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回 旅順造船

沈有容的態度爲李彥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將復遼軍,具體來說是兵戰俱樂部的影響力展到遼南,李彥自然要緊緊抓住。

不僅如此,李彥與沈有容還商議了水營的共建問題,此前登萊水營已經被沈有容派到遼南,協助復遼軍作戰,此番登萊水營必須要歸建,但沈有容積極支持李彥的大洋艦隊計劃,所以同意李彥從登萊水營中抽調一些水兵與船隻加入大洋艦隊。

沈有容經營水師多年,登萊水營有不少經驗豐富的水兵,李彥本來還想着要通過怎樣的方式,討要一些截留下來,沒想到沈有容如此配合,自然是當仁不讓。

水營與6營有所不同,如果說6營只要兩三個月就能夠完成一期高強度的訓練,並在戰場上完成標準的戰術動作,那麼水營的技術性要求就會高得多。

水上作戰,特別是海上作戰,暫時還不能做到像6營那樣整齊劃一,傳統的跳幫作戰在李彥看來,是註定要被淘汰的,而且在大洋之上已經落後,而在內河或者近海,面對沒有什麼水軍的建奴,也似乎有些英雄無用武之地。

兵戰俱樂部東江分部的成立,既是對水營的一次整頓,同時也是俱樂部系鑽研水軍作戰的開始,這顯然不是短時間裡能夠起到效果的。

而且,水兵要熟悉船性,熟悉水性,這都需要時間與過程,特別是復遼軍以北方人爲主,熟悉水性的人很少,所以就不得不依賴原來的水營。

正因爲如此。登萊水營的老兵。對李彥建設水軍的計劃很重要,也是考慮到這一點,沈有容纔會主動提出這樣的建議。

遼南地水營正在整頓,李彥地計劃就是組建兩支精銳的艦隊,一支用於外海。這將是未來大洋艦隊的軀幹;一支用於近海及內河,這將是用來鉗制建奴的利器。這兩支艦隊的規模都將不會太大,但是足夠精銳。

至於裁汰下來地船隻與水兵,一則都可以塞給沈有容的登萊水營,剩下地,將會組建遼南船運公司,海商協會正在運作第二次大規模的海貿,在遼南衙署正式提出積極的展海貿的政策以後,以遼南爲中轉的海上貿易,已經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趨勢,對於運輸船隻的需求。也會增加。

組建船運公司,可以從這些海貿中收取一定的佣金,用來支持公司的展,以及艦隊的建設,也可以增加遼南地貨品參與貿易的機會,當然,李彥更希望遼南的貨品通過商人之手倒賣出去。而不是親自來操辦。一個組織一旦龐雜了,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好像人也會有巨人症似的。

不僅如此。包括船運公司本身。李彥也希望逐步由商人接手。遼南衙署直接控制地船隻。也不需要太多。

已經有一些商人通過遼南衙署購買水營淘汰下來地船隻。遼南各水營適合遠洋航海地船隻並不是很多。其中多數只能從事天津、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到朝鮮這一區域地近海航行。能夠直達日本外海地船隻很少。還要優先保證護航艦隊地需要。

神通廣大地商人已經開始從浙江、福建、廣東一帶調集適合航海地商船。南方地海貿雖然也賺錢。特別是南方本來就盛產絲綢、瓷器。不過南方地航線風險也很大。海盜暫且不說。西洋人地炮船也霸道得緊。總是想着獨佔航道。既然北方有機會。還有保障。倒也是讓這些海商通過一些手段。聯合南方地商人。弄了一些船過來。

這些海船。如今還在海上航行。

最先抵達旅順碼頭地。倒是李彥先前出資購買地一艘西洋風帆戰艦。用西洋人地話來說。這種船被稱爲蓋倫船。只有一層甲板。兩側船舷共有三十二門火炮。

這艘戰艦。是李彥花高價從澳門那邊買過來地。甚至已經有多處破損能航行到這裡。已經算是一個不大不小地奇蹟。

對於李彥花費大量的銀子買來這樣一艘不能用的廢船,水營方面都表示不解,不過李彥還是給於了高度重視,在得知這艘船已經抵達旅順的時候,他甚至迫不及待地要離開登州,迴轉旅順,並邀請沈有容一起去看看。

沈有容謝絕了李彥的邀請,倒不是說他不想看一看這艘能讓李彥很激動的西洋式艦船,雖然他在南方時曾經見過,但近距離接觸,卻絕對是第一次,實在是朝廷對官員的行止有限制,他前番跑到遼南去察看復遼軍,已經被人彈劾,現在自然不敢授人口實。

李彥倒不是對這艘西洋炮船有什麼特別的喜好,看到這艘樣子很破敗的炮船,更談不上宏大之說,他只是帶着新建旅順造船廠的技工和工匠,以及那幾個南方聘來的船匠,包括幾個西洋人,仔細參觀了這艘船。

每參觀一個地方,李彥都會讓那幾個操着奇怪腔調的西洋人講述這些地方的特點,又讓中國的工匠進行比較,然後再提醒他們將這些方面列入研究的方面,研究那些因素會影響這些方面,應該怎樣設計。

李彥對艦船並不怎麼了解,但是他的思想和方法卻不會說,他讓工匠們注意研究不同船型,特別是艙底、艦艏形狀的航行性能,以及桅杆、風帆設置等等,“多做嘗試,敢於創新,深入研究”。

造船事業剛剛開始,不過李彥相信有了一艘標本,還有船型結構圖,造船廠一定能夠在他的嚴格要求之下,造出更好的船來,起碼能複製這樣一艘西洋式的風帆戰艦。

旅順造船廠是新建的船廠,獨立於天津船廠之外,而且專門造海船。

因爲有天津船廠的建設經驗,旅順船廠的建設很順利,而且應用了很多新的成果,包括大型的船臺,幹船塢,以及剛剛弄出來的龍門吊車。

因爲築城的需要,精作坊依着李彥的意圖研究起重機械已經有兩個多月,前後開出幾種簡單的滑輪式吊車,而這個龍門吊車就是最新的一種,不過其功能也是簡單得很,在李彥看來,這完全不能算作吊車,只能稱之爲龍門工作臺。

在造船材料主要還是木材的情況下,這種吊車的作用並不大,但也確實揮了用途,讓一些事情變得更加簡單。

在旅順,李彥先後察看了造船廠、旅順碼頭,以及鹽場。

旅順的鹽場最早使用水泥改造,如今已經初具規模,整齊的鹽田看上去非常壯觀,讓李彥領略到幾百年後的混凝土時代,覺得特別親切。

水泥鹽田的勞動量似乎要比煮鹽簡單很多,但也容不得半點馬虎,開閘引水,風車提水,曬鹽,收鹽,也都需要一絲不苟,而且需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來做。

水泥地上曬出的海鹽又純又細,品質一流,很受鹽商的歡迎,鹽場的產量也大,已經成爲遼南很重要的一項產業。

遼南衙署從朝廷爭取到放鹽引的權利,以此作爲遼南的一部分軍費,所以遼南的鹽可以放心大膽地通過鹽商輸入內地。

李彥起於天津,與天津的商人關係最好,長蘆天津一帶本就產鹽,天津也有很多鹽商,遼南的鹽就通過他們輸入到內地。

之前遼南也有鹽田,不過產量不大,所以朝廷也沒有在意,雖說給了遼南放鹽引的權力,卻也沒覺得遼南能產多少鹽,這部分鹽引也就抵充五千兵的餉銀,還不包括糧草。

朝廷並不知道遼南的鹽田經過整改以後,產量大增,遠遠出原來整個遼東的產量,很快成爲遼南的支柱型產業,大大緩解了遼南的經濟壓力。

李彥起先也沒意識到鹽場的價值會有這麼大,畢竟在後世來說,鹽是很常見也很便宜的,但是這個時代,鹽實行鹽引官賣制度,被附加了稅收的功能,所以鹽的價格特別高。

如果說因爲飲食習慣的差異,北方人吃麪而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大豆油南方人吃菜籽油,那麼食鹽不管南方還是北方,不管富人還是窮人,都是需要吃鹽。加上鹽又不像其他的東西,需要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條件才能夠生產,很容易進行控制,所以歷朝歷代,都對鹽實行專賣制度,並通過提高鹽的價格,起到稅收的功能。

有明一代,鹽稅與田賦,幾乎是平分天下,可見鹽引在明朝財政中的重要地位。

不過與田賦不同,鹽稅是直接歸屬內庫的,所以遼南能從內庫爭得這一塊收益,也殊爲不易,恐怕那些掌管內庫的官員與內監,也沒意識到遼南的鹽,會產生這樣大的價值。

藉着商人的絡,遼南的鹽通過天津在北直隸,通過登萊在山東半島,通過胡文信等徽商,售到河南、南直隸,甚至還通過東江,輸入到朝鮮。

不過鹽畢竟是鹽,無論北方的長蘆鹽場,南方的兩淮鹽場,都有成熟的產銷渠道,遼南的鹽,起初還賣得順利,隨着產量的增多,如何確保銷售,卻也是個問題。

第32回 流言蜚語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224回 安排第76回 輿論力量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86回 孫承宗閱關第56回 精密製造第25回 家僕第16回 才子第85回 是男是女第31回 訓練家丁第43回 長槍直刺第199回 大軍鏖戰序章選擇第93回 天津東林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43回 長槍直刺第259回 班底第56回 精密製造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2401回 內監第86回 水車有害?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19回 弄權第84回 風力水車第102回 代言人第118回 機器藍第252回 風雪夜第78回 妙計退婚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41回 獻策釀酒第175回 雙城戰記第252回 風雪夜第223回 皇權第2402回 格物院第32回 流言蜚語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251回 風起第219回 弄權第59回 寶鎖問世第5回 單挑第257回 舉子第250章 政黨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246回 盟友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124回 連跳三級第256回 節後第258回 國士第4回 尋仇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246回 盟友第83回 新的征程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81回 酒樓開張第6回 後 臺第120回 再論遼東第229回 放權第66回 效率第一第90章 報紙發行第52回 按律當絞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255回 屠刀第210回 針對第251回 風起第78回 妙計退婚第2402回 格物院第39章 滿城風雨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225回 圖窮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55回 鎖匠徒刑第209回 抵京第60回 分工合作第56回 精密製造第228回 見駕第93回 天津東林第22回 銀錢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28回 絕境第28回 絕境第223回 皇權第96回 招商大會第59回 寶鎖問世第18回 論兵第247回 對手第79回 酒樓遭遇第240回 商稅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15回 裝腔作勢第21回 紅顏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260回 新內閣第17回 美姬第250章 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