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章 總督江南(三)

第018章 總督江南(三)

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亦名龜山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是當時爲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後廢。明朝萬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並在此聚衆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東林書院成爲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1625年9月6日,魏忠賢下令禁燬東林書院。這個命令充分反映了魏忠賢的不學無術,一種思想的存在,豈是殺幾個人,毀幾個相關建築就能扼殺的?

不過東林書院在明末歷史上的地位確實是非常獨特,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先後主盟東林書院,聚衆講學。東林書院會約儀式:每年一大會,或春或秋,臨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啓知。每月一小會,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舉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爲始,會各三日。願赴者至,不必遍啓。每會推一人爲主,說“四書”一章。此外,有問則問,有商量則商量。凡在會中,各虛懷以聽。在講習之餘,他們還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指陳時弊,銳意圖新;主張志在世道,躬行實踐,反對空發議論,脫離實際。因此傾動朝野,海內一些抱道忤時的士大夫等都仰慕應和,聞風響附,皆以東林爲歸,學舍至不能容,一時盛況空前,成爲江南人文薈萃的一大區會,又是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所以也就無關乎魏忠賢要下令把這裡給毀了,可惜魏忠賢所託非人,其本人也因爲這個時代交通工具的極端落後沒辦法親臨此地察看,所以這個禁燬的命令到了無錫就變成了衙門派人去貼封條,結果書院的書生不讓貼,衙役們被唬得在大門邊的牆上隨便一貼就算交差了。

而高居廟堂之高的魏忠賢還自以爲自己的命令得到了認真貫徹實施了,也就沒再多問。

現實的情況時,在東林書院,數百學子不顧天氣酷暑,聚集在書院麗澤堂內外,公開討論大明帝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封疆大吏,年方二十一歲的張振嶽。

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政治體制下,張振嶽這種倖進之人都是爲人鄙視的。就算他之前在遼東立下了赫赫戰功,可他畢竟太年輕,更要命的是由武入文。這屬於嚴重顛覆明代“三觀”的行爲。加上這個“毀三觀”的命令來自於舉世公認的昏君天啓帝,那書生們就沒什麼客氣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並不是東林黨的哪位領袖,現在東林黨在朝廷的打擊下根本不敢言聲,連錢謙益這樣愛出風頭的在這個時候都選擇偃旗息鼓,老老實實在家裡整理藏書做學問了。

末世英雄出少年,發起這次會議的人年紀不過年長張振嶽四歲,也姓張,單名一個溥字,初字乾度,現字天如,太倉人。此人不過是個舉人,卻很能審時度勢,值此東林式微,江南士林羣龍無首的機會,他抓住機遇,借張振嶽出任大明帝國有史以來第一年輕總督的機會,公然組織了這一次的機會。

雖然他和張振嶽不認識,也無過節。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把張振嶽作爲他攻擊的對象,在他看來,張振嶽能夠成爲靶子,那麼他就是江南士人人人痛恨的閹黨無疑了。

是,也得是,不是,也得是,這點由不得張振嶽自己。

和清代商人淪爲官員養得肥豬,破家縣令滅門府尹不同。明代的由於士族階層的門檻比較低,勳貴集團又無法掌握國家政權。所以儘管商和士被朱元璋強行分爲兩個階層,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很容易就變成了一個階級。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江南士紳嚴格來說是可以和江南士林劃約等號的。

而今天在無錫東林書院的這個集會嚴格來說是各取所需的一個集會,江南士子家中大多有作坊有礦業,以無錫爲例,大明每二十家織布作坊裡無錫就必有一家,而產量更是十佔其一。所以與會的大多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集會形成一個實質性的聯盟,共同應對朝廷派下來的,前所未有的,集東南軍政、礦稅監、海關於一體的三合一總督張振嶽。

而張溥之所以在和張振嶽沒什麼仇沒什麼怨的情況下挑這個頭,則是他敏銳的從江南士紳的反應中感覺到了機遇,雖然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舉人,雖然自己也只有二十多歲,但是身爲家族庶子,爲嫡支輕視的張溥卻有一顆追求成功的心。他要成爲江南士林的名士、領袖。他要成爲顧憲成、高攀龍、李三才、趙南星那樣的人。所以他勇敢的站出來,聯合張採、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在天啓四年組織了“應社”(復社前身之一)。所以他纔敢在高攀龍被逼投水自盡後不畏權勢,十分大膽的寫下《五人墓碑記》,公開抨擊閹黨。而現在他更是不懼生死,公開舉起大旗,對抗張振嶽這個“閹黨走狗”。

這次大會開得十分成功,因爲明代以八股文取士,讀書士人爲砥礪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師交友,結社成風,而以江浙一帶尤其。所以參加這次東林大會的雲間幾社、浙西聞社、江北南社、江西則社、歷亭席社、□陽社、雲簪社、吳門羽朋社、吳門匡社、武林讀書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萊陽邑社、浙東超社、浙西莊社、黃州質社與張溥領導江南應社等十幾個社團在大會的次日就達成了一致,成立江南復社。大家一起誦讀顧憲成所留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忠君愛國,掃除奸佞爲目標,共推張溥、張採這“婁東二張”爲盟主,成立了江南復社。而復社成立的第一個鬥爭目標,就是“驅張護民”。

用張溥的話來說就是,若是張振嶽能夠安於本分倒也罷了,若是他要在江南刮地皮,那麼復社上下一心,驅逐這等閹黨走狗。

可惜張溥自己不知道的是,他們大家要驅逐的“閹狗”張振嶽此刻就坐在麗澤堂裡,聽着大家憤怒聲討自己了。。。

第005章 出兵雲貴(二)第067章 決戰雅加達(二)第060章 寧遠大戰(十)第042章 荷蘭王國(二)第020章 出兵歐洲(五)第064章 威服南洋(四)第039章 東林禍國論(七)第066章 張獻忠之死(一)第011章 定計昆明(五)第021章 臺灣大海戰(六)第054章 擁立新君(六)第044章 榮升參將(三)第048章 遼東歲月(四)第072章 買賣招標(五)第029章 太行山上(一)第038章 背井離鄉第014章 東山再起(三)第019章 初戰告捷(五)第020章 出兵歐洲(五)第048章 三年之約(六)第053章 啓航(三)第038章 大混戰(一)第016章 出兵歐洲(一)第060章 海上堡壘(五)第014章 天日昭昭(十一)第012章 躊躇滿志(二)第005章 出兵雲貴(二)第021章 出兵歐洲(六)第053章 擁立新君(五)第0002章 三朵奇葩(一)第003章 北京的末日(三)第026章 西南新政(一)第001章 北京的末日(一)第014章 抗滿游擊隊(四)第037章 大開眼界(五)第064章 威服南洋(四)第027章 奇恥大辱(二)第041章 招賢納士(三)第055章 出兵討賊(五)第024章 一救唐王(二)第005章 天日昭昭(二)第0007章 英雄救美(三)第052章 寧遠大戰(二)第011章 發家致富(二)第058章 寧遠大戰(八)第001章 西方來客(一)第006章 遼西七匹狼(一)第046章 新昆明(二)第038章 大混戰(一)第024章 一救唐王(二)第048章 新昆明(四)第058章 王師北伐(二)第020章 穿越火線(二)第060章 寧遠大戰(十)第040章 武備優先(二)第085章 天啓帝(三)第020章 西南王(三)第069章 光復南京(七)第054章 寧遠大戰(四)第021章 臺灣大海戰(六)第056章 擁立新君(八)第020章 臺灣大海戰(五)第031章 平臺召對(三)第022章 西南王(五)第012章 躊躇滿志(二)第038章 風雲變幻(七)第084章 天啓帝(二)第015章 躊躇滿志(五)第038章 遊江南(五)第047章 遼東歲月(三)第036章 東林禍國論(四)第038章 大混戰(一)第023章 滔天惡浪(三)第023章 歐洲故事(二)第062章 剿滅張獻忠(四)第022章 歐洲故事(一)第030章 東海之戰(五)第077章 北京之行(四)第010章 遷都南京(四)第067章 張獻忠之死(二)第009章 唐家兄妹(三)第015章 發家致富(六)第035章 草原搶婚(五)第009章 天降大任(四)第027章 一救唐王(五)第027章 山西鋤奸(六)第020章 和記南陽(一)第035章 火併江湖(三)第038章 東林禍國論(六)第004章 天啓新貴(四)第054章 出兵討賊(四)第013章 磨牙向北(三)第046章 痛擊大順軍(八)第015章 發家致富(六)第055章 啓航(五)第044章 榮升參將(三)第064章 剿滅張獻忠(六)第046章 三年之約(四)第052章 啓航(二)第019章 穿越火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