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回 戰守之策

嚴正中到達金州的時候,李彥正在接見幾位山東的商人,登萊這一帶的魯商在遼東、天津之間常有來往,經營大豆、藥材、綢布、白蠟、海產、醃豬等,以往從遼東購買糧食,如今卻要往遼東售糧食。【..】

李彥希望有更多的商人蔘與到金州的建設當中,一方面,可以爲金州帶來所需要的糧食、棉布等物資;另一方面,也可以將金州正在逐步增加產量的水泥、海鹽乃至鐵器銷售出去。

金州地處一隅,想要自給自足是不可能的,如果單純依靠本系統來做這些事情,不但需要浪費太多人力,效率也並非最佳。

不過,遼東兵備道衙門不允許商人與金州的任何人進行私下交易。

金州實行嚴格的配給制度,所有人都在工匠營、工役營的組織下從事統一的勞動,或者自主勞動,並上交勞動所得。

兵備道衙門不會給遼民放任何形式的貨幣,只是根據人口、工種,以及工分配給必要的生活物資。

這種配給制保證了金州有限的資源,被最大程度地使用在李彥認爲最需要的地方,譬如軍隊、城堡,以及工廠,而遼民的流離失所,以及對建奴的勝利,讓這種配給製得到很好的配合。

對大多數遼民來說,配給制並不比他們從前的生活狀態更差,起碼一日三餐都能吃飽,全家人都不會餓肚子,甚至小孩也能夠上學讀書。

從前,遼民都是自己耕種,風險都要自己承擔,遇上災荒,全家都要捱餓,現在則不必有這樣的擔心,他們只要按照營裡的要求參加勞動,就能領到一家人的吃食。

營裡的飯食雖然不好。卻也不差,窩窩頭不及白麪饅頭爽口,但是很實在,吃得飽,細細咀嚼,也有股子粗糧的香味。

對一多半的遼民來說。他們甚至從未想到過,一日三餐都能不顧忌什麼,把肚子吃得飽飽的,僅僅是這一點,就讓他們決心留在金州。

遼東災荒。加上戰亂。金州當地也不種地。除了主食。菜啊肉啊這些是不用想了。話又說回來。平常人家。一年到頭也吃不上什麼菜啊肉地。

李彥卻沒有這麼想。李彥覺得營養跟不上。人就會缺少體力。缺少體力。戰士打仗就沒有足夠地力量和耐力。勞工幹活也會影響效率。

此外。如果是少年兒童地營養跟不上。更會影響他們地育。影響金州地未來。所以李彥要求兵備道衙門地後勤部。想辦法爲士兵、勞工與孩子們補充營養。

農業依靠不住。也不可能從外地購買蔬菜。後勤部與工役營就組織人手進行採集漁獵這種上古時代地生產方式。

最有成效地還是打漁。在近海撈取海菜。拾撿海灘上地鮮貝。復遼軍和學堂中每天。金州衛守備軍、工匠營中隔天。工役營中每三天都會喝到魚湯、海菜湯或者是鮮貝熬煮地湯。運氣好還能分得一點點底料。

如果是漁場收成比較好。有地時候也會臨時增加一頓。總地來說。這樣地生活水準已經出了遼民們原來地水準。

李彥歡迎商人蔘與金州的建設,但是隻允許他們和後勤部打交道,曾經有個船老大私下將打到的魚賣給登萊的商人,消息泄露以後,李彥親自籤命令,抄沒家產充公,犯事者斬立決。並且對那個商人處罰一百兩銀子。取消其進入金州做生意地資格。

也曾經有人想要駕着金州的漁船出逃,李彥讓情報部派人過去抓了回來。梟示衆。

遼東道並不限制遼民一定要留在金州,除了復遼軍、金州衛守備軍,以及工匠營中進入軍器局、水泥廠等特殊工場的工匠,其他人隨時都可以離開,只需要向管理地方地小旗申請即可,官府甚至會根據所積累的“工分”,給予一定的補償,作爲安家的費用。

至於那些擾亂金州管理秩序,侵吞公共財產的行爲,李彥要求嚴厲打擊,絕不手軟。

金州實行軍事化管理以後,已經有幾十個地方上的小吏因爲貪墨或者不公,遭到了處罰,不過一個多餘的時候,人頭也已經砍掉了十幾個。

非常時刻,必須要用非常手段,在這個方面,李彥展現了他的鐵血形象。

經歷了兩次大戰的李彥,也早就不是原來那個宅男,殺掉那些貪墨者,李彥並沒有半分愧疚,甚至感到一絲爽快。

嚴厲地懲罰能不能杜絕貪腐?李彥覺得不能,這就好像死刑永遠不能杜絕犯罪一樣,但不能因爲實行死刑以後,還是有人犯罪,就以此爲理由廢除死刑,起碼,死刑的存在讓潛在的犯罪分子有所顧忌,大大減少了惡劣犯罪行爲的生。

應對貪腐也是這樣,不能因爲嚴厲的懲罰之下還是有人鋌而走險,就覺得嚴厲的懲罰沒有用,然後高喊高薪養廉、體制完善。

沒有嚴厲的懲罰作爲保障,再完善的體制也會有漏洞,再高的薪水也比不上貪腐所得豐厚,至少在當前地情況下,李彥覺得直接殺人,或許是震懾下面官吏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金州現在的這種體系,貪腐可謂是最大的敵人,眼下的情況還算不錯,很多留下來的遼民工匠都是底層出身,在嚴苛的治理環境中,還不至於像某些舊吏那樣膽大妄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州這個獨立的體系,與大明其他地方全然不同,爲了保證這個體系地可控與單一,李彥並不希望體系外地因素加入。

在李彥看來,金州已經有些類似傅里葉、聖西門曾經或者說將要進行的那種試驗社區,或許不能長久,但在當下卻是效率最高地一種模式。

“大人,末將這次帶來了幾船糧食,大人有什麼需要,不妨告知登萊那邊,陶巡撫、沈總兵定然會全力支持的。”嚴正中來到金州以後,眼中所見,金州內外軍民一心,更是讓他對復遼軍的勝績多了幾份信心。

當他知道接見了山東的商人,試圖同他們進行交易時,便以爲金州物資不足。也想出點力氣。

“多謝嚴將軍好意,”李彥看了嚴正中一眼,微微笑道:“嚴將軍放心,本官這裡正有不少事情想要拜託。”

李彥說到這裡,略一停頓:“嚴將軍可是懷疑本官的戰報有假?”

看到嚴正中臉色一變,想要辯解,李彥揮了揮手,笑道:“嚴都司不用否認,你那幾個手下。登岸以後便到處尋人打聽,本官這裡早就是知道。嚴大人也不用多想,金州現在上下一心。是要抓緊時間應對建奴更大規模的反撲,這麼做也是防着建奴那邊過來地奸細,老酋喜歡用間,無論瀋陽、遼陽,皆是如此,本官不得不防。”

“大人說得是,”嚴正中尷尬地笑了笑:“末將來此之前,確實心存疑慮,畢竟斬三千餘級。乃我大明前所未有之大勝,何況復遼軍全軍不過萬餘,委實太過匪夷所思了一點。”

“那麼現在呢?”李彥笑着看了看嚴正中。

“末將以爲……雖不能確認三千餘級是否確切,復遼軍大勝卻是肯定的了,不然,金州上下,不復有如此高昂之士氣,”嚴正中大聲說道,雖然他還沒能得到手下打探來的消息。但僅他自己所見所聞,已經對此確定無疑。

“末將本爲遼東都司,不能守衛遼土,深以爲憾,”嚴正中突然起身,推金山、倒玉柱,單膝跪倒在李彥面前。

“末將懇請大人給個機會,讓末將重新回遼東作戰!”

“嚴將軍請起,”李彥連忙伸手示意嚴正中起身:“嚴將軍乃遼東宿將。今既願意前來金州。本官自然是十分歡迎。”

“只不過,”李彥微微笑道:“金州僅是一衛。恐怕要委屈嚴將軍。”

“大人哪裡話,嚴某但求上陣殺敵,便是作一草頭兵,也願意追隨大人麾下,”嚴正中雙手抱拳,大聲說道。

李彥笑了笑,沒有直接回答嚴正中的問題:“既然如此,嚴將軍不妨去本官署下的參謀部,瞭解一下金州之戰的具體經過,然後再決定哪裡從事,如何?”

“謹遵大人將令!”

李彥對這些遼東舊將並沒有多少好感,這些舊式地世軍將領,軍事素養極低,很容易將舊式軍隊的習氣帶到復遼軍中,很可能會起到負面作用。

當然,在6續瞭解到一些遼瀋之戰的情況,特別是渾河之戰,川、浙步兵面對優勢之敵人,表現得極其頑強,也讓李彥知道,明軍之中,也有能戰的軍隊,敢戰的將領。

復遼軍的戰術與舊式的明軍完全不同,李彥強調的是火力、陣型與犧牲,舊式的封建軍隊與之格格不入。

當然,有鑑於復遼軍中地將領都是缺少戰爭經驗的年輕人,充實一些明軍的老將,也能起到相互促進地作用,這些將領雖然也沒有什麼實際的經驗,起碼出身於武學世家,接受過這方面的薰陶。

新軍與舊軍之間,如何相互促進,而不會讓舊軍影響新軍的戰鬥力,這是李彥必須要面對的。

金州戰報送到天津以後的第三天,復遼軍滅虜營參將駱養性解送三千多建奴級抵達,天津巡撫畢自嚴檢視過以後,幾乎無法言語,立即上疏朝廷,言明情況。

差不多當天早些時候,畢自嚴接到京城來的旨意,知道朝中有人懷疑金州之戰戰報的真實性,這也並不奇怪,畢自嚴本人也有所懷疑。

但是,三千多級赫然在目,由不得畢自嚴再有任何懷疑。

“駱將軍,復遼軍神勇,振奮人心,振奮人心吶!”當天晚上,天津巡撫畢自嚴、兵備道賈之鳳,以及天津衛大小官吏和士紳,一起設宴爲駱養性接風慶功。

“都是吾皇英明,諸位大人支持。”駱養性哈哈一笑:“駱某早就說過,但有十萬復遼軍,復遼指日可待。”

“駱將軍慷慨豪情,可比日月,”畢自嚴微微笑道,得知這樣一次大勝。大家的情緒都比較好:“駱將軍放心,本官在給朝廷地奏疏裡,已經請命將糧餉重點向復遼軍傾斜了,想必皇上自有明斷。”

“下官倒是以爲,不若以李大人經略遼東,駱將軍爲鎮守總兵,練兵廣寧,想來建奴指日可滅……”

“是啊,要是李大人坐鎮山海關。那天津、京畿自然固若金湯!”

“是極是極,袁應泰手握十幾萬兵,數仗而無一勝。丟失遼東數百里山河;王化貞擁兵數萬,頓兵廣寧,不得寸進;即便是新任的經略熊廷弼,也曾在遼東一年有餘,而無寸功,今設所謂三方佈置之策,也不過是集兵防守,毫無進取之心,怎能與李大人、駱將軍一月而得兩次大勝。收復失地,大敗建奴,此誠遼東未有之事也!”

明末言論相對自由,私下裡非議朝政實屬正常,有人藉着酒勁和得勝之後的興奮,頗有些癲狂地指摘起前線的將領。

“朝廷的事,大家就不要隨意議論了,”畢自嚴微微皺了皺眉頭,知道這些話總歸有所不妥。

“不過本官今日在此保證。復遼軍但有所需,本官定然全力支持,但願貴軍萬餘虎賁,早日掃平遼東。”

“好說好說!”駱養性端着酒碗站了起來:“不滿各位,本將軍這次回來,確實有些事情想要拜託大家。”

“金州那個地方,就在建奴身後,他們這次吃了大虧,肯定是不能罷休。下一次就要派更多的軍隊過來。這次是一萬,被咱們幹掉了七千。那麼下一回,怕就是要三萬四萬,甚至八萬九萬,畢竟,建奴在撫順、清河,在開原、鐵嶺,在薩爾滸,在瀋陽、遼陽,也沒死過這麼多人,建奴下回就得將金州當成瀋陽、遼陽來打,恐怕得傾巢而出。”

一衆文官與地方上的士紳聽得臉色煞白:“怕是真要如此,那復遼軍……”

復遼軍雖然贏了一次,不過畢竟只有一萬人,要真的面對**萬地建奴……大家都覺得很危險。

“咱們復遼軍等地就是那個時候!”駱養性端起酒碗一飲而盡:“我們李大人已經做好了佈置,就等着建奴人過來,然後在金州殺得他屁滾尿流,哈哈!”

衆人面面相覷,都覺得駱養性有些太過狂妄,畢竟那是**萬建奴,號稱過萬不可敵的建奴。

“我們李大人的意思,就是邀請各位鄉紳去金州做生意,至於建奴想要過來,也不用怕他們,有咱們復遼軍在,建奴就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駱養性將酒碗砸在桌面上,慷慨激昂地大聲說道。

“是是是,駱將軍所說有理,”衆人紛紛附和,不過表情都有些不太自然,原本還想着去金州看看的商人,也打起了退堂鼓,金州畢竟孤懸海外,身在建奴控制地遼東腹地,實在是沒有什麼安全感。

“駱養性這麼做,大概是得到了什麼授意吧?”散席以後,畢自嚴與賈之鳳談起駱養性在酒宴上面的奇怪表現:“他這麼做,豈不是讓商人不敢去金州?”

“下官倒也不是很明白,聽說李彥一直都是鼓勵商人去金州的,難不成他現在不需要這些商人了?”賈之鳳也疑惑地搖了搖頭。

“應該不會,”畢自嚴搖頭說道:“金州最新的這份文書裡面,說是金州衛及諸島遼民已經過十萬,急需大量糧食,這麼多地人,他所需要地物資也應該更多才是,怎麼會自絕於天津的商人?”

畢自嚴與賈之鳳討論了好久,也沒弄清楚駱養性這麼做,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畢自嚴驗明級地奏疏先一步送達北京,朝廷上下又是狂喜了一陣,天啓皇帝朱由校更是連連誇讚李彥是好樣的。

緊接着駱養性押解俘虜進京,從中挑了幾十個女真人,搞了個獻俘儀式,駱養性也被叫到朝堂上去,被朱由校及衆多大臣輪流詢問戰事地細節。

駱養性親歷了兩次金州之戰,在金州保衛戰中,西城的出擊。並以兩千步兵打退一千騎兵,成功逆襲,這是後來建奴不敢繼續再戰,終於崩潰的重要原因。

駱養性也在戰爭中逐漸成長,少了一些輕狂,變得更加沉穩。面對各方地詰問,從容不迫地一一作答。

而這其中,提問最多,問題最爲刁鑽的,還是新任遼東經略熊廷弼。

熊廷弼上任多日,依然還留在京城,是因爲有些事情一直沒有搞定,包括他要的軍隊,糧餉、器械。都還沒有落實。

熊廷弼問完這些問題以後,臉色凝重,一言不地站在諸位朝臣當中。

“駱將軍。你這次立了大功,朕要重賞,”朱由校笑呵呵地看着駱養性,他與駱養性的關係也比較親近,看到他立下了大功,自然是非常高興。

“說吧,你需要朕賞你什麼?”

“金州大勝,乃皇上統御有方,各位大臣居中策應。遼東李大人安排妥帖,以及將士們齊心殺敵,與末將無關,末將不敢領賞,若皇上一定要尚,就請賞復遼軍好了,”駱養性跪倒在地,大聲說道。

“復遼軍要賞,有功地將士也要賞。”朱由校呵呵笑道:“李大人曾經說過,賞罰要分明、有度,不可以個人喜好而賞,也不可因憎惡而不賞,朕覺得很有道理,便等遼東道的奏疏來了以後,再一併封賞。”

“駱參將,”朱由校頓了頓,突然說起另外一個問題:“以你之見。我大明能否趁金州大勝之餘威。一鼓作氣,東西同時用兵。就此蕩平建奴?”

“遼東巡撫王化貞說,他願用六萬兵出三岔口,一舉蕩平建奴,駱將軍,你覺得是否可行?”

駱養性微微一愣,沒想到果真如李彥所說,朝廷裡有人就迫不及待了,沒想到這個人卻是新任的遼東巡撫王化貞。

王化貞因爲遼瀋之戰以後,在廣寧收攏潰兵,重整軍務卓有成效,因而被朝臣認爲知兵,要不是兩次金州之戰,王化貞身上的光環,也是耀眼得很。

駱養性左右看了看,現大家都看着自己,大咧咧的性子上來,不由嘿嘿一笑:“皇上,這個事兒末將也說不上來,末將是個粗人,就知道練兵打仗。只不過末將有點好奇,王大人手上地那些兵,還是遼東敗下來地那些,也不知道王大人是怎麼練的,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讓着六萬大軍脫胎換骨,一下子變得比咱復遼軍還強大了。”

“不瞞皇上還有諸位大臣,末將這滅虜營,也就是原來的神機四營,從去年可就開始練了,用的是李彥大人的新軍之法,練了一年多,也不過靠着地形、城池的優勢,纔打了兩次勝仗,要說打到建奴老巢去,李大人也說了,不練十萬新軍,不能復全遼,末將也是這麼認爲的。”

“李大人還說,輕敵冒進乃是用兵地大忌,薩爾滸四路出擊,導致大敗;遼瀋之戰前,袁經略想要四路進軍,收復撫順,結果失去了整個遼東,李大人覺得,與其冒進,不如頓兵堅城,吸引建奴來攻,先防守而後進攻,這就叫防守反擊。”

“臣以爲駱將軍所言甚是,此時應當固守,而不可輕言進攻,”一直沉默不語地熊廷弼站了出來,熊廷弼是堅定的防守主義者,堅決反對王化貞的冒進。

“熊大人此言差矣,李大人能以一萬兵大勝建奴,王大人天縱奇才,如何便不能攻取河東?”

“駱將軍方纔也說了,復遼養精蓄銳,準備一年有餘,且遼南乃敵薄弱之處,趁虛而入,方纔有金州兩次大捷。廣寧兵多爲潰兵、疲兵,人飢馬乏,防守尚且不足,何談進攻河東?”熊廷弼立刻出言反詰。

“熊大人地意思,復遼軍兩次金州大捷,不過是趁虛而入,也算不得赫赫戰功?”

“王大人,你知道熊某不是那個意思!”

“敢問熊大人是何意思?”

第153回 炮打復州第101回 機器展會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67回 軸承計劃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19回 海外第14回 去青樓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224回 安排第209回 抵京第125回 食品問題第78回 妙計退婚第92回 發行渠道第24回 休妻索娉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7回 寡 婦第23回 尾行第60回 分工合作第258回 國士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20回 助陽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3回 大官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40回 狹路相逢第249回 私宴第210回 針對第205回 回京第25回 家僕第116回 一將無能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18回 機器藍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222回 民主第58回 等分制尺第73回 創業想法第184回 發行紙鈔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73回 創業想法第210回 針對第216回 後路第103回 玩也是文化第50回 特務頭子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227回 身死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143回 炮兵初戰第249回 私宴第187回 遼海戰區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13回 番薯第26回 買人第70回 展銷大會第15回 裝腔作勢第48回 致命缺陷第220回 激盪第213回 交鋒第3回 大官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57回 測量工具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231回 立憲第75回 滿城飛紙第191回 兩大問題第71回 皇孫來訪第67回 軸承計劃第22回 銀錢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54回 兩隻烏龜第228回 見駕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70回 展銷大會第11回 換 田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209回 抵京第231回 立憲第95回 廣而告之第236回 整編第75回 滿城飛紙第88回 水田灌溉第73回 創業想法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109回 紡織機器第225回 圖窮第107回 布匹分級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142回 兵臨城下第53回 鎮撫要人第253回 變局第186回 孫承宗閱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