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明風不倒,明祚不滅,祭祀 節日 傳

朱佑榶住在西宮,是由燕王府改建的,被皇帝命名爲萬壽宮。

冊封太孫後,朱佑榶就住在這裡。

主要是老皇帝稀罕孫子,不讓太孫在勖勤宮裡受氣,就搬去西宮住。

太孫妃謝氏絮絮叨叨的:“皇爺爺身體不好,後宮諸位貴妃又都年老,需要照顧,臣妾這個做太孫妃的,應該去照顧皇爺爺。”

朱佑榶翻個白眼,你是樂意入宮嬉鬧去吧。

皇帝支持下,景泰四十年,他娘太子妃從談貴妃手裡,接過來後宮政務,統攝六宮。

近幾年,皇帝又支持太子妃辦詩會,邀請各家大臣家的婦人,進宮談論詩詞。

宮中熱鬧着呢。

他明白,皇爺爺這是走夫人路線,爲他爹籠絡羣臣,坐穩太子之位。

朱佑榶一拍腦門,是沒怪罪你,是我去請罪跪了兩個小時。

連他爹太子看着這些不守規矩的宮娥都難受,一個個非常沒規矩,老皇帝對身邊人最是寬仁。

“還是去宮中好,姐妹們多,還無拘無束的。”

謝雪怡翻個白眼,皇帝都做不到的事,你能?

她在宮中接受過正統的皇族教育,對皇帝是一萬個崇敬,這種崇敬、敬畏是深深紮在心裡的。

那是皇奶奶最喜歡的花瓶啊!

謝氏侍奉他換衣服,朱佑榶甩了甩長髮:“難怪皇爺爺說要剪了頭髮,這也太熱了。”

不止她,太孫十幾個姬妾,都是女學子,獨立、自主、自愛的思想氾濫,連朱佑榶都看着頭疼。

朱佑榶不在府邸多待,喝盞茶後,換上休閒短袖,詹事府,和幾位師父探討皇爺爺今日這番話。

朱佑榶由着太監梳洗之後,換上休閒裝。

謝氏唸叨起來她的好友來,她的好友都是胭脂馬,恨不得把皇宮給拆了。

當時他看中謝雪怡的時候,皇帝還說他,爲什麼不找個像他娘那樣賢惠的,這個謝氏就是匹野馬嘛。

“皇爺爺真的有先見之明啊,這頭髮太難打理了,等我登基後,一定要發佈剪頭髮令。”

“你還是好好打理萬壽宮吧。”

她全名謝雪怡,名字是他爹太子賜的。

不過,朱佑榶還真就喜歡她這股蠻橫勁兒,他喜歡胭脂馬,而不是乖乖女。

可能是謝遷給嬌慣壞了。

宮中的新式教育更是,受過皇族教育的,都會崇拜景泰帝。

除非官小姐們想爬上龍牀,或者父兄犯了大罪要被誅族,不然是很自由的,說話自由、讀書自由。

還真是,當初朱佑榶追她可費了大力氣了。

謝雪怡其實都想剪成短髮。

朱佑榶很無語:“前年你去養心殿伺候,把皇爺爺的瓷瓶給碎了;去年年夜宴,你把皇爺爺的龍袍給污了,也就皇爺爺念你年幼無知,換做我爹,皇爺爺準抽他。”

謝氏吐了吐舌頭:“那時候人家年齡小嘛,不懂規矩,皇爺爺也沒怪罪臣妾呀。”

進宮中,說是侍奉,其實是學習。

皇奶奶去世後,他爺爺睹物思人,若非他爺爺年紀大了,早把謝氏給廢了。

謝氏自幼讀女學,接受的先進思想。

皇帝沒宣傳個人主義,但在所有教科書中,都會悄悄地往自己身上家神性光環。

他皇爺爺就喜歡他娘,他爹太子也沾着太子妃的光。

他爹雖然是太子,其實和皇帝差不多了,朝政大事,乾綱獨斷,除了沒坐在龍椅上,他就是皇帝。

“我的爺,您可不要胡說,連皇爺爺都擋不住民間輿論,您這句話要是傳出去,民間文人的唾沫星子能把你噴死。”

“萬壽宮有什麼意趣,哼,都是你的側妃,這個不能管,那個管了伱不開心,臣妾管什麼管?”

皇帝更看重對她們的教育,也方便皇子們近水樓臺,他也能考校這些官小姐的品性。

這女人性子太跳脫,當年剛進宮侍奉的時候,皇帝就覺得謝遷生了個百靈鳥似的女兒,嘰嘰喳喳,話又多又密,根本不像謝遷。

“你可打住吧。”

皇帝可明說了,不讓她去,他看見她心煩。

又在宮中侍奉過三年,讀的是紫禁女學,所以她是有很強的女權思想的。

也就老皇帝慣着這些官小姐。

皇帝倒是贊成剪短頭髮,男女頭髮都可以剪掉,奈何民間反對聲音太大了。

侍奉他的太監,有很多白人,他們都是被大明徵服的地方,挑出來的俊美、聰慧的孩童,送入宮中遴選,進行閹割。

每年,各地都會特定送進來一批人當太監,其中藩國送來的比較多。

這年頭,女子的頭髮更難打理,收拾一次,忙乎半天。

別看現在夫妻倆感情不錯,當初人家謝雪怡可看不上太孫,當時還不是太孫,但也看不上。

這幾年,在宮中伺候的以白人爲主。

皇帝不喜歡黑人,太子、太孫都不喜歡,白人長得不咋地,但也比黑人強啊,湊合着用吧。

明人做太監的很少。

主要是用外夷,不容易產生派系,上位者能放心使用。

宮娥也是,白人女子很多,都是挑的顏色豔麗的女童,送來宮中做粗活。

皇帝也不止全用官宦人家女子,因爲這些女子很多活是做不了的,那就得有粗使丫鬟。

再說了,這些外夷在大明沒有根基,皇帝用着也放心。

皇帝有一個叫影子的特務機構,主要就從外夷、養濟堂孤兒中挑選人才,從小就培養,一直隱藏在暗處。

影子裡有多少人,誰是頭目,這些人藏在哪裡,沒有人知道。

連一直侍奉皇帝的汪直都不知道。

朱佑榶去詹事府。

朱見淇的詹事府裡沒有成員,但太孫的詹事府裡,配備的超級齊全,年輕幹才,全都放在太孫詹事府裡。

但可這不是偏心,老人家都是隔代親,有了孫子就都能理解了。

皇帝對其他幾個孫子也不錯。

朱佑榶詹事府裡還有一個特殊的人,老四十一,朱見涯,他的親叔叔。

老四十朱見溽分封出去後,在朝中處置政務的,基本是太子、太孫和老四十一,偶爾太子家的幾個兒子,也跟着處置政務,但參與不多。

很顯然,太子沒有皇帝那般胸襟。

皇帝是貪權、霸權,但卻懂得放權,抓重放輕,不止對太子,對天下百官,皇帝都肯放權給下面。

就說財政收入,地方截留一成,用作地方使用。

皇帝卻額外加了半成。

並且提出,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一切按政績說話,能幹的官員就要大加獎勵,不能幹的庸臣就要滾下臺來。

地方財物截留太多,導致中樞朝臣都擔心,地方是否會自治。

可現在都是景泰五十六年了,不但沒自治,地方發展迅猛。

跟誰幹有好處,大家心裡都有本賬。

皇帝向來不吝惜賞賜,甚至將很多約定俗成的分帳方式,放到明面上來,潛規則變成明規則。

就說官員,以前不許經商,可防住了嗎?

現在允許經商,允許獎勵。

朝代變了嗎?大明變了嗎?

沒有呀!

可太子就做不到皇帝這樣,朝中所有人都清楚,在皇帝手下做事,只要你有能力,皇帝就會喜歡你,你想做什麼官就讓你做什麼官,你想有多少錢,就有多少錢。

沒錯,弊端很大,但大明發展如此迅猛,難道不是因爲皇帝敢用人的原因嗎?

以前千防萬防,防住了嗎?

太子完全做不到,太子是既當又立,想要發展,還想讓官員做聖人。

皇帝是別談感情,就談錢。

太子是,談感情,還得談錢。

問題是太子遠沒有皇帝的胸襟,皇帝敢把朝政全都交給太子、太孫去管,對內閣八部六寺重臣,極致信任;對地方督撫,給予最大程度支持;對於藩國,傾其所有的給予。

再看看內閣官員序列,皇帝是緊着年齡大的官員先讓他們做首輔,這是人情味。

景泰朝所有重臣,都能過過宰相的癮,太師、太傅封了多少?公侯封了多少?

有多少文臣武將配享太廟?

紀念文臣武將,改城名、改地名、改街道名,建廟祭祀的文臣武將有多少?

這是人情味啊。

誰不願意爲這樣的皇帝效死力呢。

再看看太子,一個封爵都摳摳搜搜的。

沒錯,一個封爵,要賞賜的東西很多的,而且是世襲罔替的爵位,不是降爵制。

再看看皇帝呢,皇帝是把勳貴滿門都招進學校裡,進行培訓,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多掙爵位。

景泰朝,封國公十四位,侯爵過五十位,伯爵二百多位,世襲的武將不計其數。

你是軍中武將,你會支持誰?

皇帝從來沒說過,爵位多,負擔重。

反而總詔來勳貴家主入宮,一頓臭罵,逼迫他們的子侄族人從軍,建功立業,爵位皇帝從不吝嗇。

皇帝可不是就封爵啊,還要在他們立下戰功的地方建廟祭祀的,還要辦授勳禮,給武將們授勳,賞賜府邸、工廠,各種東西變着花似的賞賜。

還有戰爭中戰死將士的遺孤,都是皇帝掏錢養着的。

軍中上下,誰不得說皇帝夠意思,爲這樣的皇帝打天下有前途。

就說軍餉,絕對一分不少的發下去,只會多發,不會少發,只會早發,絕不晚發。

各種補貼,皇帝變着法似的賞賜,只多不少。

對軍中戰死者,更是立碑祭祀,將每個戰士的名字刻在碑上,讓後人銘記。

皇帝做了這麼多,在軍中必然備受愛戴。

太子呢?

太子對一個爵位都摳搜,何況一大羣有功之臣的賞賜了呢,就說勞軍支出,大明每年支出2000萬左右,全出自內帑。

這筆錢,可以不支出的。

不勞軍照常打仗,以前也沒有勞軍錢,但皇帝覺得不給發錢,發東西,吃掉,像斷頭飯一樣,吃頓最好的再上戰場。

不給,照樣上戰場。

皇帝卻肯花。

對於承嗣的武勳家族,也是百般照顧,甚至,天下武勳的名字,皇帝都知道。

景泰朝的勳貴,皇帝是逮着誰想罵就罵,但這些勳貴沒有一個怨恨皇帝的,因爲皇帝罵他們是爲他們好。

罵他們是讓他們的旁支族人出來從軍,去戰場上掙爵位,罵他們是讓他們自己努力升爵位,努力掙世券。

皇帝從來沒說過節約軍費開支,反而每年往上加,讓所有武勳學兵法,去打仗,去立功,總說大明公侯太少了。

就這份心胸,太子就沒有。

就說朱永,參加過奪門之變,皇帝沒殺他,已經是法外開恩了,景泰四十七年,朱永竟榮封保國公。

朱儀於去年過世,皇帝直接下旨,贈昌平王。

朱儀的弟弟,朱佶,早就封伯爵了,一家一王一伯爵,皇帝還不夠意思嗎?

勳貴上下還有什麼可說的,跟着這樣的皇帝幹,有沒有前途?

皇帝只看戰功,不看出身,不看地位,有功必賞。

再看看于謙,生前是郡王,死後獲贈親王爵,大明絕無僅有,死後配享多廟。

景泰五十年,皇帝對徐達、常遇春、馮勝、張玉、朱能等進行一輪追封,全做了親王,並對開國公侯的後人,也多加賞賜,鼓勵他們上戰場,爲自己掙一份爵位回來。

張玉的後人,英國公一脈是怎麼對待皇帝的?

皇帝不照常追封了嗎?

有功就是有功,大功不允許抹殺,這是皇帝的胸襟。

就皇帝這份大方,別說太子,太孫也自愧不如。

這種追封,看似一道聖旨的事情,但要經過繁重的禮儀、祭祀品等等,都是要花錢的,而這錢是要永遠花下去的。

皇帝捨得花。

據說。

皇帝打算崑崙封禪回來,根據黃帝紀年來算,景泰五十年,是開元4203年,皇帝要追封4203位,對華夏有突出貢獻的人。

這可是大工程啊。

皇帝的意思是,爲這4203位英靈,在崑崙山上設廟祭祀,未來每增加一年,就增加上一位,讓後人永遠記住對華夏英雄。

皇帝毀了別人的文明。

卻對自己的文明,視若珍寶。

從景泰五十五年開始,就在民間徵集歷史上的英傑了,民間反響非常激烈,因爲人選太多了。

當年皇帝提出感動華夏英雄人物,和感動大明英雄人物,在民間就引起一片好評。

這幾年,年年都辦,英雄人物,值得永遠銘記。

中樞更是出版了很多英雄傳,邀請小說家,按照歷史上的英雄書寫小說,永遠傳承下去。

今年崑崙山封禪。

明年就開始爲英雄立雕像祭祀,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之前的英雄,都要列入其中。

而崑崙封禪中,皇帝還會立皇帝廟,將歷朝歷代爲華夏做出突出貢獻的皇帝,全部放入其中祭祀。

皇帝不列入英雄中,皇帝單獨立廟。

朝野上下,竟沒人上疏皇帝,認爲不該興師動衆云云。

因爲這是自己的歷史。

皇帝重視自己的歷史,這是光榮,天下百姓當與有榮焉。

這樣做的政治信號更加明顯。

大明疆土太大了,諸族都需要認同感,得爲這種認同感,尋找一個根源。

皇帝廟,不能只祭祀中原皇帝,像南越、吐蕃、大理、西夏、室韋、高句麗、朝鮮、倭國、匈奴、突厥、西遼、蒙古等等,這些國家,也屬於華夏曆史呀,自然也要列入皇帝廟啊。

甚至,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歐洲等地區有作爲的皇帝,也可以挑幾個功勳卓越的,列入其中,比如亞歷山大。

祭祀個幾百年,世界認同感就來了。

這樣就解釋了,大明不是征服者,而是古代世界是一統的,本來就都是華夏古地,華夏支脈互相攻伐,導致各國暫時分開了而已。

如今大明,統一華夏,讓各族同胞,回到母親的懷抱。

所以呀,大明繁榮,是天下的繁榮,是華夏萬族的繁榮。

這種先見之明,太子也有。

但他捨不得這麼多錢。

就說在崑崙山上修宮殿,要花多少錢?以後維護要花多少錢?爲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尋根溯源,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嗎?

皇帝卻說有。

爲什麼蒙古人爲大明徵戰,僅僅因爲大明強嗎?

不全是。

因爲大明朝廷把他們當成人,因爲大明把他們當成同胞,因爲大明對所有有功之臣,是一視同仁。

看看倭人,近幾年出現了十幾個侯爵。

倭國爲了大明佔領世界,死掉了300萬人啊。

這幾年,明人不停往倭國移民,除了沒有直接收復倭國外,倭國已經完全是大明的附庸了。

封幾個侯爵,虧嗎?

還有臓兵,從雪山往下打印度,臓兵出了多少力?

就說宮中,有多少佛兵拱衛皇帝?

苗瑤彝壯就別說了,他們是南征的主力軍,多少人血染疆場,難道不該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嗎?

大明西征,徵召了多少維人、回人,殺得鹹海一片白地。

ωwш.тTk án.¢ o

蒙古諸部,爲了大明死了幾百萬人。

難道蒙古人的皇帝,不該入祀嗎?

應該!

大明不單單是漢人的大明,是天下各族,蒙古、維、回、臓、苗、瑤、彝、壯、索、朝、倭共同的大明,各族和漢人一樣,都是華夏人,享有一樣的權力。

景泰五十六年,倭國誕生第一個進士,雖然這個進士是漢人,但也是在倭國土地上長出來的漢人。

各族都有官員在朝中效力,都有兵卒在軍中效力。

他們的歷史,同屬於華夏。

華夏這個概念,必須擴散到全球去,這纔是華夏。

大明必須要祭祀。

不止在崑崙山搞祭祀。

皇帝打算封十大名山,每座名山,都要設下祭祀,增強國家認同感。

這十大名山,要散佈整個大明,像朝鮮、倭國、緬暹、婆羅洲都要有,讓當地人不能脫離大明。

只是第一次封而已,接下來就多封,世界都要封,弄個一百座名山,一百條江河,全世界一起祭祀。

文明不能斷,根源不能丟。

爲了文化根源。

皇帝還設定了特定節日,國慶、元旦,還有傳統節日,皇帝讓天下人都過,必須要過。

尤其是過年!

全體華夏40億人,必須過同一天的除夕,同一天的大年初一!

景泰五十年,皇帝又規定了官方節日,強制放假,除夕和元宵,連放十五天。

清明、端午、中秋、國慶、元旦統一放三天。

像二月二、七夕等放一天。

也是爲了促進旅遊,也是爲了讓天下人銘記節日。

至於聖誕、萬聖什麼的,以及各國的節日,都不是法定節日,私下可以過,但不放假。

一切,都是爲了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

“大侄子,換做你是你爺爺今天這般地位,能如他那般,過苦行僧一樣的日子嗎?”

朱見涯問他:“朝堂上,你爺爺一呼百應,你能如你爺爺那般剋制自己,絕不濫用權力嗎?”

“全世界,你爺爺一句話,能讓全世界崩潰,這是絕對的權柄,換做誰能剋制得住呢?”

聞言,朱佑榶微微一怔。

“看似你爺爺對藩國好,何嘗不是擔心,大明一家獨大之後,朝堂昏庸,民間備懶,大好前程前功盡棄。”

“今天這番盛世,是你爺爺一力推動的。”

“他最害怕的,就是眼前盛世是泡沫,一觸就破。”“所以,他極力剋制自己,絕不濫用權力,甚至到現在,他都不用權力了。”

“一位千古大帝,晚年能如你爺爺這般,爲了天下,寧願放棄自己,去做一個閒懶太上皇的有幾個?”

“你跟你父親秉政,你爺爺可曾指指點點?”

“別忘了,你爺爺是類於太祖、太宗皇帝那樣的千古一帝呀,秦始皇晚年如何,漢武帝晚年如何,唐玄宗晚年又如何?”

“你爺爺的功績,不比這些千古一帝差。”

“可他是怎麼用權力的?”

“大侄子,你沒發現,你爺爺一直在怕什麼東西嗎?正因爲這種懼怕,所以他極力剋制自己,讓自己逐漸淡出朝堂,並扶持你父親,做他的對手,讓他免於昏庸無道。”

朱見涯面露悲涼:“你爺爺老了,他能剋制自己,卻擔心你父親不能,他登基之後,會不會自驕自滿,將千古功業,毀於一旦?”

“所以,他在扶持藩王,扶持幾個能和大明打擂臺的藩國。”

“讓大明永遠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只有這樣,大明纔會誕生明君,纔會將大明國祚永遠傳承下去。”

朱佑榶聽完,整個人都傻了。

這一點,他從來沒想過。

這個一門心思搞科研的四十一叔,竟看得比他還透徹,果然,他的叔叔們沒有一個是庸才。

就連他爺爺一直瞧不上的老爹,其實在天下人眼裡,也是個明君,是個很合格的太子。

朱佑榶深深一禮,謝叔父點撥之恩。

“大侄子,這宗主國皇帝不好乾,藩國虎視眈眈,誰都想回祖地當皇上,叔叔也不例外。”

朱見涯笑道:“只要你不合格,你四十個叔叔,都可能回來搶你的皇位。”

“記着,做好宗主國的皇帝,這也是你爺爺的意思。”

朱佑榶明白了。

他爺爺最擔心大明被異族佔領,那麼就把世界的異族統統消滅掉,同化成同類。

變成春秋戰國,諸國爭霸。

大明變成周天子,以後不管誰登上皇位,都是他朱祁鈺的子孫,都是大明國祚。

明風不倒,漢祚不滅。

朱佑榶去養心殿領命,他跟老皇帝直說,是四十一叔提點他的。

“倒沒想到,老幺不是個糊塗蛋。”

朱祁鈺微微點頭:“太孫,大明看似繁榮似錦,其實熾烈繁花,現在開放得多麼嬌豔,死得就會多慘。”

“想讓大明這朵花盛開下去,需要朕,需要你,需要你的子孫,英明下去,和天下臣民一起,延續輝煌。”

朱佑榶叩服在地。

老四十一也是個聰明的,若把他放去歐洲,他能行嗎?

在魏國。

魏王朱見濬也在爲出海口發愁。

景泰五十四年,他從大明借來一塊凍土,做北面的戰略縱深,都是凍土,皇帝略微猶豫,便同意了。

以託木斯克做垂直線,北面的凍土,送給魏國。

其實皇帝不想給,但太子覺得沒必要太吝嗇,一塊沒什麼用的凍土罷了,給了就給了。

所以借給魏國二百年,朱見淇籤的字,老皇帝沒簽字。

朱見濬想在印度尋找一個海島,作爲魏國的一塊飛地,然後魏國投資,修建一條諸國共管的鐵路。

問題是,海島都封出去了,都是宗室。

他們本來就對分到一塊島嶼不滿意,都在尋求陸地上的領土呢,哪裡肯將自己的島送給魏國啊。

朱見濬求到皇帝這邊來,皇帝給他寫信說,尋求飛地,不如和一個沿海國家結盟,利用他國水港便是。

能和魏國結盟的是許國和伊國。

許國佔據巴基斯坦和印度卡奇灣的半島,中間隔着布拉哈汗國、葉爾羌汗國,和一片土人聚集區,就是阿富汗。

阿富汗是大明西征的兵員集中地,這塊名義上屬於大明,其實是諸國共管。

伊國則是東伊朗,外加阿富汗一塊地盤,土庫曼,是伊國。

這幾年,一直在休養生息。

準確地講,在等待時機,擴充領土。

和他一樣想法的是,封在印度北部的皇十七子寧王朱見淮,他的寧國,和大明烏斯贓接壤,佔據尼泊爾,巴基斯坦東部,外加一塊阿富汗地盤。

在景泰四十年時,四國達成秘密協議。

先梳理內部,等國力強盛後,就發兵攻打葉爾羌汗國和布拉哈汗國,三國平分兩個汗國領土。

印度六王,其他四王,倒是沒有北面領土的想法,都不想要一塊飛地。

印度六王,除了寧國外,都有出海口,都願意和大魏合作。

景泰五十六年。

起因是葉爾羌汗國君主薩亦德,在景泰五十五年,病死在行軍途中,手下叛亂,薩亦德長子拉失德被殺死,汗國徹底內亂。

景泰五十六年,魏、伊、許、寧四國,分四路,攻打葉爾羌汗國。

葉爾羌汗國全靠薩亦德支撐。

薩亦德一死,汗國瞬間分崩離析。

根本架不住四國攻掠。

好在薩亦德這些年,刻意收攏和大明有仇的人,安置在葉爾羌汗國裡。

如今奏效了。

聞聽大明攻來,葉爾羌內部雖然內亂,但還是給予四國迎頭痛擊。

景泰五十六年七月,大明參戰。

三個月後,葉爾羌汗國被瓜分殆盡,汗國徹底崩潰。

同時,五國刀鋒指向僅存的布拉哈汗國。

布拉哈汗國可沒有薩亦德這樣的超級名將,以前不吃他,是擔心薩亦德起兵反魏。

僅用一個月,布拉哈汗國崩潰。

中亞戰爭徹底落下帷幕。

三國重新劃分地盤,魏國卻將哈薩克斯坦的全境,都給吞進去,並且牢牢佔據裡海和鹹海中間的土地。

魏國的霸道,讓四國聯軍,瞬間分崩離析。

差一點,就彼此打起來了。

然後三國向皇帝上疏,求皇帝重新劃分疆土。

也爲四國戰爭,埋下伏筆。

中亞除了諸國共管的阿富汗外,已經沒有異族了,全是大明藩王,怎麼分阿富汗,也要成爲議題。

隔壁大商。

大商已經吞併了克里米亞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完全佔據高加索地區。

這期間,波蘭尋求獨立。

德國實在頭疼這些人,只能劃出一塊地盤,讓波蘭獨立,充當和大商的緩衝國。

也是大商太狠了,天天打他呀。

而波蘭剛剛獨立,就對大商吞併兩個汗國比比個沒完。

商、齊、趙三國聯軍,攻打波蘭,第二次波蘭戰爭打響。

齊王朱佑槮親自領兵,僅用了一個月,就把剛剛成立的波蘭給吞併了。

德國被迫出兵,但被風頭正盛的齊王大敗。

兩國以羅茲爲分界線。

趙王回師,攻打芬蘭,芬蘭也都是凍土,適宜居住的地方不多,卡馬爾聯盟又和大明站在了對面上,所以趙王攻打瑞典,順理成章。

趙國爆發了第一次瑞典戰爭。

現在芬蘭還隸屬於瑞典。

明人和維京人掰腕子,是歐洲樂意見到的事情。

與此同時。

陳、楚聯軍,攻打英國本土,打出旗號,支持愛爾蘭獨立,英國是真操蛋了。

本來剛吞併愛爾蘭沒多久,愛爾蘭上下都不服氣英國。

果然,陳楚聯軍一來,英國是真怕。

德皇宣佈,允許愛爾蘭獨立,讓陳楚聯軍退兵。

但你是歐聯體皇帝,我們是大明的藩屬國,憑什麼聽你的呀!

陳楚聯軍,照樣踏上了愛爾蘭領土。

愛爾蘭剛剛獨立,就被陳楚聯軍給攻佔了。

愛爾蘭都懵逼了,不是說好,你們幫我獨立的嗎?我還沒謝謝呢,我國家就沒了!

朱佑樘壞呀,一邊打人家,一邊宣傳解放愛爾蘭。

最操蛋的是英國。

之所以英國獨立於歐羅巴之外,那是因爲愛爾蘭掌握在英國手上,英國隨時拿捏這個小弟。

可一旦愛爾蘭被大明掌握,那麼英國就操蛋了。

明人最擅長燒殺擄掠。

我以後天天防着本土算了,還擴張個屁啊。

英國現在冒出一個新想法,就是放棄本土,變成一個陸地國家。

只能苦一苦法國了。

法國可不幹啊,法國不當東郭先生。

壓力瞬間給了德皇。

歐羅巴就這麼點地盤,像大明呢,找哪都能分封。

德皇還想要丹麥的地盤呢,丹麥給嗎?

誰不想擴張啊?

就在德皇猶豫的時候,巴爾幹半島傳來噩耗,匈牙利敗了!

大明向歐羅巴宣戰之後。

並沒有一股腦地往奧斯曼投入大軍,而是往巴爾幹半島和匈牙利也投入30萬大軍。

對巴爾幹半島最感興趣的是大楚。

這次出兵最多。

歐羅巴各國也湊了十幾萬大軍,幫助匈牙利防備大明。

誰能想到,戰爭開啓幾個月,大明竟然攻克了匈牙利大面積領土,匈牙利王室現在是惶惶不可終日。

請求歐羅巴增兵,保衛匈牙利。

德皇正煩心呢。

波蘭剛建國就滅國了,愛爾蘭剛獨立也滅國了,瑞典遭到趙國的攻擊。

現在匈牙利又敗了。

可以說情勢非常危及。

匈牙利非常重要,絕不能落入大明手中,德皇決定,增兵五十萬,各國必須湊出來。

景泰五十七年,歐羅巴增兵五十萬,保衛匈牙利。

大明也在投入大軍,血戰匈牙利。

而此時,一道詔書傳來,封皇四十一子蔡王朱見涯,就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合併爲蔡國。

皇帝最後一個兒子,分封出來了。

這個結果,大大超乎朱佑樘的預料。

朱佑樘本想在吞併巴爾幹之後,謀求愛琴海霸主地位呢。

這個蔡國一來,怕是爲了制衡楚國和商國,讓他們中間加一個大國。

蔡國佔據黑海和愛琴海,恐怕還會拿下奧斯曼一塊地盤,這是做東歐列國的中轉站。

可這位四十一叔,能擔得起這重擔嗎?

朱佑樘立刻打希臘的主意。

可聽皇帝親筆信的意思是,這塊地,他打算賞給奧斯曼戰爭中,戰果最大的藩國,從該國王室中挑出一個佼佼者,在希臘繼藩。

信號釋放出來,沿線所有國家,牟足了勁兒,爲大明徵戰。

那是一個封國啊。

明奧戰爭,打得很激烈,一時間看不到勝負,大明還在源源不斷投入戰兵,投入軍械。

景泰五十七年,魏國協同三個藩國,增派大軍。

就是想得到塞浦路斯,做大魏一塊飛地。

陳楚兩國拿下愛爾蘭後,打算南北拆分,各自封一個兒子過去,做藩王。

其實最頭疼的是維京人。

維京人本就是海盜,當朋友時候還好,當了敵人,纔是真的倒黴。

他們無時無刻都會攻入本土,燒殺擄掠。

你也可以和他們換土,但他們都是凍土,他們大不了往森林裡一鑽,零下幾十度就那麼忍着,誰也抓不到他們。

最遭殃的是陳國。

陳國這地方,沒有戰爭時候是天選之地,戰爭一來,這就是塊頂級爛地。

維京人天天攻打西葡地區,全是沿海,大楚守住海峽就行,陳國無處可守,只能被人家蹂躪。

朱見溽可不是個吃虧的性子。

你丫燒殺擄掠我,我打不着你們這些野人,那我們就打英國和荷蘭,要死大家一起死。

法國交給楚國。

然後三國就倒了血黴了。

陳國化身強盜,天天登陸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英國還好點,畢竟底子厚,沿海地區被幹了就幹了,還有核心地區呢。

荷蘭不行啊,我就這麼一塊爛地,還是個爛泥塘,泡在水裡的國家,靠着填海造陸,一點點獲得的土地。

就這麼個爛地,天天被登陸。

海上馬車伕也沒用了。

大明斷了和荷蘭的聯繫,只要歐洲任何船支出沒,都會被擊沉,沿海各國都在打擊歐羅巴商船。

國際貿易斷了,荷蘭就變成個徹頭徹尾的農業國,不,他們連肚子都填不飽,只能一點點填海造陸,泡在水泡子裡勉強活着。

還得被陳國人襲擾呢。

不大點的地盤,天天被蹂躪,幾個月後,荷蘭人就躺平了。

國內什麼都沒有了,都被燒光了。

大批大批人鑽進爛泥塘裡,眼看着農作物被燒,房屋被燒,除了咒罵荷蘭皇帝外,沒有別的辦法。

爲什麼要打仗?

荷蘭人發出怒吼,爲什麼要和大明發動戰爭?

以前我們是海上馬車伕,賺大明的錢,他不香嗎?

爲什麼要和大明開戰,爲什麼要加入什麼歐聯體?爲什麼啊!

荷蘭人發瘋了。

荷蘭政府也躺平了。

德皇擔心明人耍賴,他們開始防備沿海。

法國也倒黴啊。

法國丟掉了地中海領土,地處大西洋的比斯開灣領土還在呢,那麼大的地盤,成了大楚的後花園。

德皇也不管啊,德皇只守自己家門口。

路易十二隻能派人去和大楚講和,大楚使臣說,要求維京人停止劫掠,否則各國都沒好。

德皇一聽是這個條件,立刻下旨,讓維京人消停點。

然而,維京人天生強盜,你斷他們的財路,他們立刻背棄歐聯體,居然來搶德國沿海。

德國人佈置的陷阱,都送給維京人了。

維京人的裝備遠遠無法和文明社會相比,真的操蛋了。

維京人恨死德國了。

英法荷同時倡議,要求把維京人踢出歐聯體。

現在德國看維京人也是咬牙切齒的。

因爲維京人發現個好處,明人也打不着他們,他們不怕冷,也不怕惡劣的自然環境。

那麼維京人憑什麼聽狗屁德皇的,你們都是我們的奶酪,我們想吃的時候,就下山來吃,不想吃的時候就回去。

卡馬爾聯盟元首特羅勒,居然自封爲皇帝了。

和德皇平起平坐。

甚至,還給德皇下旨,對歐聯體指指點點的。

把德皇氣炸了肺了。

卡皇也不管國內分裂在即,也不管別人怎麼看,反正我就是皇帝,我就是牛鼻。

陳國百姓管北歐海盜叫維寇,和倭寇差不多。

歐聯體剛成立一年,就分裂出去一個。

但歐聯體本身實力並沒有下降多少,看看明匈戰爭就知道,德皇增兵五十萬後,勝利的天平漸漸向歐聯體傾斜。

朱見溽將自己二兒子朱佑枬分封去丹麥,專門去和維京人掰腕子。

朱佑枬是朱見溽兒子中最有軍事天賦的一個,也是陳國中最能抵擋維京人的王子。

封去丹麥,也是給德國佬找麻煩,一舉雙得。

第6章 拖出去,杖斃!第219章 賊老天,若讓我金忠活着,必踏平江第249章 屎溺裡的糞球戰爭,封禪崑崙!(吃第190章 殺呀殺呀,殺出了大案,有人聚兵意第375章 第一次波蘭戰爭,第一次奧斯曼戰爭第374章 西歐風雲,滅葡之戰,牽羊禮永不過第123章 嚇尿褲子了?今年,朕要讓邊軍穿上第106章 陛下待朝臣,如慈父般溫暖!第149章 殺瘋了,趙王和朱祁鎮越看越像!第261章 溺殺女嬰,滅絕人倫,臉上刺字,全第33章 朕殺不死朱祁鎮,還戳不死你?(求收第45章 拖下去,把天官凌遲!第257章第186章 一天推平一個土司!第369章 聯軍侵西,火燒阿爾罕布拉宮第147章 蓋棺論定,細數朱祁鎮七宗罪!鞭打第404章 蜀國楚國荊國篇:佛國和撤皇帝制的第25章 來人,把這個亂臣賊子剮了!(求收藏第412章 收復倭國,大明最後一塊拼圖集齊,第47章 朕要重建緹騎第454章 至暗來臨:對朱見深的歉意(七)第205章 不遵聖旨的後果,就是殺無赦!築京第308章 飛踏加砸頭,漢宗案牽扯出來的黨爭第369章 聯軍侵西,火燒阿爾罕布拉宮第16章 朱祁鎮,你就是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第222章 刑不上大夫,哪來的狗屁規定!第95章 蛐蛐喜歡吃你!黑吃黑,大人,跪下!第413章 引水 填海 加高三大工程,氣溫升高第227章 吃這麼多,都把自己吃吐了,還在吃第314章 使團抵達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第245章 來,伺候本官出恭!尹輝,快請坐,第108章 使團刺番案!朝陽學舍掛牌!第264章 安南版奪門之變,登基第一劍,血洗第285章 朝鮮事,風波惡:靖難皇帝,朝世祖第21章 這不行那不行,這皇帝當的有甚意思!第393章 隋國篇:揮動翅膀的樞紐國第372章 朕是老了,不是提不動刀了第287章 朝鮮版奪門之變,獻朝鮮于陛下!第97章 拿回皇權的第一把火!朕發財了!第84章 啪!你的賢名是用皇爺的惡名換來的!第316章 屠龍者終成惡龍,狠狠鞭笞王誠!第27章 把這個豬狗不如的東西,剖了!(三千第247章 龍擡頭運動會,真假銀案!第378章 明風不倒,明祚不滅,祭祀 節日 傳第306章 士紳的屁股,烽煙四起以報之!第147章 蓋棺論定,細數朱祁鎮七宗罪!鞭打第308章 飛踏加砸頭,漢宗案牽扯出來的黨爭第133章 朕賞你的,你得接着,朕不給你,你第110章 叫朕天朝大皇帝!你的頭,不配朕收第448章 盤點景泰朝,文臣武將排名(下)第320章 必須將漢化推行下去,瘦馬案餘波第97章 拿回皇權的第一把火!朕發財了!第172章 朕不殺人,心裡難受,去把和張瑾有第78章 陳循!你去幫幫太子!太子和首輔互噴第141章 啪!廢物!你朱祁鎮就是個廢物!第457章 帝崩:爲大明而生,爲大明而死!第400章 夏國篇:試圖擺脫大明桎梏的大夏第457章 帝崩:爲大明而生,爲大明而死!第303章 鯨吞安南之戰第467章 大戰再起:張居正硬抗世界(二)第305章 抵達南京,快刀斬亂麻,引蛇出洞第183章 把他的腦袋劈開,看看裡面是否全是第266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邊境向南推,開疆第118章 黑化吧,于謙!成國公不老實,就換第338章 兩年,東南聯軍覆滅,平暹之戰第134章 撿起來,呈上來,朕拿金印砸死你!第141章 啪!廢物!你朱祁鎮就是個廢物!第184章 不要說賞無可賞,朕讓你于謙做當代第97章 拿回皇權的第一把火!朕發財了!第21章 這不行那不行,這皇帝當的有甚意思!第254章 金忠出匣,分大族,析其產,逼繳認第451章 時光不可逆:朕和朕的后妃們(四)第173章 科舉舞弊案,神秘力量露頭!第133章 朕賞你的,你得接着,朕不給你,你第100章 敲山震虎,打擊勾欄瓦舍!你實在沒第114章 朕不怕功高蓋主!就怕你們沒本事!第158章 天降騎兵,畏威而不懷德!紅薯 土豆第318章 捅破天,那就抱着皇帝一起死!皇帝第127章 出家人不打誑語?啪!把你的字給摘第414章 巡視南方,天壤之別第246章 斷頭臺加超人飛拳,打到你腦溢血!第225章 真假銀案,引蛇出洞!皇帝薅羊毛!第275章 請歷史人傑入武廟(可跳訂,純武廟第20章 受命於天!朕朱祁鈺纔是皇帝!(近四第154章 驛遞系統暴雷,朕直接抽死你,實在第232章 敲打理學宗師,發揚理學!創造聖人第300章 皇帝的深意,軍糧調包案!第458章 帝屍永鎮山河,成化來了第62章 陳循站在第三層上!該死的商賈,敢欺第165章 奸商是怎麼煉成的!第301章 南巡的準備,皇帝的經濟霸權!第127章 出家人不打誑語?啪!把你的字給摘第329章第70章 收走永壽宮炊具,給皇太后加點肉!驚第321章 招降倭寇,攻打柬埔寨第381章 文抄公,演義小說的盛世第217章 出手就千萬兩銀子,這纔是藏富於民第178章 接受投誠,俘虜全部斬首,築成京觀第385章 打造大明花瓣式產業結構,地區間平第70章 收走永壽宮炊具,給皇太后加點肉!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