、相貌皆與明人無異。

“父親,我們現在去那?”

跟在父皇的身邊,朱和垊問道。

“先在隨便逛逛吧。”

朱明忠笑着說道。

作爲寧靖郡國的王城,這座城市並不大,人口不過區區數萬,瞧着與大明內地的縣城無異。不過即便是如此,行走在這座城市的街頭,朱明忠仍然是一副興致勃勃的模樣。

廣府話、廣西話以及官話在街上混雜着,偶爾的還能聽到一些土語,不過大多數時候,都只能聽到官話,儘管許多人的官話說的並不流利。不過即便是如此,也讓他倍覺欣慰。

“走,我們到那邊的茶館裡的喝口茶。”

指着路邊的一個茶館,朱明忠就直接走進了茶館,朱和垊和幾名侍衛也急忙跟在他的身後。

“哎呀,幾位客官二樓雅座請……”

茶館的夥計一見有客人上門,善於察顏觀色的夥計連忙招呼着。

“客官要喝什麼茶,一瞧客官您的打扮就知道你們肯定是從天朝來的,肯定是喝天朝茶,我們這裡上好的碧螺春,還有……”

在小二介紹着茶葉時,朱和垊則在一旁說道。

“一壺上等的碧螺春就行了,對了,你是怎麼看出我們是從天朝來的?”

大家的相貌、打扮似乎沒有什麼區別啊。對於夥計一眼看出他們的來歷,朱和垊倒是有些好奇。

“公子,一看先生和公子氣宇不凡的模樣,那肯定是天朝人物,小邦寡民是絕不會有先生公子這樣的人物的……”

小二笑嘻嘻的答道,對於這個答案,朱明忠微笑道。

“你這人倒是會說話,你是本地人,還是從內地過來的?”

“回先生,小的是本地人。”

小二的回答,讓朱明忠打量了他幾眼,然後點頭說道。

“你的官話說的倒也流利,我看就是不少內地人的官話,也不一定能比得個你。”

內地像是兩廣、福建等地百姓更習慣說方言,這一次途徑廣東、廣西時,對於當地百姓說方言,朱明忠可謂是深有體會,甚至許多火車站的員工,也只能說方言,否則就無法與當地百姓溝通,反觀在這裡,許多人都說着發音有些生硬的官話。

“嘿,先生,不是我吹牛,不少內地人根本就不會說官話,反倒是我們,上過社學的人,是都會說官話的,就像我說的官府,很多人都說和宮裡說的沒有區……”

瞧見小二得意模樣,朱明忠笑道。

“想必你學官話的時候,肯定沒少用功吧。”

“用功,哎,先生不知道,在社學裡讀書的時候,如果不說官話,是要被罰抽戒尺,還要掛牌子罰站,我剛到社學的時候,手天天被打腫,天天罰站,後來罰着罰着就習慣了……”

小二的回答,讓朱和垊的神情變得有些異樣,他沒有想到,熟練的官話背後,居然會有這樣的事情。注意到兒子的異樣,朱明忠點頭說道。

“哎,這麼說,你當初學官話,是沒少受罪吧。”

“受罪?”

搖搖頭,小二說道。

“也談不上受罪,我們是明人,自然要說官話,要不然大王說什麼我們聽不懂,我們說什麼大王聽不懂,這樣即便是官府說我們是明人,也沒人把我們真的當成明人,客官,只顧得說話,忘記給您們要茶了,您們稍待,我這就去給你們把菜送來……”

在小二離開包廂後,看着神情不太自然的兒子,朱明忠笑着問道。

“怎麼,感覺有些不舒服?”

搖搖頭,朱和垊反問道。

“父親,是不是,在這裡,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如果不說官話,就要受到懲罰?”

“嗯,大抵上應該都是這樣……”

朝窗外看去,朱明忠說道。

“不過,這裡應該更寬容一些,畢竟,這裡的百姓千百年來一直受漢風影響,在習俗上與我們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在秦、周、桂等國,推行的教化更嚴厲一些,畢竟,必須要有文化上的認同,纔會讓他們認同華夏,認同大明,而語言、文字的認同,又是所有一切的前提,只有通過文明上的認同,將來,這裡的人民纔會真正的融入大明。而這種文明上的融入,大概需要五十年左右的時間,說官話、習漢字、從漢俗,如此推行幾十年後,他們身上土民痕跡就會完全消失,就會變得與明人無異,到那時,就不分華夷,所有人都融合爲一體,而這種認同基礎就是語言、文明,對於諸夏各封國的國主而言,他們以少統多,想要做穩天下,就必須加強文化上的認同,在文化上強制認同的同時,通過聯姻開成血統上的融合,然後在這一基礎上,構建起一個屬於他們的國體,甚至文明……”

看着窗外熙攘的行人,朱明忠知道這種融合纔是未來,是人類的文明的未來。

事實上,這樣的融合並不僅僅發生在諸夏,在北方同樣也在實施,對蒙古人的融合,是通過商人、駐軍娶納蒙古女子的方式推行,在朝鮮是通過的設立社學的方式,至於東北等地的生女真則是採用一種相對強勢的方式,至於西南山民,則是採用相對溫和的手段。現在的融合是一個被人爲加速的過程。看似溫文爾雅,可是實際上,卻又是強制的、不容抗拒的,不過即便是如此,手段也比歷史上的蒙古人更爲溫和。

“屬於他們的國體和文明?”

朱和垊的眉頭微微一揚?神情中帶着不解。

“是啊,諸夏雖然是大明分封的封國,受大明文明的影響,但是因爲自身環境以及土民性情的不同,他們最終會發展出屬於自己文化,正所謂“桔生淮南爲橘,生於淮北爲枳”,諸夏的文明雖然受大明影響,但是,他們的百姓,大抵上都是土人,就像……”

指着窗外的路人,朱明忠看着兒子笑問道,

“你看,他們與內地百姓有什麼區別?”

“與內地百姓有什麼區別?”

看着窗外的路人,表面上看來,確實與內地百姓無異,但仔細觀察一會,朱和垊還是找到了一些不同。

“似乎衣裳與內地有所不同,尤其是女子的衣服,似乎、似乎大都是廣領……”

“諸夏女子多着廣領,猶近唐宋風……”

朱明忠笑道。

“其實,從漢代起,漢家女子的衣裳大抵上都是以廣領爲主,唐代更甚,宋代服飾沿襲唐代,所流行的也是身前半露的廣領服飾,高交領服飾是金人帶入中原的。宋滅亡以後,漢衣受金蒙女裝影響才告別的低領。封建諸夏於南洋,南洋四季皆夏,所以,適合北方苦寒天氣的高交領女裝不爲百姓所喜,所以類似唐宋時期的廣領服飾就開始於諸夏流行,後來又傳至諸夏,現在於內地也頗爲風行,不過,這也算是迴歸正源吧……”

其實,即便是“程朱理學”對服飾的要求也不保守,淳熙年間,朱熹定女性禮服爲大衣,褙子爲窄袖對襟,裡面配抹胸(內衣),也就是廣領半露。現在廣領呈現出取代高交領女裝的趨勢,在朱明忠看來反倒是件好事。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傳統的迴歸。

“當然,廣領服飾復起於諸夏,所謂“秦服”、“周服”、“桂服”以及這裡的“南服”,其實只是華夏文明於諸夏各自發展的一種體現,服飾上如此,語言、文化上也是如此,就像周天子分封各國之後,各國皆因地制宜的發展出適合自身文化,也正是這些文化共同構成了華夏的文明,現在,大明是向諸夏傳遞的是華夏文明本質上是大明的文明,但是未來的華夏文明,必定是包括諸夏諸國文化在在內文化統稱,嗯,未來的拜佔廷、埃及,巴爾幹,也會受到華夏文明的影響,並在華夏文明的影響下發展出截然不同於歐洲的文化,而華夏文明同樣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那怕是非常細微的影響,這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任何一個文明想要獲得發展,必須要持以這種開放的心態,其實,華夏文明能夠有今天,也正是因爲這種相互交融、相互影響,若非是如此,又豈會有今天華夏文明的繁榮?”

聽着父皇微笑着說完這番“文明發展”的觀點後,朱和垊皺眉說道。

“父親,那麼是不是未來的巴爾幹也必須要像這裡一樣?”

“不,完全沒有那個必要,畢竟那裡截然不同於這裡。”

看着窗外的那些路人,無論是從任何一個角度看來。他們和內地人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歐洲卻不一樣。朱明忠對兒子說道。

“這裡的人相貌上與我們是相近的,血統上文化上也是,但是巴爾幹,那裡的人和我們截然不同。同樣文化上也有着根本上的區別,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受我們影響的巴爾幹,而不是一個華夏化的巴爾幹。而且,至少在未來200年內,我們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但是我們卻可以影響他們,他們接受我們的文明,接受我們的影響。”

征服歐洲,至少現在朱明忠並沒有興趣去征服那個充滿飢餓,貧窮以及疾病的地方,但考慮到在另一個世界那裡是現代文明的誕生地。所以朱明忠纔會費盡心思去安排這些。

“只需要做到這些,也就足夠了……”

就在這時從窗外傳來的激動的喊叫聲打斷了朱明忠的話語。

“完了,建奴完蛋了……”

順着聲音朝窗外看去,只看到有一個年輕人在那裡激動的發着號外……

第649章 數控機牀第56章 開啓時代(第一更,求月票)第346章 (第二更,求支持)第152章 關門打狗(第一更,求支持)第9章 千年運河(第二更,求支持)第262章 爆炸(求支持,求月票)第52章 甘爲馬前卒(第二更,求推薦、求收藏)第209章第60章 不適(第二更,求月票)第90章 奪城(第三更,求推薦,求收藏)第601章 驚變第56章 攔截(第二更,求支持)第102章 江寧(第一更,求推薦、求收藏)第194章 婚事(第二更,求月票)第375章 人才(汶川十年祭!)第10章 以頭相贈(第一更)第418章 熱蘭遮城(求月票,求支持)第8章 噩夢(第二更,求推薦、求收藏)第621章 發現大慶第155章 驟變(第三更)第354章 北伐(第一更,求月票)第46章 謀略(第二更,求支持)第111章 磐石(第一更,求推薦,求收藏)第242章 西出陽關(求支持,求月票)第65章 路上(第二更,求支持)第397章 天意(求支持,求月票)第52章 窺見(第二更,求月票)第450章第649章 數控機牀第413章 徵召(求月票,求支持)第42章 曬鹽(第三更,求月票)第257章 內動力(求月票)第566章 國家機密第114章 掣肘之苦(第二更,求月票)第614章學習三德子第79章 地獄(第二更,求月票)第344章 軍營(第一更,求月票)第224章 基隆(求月票,求支持)第79章 劍指何方(第一更,求推薦、求收藏)第477章 丘吉爾的使命(新書發佈,求支持)第277章 沐國公(求月票)第382章 寧古塔下(第二更,求月票)第99章 范文程(第二更,求月票)第181章 未來(第一更,求支持)第132章 (第一更,求支持)第102章 百姓(第二更,求支持)第36章 名義(第一更、求推薦、求收藏)第123章 師之謀(第二更,求月票)第37章 致歉(第二更,求推薦、求收藏)第161章 我的盛世(求月票,求支持)第79章 地獄(第二更,求月票)第70章 藥坊(第二更,求推薦、求收藏)第153章 雞籠(第二更,求月票)第210章 教化(第二更,求支持)第122章 詐城(求推薦、求收藏)第636章 媳婦送你個礦玩玩第348章 訪客(第一更,求支持)第266章 邊域(求支持,求月票)第92章 家人(第二更,求支持)第104章 煌言(第三更,求推薦、求收藏)第163章 關內(第一更,求月票)第290章 倫敦的煙(求支持,求月票)第30章 甲兵(第二更,求支持)第159章 報紙(第一更,求月票)第46章 天命昭昭(第一更,求支持)第589章 沙漠之夜(願大家平安健康)第236章 人才 (求支持,求月票)第174章 海軍(第二更,求月票)第615章 胡雪巖第644章 薄弱環節第451章第549章 投資(新書發佈,求支持)第584章 故地重遊(祝大家平安健康!)第168章 憂慮(第二更,求支持)第160章 北伐(第二更,求支持)第92章 家人(第二更,求支持)第307章 休園(第一更,求月票)第48章 新軍制(第三更,求月票)第241章 御史(第一更,求月票)第11章 靈動(第二更,求推薦,求收藏)第171章 稅賦(第一更,求月票)第44章 深山歸途(第二更,求支持)第101章 情報站(第一更,求支持)第589章 沙漠之夜(願大家平安健康)第302章 他鄉遇故知(求月票,求支持)第35章 敲打(第二更、求推薦、求支持)第207章 陪審(第一更,求月票)第282章 焚城(第二更,求月票)第284章 (求月票,求支持)第196章 通海裕國(第二更,求月票)第224章 基隆(求月票,求支持)第8章 西安事(求支持,求月票)第279章 絕域行 (第一更,求月票)第563章 天朝之威第379章 不同(求支持,求月票)第169章 發現(元旦快樂)第375章 人才(汶川十年祭!)第28章 共富貴(第二更,求收藏、求推薦)第4章 中都事(求支持,求月票)第31章 寇雲(今天加更,求推薦、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