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回 舉子

年的科舉,向來由禮部組織,雖然禮部的事情,李涉太多,不過作爲內閣次輔,他還是提出一些建議,有的也深受歡迎。

與往年不同,今科參加會試的舉子,可以選擇入住新城學院區的宿舍,這裡本來是爲學院求學的學生準備的,這次便正好向舉子們開放,提供給他們暫住。

經過幾個月的建設,多數爲二到三層的學院建築,已經像雨後春筍一般,在新城所在的地方拔地而起。這些建築都不算高大,所以建造起來也快,當然,這只是未來學院區的一部分,爲了趕時間,並沒有那麼精雕細琢。

李彥固然想一步到位,打造一座恆久流傳的經典學區,不過同傳承相比,眼下最迫切的,卻是打開新學的局面,所以在他的要求下,幾所高等學院的校舍,纔會以驚人的速度出現在新城的地面上,甚至來得及接待各地前來京城趕考的舉子。

能夠成爲舉人,獲得參加會試的資格,這些考生的身份、地位已然不同尋常,李彥至今依然記得《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以後,居然得了失心瘋,之後他的人生就好像戲劇般的發生了變化,不僅受到衆人景仰,甚至還有大戶送銀,就連見了本地的父母官,也能直起腰桿。

有句話說得好,實往往比小說更加戲劇化,在現實中,一旦中舉,還會出現周圍相鄰紛紛投靠,甚至委身爲奴的現象,其原因無非就是爲了免稅,這也是舉人的一項特權。

有明一代,舉人可以直接:官,雖然說到了王朝後期,由於讀書人越來越多,科舉作爲獨木橋士和舉人越來越多,舉人想要做官,通常都是比較低級的芝麻官,可不管如何中舉就是獲得做官的資格證書,誰都小窺不得。

通常來說,舉趕考籌措盤纏還算比較容易,畢竟是可以當官的人了;只不過個人情況不同,家境貧寒的讀書人就算能得一些贊助,或者借到銀子,趕考的路途遙遙,吃飯住宿、交友遊玩,花費不少,何況也有些自負風骨的舉子未必肯接受別人的“贊助”,來到京城,也會有窘迫的時候。

年會試前後,京城的旅館住店錢、房子租金,甚至市面上的物價,都會隨之而水漲船高,很多舉子爲了安心讀書,也不會吝嗇那點錢竟寒窗苦讀十餘載、幾十載,而今是最重要的時候,總不能因爲一點錢,而影響一輩子,甚至關係到家族、後代的大事。

世只看到高中者的風光不知道每年趕考的舉子當中,落第者不知凡幾些舉子在考中之前,居住京城生活又是如何的窘迫。

正因爲如此。一些發達之後地顯貴纔會在京城組織本地地會館。會館地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照顧本鄉本土進京趕考地舉子。

不管是當地富紳地贊助。還是會館提供地便利。都爲舉子上進途中提供了很重要地幫助。自然也容易結成更緊密地關係。這就好像民主制度下面地政治贊助。不說定有所求。但關係地存在。本身就是最大地資源。

李彥自然不會以爲他能改變華夏講究關係地傳統。但是開放學院區地宿舍。爲進京趕考地舉子提供一些方便。以及另外一種可能。還是能夠做到地。

當然。他地目地也並不僅僅如此。在剛剛建成地學院區。已經確定會有多家學院入駐。包括華夏社創辦地華夏書院。華夏精工坊創辦地華夏工學院。以及大明皇家格物學院。後者地名譽院長會是大明地皇帝朱由校。而大明皇家格物院也將進駐學院區。

雖然同後世地大學城動輒好幾所院校相比。這個規劃中地學院區只有三家學院及一家研究院。也就是大明皇家格物院。不過在李彥地設想中。這幾所院校各有側重。也算是構建了一個比較全面地學科基地。

其中華夏書院側重於傳統地儒學、理學。用後世地話來說。那就是屬於文科類院校;而華夏工學院同大明皇家格物學院。就是理工科了。華夏工學院側重於應用技術方面。也是所謂地工科。而格物學院則主要是數理基礎學科。也就是所謂地理科。各有側重。也就形成比較全面地學科體系。

舉子們入住學區以後,都以不同的目光好奇地近距離觀察這些突然出現的“學院”,就發現這裡的學校跟他們見到過的完全不一樣,學習的東西並不

儒學,而且學習的方式也更加靈活。

讓李彥感到有些失望的是,大部分舉子對華夏工學院、皇家格物學院興趣缺缺,即便是有人關心格物學院,也只是對這所學院冠以皇家的名字感到好奇,當得知學院並非皇家弟子求學的地方之後,倒覺得名不副實。

李之藻給李彥從工部主事任上,抽調負責學院區的建設,並擔任皇家格物學院的院長,因爲官職品級並沒有下降,李之藻對此倒是沒有反對,他跟徐光啓一樣,都長於學術,而短於爲官,由他來操辦學院的事情,倒是搞得有聲有色。

“舉子畢竟都視科舉爲正途,對工學院、格物學院看不上也是正常,倒也並非都不關心,這幾日觀察下來,也有人經常出現在學院,打聽一些時間,特別是江西有名舉子,幾乎都有些沉~了!”李之藻雖然身爲格物學院的院長,其實他也是覺得科舉纔是正途,格物一道,還是偏門。

晚明時期,重視經世致用的學者文人並不少,不過,這也並不代表他們的觀念已經超越了傳統,譬如徐光啓、李之藻都是這樣,雖然本身的學術水平很高,也很重視實學,但是卻依然將學而優則仕看得很重,而且都做到了不小的官。

李彥聽了頓時神一振:“哦,這舉子是何人?他關心的又是什麼?本官倒想認識一下。”

前面聽說無人關心工學;和格物學院,李彥確實挺受打擊的,沒想到李之藻話風一邊,竟然還有下文,還是不錯的好消息,李彥馬上高興地問道。

當然,他的目也並不僅僅如此,在剛剛建成的學院區,已經確定會有多家學院入駐,包括華夏社創辦的華夏書院,華夏精工坊創辦的華夏工學院,以及大明皇家格物學院,後者的名譽院長會是大明的皇帝朱由校,而大明皇家格物院也將進駐學院區。

然同後世的大學城動輒好幾所院校相比,這個規劃中的學院區只有三家學院及一家研究院,也就是大明皇家格物院,不過在李彥的設想中,這幾所院校各有側重,也算是構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學科基地。

其華夏書院側重於傳統的儒學、理學,用後世的話來說,那就是屬於文科類院校;而華夏工學院同大明皇家格物學院,就是理工科了,華夏工學院側重於應用技術方面,也就是所謂的工科,而格物學院則主要是數理基礎學科,也就是所謂的理科,各有側重,也就形成比較全面的學科體系。

舉子們入住學區以後,都以不同的目奇地近距離觀察這些突然出現的“學院”,就發現這裡的學校跟他們見到過的完全不一樣,學習的東西並不侷限於儒學,而且學習的方式也更加靈活。

讓李彥感到些失望的是,大部分舉子對華夏工學院、皇家格物學院興趣缺缺,即便是有人關心格物學院,也只是對這所學院冠以皇家的名字感到好奇,當得知學院並非皇家弟子求學的地方之後,倒覺得名不副實。

李之藻給李彥從工部主事任上,抽調負責學院區的建設,並擔任皇家格物學院的院長,因爲官職品級並沒有下降,李之藻對此倒是沒有反對,他跟徐光啓一樣,都長於學術,而短於爲官,由他來操辦學院的事情,倒是搞得有聲有色。

“舉子畢竟都視科舉爲正途,對工學院、格物學院看不上也是正常,倒也並非都不關心,這幾日觀察下來,也有人經常出現在學院,打聽一些時間,特別是江西有名舉子,幾乎都有些沉~了!”李之藻雖然身爲格物學院的院長,其實他也是覺得科舉纔是正途,格物一道,還是偏門。

晚明時期,重視經世致用的學者文人並不少,不過,這也並不代表他們的觀念已經超越了傳統,譬如徐光啓、李之藻都是這樣,雖然本身的學術水平很高,也很重視實學,但是卻依然將學而優則仕看得很重,而且都做到了不小的官。

李彥聽了頓時精神一振:“哦,這舉子是何人?他關心的又是什麼?本官倒想認識一下。”

前面聽說無人關心工學院和格物學院,李彥確實挺受打擊的,沒想到李之藻話風一邊,竟然還有下文,還是不錯的好消息,李彥馬上高興地問道。(,)

【……】@!!

()

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41回 獻策釀酒第27回 退縮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88回 水田灌溉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3回 番薯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237回 建設第18回 論兵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91回 名動天下第169回 誘敵出城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17回 殺傷策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4回 去青樓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255回 屠刀第63回 天啓來信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256回 節後第56回 精密製造第20回 助陽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54回 三日製鎖第61回 女設計師第71回 皇孫來訪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258回 國士第135回 攻取金州(上)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93回 天津東林第4回 尋仇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198回 簡單方式第76回 輿論力量第6回 後 臺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53回 鎮撫要人第92回 發行渠道第8回 黃 韭第236回 整編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247回 對手第218回 前夜第226回 匕現第60回 分工合作第211回 進城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95回 廣而告之第223回 皇權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18回 論兵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64回 簡易溫室第52回 按律當絞第8回 黃 韭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7回 寡 婦第168回 廣寧潰敗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206回 計議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217回 攔街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219回 弄權第230回 內閣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15回 裝腔作勢第69回 路遇老農第227回 身死第60回 分工合作第251回 風起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223回 皇權第166回 遼東軍情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165回 冬季無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