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回 憲政

僅是言官,很多重新回到衙門的官吏差員,現他們與從前有所不同,感覺最明顯的就是三法司,除了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的職權也生了很大變化。

大理寺的官員現自己手上掌握的權力變大了,擁有對案件的最終審理權,而且還是獨家的,刑部和都察院再沒有這樣的權力。

而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當庭審案,並不複雜,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理寺是三法司權力調整的最大受益,原本大理寺只是對案件進行復核,權力有限。

刑部的職權被削減,不過刑部尚書李養正、侍郎周應秋等人皆是閹黨,罷免一些骨幹以後,遷調原工部尚書黃克爲刑部尚書,對刑部進行整頓。

黃克也是中立派官員之一,歷任兵部、刑部、工部尚書,資歷深厚,在遷調刑部之先,李彥特地跟黃克進行過一次深談,就刑部的調整達成一致,纔有後來的遷調。

讓李彥感到比放心的是如今朝中的官員多是一些實幹派,在閹黨和東林的鬥爭之後,能夠留在朝中的,除了依附閹黨的,剩下都是一些沒有派別,資歷比較深厚的實幹官員。

臨時內閣一致通過三法職權的調整,刑部雖然被削權,依然非常關鍵,黃克出任尚書,也可謂衆望所歸。

黃克遷調部,李彥就提名徐光啓擔任工部尚書,之前徐光啓探望李彥,隨後就讓閹黨以練兵“孟浪無對”、“騙官盜餉”、“誤國欺君”等罪名彈劾罷官,徐光啓之前已經是禮部左侍郎,如今擔任尚書,在東林爲閹黨罷斥,閹黨給清洗以後爲之一空的朝堂,這一任命倒也得到一致認可。

儒家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雖然李彥看來,徐光啓並不適合爲官,作爲工部尚書,倒也算相對比較合適。

朝政的調整在逐步進行,彥雖然沒有自己的勢力,內閣其他人以不結黨自居,雖然利益牽涉不可能沒有,權衡博弈,大致保持了平衡。

一復遼系、華夏系地年輕官員。也藉此上位。雖然大多數還沒有機會獨當一面。卻在中下級官僚中。成爲一股不可忽視地力量。

比較重要地位置上。王國興、駱思恭分別爲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遼南道茅元儀被任命爲遼東巡撫。

原本已經給定了死罪。並且牽連了一大批人地熊廷弼這次也給從詔獄中釋放。本來孫承宗提議由熊廷弼經略遼東。內閣其他人也傾向於贊同。李彥只能站出來強烈反對。他地理由就是熊廷弼於廣寧之敗也有責任。而且他離開遼東前線已經數年。根本不熟悉遼東現在地情況。

李彥提出地建議是打仗還是交給武將去打。地方治理茅元儀完全可以勝任。至於前線戰事地統籌。他自請經略遼東。

李彥知道茅元儀資歷相對輕了點。王國興和駱思恭又是武將。雖然李彥並不認爲武將就不可以治理地方。但是在明朝地體系下面。這個時候在這方面尋求變化。很容易激化矛盾。

最終。孫承宗先支持李彥地想法。他是復遼系外對遼東和復遼軍最清楚地人之一。何況李彥還是兵部尚書。並在實際上控制着遼東。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造成矛盾。

對權力進行調整,勢必會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也會有獲利,不過在當前的情況下,藉着掃除閹黨,正是絕好時機。

總體上來說,除了閹黨,其他人都會有機會,這就使得反對的聲音並不是那麼強烈。大家還都將矛頭對準着閹黨。

臨時內閣行文各衙門與各地,要求嚴格按照《大明律》做事,不得逾越,並頒了包括“十三條”在內的一些律法,要求一體遵行。

當然,要真正做到“依法辦事”,其難度不可謂不大,好在這一政策也有依據,並沒有什麼人跳出來明確反對,以後就可以依此推行。

朝中聲音比較大的,而且各地官員都有上疏,就是請命起復東林被閹黨罷斥的葉向高、星、高攀龍等人。

葉向高是前內閣輔,劉一、韓等人是內閣大學士,星是吏部尚書,高攀龍都察院左都御史。

這些人在天下讀書人中名聲很響,又都是東林魁,他們的起復,也可謂衆望所歸。

葉向高等人入閣,內閣就將從五人變成八人,而東林色彩的官員將達到四人:孫承宗、葉向高、劉一、韓,並且孫承宗還是輔。

雖然說東林派並非一個組織嚴密的黨派,很多時候也沒有統一

,但是這樣的態勢也並非最佳選擇,特別是李彥本身林走得比較近的情況下,趙彥、崔景榮、朱延禧等人就會比較擔心。

而且不管如何,葉向高等人入閣以後,勢必會從臨時內閣五人中分取權力,雖然朱延禧等人未必想要攬權,但是如何調配,這也是個問題。

閹黨得勢之前,朝中皆是東林天下,東林諸人位高權重,不僅有幾位內閣大學士,還有吏部尚書星,左都御史高攀龍等人。

如果說讓這些東林官員全都復職,那麼朝廷就會回到閹黨得勢之前的狀態,那也並非什麼好事情。

五人內閣成立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在這段時間裡,大家磨合得還算比較好,雖然有分歧,但是都懂得妥協,也比較務實,所以朝政很快向着積極的方向展。

葉向高等人入:以後,勢必打破眼下的平衡。

以李彥對葉向高等人的瞭解,葉向高、劉一、韓也都算有些格局,就以黨爭中的表現來說,遠不如星、高攀龍、楊漣等人來得激烈。

如何平衡內:中的關係,乃至整個朝廷中的派系,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孫承宗在內閣會議上提出起復向高等人的議案,朱延禧等人也傾向於贊同,李彥卻提出一個問題:“按照之前商定的十三條憲政,官員任用,必須依法經過固定程序,部院官員經過內閣會議通過即可,內閣大學士的任用程序,又該如何?本官以爲,是否起復葉向高等人,也應該通過這個程序,而不是我們幾個在此會議。”

按照明代慣例,內閣大學的產生一般採用特簡和會推,所謂特簡就是皇帝任命,會推就是由六部九卿同六科十三道廷推閣臣,然後報請皇帝簡拔任用。

李向來強調規則和程序,衆人已經習慣,包括孫承宗在內,都不覺得有什麼奇怪,他的提議也並不突兀,孫承宗就道:“李大人常說法治意識需要逐漸培養和習慣,就連我等也疏忽了,那麼此事就安排廷推,諸位大人以爲如何?”

“當如此!”朱延禧看了李彥一眼,他本來也擔心東林官員盡數起復,必定勢大難制,要知道五人內閣當中,孫承宗、李彥都被認爲是東林派,再加上葉向高等人,那就是絕對控制的局面,李彥此舉,雖然不能說他和東林不對路,至少也可以看出他並非唯派系利益,反而像是一個唯律法,這對內閣的平衡,以及國事都大有裨益。

其他人也都贊同,李彥也點頭道:“會推確實是不錯的辦法,本官以爲,應當將會推閣臣的辦法也確定下來,以後閣臣任命,必須通過會推,其他方法產生的閣臣,皆爲不合法。”

李彥在這裡故意忽略“特簡”這一做法,孫承宗等人也明白李彥的意思,不過此前特簡已經被認爲不合適,所以這點還是得到大家的認同。

李彥又道:“還有個問題,就是閣臣的數量,也應當確定,本官以爲內閣應當是處理國家大事的最高行政衙署,其核心應該是做事,各位大人以爲如何?”

朱延禧點了點頭:“不錯,理當如此。”

“如果是這樣,那麼內閣大學士的人數就不能太多,不然分得太細,就成各部尚書了!”李彥笑了笑說道。

李彥強調了做事和決策的區別,他認爲內閣既然是做事的話,那麼就不能將決策和做事兩種權力都握在手裡。

按照明代的權力體系,內閣只是輔助皇帝處理國政的幕僚機構,只是在展的過程中,逐漸成爲事實上的宰相。

李彥在限制皇權的同時,自然也不希望出現宰相專權,他的想法就是將內閣一分爲二,其一爲學士院,對重要事項進行決策,其二就是專設一個負責執行的部門,統屬六部處理具體的事情。

李彥之所以想這麼弄,顯然是受到三權分立的影響,當然他沒有這麼提出來,而是變換一種方式:“除了重大事項必須經由學士院通過,學士院還有制定律法的職權,律法一旦通過,則各衙署及大明子民,都必須嚴格遵守之。

“再設國士院,選我朝德高望重爲國士,或百餘人,或數百人,但凡學士院制定的法律,皆須經由國士院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李彥的這一提案,遭到孫承宗等人的質,因爲他們並不認爲搞出學士院和國士院有何必要。

第二卷 創鎖記 第二三三回 憲政

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8回 絕境第62回 生產效率第83回 新的征程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230回 內閣第37回 力量對比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8回 黃 韭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8回 黃 韭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94章 華容道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70回 展銷大會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58回 等分制尺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11回 換 田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197回 京城形勢第53回 鎮撫要人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61回 開闢財源第75回 滿城飛紙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220回 激盪第31回 訓練家丁第87回 水車用途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56回 精密製造第186回 孫承宗閱關第1回 騙子第44回 大殺四方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97回 進軍京城第233回 憲政第36回 風雨欲來第235回 言論第199回 大軍鏖戰第92回 發行渠道第140回 戰略爭端第98回 單車少年第72回 不如創業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39章 滿城風雨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50回 特務頭子第214回 問罪第256回 節後第245回 屯墾第130回 大興土木第62回 生產效率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7回 美姬第81回 酒樓開張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21回 紅顏第227回 身死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234回 輿論第9回 炒 蛋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58回 等分制尺第72回 不如創業第8回 黃 韭第141回 戰爭準備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9回 炒 蛋第89回 辦報可行性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02回 代言人第76回 輿論力量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64回 簡易溫室第153回 炮打復州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0回 問 罪第222回 民主第88回 水田灌溉第240回 商稅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42回 聞香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