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鍊鐵廠的炮

章子俊封爵後,五軍都督府加“平安伯”爲都督同知職,重新接手鍊鐵工坊,讓章子俊營造大炮,原先營造火器的寶源局從火器製造這塊剝離出來,加入進鍊鐵廠,寶源局原是朱元璋起兵後在元至正二十一年(1661年)建立於應天府(今南京)的一所冶鑄錢幣的機構,洪武初年開兼制火器,永樂時又兼制農具,而現在還兼造克敵弩等冷兵器。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政府設置了軍器局,“專典應用軍器”,這樣,就有了製造火器和管理其它兵器的專門機構。此後,明政府又設置了兵仗局,也是製造火器和其它兵器的專門機構。除軍器局和兵仗局外,當時的鞍轡局也兼做火器。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軍器局(此時鞍善局已合併于軍器局)隨之北遷,但兵仗局仍舊設在南京。

按原本的歷史走向到弘治年間,明政府建立盔甲廠和王恭廠,隸屬於軍器局,王恭廠是主要製造火器的大型軍工廠 ,目前在撫寧候朱永佩、右副都御史王越、左副都御史王銳、兵部尚書白圭等上言,設立鍊鐵廠爲軍器局,那個“平安伯”不是說他能造炮、改良火槍嗎?就讓“平安伯”去做,劃歸這個軍器局爲五軍都督府屬內機構,章子俊不允,回道:“鍊鐵廠改成軍器局可以,新立的軍器局上級只屬於新成立科技部,另立衙門編制,跟六部平級,成爲大明第七部。”

接下去章子俊又詳細列出了“科技部”屬下的機構,分別是接收永樂年間的“寶船局”,新成立的軍器局,新成立農業科研所,新成立科學研究院。

原寶船局下設船舶學院。軍器局下設火器製造工廠,鍊鋼工廠,火器研究實驗所。農業科研所下設“高產糧”推廣種植部,農業增產實驗所,農機農具製造廠。科學研究院下設大明科技大學,培養各方面的人材。

這樣一份超百年的計劃書,朝廷肯定不會採用,開玩笑,這是要改變朝廷機構,直接架空現有統治階層,另立一套的嫌疑,可章子俊大有不答應決不應職之決心。

目前火大炮已成爲軍隊的重要裝備,軍器局和兵仗局所製造的火炮,有盞口炮、碗口炮、神機炮、旋風銅炮、將軍炮(“將軍”一詞常作爲具有較大威力火炮的封號)等十餘種。

可這些火炮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笨重”,在章子俊眼裡就是粗笨不堪,還打不遠,也不注重炮架,往往只是固定在一處,沒有機動性,調整發射角度,在炮身下墊木頭。

鑄炮材料最早用的是銅,青銅或者黃銅,後然有了鐵炮,雖然是鑄鐵炮,但問題很多,最大問題出在模具上,泥範就是泥土做模具,這種方法有個很大弊端,泥巴含水分,高溫蒸發後會形成水蒸氣,這就導致炮膛裡面坑坑窪窪,參差不平,容易炸膛也影響精度。

章子俊在營建鍊鐵廠時,早就考慮到了這些弊端,所以建了幾坐大水堆用作動力,供“土機牀”使用。

章子俊也明白朝廷只要看到成品後,就會明白自己爲什麼要這樣做,沒有對比,沒有實物,說的天花亂墜也沒什麼用,凡事講究眼見爲實,古人更是如此。

就先用小爐坩鍋煉熟鐵法,把一些生鐵熔鍊後反覆敲打,成精鐵,又反覆碎火提高鐵的硬度韌度,最後變成一種鋼,加熱後敲成板材,最後板材卷管,再加熱熾紅後套在圓柱鐵棍上收成無縫管,接着打造第二個卷管,比之第一根要大一圈,利用熱漲冷縮原理收緊鍛打,這樣共套三層後,最後在一頭又套了一層,這一層等於是四層,底部加後密封,可作發 射 藥室,這個炮管口徑不大,也就六公分,管厚五公分,加起來的炮管外徑十五公分多一點,管長一米,當然這些度量全是明朝的尺、分計算。

最後把這麼一個鐵傢伙,固定在一架木製“機牀”上,利用水碓動力帶動轉輪,再用工匠精打成的鋼作爲“刀”,用作工具鋼,只要硬度比炮管硬,韌性就不要管了,硬度提高,鋼材就會很脆,正好作爲工具鋼使用。

有了“土製機牀”炮管內外都可以變成光滑,精度提高,利用工具鋼在藥室慢慢鑽出一個細空,這個孔洞就是插火線點火用的,最後成品爲長度九十公分,內徑爲六公分,外徑爲十五公分的炮管,用彈爲六磅炮的鐵球,比之神機炮要纖身細小一些,有了炮管接下去就可以製作炮架了。

這是一門簡易版的山炮,模樣有點像九四式75毫米山炮,二個翻砂的鐵製輪子,用於固定炮管的鐵架子及後面支撐地面的木製防後座力架,就是少了前擋板,不同的地方就是前裝實心彈,章子俊又改良了火藥的配方,把火藥做成了顆粒狀,就是利用一小塊薄銅皮,在底板上打許多孔洞,把粉狀的黑火藥調成糊狀後加壓,火藥從孔洞中流出,成麪條狀晾半乾後用竹片輕輕來回撥弄,成了顆粒狀,接着再徹底晾乾即可。

再把這些顆粒火藥用油紙包成定量藥包,大小正好可塞入炮堂,再塞入一個生鐵圓球作爲炮彈,在發射時,先用一根細竹籤子,從山炮後面藥室的細空中捅一下,用來刺破裡面的油紙火藥,插入火捻子後點火發射。

這麼一門小炮,在製作時,明朝的火器工匠都不看好,原因是太重了,這不是神機炮麼,全是帶着疑問的,可平安伯一再堅持也沒法反對,其實章子俊也不會造炮,只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觀察了現在明朝的幾門炮後,結合以前圖片上,電視劇裡面的大炮樣式,關鍵是材料,古代澆鑄出來的大炮是生鐵,生鐵易碎,沒有韌性,而澆鑄的話,裡面有許多氣泡雜質,爲了不炸膛不得不增加炮的厚度,現在既然煉不出鋼,就用捶打來提高鐵的性質,變成精鐵,捲成需要的炮筒,對於這一點,章子俊是做過功課的,按現在明朝的工匠肯定能做到,纔有十足的把握。

可是對這樣捶打出來的炮管章子俊也沒把握,所以炮管做的還是很厚實,對這一點,章子俊還要慢慢地去試射,比如裝多少藥,能打多少遠,把火藥裝到最大程度,炮會炸堂,這些參數還要去實驗,爲以後大批量製造積累數據。

今日,天氣很好,春風拂面,陽光明媚的,這是鍊鐵廠開辦以來第一次試射一門“小炮”。

既然是試射,章子俊心裡也沒底,就把“小炮”拖到小河邊上,對着北面空曠無人之地,在地上小木牌標好距離,分別是一百丈、二百丈、三百丈,章子俊換算了一下,一丈大約是三點三米,那麼一百丈就是三百三十米,三百丈差不多一公里,如果這炮只能打一公里的話,是不是很失敗,所以讓禁軍把木牌插到三公里也就是九百丈,每十丈遍插一塊小木排,好在往北方向全是荒地、農田,亂葬崗、野墳塋,沒有什麼村莊人家,爲了安全,還是分派了幾個能騎馬的禁軍,每隔百丈守衛一人,一個是看炮彈的着彈點,另一個就是警戒了。

等一切準備停當,就要上報給都察院,就是打個招呼,鍊鐵廠試炮,免得城內聽到響聲誤會,報備一下,不想都察院派了總兵官趙輔、都御史王越來了,隨後又來了工部右侍郎喬毅、刑部主事王鼎來看熱鬧。

來就來吧,不過在現場多幾把椅子幾盞茶的事。現在章子俊可是伯爺,來的這幾位不就是心裡的那點小心思嗎,打炮成功,可以第一時間說上好話,爲自己在派系中拉攏平安伯,還能沾點光,自己也參與了試炮,萬一不成功,也可以認爲朝廷把兵備看的很重要,第一時間勉勵一番,突出個人爲朝廷奔波勞命,反正裡外都不會吃虧。

爲了這次試炮,澆鑄了五枚炮彈,章子俊的要求炮彈大小誤差不能很大,公差在釐,突出用釐的概念,等這門炮做完後,一定要想辦法,把分、釐、毫這樣的細微度量應用到度量上去,明朝一般民間是用丈、尺、分,而釐跟毫在生活應用中不多,只侷限在官府營造,像欽天監,鑄幣局這樣的機構中,民間運用不多。分以下全是毛估估了,比如去看病扎針的穴道,醫書上寫道臍下三分,足上二分等等。木匠、鐵匠、石匠等的度量也只到分爲止,因爲接下去的釐、毫根本用不到。

章子俊也查看過現有的明朝火器,特別是火槍,每一枝看上製作精良,哪怕是用榔頭敲打出來的,工藝很到位,細看之下,就會發現許多瑕疵,如果是把二枝放在一起對比就不能看了,因爲不是一樣的,連槍管也有粗細大小不勻,產生這種情況就是沒有分道工序,每一位工匠製作一枝完整的火槍,還要在火槍上刻上工匠名字,只要某一位工匠把槍管稍微做粗一點,或是長了一點,二枝槍就不一樣了。而槍彈更是大小不一,爲了通用,就會把槍彈做成小一圈,這樣的話在有些槍裡能打出去百米,在另外的槍上只能打一半距離,這就是誤差,手工敲打製作是一回事,公差太大也是一回事,而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把整枝槍分開採用多道工序的原因,大家心裡都是毛估估即可。

章子俊也提出來過,可是都沒能重視起來,有時說再多的話,還當是在雞蛋裡挑骨頭,上到主事,下到匠人不得人心,說到底就是觀念問題,有些只能深埋在心底,等機會能有一個自己能做主的作坊才行,而目前,章子俊只是把控一下製作上的精度,沒有工藝自己去規定一個工藝出來,比如切削炮管,經過“土機牀”的一個來回,就顛覆了明朝工匠們的認知,最後得到的炮管像白銀一樣閃亮,而章子俊卻說道:“最好能刷上油漆防止鏽蝕。”如果放在五百年後,最低級是採用“發藍”或是“發黑”工藝,只要再淬一下火即可。可是目前,沒有那種“藥水”,沒有氫氧化鈉和亞硝酸鈉,也不能再去燒紅淬火,弄不好就會變形,哪怕只是一點點。

炮堂裡面是最難處理,章子俊用一根粗鐵棍,再棍頭上用鉚釘緊固一小塊工具鋼,慢慢地磨出了光滑的內膛,一邊磨切,一邊加水,最後還加麻油,像這樣的工藝,在穿越前一個肥皂水就解決了,可是在明朝想要得到一塊肥皂,只能去發明。

第六十五章 門達弄權第二百零三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下)第四十八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五十九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七)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條水泥路第一百六十章 廬江山水竒第一百零七章 勝芳城瘟疫(四)第一百五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二十章 改造生活質量(上)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下)第一百章 中央巡視組(下)第二百零一章 明朝不缺清官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四十九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下)第十八章 詩會百態(六)第四十章 奪門之變(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木王秋生第一百五十章 有人狀告章子俊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一百四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一案第一百零八章 勝芳城瘟疫(五)第二百三十七章 尹龍之獄第四十一章 奪門之變(下)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三十九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魯王府的往事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一百九十三章 衍聖公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二百零八章 建府平安鎮第二十五章 院試(上)第二十六章 院試(下)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一百九十四章 魯王府的往事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四)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六十七章 小日子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路西北(六)第九十四章 鍊鐵廠的炮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第一百二十三章 奢糜的世家生活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四)第十三章 詩會百態(一)第六十九章 這樣的日子第二百十章 首戰走馬樑(中)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二百二十六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九)第二百零五章 宣府之戰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五十八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六)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九章 章子俊爲了生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一百七十八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九)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二百二十六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九)第八十七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下)第九十二章 統計伯府人丁第九十九章 中央巡視組(上)第六十五章 門達弄權第五十六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四)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一百五十三章 京城幺蛾子(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木王秋生第四十八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上)第十章 真正的食用鹽第一百四十章 官官相護第二十九章 案首過年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第六十六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二十六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