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地裂

薩古爾泰這麼一說,大家不由又把焦點轉移到何和禮的身上,那邊皇太極已經說道:“阿瑪,雖然何和禮是您的駙馬,也是我的姐夫,但是請這一次父汗千萬不要姑息他了!”

“是啊!”阿敏也在一旁附和道:“這些年咱們大金與海北軍之間的那些敗仗,倒有一大半是董鄂駙額打出來的!”

“何和禮不中用了,董鄂部應當換個人統帶纔對!”

大家異口同聲,都把最大的責任推到何和禮的身上,這兩年董鄂部一直是海北軍的重點打擊對象,所以吃的敗仗也最多,而且這一次董鄂部這麼快把整個復州丟掉實在太不象話了。

大家原本是對董鄂部寄以厚望,覺得董鄂部即使不能守住復州一個月,至少也能守住復州十天半月,結果海北軍只花了三五天時間就攻克了董鄂部鎮守的復州城,導致整個復州的戰局都隨之急轉直下,對於大金國極爲不利。

雖然不知道董鄂部到底損失了多少將兵,但是大家都覺得必須痛打何和禮這落水狗才行,而上面的努爾哈赤已經有些頭痛起來。

他當然清楚這些兒孫的想法,他們不僅僅是看何和禮不順眼,而且藉着這個機會向跟着努爾哈赤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們示威,甚至藉着這個難得的機會向努爾哈赤示威。

在大金國,努爾哈赤是開國君主,以十三副遺甲打下了大金國的大好江山,有着無以倫比的威望,但是新老更替始終是男人不可逆轉的命運。

雖然他用盡一切辦法減緩這個進程的進行,甚至不斷扶植繞幼子甚至是孫子們對抗自己這些不斷崛起的兒子們,但是這些已經控制着幾十個牛錄的貝勒們卻藉着這次復州大敗的機會站出來對抗努爾哈赤的絕對權威。

如果海北軍在復州城下大敗而歸,這些貝勒、臺吉們自然是無話可說,但是現在是大金軍在復州大敗而歸,而且何和禮就是這次挫敗的最大責任人,一衆貝勒、臺吉們一定要把何和禮架在火上烤。

這是因爲他們還沒有勇氣把努爾哈赤架在火上烤,所以只好先拿何和禮這個復州戰敗的最大責任人出氣。

而對於自己這些兒孫們的心思,努爾哈赤可是說是一清二楚,但他再怎麼一清二楚,卻也不敢公開與這麼多貝勒、臺吉一力對抗到底:“何和禮的事情等弄清楚了再慢慢處置,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把碩託和何和禮這兩支大兵收容回來再說!”

他又補充了一句:“記住厚待劉愛塔的家人,劉愛塔是劉愛塔,他家人是他家人,咱們不能把劉愛塔一家人都給逼急了!”

只是怎麼處置何和禮仍然是諸位貝勒爭執的一個焦點,只是等到天黑的時候終於傳來了明確的消息:“碩託臺吉與董鄂部甲喇額真和碩圖已經分別突圍到了蓋州,只是兩支大軍現在已經不復成軍了!”

之所以說“不復成軍”,自然是兩支大兵都遭受到近於毀滅性的打擊,所以纔會不復成軍了,碩託軍與何和禮部兩部加起來共計六千人,其中建奴真韃與蒙古騎兵不下四千人,而現在跟着碩託突出重圍返回的殘部不過兩千出頭而已。

但是碩託部的遭遇與董鄂部相比簡直是跟天堂差不多,復州戰前共有五千守軍,其中建奴真韃與蒙古騎兵不下三千人,而現在何碩圖帶出來的殘部只能勉強編成三個牛錄,而且這三個牛錄還不滿編,活着的甲兵不足六百人。

雖然這三千建奴真韃與蒙古騎兵還有一兩百名前鋒部的殘部,但是從三千人到六百人的事實就代表着董鄂部這個女真大種族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諸位貝勒、臺吉、額真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是倒吸了一口冷氣。

何和禮也太無能了,偏偏大汗也憶經老了,居然用了何和禮這種無能之輩,纔會導致大金國在一次戰役中遭受了這麼大的損失。

而那邊努爾哈赤也怒了,他知道董鄂部這一役損失奇大,但是沒想到損失居然大到這種程度,他當即怒吼道:“何和禮在哪裡?讓他來見我,早知道他是這麼個德性,我就不應當把女兒嫁給他!”

當然努爾哈赤這只是氣急攻心而已,正所謂覆水難收,他把女兒嫁給何和禮都幾十年時間了,他只是藉着這個機會朝着諸位貝勒發泄着自己內心的鬱悶。

只是那邊的信使卻是跪在地上說道:“董鄂駙額已經戰死沙場,他是爲了掩護甲喇額真和碩圖與碩託臺吉突圍所以親自帶着自己的牛錄與親軍、包衣與海北賊的銀河團苦戰半日,最後戰死殉國……”

何和禮在復州戰死了?

一衆氣勢洶洶的貝勒、臺吉們已經沒話說,他們都沒想到事情居然發生這樣的變化,既然何和禮戰死沙場,那麼對他的評價就得重新來過,而且現在還得蓋棺定論!

在片刻之前何和禮是大金國的罪人,而現在他卻是大金國的一代功臣,而且大家很快就想到了何和禮的無盡功業,而那邊努爾哈赤也是一臉詫異地說道:“何和禮這麼快就去了……可惜開國大臣又少了一員。”

在大金國中有着開國五大臣的說法,何和禮就是其中之一,在四大和碩貝勒崛起之前,開國五大臣跟着努爾哈赤一起打下了大金國的千里江山並形成大金草創時期的真正權力核心。

而在開國五大臣之中,何和禮又是拔尖的一位,這不僅僅是因爲他戰功顯赫,而是因爲他帶着整個董鄂部歸附努爾哈赤。

而當時努爾哈赤甲兵甚少,突然得到董鄂部這麼一個擁有六七千人口兩三千甲兵的大部族那何止是如虎添翼,所以努爾哈赤當即就把女兒嫁給了比自己只小了幾歲的何和禮。

雖然在四大和碩貝勒崛起之後,何和禮就被排擠出真正的權力核心,先後成了正白旗與正紅旗的固山額真,但是這些年何和禮在金州、復州同海北軍搏殺無數遍,哪怕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他人一死努爾哈赤就開始惦記着何和禮的種種好處。

現在他甚至要爲何和禮在復州的失敗找到足夠的藉口,他不得親自詢問從蓋州趕來報告何和禮死訊的和碩圖:“和碩圖,復州是怎麼失守的?這次復州城下的海北賊到底有多少人?”

對於這個問題和碩圖早有腹案,他知道光說城下有萬餘海北軍是沒辦法取信於諸位貝甲勒、臺吉,因此他當即說道:“這一次光是直接圍攻復州的海北賊就不下兩萬人,但是最可怕者在於海北賊運來了專門用來攻城的紅衣大炮,總數不下二十門!”

事實上參加復州戰役的海北軍重型攻城火炮不過三門而已,即使加上那些隨軍出征的輕型火炮也不過是十幾門,但是和碩圖卻知道如果照實說的話,阿瑪何和禮就等於白死了。

他總不能說復州失守的真正原因是他與何和禮處置不當,先是強行把漢官漢兵打散建制配屬給各個牛錄,接着又要把漢官漢兵的家屬控制起來,結果硬生生把漢官漢兵甚至漢民都給逼反了,在海北軍攻擊復州的關鍵時刻,漢官漢兵漢民一同起事,把海北軍迎進了復州。

所以他只能先把海北軍的實力說得十分強大,然後有意突略了漢官漢兵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這二十門紅衣大炮據說都是從廣東運來的西洋大炮,一炮下來地動山搖,大汗雖然特意修繕過復州的城牆,但是在紅衣大炮的轟擊之下城牆仍然就跟紙糊的一般,將士在城牆上根本立足不住,連各個牛錄都支撐不住,何況是漢官漢兵,所以漢官時大鵬、馬進玉率先倡亂……”

他繼續說道:“海北軍兩萬餘衆有若洪水一般涌入了復州城,我和阿瑪苦戰了半日,雖然斬殺甚衆,但是海北賊源源不絕,將士損失也越來越多,眼見我們董鄂部就要全軍盡沒,我阿瑪才下定決心向北突圍……”

反正在和碩圖的口中這是一個充滿犧牲與奉獻的故事,如果不是何和禮的拼死犧牲,或許整個復州城在第一天就會失守,而且碩託軍都別想有一兵一卒退回蓋州。

因此諸位貝勒都是將信將疑,還好沒過多久碩託也跑回了遼陽,大家可以就這次復州之戰的具體細節問題繼續質問碩託。

既然碩託沒把何和禮接應出來,反而從復州大敗而歸,大家就當努爾哈赤企圖把他補進和碩貝勒這件事沒發生過,而是用盡一切嚴厲手段拼命質問碩託,問他明明有六千甲兵居然還是潰不成軍,連女真將士折損大半,到底是何居心?

而碩託爲了擺脫責任,自然採取與和碩圖同樣的策略,他同樣把海北軍的兵力誇大了不少。

而且諸位貝勒也認爲在同等兵力下,八旗精銳對於海北有着絕對優勢,即使是海北軍擁有相對兵力優勢,仍然不能戰勝八旗精銳,因此諸位貝勒總是有意無意地誇大了海北軍的實際兵力。

第1050章 怒潮第685章 美人如玉第390章更大的好處第670章哲哲的請求第816章 烏蟒島第28章香燭店第289章好姐姐第1171章 新體制與舊體制第1010章 娜木鐘的最後抉擇第500章滴水不漏第950章 燧發槍第520章:贏了第27章凶神惡煞第59章懸賞第1079章 勤王軍第757章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第803章 割草第325章臨時哨所第111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133章黃知府第91章英姿勃發第832章 驕兵悍將第1127章 犧牲品第154章龍口墩第959章 反書第1011章 女團攻略第800章 七千部西書第566章做差了第619章:寬恤之至第689章 五百斤豆油第484章韃軍第378章柳小賊要調走第884章 海北軍有辦法第866章 富可敵國的路子第13章老賊用心第884章 海北軍有辦法第121章流言漸起第1091章 美麗新世界第35章一魚三吃第371章曹知縣告狀第82章衡府閹奴第778章 柳鵬一人足矣第478章:必勝第43章殺威棒第66章北山谷氏第181章小事一樁第113章印書第1026章 野火燎原第256章姚廠公的危機第608章:六十萬石第1163章 鬧劇第891章 光輝第539章測繪第606章白日夢第750章 小黑山第928章 督撫來了第74章勢如破竹第137章江雲縱第733章 山東人心如何第43章殺威棒第1043章 鋼鐵與煤第488章:同進共退第854章 圍攻第433章狗咬狗第950章 燧發槍第1087章 優勢第405章文宣第195章王道一的家事第518章死地第569章琉球海道第1059章 戴罪立功第822章: 大買賣第1157章 起事第776章 挖牆腳第1065章 劉孔昭第326章有奸細第469章提薦第361章三千寵愛在一身第936章 厚賞第358章張藝赫的謀劃第399章掀蓋子第375章:褐煤第18章驚天大案第1133章 最初的夢想第886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第478章:必勝第43章殺威棒第1107章 罪大惡極第429章:研習生第945章 學習院的女皇第897章 開州大盜第650章易含之第382章東良海口第858章 風暴第941章 聯姻與結盟第696章 滄海橫流第1133章 最初的夢想第1150章 貞義軍第960章 天崩第343章徐光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