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迴鑾,日新月異的大明!中學爲本,

老撾。

同樣面臨暹羅的窘境,大批大批糧食運去了交趾,還走私木材、奴隸,幫助交趾建設。

老撾是個很窮的國家,坐落在羣山之上,又是個多民族國家,雖是統一的瀾滄王朝,其實是部落共治。

大明強勢進入百越之地,龐哈的權威被不停削弱。

尤其當大明送來無數先進的東西和山裡的土人貿易,雖然大明殺土人,但土人卻離不開大明的手工藝品。

龐哈對地方的管控就越來越弱,而王都之內,又掀起奪嫡之風,王室成員都暗戳戳和大明貿易。

景泰十一年,老撾發生了大饑荒,國內造反不斷。

甚至南柯府北面的幹蒙省,已經和大明眉來眼去,已經老撾不聽政令了,多個毗鄰大明的省份,都巴結大明,尋求內附。

按理說,老撾這窮鄉僻壤的,應該出強兵,窮鄉僻壤出刁民。

老撾兵非但不強,還弱得一逼。

困住大明的只有地形。

十月二十二。

紫電軍分三路進攻老撾,由廖莊、施聚、焦禮三人,各統領一路,夏壎統籌帷幄,出兵四萬七千人。

老撾告急的消息傳到大城。

拉梅萱直接傻眼了:“老撾兵是紙糊的嗎?二十萬老撾兵,連一羣劊子手都沒擋住?”

諾元和瓦理對視一眼,都看到無奈。

不是老撾兵太弱,而是大明把老撾滲透成篩子了,老撾兵的一切佈置,都在大明的掌控之內,還怎麼打仗了?

高層都被收買了,地方官員都配合大明,尋求內附,誰還有心思打仗啊。

估計龐哈的兒子,也被大明收買了。

老撾肯定指望不上了,估計很快就要被大明佔領。

“陛下莫急,瀾滄本就打不過大明,但大明想徹底佔據瀾滄之地,難之又難。”諾元道。

這幾年,各國國內都在散佈恐明的流言。

老撾、暹羅、緬甸三國、滿刺加諸國國民對大明極爲恐懼,大明來了,肯定是佔不住地盤的。

大明越屠,反抗就越激烈。

最後進入戰爭泥潭。

“嘿,倒也是,龐哈要是聰明點,直接鑽進山裡,和大明打消耗戰,怎麼着也把大明給耗死!”

拉梅萱來勁了。

老撾不能丟,一旦老撾丟了,大明就可以走幾條路,攻打暹羅,暹羅絕對吃不住,三緬也倒黴了。

“陛下,該請麓川出兵,支援老撾。”瓦理更壞。

他們把七十萬大軍的包袱丟給大明。

然後再削弱麓川的實力,反正麓川、阿瓦和老撾接壤,老撾丟了,倒黴的是他們。

“信報傳來說,于謙抵達新益州了。”

拉梅萱沒覺得大明軍神多厲害,畢竟他們可擋住了大明三將的攻擊,軍神也就那樣。

“新益州的西邊已經被打爛了,咱們只要接壤地區的道路破壞,別說大明軍神來了,就是武聖來了也得哭。”

這一點諾元很有信心。

大元厲不厲害,不照樣佔領不了暹羅嗎?

十一月初,于謙在來唯登陸。

于謙帶來三十萬大軍,從南方諸省抽調一萬衛軍,又有貴州土人十二萬,倭兵兩萬,加上雜七雜八的,合在一起三十萬。

來唯是前線,早就被打爛了。

于謙登陸後,建設軍營,不急不緩。

暹羅是真狠啊,放進來七十萬人,自由行動,這七十萬人散落在新益州西部,就如七十萬根釘子一樣,遍地危險。

不過,只是噁心人罷了,這些人最終會成爲勞動力,變成奴隸賣去各地。

于謙不在乎這些小節,把李震、郭登、歐信三人叫來。

“暹羅厲害呀,趁着雨季,把大明打成這樣!”

于謙言語風趣,他是真沒壓力,皇帝是真放心,也不用五年平暹,不設期限,只要最大戰果就行。

還不用事事稟報,于謙是元帥,就能事事決斷,皇帝一概不問。

甚至,隨軍御史上疏彈劾,皇帝只看卻不會善加干涉,反正打這麼多年仗,皇帝就沒幹涉過一次。

這也是大明將領井噴的原因,因爲皇帝是真給權。

“是末將等無用!”郭登等人臉色發苦。

“本帥在此,雨季也打不贏的。”

于謙開個玩笑,旋即收斂笑容:“進入旱季,報仇的機會來了!”

說着,走到地圖前。

“聯軍的首腦是暹羅,只要打垮了暹羅,聯軍也就敗了!”

“這裡是曼谷,咱們經營了一年多,雖被收走,但只要有戰船,咱們隨時都能打下來。”

“大城距離曼谷七百里,只要拿下曼谷,騎兵北上,就能圍住大城!”

“本帥的意思很簡單,把大城打下來!”

“把暹羅這座王都,佔下來!”

“誰願意去!”

于謙環視三將,三將自然爭先恐後。

他剛來新益州,不知道三將心思,所以要試探一番。

“本帥打算派出去三路大軍,一路拿下大城,一路拿下勃固的王都勃固;第三路拿下滿刺加的王都!”

嘶!

郭登三人倒吸一口冷氣,還是于謙夠狠,直接派兵去滅一國。

“不滅了他們,還會源源不斷派兵來的,新益州就永無寧日!”

于謙目光陰冷:“本帥知道,想滅一國,尤其大明名聲如此,想徹底佔領一個國家,難之又難。”

這一點于謙很無奈,樑珤的短視,壞了他的大計。

但各管一方,樑珤也想立功,他于謙也想立功,這是兩支大軍,互相干涉不到。

“三國之中,滿刺加最弱,拿下滿刺加,從新益州移過去一些人,先佔住。”

“暹羅最強,想徹底滅亡暹羅,非一朝一夕之功。”

“勃固雖不強,但北面還有兩國,不會眼睜睜看着大明吃獨食的,畢竟聯軍之中,三緬實力最強。”

于謙緩緩道,這段時間,不泛有人拜到他門下,願意在地方掀起起義,到時候併入大明。

于謙一概不理。

他討厭這些野心家,大明是要實控這些地盤的,自然要慢慢打仗了。

再說了,他不想回京了,他想在南方打個五年八年的,不能一口氣打完,那樣又回籠子裡去了。

郭登三人也陷入深思,滿刺加最容易打,功勞也最小。

以他們的功勞,就差臨門一腳,就能晉爵了。

“標下願意去覆滅大城!”郭登單膝跪地。

歐信和李震也爭。

于謙也在斟酌,皇帝命郭登任代督撫,說明郭登是最得信任的,而李震和歐信,又是他一手提拔出來的。

郭登這個新益州督撫,不能離新益州太遠。

李震、歐信又看不上滅亡滿刺加的小功勞,倒是可以把兩將都派去緬甸,緬甸除了三國外,還有十幾個小國,讓他們兩個自己分配即可。

當即決定,郭登去大城,李震、歐信則去暹羅,合作滅敵。

滿刺加的功勞,就交給小將王信吧。

王信父親叫王忠,正統七年就去世了,王信襲職寬河衛千總,講武堂第二期學生。

他是自己考進去的,沒有門路,靠的是耐心、能力,一步步考試考進去講武堂的,也是講武堂第一個考進來的考生。

皇帝設天下武學,也是因爲王信。

王信在講武堂裡年年評優,是二期生裡的佼佼者,于謙彙編兵法時,看中了王信,把他挑來,如今是于謙的門生。

于謙把王信叫來:“君實,爲師把陶魯派去渤泥領兵,犯了大錯。”

“陶魯的能力,不足以領兵三萬,他出謀劃策行,雖然也和他父親學過一段時間兵法,但最多能帶兵一萬。”

“送去六萬貴州軍,只回來四萬啊。”

“君實,你有能力,但你卻從未單獨領兵過,給你兵力太多,伱統帥不過來的。”

“爲師只給五千人。”

“你用好了這五千人,就能滅了滿刺加。”

這回輪到王信傻眼了,我憑啥這麼優秀呢?帶五千人滅一國?玩呢?

“那滿刺加再小,那也是一國呀,我五千人怎麼滅一國呀?”王信覺得老師在開玩笑。

渤泥那麼小,也需要六萬人啊。

先派陶魯三萬人,又派許寧領兵三萬,外面還有樑珤八萬水師呢,才覆滅了渤泥國。

“急什麼!”

于謙覺得這弟子眼皮子淺,不會來事。

“講武堂二期生周璽,也給他兵力五千。”

周璽更優秀,今年還不足二十歲呢。

他父親是開平衛指揮使,因爲有戰功,所以蔭子入講武堂,結果這個傢伙可了不得,二期生裡最優秀的幾個人,比王信還厲害。

于謙也想收周璽爲徒,奈何方瑛提前動手了,把周璽收入囊中,也是真心教導,作爲方瑛的衣鉢傳人教導。

一萬人,這也不夠啊。

于謙又羅列了幾個名字,平江伯兒子陳銳、成安伯郭昂等人,各領兵五千,合計三萬。

他這回可不敢隨便把三萬人交給一個人了,損失也太大了。

“老師,那滿刺加對大明甚是不恭,乾脆屠了吧。”王信小聲問。

于謙都愣了一下,這個學生平時算老實的。

不成想,也是個不省心的。

“三萬人,屠一國?你能做到?”于謙問他。

王信低下頭,聽說陶魯和許寧可發家了,他家境一般,想當頂級權貴,得有錢呀。

再說了,皇帝愛屠城,屠城的將軍都會升官,他也想。

“如今正是打仗的關鍵時候,不是佔領滿刺加的時候,只要讓滿刺加內亂,戰略目的就達到了。”

于謙沒說不屠,只說現在不是時候。

被樑珤搞得,以後屠殺可不容易了,那些人往山裡面鑽,開山伐木難度係數太高,而派人去種地,山裡的人肯定會出來破壞,這些地方以後可就難了。

他倒是有點想法,卻覺得不是拿出來的時候。

先讓這些地方亂去吧。

十一月初。

船隊浩浩蕩蕩出發,樑珤已經佔據了葡萄牙馬六甲的地盤,還是打了幾仗,大明血厚,沒幾艘船死幾千人都無所謂。

船隊分三路,一路去暹羅,一路去緬甸,一路去滿刺加。

于謙預計,雨季來臨之前,讓諸國亂起來,起碼讓他們不能干涉大明建設新益州,下一個旱季,就把戰爭推到他國領土上去。

郭登、李震各帶兵十萬,浩浩蕩蕩離開。

王偉、林聰負責運送物資。

23萬大軍離開,于謙只剩下十八萬大軍了。

負責防衛新益州,別看數字不少,但原駐軍十一萬,打了大半年的仗,兵力疲憊,這些人該輪休了。

可戰之兵,也就七萬人。

于謙卻十分淡定,一邊打仗,還一邊給講武堂、國子監、翰林院帶來的學生將軍,其中還有不少太監,也跟着聽。

他用兵法彙編的內容,給大家講解戰略戰術。

從容不迫的指揮戰爭,打得聯軍滿頭包。

這麼大規模調動軍隊,肯定瞞不住諸國,但大明是以勢壓人,以強兵壓強敵。

新益州東邊,和西邊全然不同。

戰火遠沒有燒到這邊來。

雨季剛過,就投入新益州的建設之中,這個雨季也着實難熬,飽一頓餓一頓,好歹算挺過來了。

統計出來的,死了二十幾萬人。

然後就開始搞建設。

交趾那邊,已經把樹木都給伐了,成片成片的熱帶雨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橄欖樹、椰子樹、甘蔗、茶園等樹木。

戰爭和交趾不挨邊。

這邊就是建設、造娃,建設、造娃。

內地的貨品也賣到這邊來了,交趾的特色也在內地暢銷,自然是橄欖油了。

在景泰十二年初,舉辦了鄉試,中樞還設置了西南榜,把交趾、益州、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烏斯贓劃爲西南榜。

百姓生活已經步入正軌,家家都有奴隸驅使,日子過得不好不壞。

對皇帝的怨恨,也消解了一些。

而朱祁鈺,從九月中旬離開南京,在十月末抵達河北,已經天寒地凍了,然後走瀝青馳道回京師。

十一月中旬,朱祁鈺在京畿轉了一圈後,回到京師。

滿朝百官,在城外跪迎。

離京兩年兩個月的皇帝,終於回來了。

“這京師真是大變樣啊!”

進了紫禁城,紫禁城裡的窗戶都換成玻璃的了,幹清宮裡,燒得是暖氣片,裡面溫暖如春。

京師裡,商業繁榮,叫賣聲綿延不絕,各樣商品琳琅滿目,繁華已經不輸南京了。

朱祁鈺興致很高:“朕一路走來,每個城市都不一樣了!”

“姚夔,你是有大功的!”

景泰十二年,瀝青馳道又有大發展。

之前的三條路,繼續延長。

又新增了從京師通往遼寧、通往陝西和通往山東的三條主動脈。

“老臣不敢居功,皆是陛下聖恩。”姚夔滿臉得意。

這修路之功,足夠他姚夔進入文廟了!

每一塊地方,地形都不一樣,要修通一條路,可能要架橋、要開山、要環山、要跨過農田、城池等等,是漫長而繁複的。

姚夔能用兩年,把瀝青路修成這樣,絕對是大功臣。

造價確實高了一點,但這兩年修路,也就死了三十萬人,漢人死的人數不超過一千。

修得這麼快,也得益於採油技術提高,油田勘探成功,多開採了幾個油田。

“朕說有大功勞,就有大功勞!”

朱祁鈺笑道:“朕出京時,就說過兩年內,把北直隸修通,就已經很難得了。”

“可你在兩年內,修通了通往遼寧、熱河、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的路。”

“朕親自走過,路途好走,距離大大縮短。”

“其中困難,朕是知道的呀。”

就這一句話,讓姚夔熱淚盈眶。

他這麼賣力,不就是想當首輔嘛!

“起來。”

見他又跪下,朱祁鈺把他拉起來,似笑非笑道:“但銀子可沒少花呀,就這些路,花了兩億多兩啊。”

姚夔臉色一垮,噗通一聲跪在地上。

不是貴,而是非常貴!

除了朱祁鈺這個皇帝,別人都修不起的。

“老臣有罪,請陛下責罰!”姚夔嚇得發抖。

“哈哈哈!”

朱祁鈺大笑,又把他拉起來:“你不是有罪,是有大功!”

“銀子不就是用來花的嗎?”

“把路修好了,中樞和各地的距離也就縮短了,政通人和,首先得路通啊。”

“再說了。”

“十年回本,剩下的九十年不就是賺的嘛!”

朱祁鈺見姚夔都要哭了,忍俊不禁:“你可真不禁逗,朕兩年沒見你,跟你開開玩笑,就要尿褲子了?”

有您這樣開玩笑的嗎?

姚夔像個受氣的小媳婦,不敢說話。

這皇帝可不好伺候。

“傳旨,姚夔修路有大功於朝,加封姚夔少保,加文勳正二品正治上卿。”

朱祁鈺笑道:“滿意了?”

姚夔是哭笑不得,皇帝去了一次南京,怎麼變得這麼頑皮呢?

朱祁鈺看了一眼朝臣:“你們看朕這是什麼眼神啊?朕跟姚卿玩笑兩句而已。”

“修瀝青路的事,姚卿就都擔負起來。”

“繼續修,加大力度修!全國都修!全國必須連通道路!”

“在地方發現了幾個油田,正在採油呢,先把從南京到北京的路修好。”

“然後修去交趾的路,去雲南的路!最後修到烏斯贓上去!”

“陝西不錯呀,左鼎到任後,繼承了劉廣衡的遺志,先把路修好,再開發地方經濟,又提純出了汽油,還想用石油製作衣服,做的真好啊。”

“各地督撫,都讓朕很滿意。”

朱祁鈺環視諸卿,兩年不見,都沒有老態,肅然道:“劉廣衡去世,打朕一個措手不及。”

“朕真想去扇他兩個耳光,爲什麼不好好保重身體呢!”

“朕還想着,去崑崙山封禪的時候,把你們都帶上,劉廣衡卻先一步離開了。”

說到這裡,朱祁鈺微微嘆了口氣:“你們,給朕好好活着,小病大治,不得馬虎。”

朝臣頓覺心裡暖和。

“朕不在京的兩年多,苦了你們了。”

朱祁鈺道:“但朕看到了你們的政績,心裡是既開心又心酸啊。”

“中樞穩定,地方和諧,才能衆志成城,扛過今年的旱災。”

景泰十二年旱災,波及十幾個省份。

好在中樞有備用糧,皇帝又從印度購買一批糧食進來,才勉強扛過去。

多虧了皇城司,從暹羅、老撾、滿刺加等國收買權貴,大量購買糧食,才讓交益百姓扛過去。

“但旱災三年,一旱就是三年。”

“今年能扛過去,那是官府、百姓這些年積攢的底子。”

“明年再旱,怎麼扛啊?”

朝臣肅然,景泰十二年是真不好過啊,南北在打仗,軍糧供應是一波接着一波。

貴州的戰爭都被迫以懷柔爲主。

當朝首輔,李賢跪伏在地:“啓稟陛下,老臣以爲繼續從印度買糧,虧空中樞來填。”

言下之意,地方繼續建設,仗繼續打。

以前打仗是真虧錢啊。

可打了貴州、渤泥、呂宋,內帑是真發財了。

那是沒治理,若治理的話,還得加倍往裡面填。

李賢的意思是,不治理就打仗。

“說得容易,印度距離大明這麼遠,糧食是便宜,運費呢?”

朱祁鈺陰沉着臉道:“都怪暹羅,以大明的底子,這場旱災動搖不了什麼,就算大災十年,朕都有把握扛過去。”

“偏偏搞出一個東南聯軍,把新益州給打爛了,導致幾百萬人,得朝廷供着吃喝。”

“新益州還沒法建設,這個大窟窿,都得中樞來填!”

一說南方戰爭,朝臣都陰沉着臉。

皆認爲暹羅對大明不恭敬。

“陛下此言甚是。”

“按照咱們的規劃,用東南夷之糧,供應交益,減輕中樞的負擔。”

“可東南夷不識好歹,非得組織大軍反明。”

“如今渤泥、呂宋覆滅,方知我大明雄壯。”

王復擲地有聲道:“微臣覺得,東南夷該知我大明厲害,不如派人去索糧,若不給就登陸滅國。”

這話竟引起朝臣的贊同。

朱祁鈺苦笑:“王卿,怕是不能如你願了。”

“樑珤上疏說,東南夷想封鎖海域,或閉關鎖國,不肯和大明貿易。”

“咱們沒海圖,找不到他們的國家。”

“他們不自己出來,朕也沒轍。”

這份奏疏,閣部重臣都看了。

頓覺無奈。

大明困在道路上了,否則這些國家捆在一起,也不夠大明看的。

“陛下,渤泥覆滅,婆羅洲已經是無主之地,您是想佔據,還是扶持新國主?”

姚夔出聲發問。

這閣部重臣當中,都收了婆羅洲商賈的銀子,想支持他們當國主,有野心的遍地都是。

當然了,銀子照收,事估計辦不了。

這件事得皇帝做主,誰也沒法置喙,一旦說錯話了,下場估計很慘。

“這件事還用議嗎?”

朱祁鈺不解:“朕以爲你們都議好了呢!婆羅洲盛產黃金、石油、鑽石,難道還能放棄嗎?”

姚夔翻個白眼,就知道皇帝不會放棄。

“陛下,那婆羅洲是好,問題是距離大明太遠了呀。”姚夔覺得難以實控。

“距離新加坡可不遠啊。”

“就算有一天,大明實在沒法控制,就分封給宗室,朕當週天子也可。”

朱祁鈺道:“以後這種事,都不必議了,直接說該怎麼實控,別浪費時間。”

就知道您個貪心鬼!

皇帝從一開始,就想搞分封制,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出去。

耿九疇卻道:“陛下,許寧呈上奏疏來,那婆羅洲面積廣大呀,怕是比內地兩個省還大。”

“島上遍地是野人,是野人還好,關鍵那些開化的人,對大明充滿敵意。”

“想實控是真的難啊。”

說到這裡,都察院的御史就開始彈劾樑珤了,樑珤做事實在太糙。

朱祁鈺擺擺手:“將軍打仗,哪有那些可丁可卯的?這是戰爭,當然是想最小損失獲得最大戰果,樑珤沒錯。”

“那陶魯、許寧損失也太大了吧?六萬人,竟死了兩萬人呀!那可是精銳啊!”李實不爽。

對樑珤、陶魯、許寧的彈劾奏疏,能裝幾個轎子。

朱祁鈺無奈:“陶魯、許寧確實有錯,但拿下渤泥,也是有功的,就功過相抵,部下照常賞賜、晉升即可,戰歿者照常賞賜。”

李實無奈,皇帝是擺明了迴護樑珤等人。

再說了,若不迴護,以後將軍怎麼打仗?這種家門口的小仗算不得什麼,遠離家門口才是大仗呢。

“等佔領婆羅洲後,就建立英雄碑,讓朕的勇士們,世代享受香火!”

“再挑出一地,改名字,哀悼他們。”

“這些爲國征戰,卻客死他鄉的人,應該被大明永遠懷念!”

朱祁鈺認真道:“說到這裡。”

“朕打算設立兩個節日,定爲普國歡慶的日子,和除夕、端午、中秋一樣,年年必過。”

“一個是國慶節,以大明建立的日期,正月二十三,設爲國慶節,每年都要過國慶節,普天歡慶,與民同樂。”

“一個是開元節,也叫旦日、元旦,是黃帝繼位的日子,也是距今四千年。”

“以後萬壽節,就永遠不許過了。”

衆所周知,皇帝不愛過萬壽節,但沒想到,皇帝卻不許後世皇帝過了。

“先說說元旦,以黃帝曆紀年,今天應該是黃帝4248年!”

“朕最近看景教的經文,西方用耶穌的誕生日做紀年,在這一點上,大明不如西方啊。”

“所以,大明就用黃帝歷來紀年,過元旦,也讓華夏子孫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天下各族,都是炎黃子孫。”

“國慶呢,得讓天下人銘記,大明建立是多麼難,朕的後世子孫,也得銘記,先祖創業艱辛,纔有了今天的傳承。”

“不止朕這個皇帝要銘記,天下百姓也該銘記,他們的好日子,是先祖創業得來的,要銘記這一天。”

“以後,就過兩年四節。”

朝臣咂摸皇帝改變節日的深意。

廢除萬壽節,這是擔心後世之君貪圖享樂,用國慶來警世後世之君,牢記先祖創業之難。

元旦,則是擔心民間西化,確立自己的炎黃子孫地位。

以後就過除夕、元旦、元宵、端午、中秋和國慶,兩年四節。

“既然是炎黃子孫。”

“大明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內海。”

朱祁鈺道:“朕記得,南海以前叫漲海,炎海,有很多名字。”

胡濙附和道:“陛下好記性,南北朝之前,一直叫漲海,炎海善溢,故曰漲海。”

“陛下想以炎黃子孫定義,倒是可改南海爲炎海。”

“畢竟我國國境線不斷南推,南海已經不再是海洋的邊界線了,再叫南海已經不恰當了。”

南海放到最南面的海域去。

朱祁鈺頷首:“老太傅深知朕心啊,就改南海爲炎海,和黃海並列,象徵着我炎黃子孫,向海而生!”

沒錯,大明要從陸權霸主,轉向成爲海洋霸主。今年旱災能扛過來,主要靠海鮮。

項忠又提出海權論,進一步論證了海洋的必要性,他認爲控制海洋,就要控制海島,他把天下海島劃分成幾等,一等島大明務必實控,這樣才能讓海權永在。

其次就是發展海軍,鼓勵海軍不停更新換代,尤其是改良動力。

他的海權論在報紙上引起軒然大波。

“都說皇帝富有四海,朕有東海、南海,何時纔能有北海、西海啊?”朱祁鈺玩味地看着朝臣。

北海,就是捕魚兒海,貝加爾湖。

西海,就是青海湖。

“陛下,大明穩步擴張,早晚能拿下北海和西海的。”李賢道。

李賢可不知道世界地圖。

北海好拿下。

西海,怕是永遠都沒有了。

西海是地中海。

什麼裡海、黑海都不是海,是鹽水湖。

蒙古帝國倒是富有四海,但其實是四個汗國組成的,想靠一個國家實現,朱祁鈺之後還需要一個秦始皇。

“李卿,朕希望你能幫朕拿下其他兩海。”朱祁鈺笑道。

“老臣萬死莫辭!”李賢叩拜。

“話說回來,還是實控婆羅洲和呂宋的事。”朱祁鈺笑問。

馬昂開口:“啓稟陛下,臣以爲可徵召民間百姓千萬,開墾婆羅洲和呂宋。”

這話立刻引起反擊,現在正值大旱,貿然徵召百姓移民,恐怕會引起叛亂。

戰爭還在延續,國內穩定是必須的,這樣才能源源不斷提供糧草、軍備等完成戰爭。

朱祁鈺看了眼馬昂,這人確實有本事。

他之前就和胡濙商量過,之前不是說要徵兵千萬,去把暹羅蕩平嘛。

完全可以徵兵千萬,去開墾婆羅洲。

“臣覺得馬寺卿諫言有理。”

餘子俊出言:“開墾婆羅洲,需要年輕的壯勞力,而國內乾旱,分一批人口出去,也能緩解國內壓力。”

“而民間不願意,那就以徵兵的方式徵走。”

“有宵小不肯爲國效力,那就加他們的田賦,逼他們出丁。”

還是餘子俊夠狠。

這話又引起熱議,都認爲民間剛剛承平,不該再攪動地方了。

就說江南,起碼需要十年時間才能緩過來。

江南叛亂也不少,交趾叛亂也多,也就皇帝不在乎,換個皇帝都會恐懼,叛亂真多,地方將領掌權,萬一造反了呢?

皇帝不但不在乎,還直接開海運,徵漕丁爲水師。

幾件事一起幹,搞得天怒人怨,造反的人不多,但天天都有,詭異的是,將領造反還真沒有。

只要有兵的將領不反,百姓造反就會被撲滅的,大明都習慣了。

餘子俊繼續道:“這幾年,朝廷對百姓怎麼樣?”

“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吧?”

“以往是徵勞役的,現在是給錢,又給他們找工作,除了種地之外,還能吃一份工地上的活兒錢。”

“還有農具、鐵鍋,可都是賜的,這些都是恩情啊!”

“朝廷又蠲免稅賦,讓百姓富裕起來。”

“就說那手壓井,朝廷幾乎是半賣半送,只賺個成本價。”

“難道這還不算仁政嗎?”

餘子俊道:“如今到了百姓爲朝廷效力的時候了,難道他們不該踊躍參軍?爲朝廷效力?報謝皇恩?”

“如今朝廷做到了這個地步,百姓還不滿足,那麼他們就是白眼狼!”

“對待這等白眼狼,留之何用!”

餘子俊生氣道:“說句難聽的,若朝廷不肯將幾億兩銀子砸去民間,中樞該富裕成什麼地步?”

“如今百姓受益皇恩,爲國效忠,更是理所當然的事,哪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

這番話,把反對聲音直接壓下來。

景泰朝,是對百姓最好的朝代,沒有之一。

不說其他的優惠政策,就說手壓井,從古至今有一個國家半賣半送給百姓嗎?二十幾億套農具,上億口鐵鍋,全都免費送!大面積的耕地,全都送給了百姓!

又治水又重視教育還四處修路,這些都是朝廷虧錢的,虧大錢的地方。

這還不是仁政嗎?

從古至今,甚至往後查一萬年,也沒有這樣的皇帝!

在愛民這件事上,朱祁鈺絕對是前五千年後五千年的第一人,沒人能超過。

“餘子俊說的沒錯。”

“朕自認對天下百姓,仁至義盡了。”

“朝廷開墾婆羅洲和呂宋,是必然的,以後還會開墾更多的地區。”

“大規模移民,百年內都不會停止。”

朱祁鈺緩緩道:“從民間徵一千萬兵卒,要十六歲到二十歲的半大小子,要家裡的老二、老三,不要長子和幼子,要沒結婚的。”

“全國上下,除了江南三省、江西、廣西、貴州、熱河、寧夏、甘肅、吉林、黑龍江外,其他各省都要徵兵!”

“家家出丁,一家一個!”

“照常發安家費,提前發一個月軍餉留給家裡。”

“然後送到南方集訓。”

李賢立刻道:“陛下,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徵兵該徵勞動力呀,徵那麼小的孩子,能幹什麼呀?”

朝臣都覺得,十六七歲的,能打什麼仗啊?

“陛下,您不會是爲了百姓家裡減輕負擔吧?”餘子俊都無語了。

朱祁鈺看向胡濙,當初胡濙也是這樣勸的。

“你們都覺得,十六七歲的孩子,打不了仗?”朱祁鈺問。

“打不了啊。”

李賢道:“陛下,這徵兵最好是徵二十三四歲的,剛有家庭,有牽掛的,這樣上了戰場纔會賣命。”

“而十六七歲的,大多沒長成的,個個精瘦,在家裡人憎狗嫌的,說句不好聽的,他們爹孃都嫌他們吃得多,還沒用。”

“朝廷徵上來,最少要養幾年才能上戰場。”

這時代營養跟不上,長得慢,老得快。

“而且,十六七歲的孩子,是最不服管教的年紀,天不怕地不怕,到了軍中也會惹事。”

李賢認爲,這樣的兵不是好兵。

朱祁鈺笑了起來:“李卿,你說說,這次徵兵,爲了什麼呀?”

“自然是開墾婆羅洲和呂宋……”

猛地,李賢怔住了,旋即跪在地上:“陛下說的是呀,不服管教的,才能在當地吃得開。”

嘴說徵兵,其實是移民。

好勇鬥狠、人憎狗嫌的年紀,絕對是最好的移民對象。

婆羅洲和呂宋,和交益不一樣,這倆地方屠了,什麼人都能移過去,但婆羅洲不一樣,都鑽進山裡了,沒事給明人一擊,派去正規軍是牛刀小用,派生瓜蛋子去,正合適。

等他們得到了生存空間,剛好年紀上來了,被社會毒打之後就服管教了,這些人就是最好的移民對象。

“陛下妙計。”

“家中老二,在家中地位本就低。”

“又十六七歲的年紀,正是憋着一股勁兒的時候。”

“而民間有災害,百姓不夠吃,老二被徵走,反而能養活小的,民間牴觸情緒肯定小。”

餘子俊笑道:“再者,這些人在家中沒地位,吃不着好的,到了軍中,稍加教化,肯定想拼出一番天地來。”

家中老二最尷尬,老大能繼承家業,小兒子得全家喜愛,中間就尷尬了。

這些都是好兵。

“但是陛下,士紳家的次子也徵嗎?”餘子俊覺得這些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朱祁鈺也略微沉吟:“徵,不一定都要上戰場,也需要識文斷字的,畢竟婆羅洲拿下來,是要治理的。”

耿九疇卻咧嘴心疼:“陛下呀,徵千萬兵,先給安家費,又給一個月軍餉,您這是不過了呀!”

“別心疼錢,也別叫苦。”

“以後這些人,就是新婆羅洲的百姓,是要爲大明開疆拓土的。”

“婆羅洲肯定有很多婦人,讓他們隨便娶納,若不夠,就從別的國家買一批過來。”

“多多建立學校,讓他們的孩子參加科舉。”

“耿卿,你還哭窮?戶部今年可沒少收入啊。”

一提國庫收入,朝臣都忍不住咧開嘴,開心地笑了。

去年財政收入高達2300萬,本以爲今年能達到3000萬,就是大喜了。

結果,今年還沒過完呢,就達到了4700萬!

超過5000萬肯定沒問題了。

主要構成是商稅和關稅。

完全低估了關稅收入,開海之後,無數商賈下海經商,也間接導致,大明範圍內所有屬國的外貿崩潰。

以前屬國,像暹羅、呂宋、滿刺加的商貿,賣的都是大明商品,以前大明閉關鎖國,富了他們。

現在大明開海了,不但開海,還不斷探索海洋,這就吸引了大批商旅來大明直接貿易,避免中間商賺差價。

自然貿易額激增了。

還有一點,就是大明鼓勵南木北運,加強南北溝通,彼此融合,這纔有了商稅、關稅的井噴。

李秉還想說,財部預計,今年的財政收入,可能要超過5500萬,還有可能更多。

“陛下,有錢也不能霍霍吧,有了這筆錢,修繕黃河的進度也能加快,今年又徵召了一批人,把遼寧的河道修繕一遍。”

耿九疇臉上藏不住笑容,有錢腰桿就硬。

唯一遺憾的就是,財部分走了戶部的一部分權柄,這讓他很不爽。

馬昂笑道:“陛下,修繕全國河道的工程,又能縮短兩年。”

朱祁鈺對進度十分滿意。

“所以呀,徵兵就多掏一點,內帑和戶部都不差這點銀子,這兩年都有災,百姓日子不好過。”

徵兵的事,也就定下來了。

明年雨季之後,投入婆羅洲和呂宋。

“馬昂,工部設計的城池,真不錯。”

朱祁鈺在京畿轉了一圈,對城池的修建讚不絕口。

北京城,已經從原來的內城,多出了四個外城,外城又擴出四個外城,面積翻了十倍。

主要是天下官員的家眷遷過來,地方實在不夠用。

又沒有樓房住,遍地都是大宅子。

如果是這樣設計的話,京師的飲水、糞便等問題,就會出大問題了,到了冬季取暖,又會出現大面積霧霾,影響生活質量。

工部並沒有無限制的擴大城池。

而是建立衛星城,分擔人口。

正常說像通州、宛城什麼的,都能擴進北京了,但馬昂主持的工部則沒有,在道路交匯處,建立城市。

是城市,城牆圍着的坊市,很少有人居住,都是商店、坊市,附近的人白天進來買東西,晚上則離開。

北京城也不是一味擴張的,而是留出緩衝帶,中間種植樹木,間隔農田,再到下一個城市。

圍着京師,建立了無數小衛星城市。

這是馬昂的規劃。

讓朱祁鈺讚不絕口,在京師人口激增後,還能有序生活,不下降生活質量,水平真高。

“臣爲朝廷盡心,不敢受陛下嘉獎。”馬昂臉上涌現着得意。

像京師,根本供應不了二百萬人的飲水。

也養不活這麼多人,非要聚集這麼多人,必須得大力依靠漕運,而漕運又貴,還需要常年維護。

乾脆,把人口分散,分散在整個北直隸裡。

距離京師又不遠,京師又不用無序擴張,聚積太多人口,反而不安定。

關鍵這樣一來,需要的官員還多。

說到環境問題。

朱祁鈺又問:“去年風沙大不大?”

“大,雖然種植了大面積的樹木,不允許砍伐,但保護水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馬昂回稟。

“是啊,破壞容易,治理難啊。”

朱祁鈺道:“慢慢來吧。”

“兩年過去了,這大明真的不一樣了。”

“諸卿,這裡面都是你們的功勞啊。”

“朕都看在眼裡的!”

朝臣又跪下謝恩,皇帝這點特別好,不吝惜獎賞。

“治理哪有那麼容易的事。”

“就像打仗,想聽到捷報,就得有耐心,誰能保證出兵就一定打勝仗呢!”

“打了敗仗也不能着急,慢慢來,總會贏的。”

“治理天下也是同理,慢慢來,就能看到成效了。”

朝臣又磕頭。

這就是皇帝的好,能夠理解,但誰也不能騙他。

嶽正騙他,被抽了十鞭子,就是下場。

只要和皇帝說實話,讓皇帝知道自己掌控天下,那麼他就會十分大方,心情也好,百官日子也好過。

“對了,朕之前許諾去邊疆歷練的舉人,三年之期到了,朕打算明年賜恩科,讓這些人考一次進士。”

朱祁鈺問:“諸卿意下如何?”

自然沒意見了,都是答應好了的。

但錄取的不能那麼多,要按照比例錄取。

“禮部準備吧。”

朱祁鈺站起來:“朕這大殿暖不暖和?”

“陛下,這暖氣片甚是好用,老臣家中也加裝了,在外面燒煤即可,屋裡沒那麼多黑煙了。”

李賢笑道,這暖氣片是皇帝在六月時候傳旨,讓宮中加裝的。

朱祁鈺走下來,看着玻璃窗,透過窗子看不到外面:“諸卿家中,都用玻璃窗了嗎?”

“回陛下,如今小玻璃便宜,但大玻璃還是比較貴,是以家中大玻璃少,小玻璃多。”李賢回稟。

朱祁鈺笑道:“朕這玻璃呀,花了17萬兩啊。”

“陛下,當時價格確實高。”李賢迴護了一句。

“現在需要多少錢啊?”

幹清宮的玻璃,是五顏六色的,半透明,又看不清裡面有什麼,這叫防偷窺。

總不能讓人偷窺皇帝在裡面做什麼吧?

李賢看向耿九疇。

耿九疇咬牙道:“回陛下,現在也需要七八萬兩銀子。”

“兩年不到,虧了十萬兩?”

朱祁鈺語氣玩味。

朝臣心中惴惴,難道要肅清貪腐嗎?

朱祁鈺環視一週,嘴角翹起:“什麼東西不貶值啊?虧了就虧了,以後賺回來便是。”

“諸卿可否學西學了?”朱祁鈺走回丹墀,坐在御座上。

肯定是學了的。

畢竟都是愛書的人,翻譯過來就看看唄。

“諸卿怎麼看西學?”朱祁鈺肅然道。

白圭率先發聲:“所謂西學,包括大明外的各國之書籍,如今在大明氾濫的,多以印度、大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意大利等國書籍最多,其他國家的書籍不多,或者雷同的多。”

“其中,印度、意大利等國,以數算、醫書更厲害,大食書籍駁雜,但融貫東西,值得閱讀。”

“論文化,各國皆不如我國。”

“而論數算、醫學、會計、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機械等小道,我天朝確實不如他們。”

在這一點上得承認,不如就是不如,學就是了。

朱祁鈺微微點頭:“接着說。”

“陛下曾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臣卻覺得,這句話有誤,當是以中學爲本,融以西學,將其他諸道,匯入儒道之中,集大成最後煉化成一道。”

白圭的見解,在報紙上早就刊登了。

卻很多人不認同,更多的人認爲大明已經是最強的了,沒必要學這些小道。

還有的人,認爲可以全盤西化。

朱祁鈺微微凝眉:“白卿的意思是,學以致用,化爲己用。”

白圭點頭。

“各地的報紙,朕都看的。”

“在西學衝擊下,儒學竟出現了頹勢,這是朕沒想到的。”

“所以民間出現了很多焚燬西學,閉關鎖國的說法。”

朱祁鈺緩緩道:“朕覺得,有這想法的人,都是懦夫!沒什麼出息了。”

“江南有這種想法的,朕都移去交趾了。”

“那些懦夫是跟不上朕的腳步的。”

“朕爲什麼重視西學呢?”

“歸根結底,就是有些方面,大明的確不如人家,但沒什麼丟人的,反而那些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人,才更羞恥、更丟人。”

“不如他們,咱們就學嘛。”

“比他們強的,就繼續發揚光大唄。”

“華夏就是這一點點,建造起來的,並輝煌了五千年的!”

“就說西葡兩國,來的人不足一千人,卻能打下一個又一個殖民地,你們說說,難道不該咱們學習嗎?”

朱祁鈺道:“還有印度的外科醫學,大食的外科醫學比他們還厲害,成吉思汗的軍中,就有大批軍醫,西方的外科醫學,更厲害。”

“咱們軍中,軍醫水平多爛,不用朕說了吧?”

“天文曆法呢。”

“景泰歷,編纂幾年了?才初步編纂成功,距離完全成功,還得需要多久呢?大明這麼大,一個曆法能通行全國嗎?朕覺得不能!”

“民間的發明就不說了。”

“今年遍佈各地的鐘樓,人家一百年前就有了。”

朱祁鈺道:“所以朕說,要學。”

“白卿說的更好,以中學爲本,融以西學。”

“爲什麼諸卿就沒想過,將這些東西,融入儒學之中呢?”

朱祁鈺凝眉:“朕在南京,移民的時候,南孔入宮求朕,說南孔對大明的忠誠云云。”

“朕考校他們幾句話,卻答不上來。”

“你說說,朕該生氣呢?還是無奈呢?”

“孔聖人的話,朕都懂,他們卻不懂,一天天干什麼吃的?”

提及南孔,朝臣可就驚恐了。

皇帝在南京,一口氣將南孔全都移走了,一個人都不留,千年家當,一分錢都沒帶走。

就是因爲南孔,沒通過皇帝的考校。

皇帝認爲,南孔人不學無術。

但他不教育,把人移走,眼不見心不煩。

“老太傅當時勸朕忍一忍。”

“朕怎麼忍?”

朱祁鈺站起來,目光兇厲:“老祖宗的東西,他們都不學了,反而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享受這人間富貴?”

“憑什麼?”

“朕當時就說一句話,拆分移走,朕不想看到他們。”

“朕後來瞭解得知,南孔還算好的呢,北孔,十幾萬人,能背下論語的,有幾個?”

“這樣的蛀蟲,養着他們幹什麼?”

“這就是朕要說的!”

“停下腳步,就會腐朽,要不停的往前走,去探索!去開拓!去創新!才能延緩腐朽的腳步!”

“不要想着,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享受富貴!”

“沒人能享受得了幾百年富貴!”

“早晚是要被殺的!”

“儒學也是!”

“不進步就得淘汰!”

“今天朕能扶持儒學,明天就有人推翻儒學!”

“你們自己不努力,朕玩命扶持也沒用!早晚有更好的思想,替代你們!”

皇帝帶着怒氣,朝臣雖沒跪着,卻都在思考。

儒學會淘汰嗎?

以前認爲絕對不能,但隨着西學涌入大明,連帶着的還有大量景教書籍,連帶着伊教也有復甦之勢,還有長袖善舞的喇嘛教,都在壓縮儒教的生存空間。

“天下變了!”

“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問題!”

“以前,朕會說去開拓海洋嗎?就算朕說,誰會聽?還只會笑話朕,夜郎自大!”

“現在呢!大明開始征服海洋!”

“項忠提出的海權論,朕覺得非常好!”

“各種發明在民間誕生,難道還能像以前那樣,把他們擋回去,踩在泥裡,不允許那些東西出現嗎?”

“做這些,不就是爲了維護儒學正統嗎?”

朱祁鈺冷笑:“可時代變了!你們維護也沒用了!朕維護也沒用了!”

“天下變了,朕得變,你們也得變,儒學也得變!諸子百家都得變!”

“所以,以後不要想着壓誰,要思變!”

“不止是儒學要思變,法學要思變,思想要思變,天下要思變!”

“朕要看到聖人的誕生!”

“朕要看待百家爭鳴!”

“朕希望探索出一條,適合大明走向更深遠的道路!”

“明白了嗎?”

朱祁鈺當頭棒喝。

朝臣跪伏在地:“陛下聖明。”

“陛下之言,如洪鐘大呂,臣回家便思索思想之事,如何才能讓思想跟着浪潮走。”白圭立刻道,言語中帶着得意。

皇帝同意他的學說,那麼就證明,他的學說會成爲顯學。

朱祁鈺點點頭:“白卿這句話說得對,思想要跟着浪潮走,思想要不停變化,這才符合人性嘛!”

“就說說諸卿,你們的想法,是不是一秒鐘一樣?”

“從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就開始壓制人的思想,讓人的思想變得一成不變。”

“朕知道,這裡面有好處。”

“但這種好處,用了兩千年了,用光了,用沒了。”

“現在得變了,新思想適應新時代,才能歷久彌新!”

朱祁鈺算把朝臣震到了。

皇帝離京兩年,再見竟變成這樣,誰也不知是好是壞。

倒是朝臣都在思索。

“朕讓尚食局準備了晚宴,諸卿去偏殿休息一番,然後把家人宣進宮來,女眷去皇后宮中飲宴,諸卿就在幹清宮裡飲宴。”

過了好半天,朱祁鈺才道:“諸卿執掌中樞,勞苦功高,這場宴會,是朕感激諸卿。”

朝臣趕緊說不敢,卻還在思考皇帝說的變。

以前真的不敢說變,因爲儒家思想就是在壓制人性、改變人性,把人捆綁在土地之上,雖然好統治,卻會逐漸失去開拓之心的。

好處確實有,也很大。

壞處同樣有,也很大。

朱祁鈺認爲的變,是在儒教思想上,進行推陳出新,再在儒教思想上,進行百家爭鳴。

“一路奔波,朕明日休息一日,後日開大朝會。”

朱祁鈺道:“在大朝會上,朕和諸卿好好聊聊,朕還有很多話要跟諸卿說,比如朕想徵召一批外國人入朝爲官,想派人去學習他們的文化,有很多事朕想聽聽諸卿的意見。”

“都去休息吧,大朝會上再說,到時候讓滿朝文武都來,都討論討論。”

“未來該怎麼走,朕也不知道。”

“未來的路在何方,朕需要你們和朕一起在探索,去思考,去走下去!”

朝臣謝恩後,去偏殿休息。

朱祁鈺也活動活動,奔波實在是累挺,然後把董賜宣進來,詢問皇家商行的情況。

而偏殿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該怎麼變,如何變,在哪方面變,變到什麼程度?

今天皇帝這番話,必然會在天下引起軒然大波。

但皇帝沒說一定變,而是在討論着該怎麼變,這就把決定權交給天下人了,天下人一起摸着石頭過河。

第372章 朕是老了,不是提不動刀了第49章 給皇太后送去!第189章 朱祁鈺發瘋,血洗京師!第98章 京中百官,家中有女者,皆入宮伺候!第365章 馬翁和談,感動大明傑出人物,過度第396章 改革本質,大明能統治世界的真實原第134章 撿起來,呈上來,朕拿金印砸死你!第386章 阻攔禪讓,民間主動造神,請老皇帝第382章 文娛大聯動,辦傳統文化樂園第202章 收回世券,罵死成國太夫人!(七夕第289章 請陛下上路,獻皇后於後庭第218章 秋天的第一件毛衣,金忠遭難!第249章 屎溺裡的糞球戰爭,封禪崑崙!(吃第375章 第一次波蘭戰爭,第一次奧斯曼戰爭第236章 年夜飯殺器,麻辣火鍋!第179章 談氏懷孕!朕要開創景泰盛世!第175章 壯哉于謙!大明邊境北推萬里!第37章 兵權到手,先拿誰開刀?(三千字求收第82章 那東西留着沒用了,切了就切了,送去第212章 歐信殺官,供給大軍的糧食去哪了?第128章 先別說話,剖了你的心尚且不死,咱第68章 朕讓你的九族,日日夜夜和狗爲伴!涕第362章 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要說第154章 驛遞系統暴雷,朕直接抽死你,實在第114章 朕不怕功高蓋主!就怕你們沒本事!第188章 大明變冷,疆域南推!朕被缺糧搞怕第26章 襄王!閉嘴!你連朱高煦都不如!(三第486章 【番外三:朱見漭現代生活錄】【完第66章 朕的姐姐真是人憎狗嫌啊!火器疑蹤!第67章 陳循,你是商人的走狗嗎!年入百萬,第356章 景泰二十五年,老臣凋零,是天罰嗎第200章 覆盤土木堡,這叫打仗?乾脆抹脖子第390章 大明版最強大腦(元宵快樂)第236章 年夜飯殺器,麻辣火鍋!第449章 大限將至:大明版圖第225章 真假銀案,引蛇出洞!皇帝薅羊毛!第296章 把人掛在炮彈上,轟出去!第3章 暴殺門達第375章 第一次波蘭戰爭,第一次奧斯曼戰爭第336章 大明帝國,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燈第412章 收復倭國,大明最後一塊拼圖集齊,第114章 朕不怕功高蓋主!就怕你們沒本事!第252章 朝鮮大亂,出兵吞其民,放其地,當第478章 終章:奉法者弱,則國弱(大結局上第160章 想裂土分王?就憑你姓朱?一羣豬狗第124章 她比我奶奶就小六歲!你們端起飯碗第324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第449章 大限將至:大明版圖第300章 皇帝的深意,軍糧調包案!第177章第221章 用燭臺幫漠北王修理睫毛!第217章 出手就千萬兩銀子,這纔是藏富於民第473章 戰後復甦:可樂的壟斷(四)第151章 大明皇帝,很難活過四十歲!第282章 槽你孃的,你們兩個是徐達的串種吧第70章 收走永壽宮炊具,給皇太后加點肉!驚第198章 西廠出更,寸草不生!造訪張家,把第473章 戰後復甦:可樂的壟斷(四)第331章 用刀劈出工業革命之路,強勢開海,第408章 虞國郤國息國沈國篇:刺殺吳王,藩第387章 華夏神論,西歐風雲,朱佑杬的雄起第403章 唐國金國篇:大融合和議會第392章 魏國篇,用水挾制諸侯國的霸主國第281章 有仇報仇,血債血償!政治大於軍事第384章 炮轟倫敦,發明大爆發,書寫革命,第293章 清理貴州,共管吐魯番第468章 大戰再起:大明絕唱,張居正之後,第136章 你什麼都不能做,趁早回家種田,別第442章 朱祁鈺的反向求生,爲成仙獻祭朝廷第455章 至暗時刻:朱祁鎮死亡真相(八)第390章 大明版最強大腦(元宵快樂)第483章 【番外一:朱祁鈺的模擬器(3)完】第164章第143章 坐在周王身上,掄鞭子抽天下諸王!第195章 親王爵不輕授,殺人不過頭點地!(第348章 大明有變廢爲寶 點石成金的能力,爲第229章 既然漠北王無顏見先帝,就葬去倭國第466章 大戰再起:張居正發出時代的吶喊(第383章 漫畫熱,偵探熱,童話熱,第二次明第32章 于謙,該不該殺?(求收藏!求追讀!第40章 朱祁鎮究竟是不是皇太后親子?(三千第247章 龍擡頭運動會,真假銀案!第456章 至暗降臨:朱祁鎮的自白(完)第409章 易太子深思:皇位下,全是風刀雪劍第181章 你們這羣宗室渣滓,統統革除玉碟,被屏蔽了第336章 大明帝國,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燈第262章 楊府尹,收一收你的屎尿屁,味兒太第256章 打土豪分家產,自發鴿命也是利益驅第403章 唐國金國篇:大融合和議會第312章 我明人豈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第10章 太子,萬貞兒不錯,留下侍寢吧第181章 你們這羣宗室渣滓,統統革除玉碟,第273章 釋奴令,漢兒不爲奴!第89章 午門前,殺個昏天暗地!壞蛋集中營,新書《大明泰昌:朕就是千古聖君》求支持第386章 阻攔禪讓,民間主動造神,請老皇帝第307章 明中六大奇案,漢宗案第282章 槽你孃的,你們兩個是徐達的串種吧第115章 啪!于謙,你就這般求死?