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零東山西山

二八零 東山西山

如果要評選出史上最具有魔性的臺詞,“莫欺少年窮”多半能夠入選三鼎甲。任何一個少年只要說出了這句話,似乎就會觸發電閃雷鳴特效,熱血爆頭,事業騰飛。

可惜徐元佐打開方式不對,這麼經典的話愣是沒有感天動地,就連翁籩都沒有被感染。

翁籩老先生走的時候明顯帶着怒意。

徐元佐並不擔心。原歷史劇本上,翁籩死後固然有首輔申時行爲他寫墓誌銘,哀榮無限。然而子孫不爭氣,連他墓塋的裝飾都拆下來賣了。這種身亡家敗的家族,有什麼好擔心的?

相反,現在東山商人之中後起之秀倒是更令徐元佐更上心。

萬曆年間,時人以“翁許”並稱,許氏正是翁籩之後執掌洞庭商幫的大家族。以翁籩如今的固執和獨斷,許氏多半還是附驥之人。

他們彼此之間的聯繫是否緊密?是否可以離間?許氏對翁氏的支持到了何種地步?這些都是徐元佐希望知道的。

還有西山商人。

雖然洞庭商幫涵蓋了東山西山,但是東山商人與西山商人又有不同。東山商人走的是運河沿線,北京、臨清、揚州、蘇州、杭州是他們的重鎮。而西山商人走的是長江沿線。從蘇州沿着長江西進。南京、蕪湖、安慶、九江、武昌、岳陽、長沙都是西山商人的匯聚之地。

蘇州商人分了南北向和東西向,彼此聯繫並不深,涉及到了利益糾葛還會結下樑子。在巨人初生的時代,東西山商賈之間仍舊缺乏信任和默契。這也是徐元佐敢與翁籩宣戰的因素之一。

……

隆慶三年的冬月註定是熱鬧的。

徐元佐在蘇州的第五天,西山的豪商巨賈之家紛紛來獅子林與徐元佐“偶遇”、“邂逅”、“約會”。

只三兩天功夫,西山沈、秦、鄧三家都派出了家中嫡系前來與徐元佐接觸,一方面是如何以商人身份統一陣線與海瑞周旋,另一方面也是尋求擊敗翁百萬的奧援,讓蘇州資本更多地跟着西山商人走向兩湖楚漢之間,而不是隨着東山商人走向北方。

徐元佐並沒有繼續拋售他的社會義務論。反倒是強調賬目的自主權和安全性,頗有種唯恐天下不亂的意思。這倒不是專門爲了製造海瑞和蘇商之間的矛盾焦點,而是防止來年蘇州商賈無事生非,影響他在松江的統合工作。

這三家之中。對東山人牴觸最深的就是沈家。

沈氏乃江南大姓,東山沈氏與崇明長洲沈氏並沒有族親關係。不過同姓三分親,徐元佐因爲此身生母的關係,對沈家的態度也最爲親切。

這次沈家派來交涉的是年青一代中的翹楚沈紹棠。此人在西山沈氏的家史上算是承上啓下的人物,說是年青一代。也快三十了。純粹是顧及徐元佐年輕,沈家擔心派個老成人過來有隔閡。若是真的派個十幾歲的少年來,又過於玩笑了。

徐元佐對沈紹棠的感觀倒是不錯,能夠看出他是個踏踏實實做事情的人。在原歷史劇本中,沈家從明初一直活躍到了共和國,足以證明他們在掌舵人的培養和選擇上獨具慧眼。這等家族出來的子弟,即便一時受挫,也不可能把先人墓塋上的東西拿來賣,明顯更加值得交往。

沈紹棠在出門前,長輩們還特意叮囑:“這徐敬璉得了雙案首。可謂年少高才;又是徐相的孫子,可謂身居人上;能夠看出仕商並進,而且自己躋身賈業,這絕對是少年英才了。這樣的人物,性子若是有些古怪,乃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只需要順着他就是了。”

這話說得還算委婉,歸根到底則是三個字:哄着他。

可是見面聊天之後,沈紹棠卻有種奇妙的感覺。

好像被哄着點的人是他沈紹棠啊!也並非因爲利益場上都緣故,更像是一個溫和兄長對天真純良的弟弟那般。

徐元佐以小他一半的年齡。硬生生搶佔了兄長的位置。

“我家如今主營做的是西南的藍靛。”沈紹棠正猶豫是不是要解釋一下什麼叫藍靛的時候,就聽徐元佐恰時點頭道:“極好的染料。”

——果然博聞!

沈紹棠心中暗暗一讚,道:“如今也在想着再下些心力,做些生藥。”

生藥是區別成藥而言的藥材大類。包括了植物、動物、礦物。利潤一向豐厚。而荊襄兩湖,乃至湘江雲貴,在宋朝時還是煙瘴瀰漫的蠻夷之地,目今也是自然環境極好的地方。山林莽莽,生藥藥材自然儲量極大。

徐元佐讚歎道:“這是極好的買賣。”

沈紹棠面露得意,正要謙虛。卻聽徐元佐一個轉折:“不過……”

“敢請教?”沈紹棠面露疑色。

“只是採購運到江南,這個利潤並不夠厚啊。”徐元佐頓了頓:“你們想過沒有:在當地劃出地來,請老農耕種藥材;圈山放養麝鹿,飼養其它可以入藥的動物。這樣豈不是就有了個源源不斷,又頗爲可靠的貨源了麼?”徐元佐道。

沈紹棠眼睛一亮,顯然很是動心。

徐元佐嘴角微微上揚,暗道:若是我做這生意,少不得買通當地王府宗室、府縣官員、土司首領,禁止其他人入山採藥,享受壟斷之利。

只是交淺言深,徐元佐也就沒有點破。如果沈紹棠果然如其家史記載得那麼神駿,過個幾年自己也該能悟出來了。

“荊襄九郡自漢末時已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的荊襄更是糧倉要害,東西南北四通八達,若是仔細經營,不失爲一座金山。”徐元佐又道:“只看朝廷設鄖陽撫治,足可爲旁證。”

從成化十二年起,鄖陽從一個大山之中的無名小邑,一躍而成爲華夏雄藩巨鎮,正是因爲明廷設置的鄖陽巡撫、提督軍務。飽讀詩書的朝廷重臣,以三品、四品官身,坐鎮鄖陽,轄鄂豫川陝毗鄰地區的五道、八府、九州,六十五縣。鉗制漢江三千里流域。

鄖陽巡撫類似應天、順天巡撫,都是省級建制,而不依附於省,單純以地域爲轄區。又因爲此地民風彪悍。交通不便,文教落後,所以巡撫加提督銜,等於政治軍事一手抓,遠非其他巡撫能比。

徐元佐這幾句話卻是說到了沈紹棠心坎上。激動得他整個人都顫抖起來:“敬璉兄真是慧眼如炬!荊襄之地固然不能與江南媲美,卻也是別有風情。若是假以時日,未必不能成爲第二個江南。”

徐元佐笑道:“正是如此說的。想在唐宋時候,江南是天下糧倉,並非商業要地。如今天下糧倉已經轉到了湖廣,誰說未來漢陽、長沙不能成爲通衢要害,商賈匯聚之地?”

看着沈紹棠一臉振奮,徐元佐心中又補了一句:可惜你多半是看不到了的。

“說到鄖陽巡撫……小弟倒是想到一位老者。”徐元佐道。

“噢?可是歐陽太保?”沈紹棠也是聰明人,鄖陽巡撫中最爲有名的就是太子太保歐陽必進了。

徐元佐說的也正是此人。

歐陽必進二十二歲時中鄉試,二十六歲就進士及第了。他與嚴嵩是摯交好友和兒女親家——嚴嵩的次女嫁給了歐陽必進的長子。他在爲官上面只能說是平平。甚至因爲嚴嵩推舉他當吏部尚書的事,引起了嘉靖帝不悅。

然而他在出任鄖陽巡撫的時候,遭遇了罕見的牛瘟疫,使得田間無牛耕種。於是他改進了唐朝王方翼的設計,製造出了“代耕架”。據說這種代耕架大大緩解了牛荒帶來的影響,沒有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

徐元佐自從上次考慮到了提高生產力的問題,就恨手邊沒有足以借力的人物。雖然工匠之中臥虎藏龍,但是他哪有時間去搜尋?而歷史上留名的科學家、科學愛好者,要麼已經作古——歐陽必進逝於隆慶元年,贈官太子太保;要麼就是還沒有登上歷史舞臺。

早生十年或者晚生十年。都不會有這種孤獨的感覺。

可見上蒼是心要徐元佐做近代科學開山祖師了!

“歐陽太保的代耕架真如傳聞中所言那般實用麼?爲何卻沒有推廣開來?”徐元佐問道。

沈紹棠作爲商人,嗅覺和眼光都讓他對技術更加敏感。這個問題他早就考慮過了。如果真跟傳聞說的“一人一力,可抵兩牛”,那誰還養牛啊!直接用代耕架不就行了?

“呵呵。敬璉有所不知。”沈紹棠道:“代耕架一個人用不起來,必須要左右各有一人相幫。所以舍翁所謂‘一人抵兩牛’,實則只算了推動之人,沒把旁邊相幫的人算進去。算進去之後,便是三人可抵兩牛了。”

“人的耐力肯定不能跟牛比。”徐元佐補充道。

沈紹棠一撫掌:“是了,如此說來。大約總要有六七人才能抵得上兩牛所耕耘的畝數。這實在是無牛可用時候的變通之法,故而無法推廣。”

徐元佐點了點頭。

在如今已經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農夫可以算是技術人才,並非是個人就能耕地墾殖的。無論土地所有權如何變動,是歸於自耕農還是佃農、是官田還是民田,需要的農夫卻是恆定的。因爲即便地主佔有了土地,也不可能進行工業、商業開發,勢必是進行農業種植。

大明爲何會丟掉安南?爲何會放棄海西(黑龍江以東到庫頁島地區)?爲何不開發臺灣島?正是因爲農民不夠的緣故。如果農民足夠多,多到土地無法承載,西南、東北、東南,都將成爲人口泄洪區,漢人自然會在安南、臺灣紮根。

所以相對於節省的那點耕牛成本,人力反而更貴重。一旦牛瘟災害解除,代耕架這種多佔勞動力的工具就被束之高閣了。

“我聽說荊襄苗家多牛,而漢家一樣需要耕牛,卻始終不能與之相比,這是什麼道理?”徐元佐又問道。

沈紹棠想了想,道:“我想大約不離苗家鬥牛之俗。每年決出牛王,用以配種。積年累月下來,家家養牛,牛種又好,所以牛多,好牛也多。至於漢家這邊,本來人也不多,不像是江南這邊連村聚族,多是小門小戶,也養不起太多牛,牛種也不行。”

徐元佐追問道:“如果開牛場,分開培育耕牛、肉牛,有利可圖否?”

沈紹棠面露難色,道:“這事倒是沒有想過。不過要把牛從荊襄運到江南,肯定是虧本的。”

一船牛的獲利肯定小於一船藍靛,更別說鹿茸、麝香等名貴生藥材了。

徐元佐摸了摸下巴,道:“如果在江南養牛,地的成本就太高了。”

江南基本告別的廢地的概念。上好的田地自然可以種植糧食;次一等土地要種植棉麻;以前所謂的廢地要種植桑樹;就連灘塗都用來養鴨了。這些都極大提高了土地價值,如果將地空出來大規模養牛,土地成本高,風險也無從控制。

來一次牛瘟就血本無歸了。

“敬璉爲何對這牛如此上心?可是家中要買麼?”沈紹棠已經準備好虧點本錢,爲徐元佐運些好牛回來。

徐元佐道:“我需要讓松江的農民幹活更加輕鬆些。”

只有這樣,農民才能從土地上解脫出來,涌入手工業、運輸業、服務業。

徐元佐的松江佈局,最重要的就是金山島開港。而一旦開港,就需要大量的富餘勞動力提供各環節的支持。就如當日他跟康彭祖分析的,從腳伕到船伕,從卸貨的苦力到提供柴米的小販,需要十萬多勞動力。

當年福建的走私產業之所以發達,也是因爲福建本就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多地少,自然有足夠的勞動力爲走私提供支持。

松江到南匯、金山,都是人少地多,大片的桑園和煙田,即便到了明末都沒有大規模的富餘勞動力。這等於扼住了徐元佐的喉嚨,讓他無法實現坐擁金山的目標,也無法對抗洞庭商幫托拉斯的形成。

*(未完待續。)

ps:??求各種支援~!

第178章 去考試第72章 新計劃二二六交易第175章 嚴肅點第43章 對手第186章 少年說第16章 徐管事第168章 與姐姐一起看海四零四分配任務三七七章 難忘的除夕第48章 打虎親兄弟二九五災民三九七章 市民崛起三一四移民策第15章 面試機會第22章 第一項任務第2章 我要退學二二零唐行客棧三三六遼陽李成樑二七二歹人第192章 條件一二三考場異變三更三三三冰雪之國第303 肺腑之言第175章 嚴肅點第41章 學問文章二五八洽談第63章 小風波第79章 人微言重第174章 獻策第75章 時機一四一第一次夏圩會議求月票三七二長樂第6章 陸夫子二四七徐盛的新前途二七零考察第73章 回家祭祖三零七面對面第179章 海船一零六章 人力缺口第67章 新的戰略部署第27章 什麼都不懂第81章 義父第172章 求婚一三零詩才求月票二七六案例分析第17章 職位薪酬二七六案例分析第93章 朱氏和春堂一零一章 徐爺爺點了贊一零五章 傻白甜第77章 合作百十一章 聰明人第88章 簽約二六三年會三八二章 案發第62章 錄取四零二禮物一三六早鍛鍊求月票三零五前途漫漫一三五故人求月票二三七不速之客二零一章 準備着手四一二銀行招股說明書一三零詩才求月票二三五同行三百章 老師來訪一零一章 徐爺爺點了贊三二四海事教育第67章 新的戰略部署第82章 徳不稱位二六六豐收年二三二買房第183章 林大春其人一四四準備開業求月票三一七壓力測試二三四回程二九二決策第92章 補貼家用第58章 回家一五四住店二三一一不信任二五二律師團三一七壓力測試二八七方略二六二年末三百五十一章 徐氏新學第32章 還能再坑二三九嚴明法紀二三八說項三二四海事教育第56章 送上門來的便宜第6章 陸夫子三七三鄭老師家三百章 老師來訪二六三年會三一五生意上門第193章 故訓匯篆第58章 回家二五六教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